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人中國人崇拜孔丘(孔子)、崇拜李耳(老子),幾千年歷史之下,最無爭議的有兩部經典,一是《易經》,另一個是《道德經》。

兩本書作為最經典的智慧之書,兩者也都淵源頗深,不過《易經》更注重過程的轉變(包括結果在內),如乾為天,天風姤,天山遁,天地否,風地觀,山地剝,每一爻改變都會出現新的變化。

《道德經》更注重結果的轉變,如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1973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漢代《道德經》殘本


雖然兩本書有很多相似的點,但兩篇各自的“道”卻是不同,但其含義卻千變萬化,各有千秋。而這兩本書,也正是對應著中國的出世與入世:

想要入世,就要學仁義道德,而想要出世,就要跟著老子學如何生活。

中國人對於這兩種道最好的學習方法就是: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為什麼說要跟《易經》學生存?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西漢帛書《易經》


《周易》是一部彌綸天地之道的奇書,很多人以為易經主要是起卦占卜,恰恰想法,占卜只是易經學一個學術末梢的分支,而易經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對生存、生命的感悟。

《易傳》是天地宇宙哲學,其本質核心是生命哲學。是天地最偉大的功能與生命陰陽交感創新最大的特性。

讓我們去掉古代滲進的宿命、天命的神秘思想,我們再來看易經,會發現很多哲理。

何為生存?易經通篇講述了一個道理:如何趨吉避凶?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當然不是這種“趨吉避凶”


那如何做到趨吉避凶?易經講到一個觀點:無咎。《易·繫辭》中說 :“懼以終始 ,其要無咎 ,此之謂《易》之道也。

無咎就是沒有大錯、或者就算是有大錯也沒關係的意思,也是《易經》講的最根本的生存之道,只有無咎,你才能更好地生存。


那如何做到“無咎”?


《易經》坤卦六四爻裡面說:“括囊,無咎無譽”,《文言傳》裡面說:括囊,無咎無譽慎不害也。括囊,就是紮緊口袋、管好自己的嘴巴,做到慎言的行為,這樣才會沒有害處。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俗話說,禍從口出,而六四爻在坤卦裡面居於上位,也就是說,越上了格局的人、越是地位高的人,越要對自己的話負責,越要講規矩。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領導說話都是慢吞吞的,就是謹言慎行的一個道理。

《周易》雲: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無咎的狀態不是不犯錯誤,而恰恰是犯了錯誤以後,能夠及時反省和改正。

所以要真正達到無咎,就要隨時反省自己,隨時隨地檢查、反思、改正自己的錯誤和毛病,這樣下去,人才是能長長久久的。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周易》雲:無平不陂,無往不復,艱貞無咎。

沒有平地是不會變成山坡的,沒有去了而不回來的,在艱難困苦中堅守純正,必然會有好的結果。

周易的道理深廣博大,萬事萬物皆涵蓋其中,沒有一個被遺漏和廢棄。這個道理是什麼呢?

就是對萬事萬物的發展始終懷有戒慎恐懼之心,始終懷有警惕憂患之心,並以言行舉止毫無過錯為要旨,無咎就是沒有災難。

人若能無災無害地走過這一生,就是最大的幸運,這其中的智慧就是《易經》之道。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接下來說說《道德經》

一部道德經,僅僅五千字,卻能流傳幾千年,散佈到全世界,為何?

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具有代表性的不少於一千種,這從側面說明了《道德經》的巨大影響。

德國總理施羅德曾說: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生活上的困惑。

沒錯,《易經》講了人要如何生存,而《道德經》就講了人要如何生活。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的古籍


《道德經》強調要尊重自然法則,順勢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規律,規律從自然而來,只有遵循自然法則,人才能有所為。


《道德經》多次強調“作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而不居”。

一個人要踏踏實實做事,不求華麗的辭藻;做了一點事,不能居功自恃,應該謙虛謹慎,正確對待自己。正確對待自己是最不容易的事,所以說“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許多人犯錯誤,往往是因為缺乏自知之明,有了一點成績就忘乎所以;遇到一點挫折就失去信心。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道德經》還審視了人生的禍與福,

所謂“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所以人要居安思危,順利的時候要想到會遇到的各種挑戰,遇到困難的時候要想到前途的光明。

《道德經》還告訴人們,有一點是可以避免因犯錯誤而招至禍害的,就是我們常常講的“知足常樂”。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禍往往出於貪婪,現在落馬的高官也好,小官也好,不都是因為貪婪嗎?

《道德經》的最後一章裡面講,真實可信的話不華麗,華麗的辭藻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一定善良;真有知識的人不賣弄,認為自己什麼都懂的人,其實不一定有知識;

自然法則是讓萬物受益,而不傷害;高尚的人的準則是默默工作,而不去跟別人爭奪。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我想我們應把它作為座右銘:不聽華麗的辭藻、美麗的奉承;不炫耀自己,努力學習;認真工作,謙虛謹慎,這也是《道德經》所講的生活之道。

總結起來一句話:


中國人最好的入世方法,就是跟《易經》學會“無咎”的生存法則,跟《道德經》學“無為”的生活道理。


易經與道德經,是每一箇中國人都該讀的書,流傳了幾千年的大道理,豈是簡簡單單一篇文章就能敘述完的!

曾國藩曾說,人生有三難,學難、思難、做難。如果您只是簡簡單單去學了《周易》與《道德經》而沒有去思考、去結合實際去行動的話,那麼就還是領悟不到這兩本經典文化的深邃的。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很多人說,自己也想讀懂全文,領略經典國學,但是《周易》與《道德經》都是文言文,讀起來晦澀難懂,很難理解。

於是我給大家推薦這套全註解、翻譯、引申故事的《周易》與《道德經》,先看看內容怎麼樣: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所有的一段段的原汁原味的原文,下面都帶著文言文單詞的註釋以及白話文的譯文,此外還有引申閱讀,就是讓你把原文與自己的生活聯繫起來,更方便人們去思考、去實際應用。

可以說,這種寫法的書,是最能全面瞭解《易經》與《道德經》的寫法了。

再來看看這兩套書什麼樣: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厚厚的兩套書籍,全面、詳細的帶你領略傳統文化的知識,道德經足足六本之多,而易經也足有4本,都贈送一個精美的書匣,不管是存儲、收藏、觀看起來都非常的方便。

如果您想購買這套書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

中國的入世與出世:先跟《周易》學生存,後跟《道德經》學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