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输粟于边是怎么帮助汉朝打败匈奴的?

众所周知,西汉初期的边患是比较严重的,常年需要派兵驻守在边境。然而,古代有句俗语叫做:三军未动,粮草先行。只有粮草充足,方能保证军队的规模和战斗力。然而,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西北地区可谓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粮食的生产能力是非常低下的,就算是自给都尚且勉强,更遑论还要供给给驻守边境的汉朝军队了。但是边境压力大,放弃军队驻守也不行,汉朝似乎陷入了困境。不过这时候,输粟于边的政策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输粟于边呢?且看下文分解。

天才之举:输粟于边

输粟于边,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原等地的粮食输送到边境地区。根据历史上的记载,输送粮食早在《左传》就有记载,书中记载倒:

《左传·僖公十三年》:秦於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絳相继。

但正式作为一个政策而言,这词语其实出自于汉文帝时期的晁错,他认识到汉文帝为汉朝边塞地区粮食缺乏而困扰,于是向汉文帝进言道,只要以封爵免罪等奖励措施引导百姓和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塞地区,那么不用几年就能缓解边塞粮食不足的必能缓解。汉文帝思来想去,似乎没有什么更好的方法,自然是从谏如流,采纳了这个建议。

《汉书·食货志》: “文帝从错之言,令民入粟边。”

到了汉武帝时期,随着文景之治的几十年积累,汉朝的国力渐渐强盛起来。这时候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决心要改变过去总是挨打的局面,决心反击匈奴,建立开疆扩土的伟业。但这样的雄才伟略离不开最基础的粮草供应,于是汉武帝时期加大了输粟于边的规模和次数,这一政策也因此达到了高潮。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当时输送粮食的距离达到了十分惊人的地步,比较近的都有一千余里,至于比较远的更是达到三四千里。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输粟于边是怎么帮助汉朝打败匈奴的?

汉武帝

输粟于边的粮食种类:以粟、麦、糜等为主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输送的粮食种类可谓十分繁多,但主要还是集中粟、麦、糜等几大类。之所以是这几类粮食作物,其实无外乎这些原因:

一是粟作为“王者大用,政之本务”,历来就为统治者所重视,而且是黄河流域所盛产,离边境的运输距离较近。此外,这种粮食也比较适合存储,不容易变质或坏掉,适合作为军队储备粮使用。据考古发现,有些粟经过妥善的保存,在密封条件较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储藏八九百年之久。毕竟在古代运输条件落后,又多灾害的情况下,这是较好保障供给的有效方法。

二是麦比较适宜在北方较为寒冷干燥、日照充分的气候条件下生长,从出产区域上较为辽阔,整体产量上较为充足。在汉代时期的河西地区,麦既可以作为戍边士兵的粮食,有时候也能充当起军马的草料,相当于一种多功能的粮食。

三是糜子。糜子可能大家不太熟悉,在外形上与另一类主要的粮食作物“黍”比较相似,但是它没有黏性,而且颜色比较多样,主要盛产于华北和西北地区。与麦一样,可以用来食用,也可以作为牲畜饲料,也是多功能的粮食之一。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输粟于边是怎么帮助汉朝打败匈奴的?

鼓励输栗于边的具体措施

在当时汉朝粮食整体比较紧张的情况下,要筹措出足够支撑戍边将士需求的粮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此,汉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 削减田租,鼓励生产

田租作为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征收粮食的主要方式,自然也是推动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西汉初年,文景二帝贯彻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奉行了重农政策,采取了轻徭薄赋的策略,竭力恢复粮食生产,当时的税率甚至只需要“三十而税一”。

西汉初期实行的这些政策取得了较好效果,成功将当时大量社会劳动力转移到农业生产上。这既有利于促进农民的生产和维持社会稳定,也为粮食的征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输粟于边是怎么帮助汉朝打败匈奴的?

  • 以拜爵、赎罪等方式提高贵族和民众积极性

由于政府的粮食征收所得仍然不足以解决戍边军队的军粮需求,汉朝的统治者转而寻求引导民众来主动参与。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加官进爵,另一种则是减免刑罚。

先说说加官进爵的方式,据记载,当时设定了从六百石到一万两千石的阶梯奖励,根据不同贡献赏赐不同的爵位:

《汉书·食货志》:令民入粟边,六百石爵上造,稍增至四千石为五大夫,万二千为大庶长,各以多少级数为差”。

通过加官进爵的方式来提高百姓主动上交粮食的积极性,有效补充了军粮。

再说说,减免刑罚的方式,即本人是有罪之人,但可以自身或家属贡献粟麦,从而减轻罪罚。

《史记·平准书》: 又得输粟县官以除罪。

存在的问题

上文所述,在当时的边境压力下需要大量的粮食,输粟于边的大规模应用,为当时汉朝政权的稳定及开疆拓土提供了较好的物质保障。然而这其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财政压力随着输粟于边的规模和次数的扩大而持续增大,几乎到了无以为继的地步,国库几近空虚。

其次,由于当时运输人员主要是士兵及罪犯、囚徒,道路也较为崎岖,导致运输过程中的粮食损耗极为严重,损耗率几乎可以达到五分之一左右,极大的浪费了粮食。

最后,输粟于边的政策必然会占用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牲口,导致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农业发展停滞不前的情况。

“三军未动,粮草先行”,输粟于边是怎么帮助汉朝打败匈奴的?

只是个感慨

输粟于边是西汉初期政府为了应对匈奴等外敌压力而采取的特殊措施,对西汉初期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尽管这个政策存在了不少问题,但是可谓瑕不掩瑜,输粟于边为西汉最终得以击败匈奴,发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提供了有效的物质支持。同时伴随着这种政策,汉朝的军事影响力得以延伸到较远的区域,为后来掌控辐射西域地区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