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努爾哈赤滅了葉赫那拉部落,曾有祖訓不允娶葉赫女人為妃,咸豐為什麼違反祖制娶慈禧?

老人頭侃史


葉赫是女真最古老的氏族部落之一,在清朝頗受重用,以慈禧、納蘭性德為代表身居要職,地位顯赫的人非常多,葉赫氏與皇族之間的愛恨糾葛是後世閒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葉赫那拉這個姓氏想必大家一點都不陌生,在眾多清宮戲中都會出現它的身影。正史當中記載,葉赫部前後共出過三位皇后:太祖孝慈高皇后、德宗孝定景皇后、咸豐帝孝欽顯皇后(慈禧)。此外,葉赫部還出過兩位皇妃:清聖祖惠妃和清高宗舒妃。

葉赫部不僅盛產美女,還出過很多才子,像納蘭性德的詞句“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直到現在依然是那些文藝小清新們的必備詞句。那麼,如此有顏值又有才情的葉赫部,為什麼會與建州女真結下了百年都化解不開的血海深仇呢?埋下了一個令人匪夷所思的“驚天詛咒”……

葉赫的詛咒

萬曆二十一年末,鑑於建州女真勢力逐漸強大,葉赫聯合九部聯軍征討建州女真。然而,九部聯軍由於缺乏統一指揮,被努爾哈赤以少勝多而擊敗,葉赫首領布寨在戰役中陣亡。野史當中記載,努爾哈赤曾經親自將布寨的屍體砍成一半之後,派人送回葉赫,雙方由此結下了不解之仇。

天命四年,努爾哈赤在薩爾滸擊敗明軍之餘威,揮師葉赫,直逼葉赫城,最終葉赫貝勒金臺吉自焚。傳說當時葉赫貝勒布揚古投降之後,見到努爾哈赤傲而不拜,努爾哈赤大怒,下令將其絞死。布揚古臨終時發狂誓說:“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這便是所謂的葉赫的詛咒。

人算不如天算,很多事真的是無巧不成書。雖說關於葉赫部的詛咒是真是假,正史野史現在也考據不出來,但清朝歷史學家蔡東藩曾在《清史演義》裡講過:清太祖努爾哈赤命人新建祭神宮殿的時候,建築工匠在地下挖出了一塊石碑,上面刻有“滅建州者葉赫”六個大字,這也算是給所謂的傳說落下了石錘。

後來大清帝國在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的統治下風雨飄搖,國勢日微。慈禧太后死後僅僅三年的時間,她的親侄女葉赫那拉氏隆裕太后就在養心殿接受了退位條件,頒佈了清帝退位詔書,這些似乎好像就是冥冥當中已有主宰。

就像想當年楚懷王的那句“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似乎也是一個抹不開的詛咒,一百年之後,項羽真的率部滅了秦朝後稱西楚霸王。

似乎葉赫部的詛咒得到了神奇的驗證,所以後來某些不懷好意的好事之人將慈禧由此塑造成是復仇女神。野史當中記載,為了避免葉赫滅大清的悲劇上演,據說清朝皇帝有祖訓:“宮闈不選葉赫氏”,也就是說以後愛新覺羅家族永遠都不能娶葉赫家族女子為妻!

真假祖訓

各種傳說野史把葉赫那拉氏的詛咒烘托得越來越神秘。那麼,在真實的歷史上努爾哈赤有沒有留下過宮闈不選葉赫氏的祖訓呢?

所謂“宮闈不選葉赫氏”的祖訓純屬無稽之談,此乃小說家的戲言。雖然葉赫部最後為建州部所滅亡,但之後愛新覺羅氏與葉赫那拉氏兩個家族之間卻一直保持著良好的姻親關係。

光緒朝進士繼昌的《行素齋雜記》中說:滿洲世族以八大家族為最貴——鈕祜祿氏、富察氏、那拉氏、赫舍里氏、瓜爾佳氏、佟佳氏、馬佳氏、索綽羅氏。由此可見,葉赫那拉氏始終居於滿洲八大姓的前幾位。

葉赫部被滅之後,葉赫將領被編入了八旗。在廓清遼東定鼎中原中立下了汗馬功勞,深為歷代皇帝所倚重。滿清的第一位皇后,也就是努爾哈赤的皇后,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也是葉赫那拉氏,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後宮不選葉赫氏”的祖訓。

葉赫後人

其實滿清並不是特別重視姓氏,反而更重視自己的部族。比如滿清的大姓是“那拉氏”,相當於百家姓的前幾名大姓。清朝欽定的《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記載:“那拉氏”為滿洲著姓,其氏族散處於葉赫、烏拉、哈達、輝發及其他地區,雖系一姓,各自為族。

辛亥革命後,很多滿族人都冠以漢姓:愛新覺羅——金、瓜爾佳氏——關、那拉氏——那。此外,還有一些棄姓不用的,像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家、書畫家啟功先生,他就是雍正爺的第九代孫,所以他也是棄姓不用的典型代表。

作為滿清八大家族的葉赫那拉氏現在又散落在天涯何處?

根據清史專家劉德鴻的研究總結,為了防止葉赫東山再起,不許他們留居原地,葉赫貴族和其他群眾被遷徙到建州,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新賓。康熙曾經作詩,題為《經葉赫廢城》,用“斷壘新生草,空城尚野花”描述了當時葉赫地區的頹敗景象。

如今的葉赫故地雖有人居住,但已經不是葉赫那拉氏的後人,而有據可考的葉赫後人大多都留在了北京。清朝滅亡之後,葉赫那拉氏的後人多轉為漢姓的“葉”和“那”。在著名的葉赫那拉氏後人中,有中國五子棋之父“那威”和著名的導師級歌手“那英”。

所以“滅建州者葉赫”就這樣成了一個未卜先知的讖語,這大概就是“片言生不測,一語定乾坤”吧!


王銘葦


葉赫那拉氏曾經是一支很強大的部族,但是在明朝時期,被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打敗,臣服於當時的後金。據說由於葉赫那拉氏跟愛新覺羅氏打了很多年,是世仇,於是葉赫那拉氏的族長曾經發過詛咒:“哪怕葉赫家族只剩下一個女子,也必將愛新覺羅滅亡。”

所以滿清才有不跟葉赫那拉聯姻的說法,而出身葉赫那拉的慈禧,最終將清王朝推向滅亡,於是這個說法就更為流傳,所以很多人說是因為咸豐違反祖制,娶了葉赫那拉的女子,才導致最終亡國。

但滿清並沒有不跟葉赫那拉氏聯姻的說法,葉赫那拉氏是滿清的大貴族,一直以來清朝也都有跟葉赫那拉氏聯姻的傳統,除了慈禧之外,康熙的惠妃、乾隆的舒妃、光緒的隆裕皇后也都是葉赫那拉氏的。

那麼為什麼會有“不允許娶葉赫女人為妃”的說法呢?主要還是因為慈禧太后禍害了滿清,所以才會出現這種說法。但這只是小說演義的說法,不足為信。

蔡東番的《清史演義》裡頭講說努爾哈赤修堂子挖出一個碑,上頭有幾個字,"滅建州者葉赫",而建州就是後金政權的根基地,清朝後來果然就滅在葉赫手裡頭。

再說說咸豐是怎麼娶的慈禧吧,咸豐當年剛上任的時候還是壯志凌雲的,想要好好治理國家,也不怎麼近女色,但經歷過太平天國的打擊之後,咸豐逐漸消沉,開始把心思用在了美色上。

咸豐先後有3位皇后,12名妃子,還不嫌夠,咸豐十年的時候,他命人四處尋覓美女,帶到後宮。當時慈禧17歲,外號蘭姑娘,雖然她已經超齡了,但由於她是滿族大貴族,所以仍有參選資格。

慈禧入宮之後被封為懿嬪,雖然她進宮晚,但由於生了個大阿哥,母憑子貴,很快就升到了懿妃,之後又封為懿貴妃,地位僅次於皇后。

其實如果不是這個大阿哥的誕生,也就是後來的同治,慈禧也沒有什麼機會在後期影響中國幾十年。主要是咸豐雖然妃子很多,共有19人,但他的生育率太低了,總共只有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而且次子還早早的夭折了,所以沒辦法,只能立這個大阿哥為太子了。

如果咸豐像康熙那樣的生育能力,也來個九子奪嫡,再有個非常有能力的皇帝上位,那說不定中國還不會簽訂那麼多的條約呢。可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後人也只能引以為鑑了。


魏青衣


得不到的永遠在騷動,被偏愛的總是有恃無恐。靠十三副破盔甲就敢和明朝博弈的努爾哈赤卻在一個女人身上感到前所未有的挫敗感。想要一統女真的努爾哈赤看上了葉赫部的公主、滿蒙第一美女東哥,可東哥卻說:誰能殺了努爾哈赤,我就嫁給誰。


女人赤裸裸的鄙視對普通窩囊的男人來講,最多就是抽根菸、喝頓酒、罵個娘。而努爾哈赤面對這樣的羞辱,選擇的是最原始粗暴的方式——用武力征服東哥的整個部落!東哥剛出生的時候就有薩滿巫師說:此女可興國,此女可亡國。一語成讖,這個依仗著自己的美麗恣意妄為的女人,最終紅顏禍水。

基於上面狗血的故事,囿於人們對男人固定的因愛生恨思維的考量,因而留下一個傳說,也就是所謂的努爾哈赤的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



而正是這個經不起推敲的祖制,引起了題主的思考,那為何咸豐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韙,娶葉赫那拉氏的慈禧為妃呢?


其實,如果真有這條以訛傳訛、莫名其妙的祖制的話,咸豐也不敢那麼大張旗鼓的違背祖宗家法,古人最重禮法,而且重孝道。違背家法從來都是被認為是大逆不道的逆天之舉。皇帝雖然貴為九五之尊,祖制也是不敢輕易違背的。何況就是咸豐對慈禧一往情深,敢於為他違反祖制,但在他駕崩後,就憑慈禧來路不正的地位,怎麼也不能迅速崛起,並安安穩穩掌握清朝末年大權幾十年,並且還敢把自己同位葉赫那拉氏的侄女許配給光緒做皇后。我們要知道,慈禧可是保守派代表人物,在與後來的維新派的鬥爭中,講的最多的可是祖宗家法不可變。如果她自己就是違背家法才攫取了無上地位,除非臉皮夠厚,否則怎敢在廟堂上如此大言不慚?


葉赫氏雖然和愛新覺羅氏有前仇舊怨,但並不代表二者就是勢同水火、至死方休。葉赫那拉氏是滿清八大姓之一,在跟隨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南征北戰中立下赫赫戰功,清早期蘇克薩哈、明珠都是葉赫那拉氏,怎麼可能有:“祖制,宮闈不選葉赫氏”。這種不符合常規的“偽祖制”的出現,估計是因為後來慈禧秉政亂國,禍國殃民,政敵或者民間文人編排出來噁心慈禧的吧。畢竟葉赫那拉氏有好多詛咒,而這些詛咒無一不預示著清朝將亡!


好史不死


這個所謂的祖制明顯是中原民間文人用自己的理解編的故事。

事情的起因大家也都知道,葉赫部被努爾哈赤打破,族長在自盡前喊出了:就算葉赫那拉是剩下一個女人,也要向愛新覺羅討回血債!這樣恐怖的詛咒。

這個故事應該是隨著滿清的入關也跟著傳到了中原。這中原的文人一看,這是好題材啊,然後根據自己的理解,根據咱們中原漢家的邏輯和思維方式,編出了愛新覺羅家不可以娶葉赫那拉家女人的組訓。

這是一種想當然。用漢家的思維考慮這很合理,但是,放在關外的漁獵民族身上,這事兒就不合理。

我為什麼要攻打你:就是為了搶你家的女人和財產、地盤。

打敗你,搶走你家的女人,來給我家傳宗接代,這是發動戰爭的一個主要動力。站在這個角度你再看,所謂的不娶葉赫家女人的組訓是不是很滑稽?

所以說這條所謂的祖訓根本就是不成立的。

少數民族都有兄弟娶寡嫂弟媳,甚至是收編父親妻妾的習俗。為什麼?生產力水平低,太窮。這是保證自己家財富不流失的一個辦法。女人離開這個家,根本沒法生存。帶走2把鏟子,牽走3只羊對這個家還是巨大的損失。沒辦法,只能儘量保持不分家。

以努爾哈赤那個年代的生產力,還是關外,女人,是極其寶貴的資源和財富。甚至是需要發動戰爭去搶的,還能立下祖訓不能娶?

有趣的是努爾哈赤之所以打葉赫部,就是因為葉赫那拉的女人。是葉赫部把東哥最先許配給了努爾哈赤,後來是葉赫部悔婚,東哥一路改嫁,最終也沒跟努爾哈赤。努爾哈赤起兵,發佈七大恨,第四恨就是由於明朝的偏心,讓他沒娶成東哥。

我們看看後期,葉赫那拉的女人堂而皇之的嫁進紫禁城,進去就封了個蘭貴人。說明愛新覺羅家和葉赫那拉家沒有什麼芥蒂。祖上的仇,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深。

就像這個問題說的“努爾哈赤滅了葉赫”,這就有瑕疵。應該是打敗。葉赫那拉是父系的姓,肯定是男人傳下來的,這說明當年努爾哈赤對葉赫家的男人沒有趕盡殺絕。而是把他們收編到自己的陣營,並保留自己的姓氏。這樣才能傳下來慈禧。

努爾哈赤保存了葉赫那拉這一系,他也是收到了極其豐厚的回報。慈禧,為大清朝續了50年的命。而且清朝滅亡,不論是愛新覺羅家還是葉赫那拉家都沒有像其他朝代那樣,滅亡之後,皇族被大規模屠殺。這兩家風輕雲淡的完成政權交接,順利過渡到現在。為什麼?沒有民憤,在當年。

面對3000年未有之變局,恰恰是葉赫那拉家的女人為愛新覺羅家穩定住了局面。國家沒亂套,和平過渡,沒死人。老百姓、皇族,雙贏。


銳度何老師


這是一則關於葉赫族的詛咒,關於詛咒的來源,請聽我慢慢道來:

在民國蔡東藩寫的一部歷史小說《清史演義》中,有這麼一段記載:

“那時這雄心勃勃的努爾哈赤……建築一所堂子,作為祭神的場所,工匠等忙碌未了,忽掘起一塊大碑……你道這碑文是如何說?乃是“滅建州者葉赫”六字。”

大家都注意到了,這是一部歷史小說,但作者在這部作品的自序中曾聲明:

“自天命紀元起,至宣統退位止,凡二百九十七年間之事實,擇其關係最大者,編為通俗演義,幾經搜討,幾經考證,巨政固期核實,瑣錄亦必求真。”

難道說,歷史上真的出現過這個碑文?

六字碑文背後:

這個六字碑文的含義,先說這個“建州”,很多人理解成是以地名命名的女真族,其實不然。

關於滿清起源於建州這種說法,是在乾隆皇帝下令編撰的《滿洲源流考》中出現:

“我朝肇興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

這條記載的依據是《新唐書》:

“率賓故地為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

女真最早是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三大部分,而“建州女真”,一直被認為是大清的正系。其實這個名稱的由來,是明朝處於某種平衡和管理的目的,設立了建州衛之後出現的。明朝任命努爾哈赤的先祖帖木兒任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後來努爾哈赤逐漸統一了整個女真族,在《明實錄》中記載:

“永樂二年,置建州衛。”

在明朝設立“建州衛”之前,各類史實記載中均未出現過“建州女真”的記載。所以“建州”作為女真的發源地,這種理解是不對的。

即《滿洲源流考》中的這個建州跟明朝設立的“建州衛”不是一個地方!

再講“葉赫”,“葉赫”是女真最古老的部落之一,後來被努爾哈赤征服,並把這個族群併入建州女真。

這則詛咒就是發生在努爾哈赤征服葉赫部落之後,才開始出現,那麼它是不是空穴來風呢?

其他詛咒版本:

除了《清史演義》中記載的這個典故之外,還有一些著作中也提到過類似的言論:

比如《清光緒帝外傳》,這部書是清代流傳民間的皇家歷史,其中記載:

“葉赫部長布揚古,臨終前憤然留下遺言:吾子孫,雖存一女,亦必覆滿洲!”

在《清史演義》的作者蔡東藩的另一部著作《慈禧太后演義》中也有類似的記載,不過主人公變成了“葉赫金臺石”,他臨行前厲聲說道:

“我生前不能存葉赫,死後有知,定不使葉赫絕種,無論傳下一子一女,總要報仇雪恨!”

如果說以上幾種言論均為野史,或者歷史小說,那麼下面這本《瀛臺泣血記》就非常有可信度了,這部書的作者是慈禧太后的貼身女官德齡:

“有一天,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是一定要向清室始祖的子孫算賬!”

那麼這些詛咒中提到的那個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指的是誰呢?

沒錯,正是慈禧太后!

很多人都認為清朝雖然是亡於宣統帝,亡於隆裕太后,其實是從慈禧太后開始滅亡的。

也就是說,這個詛咒的最大的賣點就在於此,也是它能流傳開來的原因。

詛咒是真的嗎?

首先《清史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能出土一個石碑上面還寫著這句話,顯然太過神秘,不足為信。

而關於《清光緒帝外傳》,這本書中充斥著大量同情光緒帝的描述,把慈禧太后說成了害死大清的罪人,舉個例子:

“上嘗至一太監屋,幾有書,取視之,《三國演義》也,閱數行擲去,長嘆曰:“朕並不如漢獻帝也!””

而一部書之所以能吸引人,就在於它的上帝視角,以及給所有的事情發展定下一個人力不可為的前提,四大名著中沒少用這一方法,那麼書中編撰一則詛咒,也就可以理解了。

之所以這則詛咒是編撰的,是因為詛咒中出現了一個詞——“滿清”。

要知道,努爾哈赤當初繼承的是他先祖的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之職,後來才建立大金,我們都稱後金。努爾哈赤是在1619年滅掉的葉赫一族,當時他的頭銜是大金國主。

而“滿清”這個稱呼是在努爾哈赤死後,1637年皇太極發佈的詔諭,改建了國號為“滿清”。

顯然,這部說中提到的詛咒,其實並不存在,即使存在,也絕不是葉赫一族被征服的時候,首領臨死前說出的。

既然《清光緒帝外傳》中的說法是杜撰的,那麼《瀛臺泣血記》中所謂的“清室”也是無稽之談了?畢竟那時候的還沒有“大清”的概念!

並不是!

詛咒的真實版本:

在《瀛臺泣血記》中,這句話並不是葉赫一族的首領說的,而是清軍入關之後的一個葉赫族人說的:

“究竟這一句詛咒是在什麼時候說的,現在也沒有確切的日子可以查考了,只知道是在清朝入關以後的初期發生的。”

而這個人想擴張自己一族的勢力,想通過武力奪得皇位,畢竟這麼多年來,他們族人被征服,成為了清朝皇室的奴隸,只不過他的呼應並沒有得到族人的響應,而是引來了牢獄之災。

被逮捕之後,他又開始極力否認自己要“圖謀不軌”,只是沒有人信任他而已,等到了最終行刑的時候,他終於怒了,喊了這句詛咒:

“有一天,葉赫那拉氏的子孫,是一定要向清室始祖的子孫算賬的,到那時候,他們就能不落在我們的手掌裡了,這個報應是他們一定要受到的!”

從此之後,滿族統治者都記著他的這句詛咒,也就定下了規矩,也就是說葉赫一族從此之後,再也不能在清朝廷擔任要職,葉赫那拉氏就此斷送了前途……

後來的慈禧太后,當年入宮時大家也知道她是葉赫那拉氏一族的,但因為僅僅是咸豐帝的一個妃子,也就沒有介意。等到後來慈禧太后已經開始垂簾聽政了,那些人才想起了曾經的詛咒,只是此時,他們再沒有辦法阻止慈禧太后了。

關於這裡的記錄比較可信,清朝皇室確實曾經征服了葉赫那拉氏,不乏有族人想要報仇,在臨死的時刻說一些詛咒的話,也實屬正常,只是他們沒想到,清朝末期真的出現了慈禧太后。

按照《瀛臺泣血記》中的說法,詛咒的來源並不是葉赫一族的首領,而是一個不知名的族人。

那麼到底是誰在散佈葉赫一族首領的詛咒呢?

這種詛咒出現在清朝前期是毫無意義的,也沒有人會信,所以它的大範圍蔓延是發生在清朝末期。

清朝末期,大家也清楚,各種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一些人們開始把這股怨氣發洩到當政者慈禧太后身上。

這也是各種書籍均把光緒帝跟慈禧太后寫到對立面的原因,希望激起愛新覺羅家族跟葉赫那拉氏家族的矛盾,製造他們本就是世仇的謠言,以到達自己的目的。

謠言出現了之後,哪些人會信呢?

有四類人:

一類是意在推翻清朝統治的有志人士,漢族為主,要知道清軍入關殺的基本都是明軍和漢人,編造一個他們濫殺葉赫族的謠言,讓敵人內部自相殘殺,有利於推翻清朝統治。

其次是挺皇派,也就是挺光緒帝派,他們製造或傳播這類謠言,就是為了證明慈禧太后是為了報仇且顛覆大清政權,大家要奮起反抗,奪回皇權。

再有就是挺後派,顧名思義,就是挺慈禧太后一派,他們認為清朝毀於慈禧太后手中,並不是太后的過錯,而是詛咒本身!

當然,也有好事者,說書人等推波助瀾,目的就是傳播著玩,好玩!

所以,這則神秘的大清王朝詛咒,人們為了增加戲劇色彩,硬是從行刑犯人的一句硬話,延伸出了葉赫首領臨終說……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看清史,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樂趣,喜歡就關注吧!


楊角風發作


民間傳說不足信。

葉赫那拉氏的后妃在清史上,根本不獨慈禧一人,葉赫那拉部落出來的姑娘在清宮中很多,而且她們在後宮的地位普遍來說並不低。這個家族出了不少位皇后。

努爾哈赤自己都有娶了葉赫那拉部的美人,比如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就是葉赫那拉部的首領楊吉砮之女。努爾哈赤統一女真之前,跟他開戰不僅有葉赫拉那部,還有烏拉部。只不過葉赫部跟他耗得時間更久一點。

然後,康熙帝的惠妃納喇氏,他的父親索爾和,索爾和是金臺石之子德爾格爾的次子。納喇氏和納蘭氏都出自葉赫那拉氏。當時權傾朝野的納蘭明珠明珠之父是金臺石之子尼雅哈。明珠與索爾和是同祖父的堂兄弟。惠妃是明珠的堂侄女。

金臺石跟皇太極的母親孟古哲哲是兄妹。有這麼一層親戚關係在,後輩通婚肯定是不會少的。

再然後八,說說乾小四的後宮,乾隆的舒妃也是葉赫拉那氏出來的,她是侍郎納蘭永壽的女兒。而納蘭永壽的父親是納蘭明珠第三子揆方。這樣算的話,這個姑娘是明珠的曾孫女。

道光帝和妃也姓納喇氏,顯然她的祖上也是葉赫那拉部。

咸豐帝納慈禧也沒什麼。往上數幾代,葉赫那拉氏的后妃就挺多的。民間傳說吧,基本是怎麼有意思怎麼來。基本是靠譜的很少。大清後宮從現在的資料看,從努爾哈赤到清末,基本是葉赫那拉部落出來人還是很多的。並非民間傳說中那樣不能取葉赫那拉部落的出來女子。

咸豐帝納慈禧進後宮,這也就是一個常規的操作。慈禧在咸豐活著的時候,她沒有麗妃得寵。不過,麗妃沒有生兒子,只生了一個女兒。慈禧生了同治帝。所以,後來她的地位越來越高。麗妃的命運就止步不前了。話說回來的話,慈禧在咸豐帝那裡也不是最得寵的后妃,如果真有民間傳說的那種祖制,那咸豐帝大概也不會特地為她越制。當然,現實也就是沒有那會兒事情。民間傳說不足信的。


柳氏異聞錄


努爾哈赤滅了葉赫部,留下祖訓“愛新覺羅氏不得娶葉赫那拉氏為妃”,因為“滅建州者必為葉赫”,然而咸豐卻違反祖制娶了慈禧,所以導致大清滅亡。乍一看,沒毛病,細一想,這個邏輯站不住腳,如果這個祖訓真存在,最先違背的也是努爾哈赤他老人家,畢竟皇太極的母親就是葉赫那拉氏,從皇太極開始,大清皇帝身上就有葉赫那拉氏的血統。葉赫部是滅了,葉赫那拉氏卻還存在,大清的皇帝也有好幾個的後宮都有葉赫那拉氏的存在。而慈禧太后和裕隆太后不過是趕上了大清的衰亡而已。

葉赫部與建州女真,再進一步說就是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氏的關係很微妙,有點“相愛相殺”的意味,他們之間彼此仇恨,又世代通婚。

明朝初期,女真族分裂成為建州女真(三部)、海西女真(四部)和野人女真(三部),彼此不和,最初,海西女真勢力最強大,一直看不起建州女真,葉赫部就是海西女真四部之一。有一次,愛新覺羅氏挑戰葉赫那拉氏,說:“我們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葉赫那拉氏頗為不屑的說:“金子算什麼,我們是天上太陽。”於是愛新覺羅氏發動戰爭,結果葉赫那拉氏獲得勝利,一舉成為當時最強大的部落。

這個故事不足為信,但也從側面說明在女真族分裂的初期,建州女真的勢力是很弱的,根本無法和海西女真相抗衡,這種力量的懸殊一直持續到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並且開始擴大地盤。海西女真害怕建州女真強大起來威脅自己的地位,於是海西四大部聯合起來攻打建州女真,然而這一仗最終是努爾哈赤贏了,後來海西女真又聯合了五個部落組成九部,攻打建州女真,這就是著名的九部之戰(古勒山之戰),同樣的結果,努爾哈赤贏了。

而葉赫部首領布寨在大戰中被殺,傳言建州人將布寨的身體一分為二,一半歸還了葉赫部,一半留在了建州女真部,於是葉赫部和建州女真之間有了不共戴天之仇,努爾哈赤被葉赫部的怒火嚇到,認為“滅建州者必為葉赫”。蔡東藩則說了另一個傳言,說努爾哈赤修堂子挖出一個碑,上書“滅建州者葉赫”。也因此,就有了所謂的“祖訓”,值得一提的是,這時候,努爾哈赤和葉赫那拉·孟古哲哲生下的皇太極還不到一歲。

古勒山之戰後,海西女真徹底被建州女真壓制,努爾哈赤的統一女真之路越走越順,在此期間就不得不提女真第一美女東哥(葉赫老女,布寨的女兒),東哥在兩次毀婚(葉赫部的美人計)後,決定將東哥許配給努爾哈赤,但是東哥不願意,她不肯嫁給殺父仇人,於是放出話去,誰要是向努爾哈赤開戰,她就嫁給誰,傾慕者前仆後繼,然後一一被努爾哈赤滅了,其中,東哥曾許配給努爾哈赤大妃阿巴亥的叔叔布佔泰,後來布佔泰更是因此和努爾哈赤決裂,被努爾哈赤滅族。

經過一番折騰,最終在1615年,東哥的哥哥再也受不了妹妹的折騰,將其嫁給了喀爾喀部莽古爾岱,那年,東哥已經是33歲,所以又被稱為葉赫老女,也是是因為東哥不屬於人間,婚後僅一年,東哥就去世了,但努爾哈赤的怒火卻依舊在繼續。最終葉赫部被滅族。


但葉赫那拉氏和愛新覺羅氏之間卻還是糾纏不清,所謂的“祖訓”也沒有見哪位皇帝遵守過,前面說過,努爾哈赤本人就娶了孟古哲哲,生下了皇太極。康熙帝的惠妃也是葉赫那拉氏,乾隆帝的舒妃也是葉赫那拉氏,再接下來就是為人熟知的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這兩個女人在清末攝政主事,見證了大清的滅亡。

所以很多人認為是慈禧導致了大清的滅亡,一下子就和所謂的“祖訓”聯繫起來,倘若真有祖訓,努爾哈赤為何不廢了孟古哲哲,為何不殺掉皇太極?康熙帝和乾隆帝又為何還要准許葉赫那拉氏的女人進宮為妃?


尚宮女史




這個祖制只是江湖傳說,不僅咸豐娶葉赫那拉氏女就連他的祖先康熙、乾隆也娶葉赫那拉氏女為妻。



清聖祖(1654.5.4-1722.12.20)康熙的惠妃就是。惠妃(?-1732.5.1週四),滿洲正黃旗人。郎中葉赫那拉.索爾和女。索爾和他孫說:“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知道是誰了吧?聰明,就是納蘭性德(原名成德,避太子殤太子保成而改),明珠為其子。即容若(成德表字)是惠妃侄。惠妃級別很高名列第四,僅次於皇后、皇貴妃、貴妃,為“四妃”——惠宜德榮之首,居延禧宮。生皇長子胤禔(zhi or ti),太子胤礽他哥。



清高宗(1711.8.13-1799.2.7)的舒妃為葉赫那拉氏。舒妃(一七二八六月初一-一七七七五月卅日)議政大臣納蘭永壽女。永壽父揆(kui)方為駙馬,為性德的三弟,都是親戚。生皇十子(1751.6.12-1753.7.7),未命名,未封,早夭。



咸豐娶慈禧也就無可厚非了,再說慈安、慈禧、麗妃她們關係也挺好。慈禧手段極強,能力很高,雖有誤國,但滅“清朝者,葉赫那拉氏”也不符合實際,此話源自葉赫部的詛咒——葉赫哪怕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 詛咒是不存在的,建州部與葉赫部確實有仇。葉赫部與建州部恩怨已久。葉赫那拉氏曾對愛新覺羅氏說:你姓金了不起啊!我還姓太陽呢!



這事跟東哥(漢意絳珠草,為後人所取)有關。東哥不是哥而是名副其實的傾國。努爾哈赤想要,東哥恨他,說誰殺清太祖她就嫁給誰,導致四國滅亡。以至於成為滿洲老女。而滿洲老女也並不老,而是一個熱愛騙婚的葉赫部的格格,33歲嫁到喀爾喀蒙古達爾汗子莽古爾岱,34歲卒。葉赫漢意為鳳陽——鳳凰朝陽。因為爭奪她,哈達、輝發、烏拉甚至葉赫都滅國了。葉赫在亡國前發誓:葉赫哪怕只剩一個女人,也要滅愛新覺羅!


福垊


咸豐為什麼違反祖制娶了慈禧,這個很大的原因當然是努爾哈赤根本沒說過這個祖訓。


△努爾哈赤

關於愛新覺羅與葉赫那拉之間的恩怨

根據史料記載,葉赫那拉氏最早的祖先可追述到五代時期的海西女真,其始祖叫星根達爾漢,原姓土默特,土默特本是蒙古族,後來滅掉扈倫那拉部,改姓那拉氏,因為生活在葉赫河邊,稱為葉赫部。

葉赫那拉氏與愛新覺羅氏在元末明初的時候就幹過架,當時的愛新覺羅家族侵犯生活在葉赫河邊的葉赫那拉家族,愛新覺羅家族頭領很牛氣的說我們愛新覺羅家族是大地上最尊貴的金子,葉赫那拉家族頭領回道:“金子算什麼,我們姓太陽。”然後兩個家族就幹起來,這次太陽把金子熔化了,愛新覺羅氏被打敗,葉赫那拉氏成為東北最大的一支部落。


到了明末,愛新覺羅氏又與葉赫那拉氏幹上了,當時扈倫女真四部看到建州女真日益壯大,對他們造成極大威脅,於是聯合幾個部落兵分三路妄圖一舉蕩滅建州,努爾哈赤分析敵軍指揮不一,制定了作戰方案,誘敵深入,葉赫部將領布齋(東哥格格的父親)被努爾哈赤手下額亦都殺死,建州人把布齋的屍體劈成兩半,一半歸還葉赫,一半留在建州,從此建州與葉赫結下不共戴天之仇,而努爾哈赤從此認為“滅建州者必為葉赫”。

1618年,努爾哈赤率部攻打葉赫,葉赫部滅亡,葉赫部首領布揚古在臨死前對天發誓:“我葉赫那拉就算只剩下一個女人,也要滅建州女真”。這也是傳言努爾哈赤立下祖訓不許娶葉赫那拉氏女人為后妃的來由!

從幾個方面來看,這個祖訓應該是不存在

有清一代,後宮裡葉赫那拉氏不乏其人,努爾哈赤后妃有兩個葉赫那拉氏,一個是皇太極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孟古哲哲,還有一個是孟古哲哲的堂侄女(還有一個說法是孟古哲哲的妹妹)。

皇太極有一個側妃也是葉赫那拉氏,是海西葉赫貝勒阿納布的女兒,康熙的惠妃是索爾和之女,葉赫那拉氏,乾隆的舒妃是侍郎永綬的女兒,葉赫那拉氏。咸豐的璹嬪、玉嬪也是葉赫那拉氏。當然最出名的是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如果努爾哈赤真的有這個祖訓,這些後宮中的葉赫那拉氏怎麼來的?



努爾哈赤那時候還沒入關,葉赫那拉氏是滿族的一個大姓,怎麼可能公然排斥葉赫那拉氏,對於努爾哈赤或者皇太極來講,為了團結整個女真部落,能多娶就多娶,政治聯姻是最好的辦法,也是因為聯婚的成功才真正的統一了女真部落!

早在葉赫被吞滅前,葉赫部許多將領就歸順後金了,葉赫被滅後,東城一支金臺石有三子都入了正黃旗,西城一支也有後裔流傳,入了正紅旗,葉赫將領們被編入八旗,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成為開國元勳,也是大清統治集團的中堅力量,如果說努爾哈赤有祖訓防著葉赫那拉氏的女人,就不怕葉赫那拉氏的男人了嗎?



之所以有這樣的傳言,有可能是因為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的過程中,葉赫部是抵抗和破壞建州事業最為激烈的部族,最後被武力鎮壓。還有一個是努爾哈赤在反明藉口的七大恨中,有一個就是關於葉赫老女(東哥格格)的,最後導致滿清滅亡的慈禧太后也是葉赫那拉氏,還有隆裕太后簽署了清帝退位條約,都與葉赫那拉有關。所以後人有人傳出了滅愛新覺羅必葉赫那拉的說法,然後再有葉赫那拉不得入宮的祖訓,這個祖訓應該是不存在,起碼正史中沒有記載!


歷史紅塵



這一找不要緊,立馬從慈禧的姓上找出了問題。原來慈禧的是“葉赫那拉氏”。說道葉赫那拉氏,喜歡前清歷史的人都知道,繞不開一個人,這個人叫“葉赫那拉 •布普婭瑪拉”,什麼?不知道?我說“葉赫老女”、“東哥”你總該知道了吧。的確這個女人長得太漂亮了。漂亮得讓女真人都走不動路。然而表面上也圍繞著這個女人,海西女真四部和建州女真昏天黑地地打了無數仗,死了無數人。最終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各部,成為了滿洲的皇帝。其實炒米挺佩服東哥的,努爾哈赤殺了自己的爹,雖然懦夫哥哥把自己許配給努爾哈赤,但憑什麼自己要像《水滸傳》裡扈三娘那樣,逆來順受?不但不嫁,並且立誓“誰殺了努爾哈赤,就嫁給誰?”這才符合人性嘛!


最終沒有得到“東哥”的努爾哈赤詛咒“東哥”,“無論此女聘與何人,壽命不會長久,毀國已盡,構釁已盡,死期將至矣!”三十多歲的東哥後來嫁到了喀爾喀蒙古一年後就死了。對的,就是《康熙王朝》裡被噶爾丹吞併的喀爾喀;就是寶日龍梅的那個喀爾喀。到目前為止炒米沒聽說誰在滿文老檔裡找到努爾哈赤不允許娶葉赫女人為妃的任何記錄。如果有,我估計是皇太極給廢了這條祖訓,因為皇太極的母親就是葉赫部的女人,就是葉赫那拉 •孟古。


而且葉赫部曾經作為海西女真的最大的部落,實力和人數是遠遠高於建州女真的。葉赫部也曾經是女真的驕傲,因為“葉赫那拉”在滿語中有“太陽”的意思。曾經的葉赫那拉城到現在還存在,在四平是3A景區呢。葉赫部也曾經驕傲過好不好?葉赫部被滅後,葉赫的族人都被編進了建州女真的八旗裡去了,所以有清一朝不但後宮而且入仕的葉赫氏不要太多,葉赫氏為"滿清八大姓"之一。納蘭性德就是葉赫氏。

而實際上,努爾哈赤能由弱勝強,打敗海西女


真聯軍,打敗強於自己百倍的海西女真,主要源於明朝的遼東總兵李成梁的軍事策略和一點點的愧疚。李成梁善於利用女真人自身的矛盾,挑起他們之間的內鬥,削弱他們自身的實力,以消除邊疆的隱患。然而,因為一次建州女真首領阿臺的叛亂,誤殺了協助自己的覺昌安和塔克世,出於愧疚,給予了他們後人努爾哈赤更多軍事上、物質上幫助,並縱容了他的逐步壯大。所以李成梁泉下有知,知道日後他幫助的這個女真人的後代最後取代了大明,不知道要不要把大腿拍斷?


然而這個讖語在努爾哈赤時代究竟有沒有,估計也只有努爾哈赤知道。然而最早見於清末光緒朝惲毓鼎所著《清光緒外傳》裡記載的這樣一條“讖語”,不過聽起來更像是布揚古的“詛咒”,“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這應該就是後世很多影視作品那個“努爾哈刺祖訓”的源頭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