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台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即古城垣範圍之內—今中山路與臨江大道相交匯構成的包圍圈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三臺:這裡的臺,是指平地上凸起的小丘。一、梳妝檯。位於湖北省水產廳後,是原明代楚王府後院的一小山丘,上建有亭閣,王府中的嬪妃們在此梳妝冶容,故名梳妝檯。梳妝檯附近的一條小街亦名梳妝檯。今臺不存,梳妝檯街名仍在繼續沿用。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二、楚望臺。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兵克武昌,聞第六子朱楨出生,欣喜中表示“以楚封之”。朱楨就藩武昌後,不忘父親恩德,就在武昌城東南隅的高地上築臺遙望帝京。因朱楨為楚王,故此臺名楚望臺。晚清時,此地為軍械庫。辛亥武昌首義時,革命黨人首先佔領楚望臺,在此獲取大量軍械,為首義成功奠定了物質基礎。此臺位於今起義門東北側,武昌市民仍慣稱此地為楚望臺。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三、望夫臺。亦稱望夫石。址在今蛇山西端臨大江處。唐徐堅等編輯的《初學記》中載“武昌北山有望夫石,狀若人立。古傳雲:昔有貞婦,其夫從役,遠赴國難。攜弱子餞送北山,立望夫而化為立石。今望夫石已不存。(望夫臺,亦傳望兒臺,在蛇山八井百步坡。)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除上述三臺外,武昌還有恤刑臺,其原址在明楚王府。恤刑的意思是填用刑法。統治者建立恤刑臺,是以此表明自己的仁慈。明亡後,明遺老張仁熙經過武昌,作《高觀山行》一詩。詩中說:“恤刑臺上啼鵑苦,大觀樓上鬼憐哀。”可見當時恤刑臺尚存。此臺今已不存在了。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一是孟宗井。井在武昌都司署,即今武昌造船廠內,井已不存。孟宗是三國吳江夏人,事母至孝,被列為我國古今二十四孝之一。相傳有一次他母親想吃鮮筍,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何能覓筍?他在竹林裡哀啼不止,筍忽冒出。井以孟宗命名,以表人們對他的崇敬。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二是吃水井。武昌的井雖多,但由於地下情況複雜,有的井水味道不佳,不能飲用。傳小東門內蛇山北麓附近的井水,味道不佳,但有一井的水卻味道甘美,故附近居民特名之為吃水井。井在今荊南街東頭,已不存。三是古鐵井。井在長街路西,即今解放路中段原解放路小學附近。此井今已不存。四是義井。在長街土神祠。義井與土神祠今均不存。其地當在今陶家巷附近。五是雙眼井。在飛劍亭下,即今起義門內紫陽湖東。飛劍亭是紀念熊廷弼所建。雙眼井今不存。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六是汲福井。在布政司署西。布政司署,即俗所稱藩臺衙門,在今司門口緊鄰。汲福,即引來福氣之意,是一種吉利語。布政司署裡的大小官員,都希望自己能交上好運,所以署裡的井,也取了一個吉利名字。井今不存。七是八卦井。原是楚王府內後部的井,今尚存,是武漢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井所在的小街,亦名八卦井。八是九龍井。也是楚王府內後部的井,與八卦井相距不遠。今不存。有九龍井街名相沿至今。

早年民間傳說武昌城內有三臺八井、九湖十三山,還有一個黃河灣

除上述八井外,武昌還有幾個較有名的井。明井,是明末生員明睿在張獻忠攻入武昌後所投之井,在今武勝門內,已失其所在。清風井和明月井,在原鎮寧寺東、西,即今曹家巷附近,二井及鎮寧寺均不存。蜘蛛井在原鐵佛寺,即今紫陽路西段路北處,井及寺均不存。古井,在原撫署後,即今胭脂坪路北。撫署與古井均不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