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輸粟於邊是怎麼幫助漢朝打敗匈奴的?

眾所周知,西漢初期的邊患是比較嚴重的,常年需要派兵駐守在邊境。然而,古代有句俗語叫做: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只有糧草充足,方能保證軍隊的規模和戰鬥力。然而,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西北地區可謂人煙稀少、土地荒蕪,糧食的生產能力是非常低下的,就算是自給都尚且勉強,更遑論還要供給給駐守邊境的漢朝軍隊了。但是邊境壓力大,放棄軍隊駐守也不行,漢朝似乎陷入了困境。不過這時候,輸粟於邊的政策應運而生。那麼什麼是輸粟於邊呢?且看下文分解。

天才之舉:輸粟於邊

輸粟於邊,顧名思義就是將中原等地的糧食輸送到邊境地區。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輸送糧食早在《左傳》就有記載,書中記載倒:

《左傳·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輸粟於晉,自雍及絳相繼。

但正式作為一個政策而言,這詞語其實出自於漢文帝時期的晁錯,他認識到漢文帝為漢朝邊塞地區糧食缺乏而困擾,於是向漢文帝進言道,只要以封爵免罪等獎勵措施引導百姓和商人將糧食運往邊塞地區,那麼不用幾年就能緩解邊塞糧食不足的必能緩解。漢文帝思來想去,似乎沒有什麼更好的方法,自然是從諫如流,採納了這個建議。

《漢書·食貨志》: “文帝從錯之言,令民入粟邊。”

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文景之治的幾十年積累,漢朝的國力漸漸強盛起來。這時候雄才大略的漢武帝決心要改變過去總是捱打的局面,決心反擊匈奴,建立開疆擴土的偉業。但這樣的雄才偉略離不開最基礎的糧草供應,於是漢武帝時期加大了輸粟於邊的規模和次數,這一政策也因此達到了高潮。據《漢書·食貨志》的記載,當時輸送糧食的距離達到了十分驚人的地步,比較近的都有一千餘里,至於比較遠的更是達到三四千裡。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輸粟於邊是怎麼幫助漢朝打敗匈奴的?

漢武帝

輸粟於邊的糧食種類:以粟、麥、糜等為主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輸送的糧食種類可謂十分繁多,但主要還是集中粟、麥、糜等幾大類。之所以是這幾類糧食作物,其實無外乎這些原因:

一是粟作為“王者大用,政之本務”,歷來就為統治者所重視,而且是黃河流域所盛產,離邊境的運輸距離較近。此外,這種糧食也比較適合存儲,不容易變質或壞掉,適合作為軍隊儲備糧使用。據考古發現,有些粟經過妥善的保存,在密封條件較好的情況下,甚至可以儲藏八九百年之久。畢竟在古代運輸條件落後,又多災害的情況下,這是較好保障供給的有效方法。

二是麥比較適宜在北方較為寒冷乾燥、日照充分的氣候條件下生長,從出產區域上較為遼闊,整體產量上較為充足。在漢代時期的河西地區,麥既可以作為戍邊士兵的糧食,有時候也能充當起軍馬的草料,相當於一種多功能的糧食。

三是糜子。糜子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在外形上與另一類主要的糧食作物“黍”比較相似,但是它沒有黏性,而且顏色比較多樣,主要盛產於華北和西北地區。與麥一樣,可以用來食用,也可以作為牲畜飼料,也是多功能的糧食之一。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輸粟於邊是怎麼幫助漢朝打敗匈奴的?

鼓勵輸慄於邊的具體措施

在當時漢朝糧食整體比較緊張的情況下,要籌措出足夠支撐戍邊將士需求的糧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為此,漢朝前期的統治者採取了多種措施:

  • 削減田租,鼓勵生產

田租作為西漢時期中央政府徵收糧食的主要方式,自然也是推動糧食生產的重要手段。西漢初年,文景二帝貫徹了無為而治的思想,奉行了重農政策,採取了輕徭薄賦的策略,竭力恢復糧食生產,當時的稅率甚至只需要“三十而稅一”。

西漢初期實行的這些政策取得了較好效果,成功將當時大量社會勞動力轉移到農業生產上。這既有利於促進農民的生產和維持社會穩定,也為糧食的徵收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輸粟於邊是怎麼幫助漢朝打敗匈奴的?

  • 以拜爵、贖罪等方式提高貴族和民眾積極性

由於政府的糧食徵收所得仍然不足以解決戍邊軍隊的軍糧需求,漢朝的統治者轉而尋求引導民眾來主動參與。這其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加官進爵,另一種則是減免刑罰。

先說說加官進爵的方式,據記載,當時設定了從六百石到一萬兩千石的階梯獎勵,根據不同貢獻賞賜不同的爵位:

《漢書·食貨志》:令民入粟邊,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為五大夫,萬二千為大庶長,各以多少級數為差”。

通過加官進爵的方式來提高百姓主動上交糧食的積極性,有效補充了軍糧。

再說說,減免刑罰的方式,即本人是有罪之人,但可以自身或家屬貢獻粟麥,從而減輕罪罰。

《史記·平準書》: 又得輸粟縣官以除罪。

存在的問題

上文所述,在當時的邊境壓力下需要大量的糧食,輸粟於邊的大規模應用,為當時漢朝政權的穩定及開疆拓土提供了較好的物質保障。然而這其中也存在不少問題:

首先,財政壓力隨著輸粟於邊的規模和次數的擴大而持續增大,幾乎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國庫幾近空虛。

其次,由於當時運輸人員主要是士兵及罪犯、囚徒,道路也較為崎嶇,導致運輸過程中的糧食損耗極為嚴重,損耗率幾乎可以達到五分之一左右,極大的浪費了糧食。

最後,輸粟於邊的政策必然會佔用了大量的勞動力和牲口,導致農業生產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農業發展停滯不前的情況。

“三軍未動,糧草先行”,輸粟於邊是怎麼幫助漢朝打敗匈奴的?

只是個感慨

輸粟於邊是西漢初期政府為了應對匈奴等外敵壓力而採取的特殊措施,對西漢初期的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儘管這個政策存在了不少問題,但是可謂瑕不掩瑜,輸粟於邊為西漢最終得以擊敗匈奴,發出“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強音提供了有效的物質支持。同時伴隨著這種政策,漢朝的軍事影響力得以延伸到較遠的區域,為後來掌控輻射西域地區有不可磨滅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