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7 此"春節"不是彼"春節"

此"春節"不是彼"春節"

已進入到農曆臘月了,春節的腳步離我們原來越近了,但可曾想過,現在每年農曆一月一日的"春節"只有百年的歷史,和幾千年來中國歷史中的"春節"是兩個完全不相及的節日。那麼現在又為什麼會把它們揉和到一起了呢?

此

古人非常重視新的一年開始,但由於與採用的歷法有關,不同朝代規定的每年以哪個月開始時間並不一致。夏朝時為一月,商朝時是十二月,周朝吋卻是在十一月,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又規定為十月。但不管如何修改,這些朝代每次修改,都會把修改後的第一個月稱做"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漢武帝時朝廷正式頒發"太陽曆",並在這個曆法中明確規定恢復夏朝的月份排列方法,即以農曆的一月初一為"歲首",正月初一為元旦,送走舊年慶賀新一年送舊迎新的慶祝謂之過年。但過年的習俗先前曾是在"臘八"的"臘日",南北朝以後,把"年"移至夏曆年末,即現在臘月底的除夕,正月的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日,至此規定在歷代至清朝末年一直相沿未改。但過年從都不叫"春節",那什麼時候是春節呢?

古人的春節實際上是"立春"這個節氣的節日,和正月初一的慶歲首節日的過年不是一個節日。立春,為"二十四節氣"之首,代表萬物起始、一切更生。從立春開始,意味著冬天結束,萬物復甦,一年之計在於春,農業生產也要開始了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以食為天,所以古代非常重視農事。幾千年來在立春節氣,從上到下,從朝庭到民間都要舉行盛大的官民同慶,拜祭春神句芒、奉祭祖先、納福祈年、驅邪攘災、除舊佈新、勸農勸桑、農耕慶典等盛大的迎春慶祝活動,謂之春節。歷史記載很多朝代都有在立春日,皇帝親率文武百官或宰輔等重臣代辦去東郊去舉行稱之為"拜春"、"行春",進行拜祭春神,行布德施惠之令,鼓勵農耕的鞭春牛之禮。這天百官還有向皇帝慶賀,眾官間還要互賀的拜春的習慣。立春節除了舉行各種慶典活動外,根據地域的不同,有吃羅卜和吃春餅春捲等"咬春"、送春牛、女孩子戴剪綵頭飾等眾多習俗。這個"春節"與除舊迎新"慶元旦"的過年沒有任何交集。

此

過年與春節聯繫起來,都是起源於滅亡清朝的辛亥革命,民國政府決定和世界接軌,在曆法上採用公曆紀年。所以從1912年開始將每年的公曆一月一號規定為新年,改稱"元旦";而將原來稱為元旦的農曆正月初一這個新年,改稱做"春節",過年佔用了"春節"原來是"元旦"、"新年"、"立春節氣拜春"這個節日的名稱,從這時每年就開始有了公曆和農曆的兩個新年。使得"元旦"和"春節"分別成為了公曆公元紀年和農曆紀年的歲首的節日。

"春節"這個節日的"過年"概念通過近百餘年的使用,現在已經深入到百姓生活當中,人們反而將原來的"春節"淡忘了。今日的此"春節"完全脫離了古時候的彼"春節",全然沒有了古代人在立春節氣的"春節"倡導的重農、勸農節氣含義了。現在的立春節氣,只剩下了吃和玩的習俗,演變成了現在意義上過春節的歡樂延續。

(本文部分圖片取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