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0 老沈聊戲:演員排名大有學問

前些日子,有報刊報道,北京京劇院舉辦“十三傑爭奇鬥豔”經典劇目薈萃展演,展示新一代精英力量。哪十三傑?這自然是廣大戲迷最關心的。名單如下:譚正巖、楊少彭、張建峰、張馨月、竇曉璇、姜亦珊(已故)、郭瑋、常秋月、方旭、包飛、康靜、翟墨、詹磊。記得十年前,北京京劇院推出了“九大頭牌”,哪九位?即譚孝曾、趙葆秀、王蓉蓉、杜鎮傑、李宏圖、遲小秋、朱強、董圓圓、陳俊傑。

十年之間兩份名單,後浪推前浪,展示了梨園界新人輩出的景象。譚氏父子在兩份名單中獨佔鰲頭,實屬不易。兩份名單確定的標準是什麼以及排名先後的確定,內部自有道理,外人不得而知。不過使人想起五六十年代,一些劇團和演出的演員名單的排列是頗有講究的。

老沈聊戲:演員排名大有學問

(裘盛戎 譚富英 馬連良 張君秋)

1955年底,馬連良京劇團與譚富英與裘盛戎的北京市京劇二團合併組建北京京劇團,馬譚裘自然是三大頭牌,但誰先誰後則有斟酌和考量。這三位均是富連成出科,馬是連字科、譚是富字科、裘是盛自科,連、富、盛這已確定了三人的前後輩分,更何況馬連良挑班和成名最早,譚富英次之,都在30年代初或之前,因此裘忝列末席毫無二話。馬譚裘的排列,不僅當事者心服口服,而且觀眾也一致認可。

1956年,張君秋的市京劇二團加入北京京劇團,張也列入頭牌之列,但排名第幾也需思量。裘盛戎表態說,“和馬先生、譚先生相比,我是個小輩,我理應排在他們後面,君秋挑班時間長,讓他排第三位比較合適”。在工資上他向領導表示,“要求比君秋少一點,我得讓他這塊牌”。於是形成了馬譚張裘四大頭牌的格局。

到了1960年,趙燕俠率燕鳴京劇團加入北京京劇團,考慮到趙雖然年紀最輕,但挑班時間不短,而且自出道後始終挑班,沒有當過班底,因此,上級曾提出馬譚張趙裘的排名,即把趙列在裘之前,但是趙燕俠很低調,說裘先生是北京京劇團創始人,現在已形成裘派,自己初來乍到甘願“墊底”。於是北京京劇團最鼎盛期出現了馬譚張裘趙五大頭牌的排列。劇團演出無論哪出戏基本上是按這個排列而定。如《秦香蓮》中張君秋、裘盛戎是第一第二主演,馬連良和譚富英是配演,但廣告上依然是馬譚張裘,次序不能亂。

這是走名角制路線北京京劇團的狀況,五大頭牌成了強大的宣傳招牌。中國京劇院則不同,走劇目路線,強調劇目創新,不突出演員聲望地位,因此中京院各團沒有幾大頭牌之說。像1958年後重組的中京院,一團是李袁葉杜、二團是李(和曾)張(云溪)張(春華)、三團是李(宗義)李(慧芳)葉(盛章)也只是民間之說,非官方定論,演員排名還是以具體劇目中角色的重要性而定,因此演員排名經常變化。

老沈聊戲:演員排名大有學問


應當說,京劇演員排名是一個敏感話題,事關名聲誰能願意遷就。1956年,北京電影製片廠拍攝《群英會》,演員名單排列採取出場先後為序的辦法,於是形成了葉盛蘭(周瑜)、譚富英(魯肅)、馬連良(孔明)、肖長華(蔣幹)、裘盛戎(黃蓋)、袁世海(曹操)、孫毓堃(趙雲)的名單。


老沈聊戲:演員排名大有學問

可是到了1959年,中京院和北京京劇團聯合排演國慶獻禮劇目,以《群英會》為原型的《赤壁之戰》,廣告刊登的主演名單次序卻出現了極大的變化。廣告上九位主演的先後順序是馬連良、李少春、譚富英、裘盛戎、袁世海、李和曾、葉盛蘭、孫盛武、景榮慶。在電影《群英會》中名列第一的葉盛蘭竟然退居到第七位,甚至排在次要人物張昭(新編戲中增添的人物)之後,而周瑜在戲中的份量不減。這如何解釋?這裡有突出劇中主要人物孔明(馬連良)和魯肅(李少春)的用意,也有尊重北京京劇團同志(譚富英和裘盛戎)的用意,但政治因素不能否認。1957年和1959年之間發生了什麼?發生了反右運動,而葉盛蘭曾被打成右派,一度禁演。落實政策後,葉重登舞臺,能扮演周瑜這個重要角色當屬不易,又復何求?

袁世海後來回憶說,當年一團去上海巡迴演出,打炮戲是李少春袁世海的《響馬傳》和杜近芳葉盛蘭的《白蛇傳》 但是葉盛蘭的名字不能見報,於是演員表中許仙的扮演者成為“本團演員”。但是觀眾不買賬,謝幕時舞臺上見不到葉盛蘭,紛紛高呼“葉盛蘭,葉盛蘭!”,領導沒轍,只好讓正在清掃後臺的葉盛蘭走上舞臺,受到觀眾熱情歡迎。

老沈聊戲:演員排名大有學問


這一狀況也出現在李萬春那裡。1957年,李萬春被打成右派後,雖然還允許唱戲,但名字不能刊登戲報廣告。廣告中有配角演員,卻不見主演的名字,這種“影子主演”在京劇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怪事。戲的主演不能登廣告,但觀眾對李萬春的熱情不減,戲結束時他出來謝幕觀眾總是圍在臺口掌聲不斷。當年年底,市一團與明來京劇團合併,組建了新華京劇團。李萬春的名字也允許見報了,當時以七大頭牌做廣告宣傳,即徐東明、徐東來、李小春、李慶春、李硯秀、關韻華和李萬春。以資歷而論,李萬春佔據首位當之無愧,但戴了右派帽子,他只能屈居尾席了。

這種事發生在文革前,也許見怪不怪。但是政治因素干擾現象後來依然繼續發生在一些劇團。1982年袁世海應邀去武漢,輔導當地演員。一次,他和湖北省京劇團合作演出《群英會 借東風 華容道》。演出前,劇團幹事給袁世海看即將見報的演員廣告,袁世海的名字單獨放在上面,而且橫排,這個無可爭議,主辦者尊重前輩藝術家麼。但是,看到其他演員的排列,袁世海不滿意了。他當場直率地指出,《群英會》看的是周瑜,《借東風》看的是孔明,《華容道》看的是關老爺。把扮周瑜的演員放在扮蔣幹演員的後面不合適。劇團來人解釋說,“扮孔明魯肅的是劇團主演,扮黃蓋的是劇團副團長,周瑜雖然戲重,但扮演者不是劇團重點演員,所以在宣傳上……”。袁世海很不高興地回答:“你們團裡的事我不管,你們可以決定誰演什麼角色,但不管誰演周瑜,都要排第一位。看看電影《群英會》《借東風》上下兩集,片頭都是周瑜排第一位。難道馬連良先生和肖長華老先生的身份地位駕不過葉盛蘭?這是規矩,誰也不能不遵守!”礙於袁老的情面,劇團最後只得按袁世海的意見改了。可以看出,行政干擾梨園規矩的現象還不少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