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在中国古代的众多古典著作中,都可以看见把神仙之境的食物和枣、桃联系在一起——《西游记》中王母娘娘宴请众多仙人参加蟠桃宴;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后仍心心念念蟠桃;何仙姑在成仙之前就是在吃了神仙给的仙枣和仙桃之后便恍然升天,从此以后便不知饥饿,可以预知旦夕祸福。

为何这么多的古典著作在枣和桃是仙人食物这个观点存在着这么深的共识呢?枣和桃又和仙人、仙境存在着什么联系和关系,使人们在枣和桃身上赋予了这么美好的寓意?枣和桃本是普通的家常可食用树木果实,既不罕见,也不昂贵,缘何走上了“成仙之路”,下面我们就将进行深入分析。

一、有其果必有其因——枣和桃如何步入“成仙之路”

历史研究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我们是应该重视历史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联系

的,同样的,枣和桃在成仙之路的过程中必定是有其原因的,并且为何其它食物没有成为人们寄寓修仙愿望的物品而偏偏是枣和桃成为“天选之子”。遵循着因果必有因的研究思路,我们先是在文书古籍的翻阅中发现了众多对于枣和桃的记载,并且许多都是与“修仙”“入道”相关,关于枣和桃何时、因何步入了“成仙之路”,我们下面就来细细剖析。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1、枣和桃特殊性下的特殊蕴意

桃子和枣成为“仙果”的时期相差不多,约在西汉时期,并且被人们赋予的意义几乎也相差无几,只是到了后期才逐渐分化。因为封建时期的人们医疗事业比较落后,并且生活水平比较低,平均寿命也比较低,所以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也更为强烈。相比较于蔬菜和草药,水果明显更易于人们口味的接受,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们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时,目光首先集中在了水果上

那么枣和桃子又是如何在水果中脱颖而出的呢?中医认为,枣和桃子具有极大的养生保养功效,辟邪和长生作为秦朝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便首先在枣和桃子中赋予了这两个概念。最先成为仙枣的枣是一位个头极大的枣,法师认为它“吸天地之精华,辟邪之尤物”,桃子成为仙桃则是因为和神界的大人物“西王母”沾了边

,自此以后,在诗经《桃夭》中漂亮可爱的桃子就真正成为了“仙果”。

2、古人和古典文化对于枣和桃的美好期盼

诗经《桃夭》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漂亮桃子步入仙途之后,还顺带着谋了个为人民辟邪的任务。

《典术》中曾经详细记载:“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做桃人梗着门,以厌邪,此仙木也。”

甚至中国经典医学著作《神农经》也说:“玉桃,服之长生不死。若不得早服之,临死日服之,其尸毕天地不朽。”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可能正是因为许多医学著作和著名古籍对于桃子的渲染,所以桃子才被人们赋予了能长生不老、辟邪去灾等超出它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枣的经历与桃子类似,也是因为与西王母沾上了那么一点“裙带关系”,便被人们奉为仙果,虽然枣的名望在仙界方面可能比不上桃子的声望,但是在民间,因为枣树更加容易种植并且耐干旱,绝对是比桃子声名更盛。人们对于枣的期望也要比桃子“接地气”得多,“枣味甘美,日服一颗,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二、历久弥新的美好蕴意,时代发展后的发展品

桃和枣在西汉之前,还没有被太多赋予的含义,但是自从和“西王母”产生了些许交集之后,便被封建社会的劳苦大众视作和仙界人们的唯一交集点——“枣桃仙人食,我也欲尝之。”可见当时的人们是把枣和桃子作为天下苍生和天中仙人的一种联系介质。到了发展中期,枣似乎并没有桃子占据那么重要的“仙味”,但是内含的美好祝福依然存在,随着唯心主义逐渐在人们的思想舞台中退场,

它们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并且历久弥新

1、新时代发展下枣和桃被赋予的新含义

古代时候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娱乐方式单一,枣和桃就占据了人们贫乏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所以文学作品中的仙人主角——枣和桃,便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所必然谈论、热烈追捧的意象。但是到了新时代,唯物主义思想占据主流,枣和桃便被赋予了新含义。这种新含义必然是产生于时代,也一定会服务于时代。新时代的枣和桃已经和普通食物无甚差异,但是因为悠久的历史变迁,历史渊源悠久,人们祭祀和红白喜事首选也经常是此。

2、从“成仙之路”到美好祝福——促动因素的分析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东汉博局禽兽镜铭文为“尚方作镜真大巧,上有仙人不知老,饮玉泉,饥食枣”。

这是出土最早的关于枣在仙界和仙人们的依附关系,绘制出了一幅仙人渴饮玉泉,饿食青枣的图景。桃子最为盛名的应该就是“蟠桃宴”——王母娘娘宴请各路仙人,分食蟠桃园中的名贵桃子,佐以琼浆玉露,这也是桃子真正和仙人捆绑在一起的决定性事件,但究其本质都是人类赋予的特殊含义。

甚至到后来桃子“下放”到了民间,成了给人祝寿的物品,也都是人类社会发展,精神社会不断变迁的原因。在桃子、枣乃至桃树、枣树身上,历史赋予了众多的人的信息、理想与寄托,进而使桃子和桃树承载了人们无数美好的追求、记忆和愿望。

三、浅析推动枣和桃数次变化带来的影响

枣和桃的历史变革时期主要有两个——西汉时期和明清时期,西汉时它们共同踏入“成仙之路”

,明清时期桃子迎来更高的发展平台,而枣却被“打落神坛”,地位不能与往日而语。这种地位变化的同时影响也在改变,浅析影响才能更好把握本质

1、主观因素方面的人文观念等方面影响

著名的唯心主义学派代表人物王阳明曾经说过,“世界上本没有物,是人们的心赋予才有了物。”虽然有失偏颇,但是对于桃子和枣“走上仙途”,肯定还是人们的主观因素占了很大一方面。古人们对于“天”这个概念一直十分好奇,但是概念却十分模糊,所以便以自己达不到的能力标准来“假想”可以呼风唤雨、拥有无边法力的神仙们。枣和桃的内涵多次变迁、多次发展,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一定方面上改变了文学作品的编写内容。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民俗研究》一书的主要研究方向便是民间习俗谚语,特点便是研究范围宽泛、时间跨度长,算是一部比较权威的民间文化研究著作,而枣和桃的记录在这本书的记载思路基本遵循“食用——入仙——祈福”的大致脉络。在人文方面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日常思维方式中,人们会习惯性地依赖祈福器具来追求不切实际的愿望期盼,当然,这种观念与时俱进,糟粕被摒弃的同时,精华遗留下来后已然成为中华非物质文化的璀璨明珠。

2、对于客观环境的影响

枣和桃子在对人们主观思想产生冲击的同时,也必将通过人们观念的改变而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史记·封禅书》中记载,“枣桃自与仙人往来,种植者甚蕃,二倍多与此前。”可见最为直观的影响便是枣树和桃树在民间的种植数量增加了许多,另外,《洛阳伽蓝记》中记载桃树枝可以驱邪避灾,“农户门前,桃树林立可见”。甚至在明清时期《西游记》在坊间大热之后,人们争相购买桃子,美其名曰“蟠桃盛宴,与仙人们争个口。”这也

导致了桃子的价格上涨了数倍,形成了“洛阳纸贵”的局面。

秦朝时期的人们便开始千方百计地寻求长生不老的途径方法,锁定了枣和桃之后并开始确认服食仙药仙桃,再到如今枣和桃已经演化为非物质的文化符号,桃子在人间社会的变化和变异,始终没有脱离开人们主观对于美好生活的留恋和怀念,这也正是桃子作为一种水果广受人们追捧和欢迎的原因。

从鲜枣到仙桃,枣和桃是如何走向“成仙之路”的?

四、总结

“枣”“桃”这两件物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最接近体现便是祝福和寄托——“寿桃”和“枣生贵子”等意象赋予,这是我们的现代社会从唯心主义中抽离出来走向唯物主义的一大举措,也是从盲目的追求“成仙”中变成了脚踏实地对于明天和未来的美好祝福。

桃子和鲜枣本来不过是普通的食物,只是后来在封建社会时期人们的追逐成仙过程中被赋予了假象的身份,就像古代文化书籍中对于“仙枣”“仙桃”的描写在我们现在看来就像是无稽之谈,但是其实也是蕴含了生产力低下的社会中人们对于遥远追求的期盼。如今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高,改造世界能力增强,实现目标进程加快,对于这种虚无物品的寄托虽然罕有出现,但是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期盼定然会一直存在。

参考文献;

1、《张衡传》

2、《思玄赋》

3、《史记·封禅书》

4、《洛阳伽蓝记》

5、《邺中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