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如果咖啡界存在“鄙视链”,那美式咖啡实在太容易被列在这一链条的底端。

在中国经典咖啡培训课中,美式咖啡的标准做法是先在杯中注入约八分满的热水,然后将将两杯萃取好的意式浓缩直接倒进去——直观来说,美式咖啡等于兑水的意式浓缩,美式加牛奶则等于拿铁(意式浓缩加牛奶加奶泡)兑水。

对美式咖啡的“轻蔑”在法国达到了极致。

法国人称美式咖啡为“袜子汁(jus de chaussette)”。普法战争时期,法国士兵在行军中无法携带专门的咖啡器具,只好用枪托等硬物简单粗暴地将咖啡豆砸碎,然后放在铁锅中煮,而他们所能找到的唯一过滤器材,就是袜子。

战争结束后,“袜子汁”就成了坏咖啡的统称,直到美式咖啡承袭了这顶“桂冠”。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饶有趣味的是,意式浓缩在美国同样沾染上了贬义色彩。

与欧洲政治术语“香槟社会主义”和“鱼子酱左派”相似,美国的“拿铁自由主义”同样被用来形容“何不食肉糜”式的上流阶层。这些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的社会精英一边在精品咖啡馆喝着拿铁,一边高喊着自由主义的口号,咖啡香味所掩盖的,正是精致的利己主义。

美式咖啡与意式浓缩之间的嘲讽,其实早已与饮品味道无关。这种嘲讽代表着两种文化的冲撞,而文化的冲撞背后自然也会牵引出两段各具特色的历史。

传统咖啡:古老繁复的仪式感

20世纪以降,咖啡馆被意式浓缩所统治很有种宿命的意味:咖啡传入欧洲的第一站正是威尼斯。咖啡的发源地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上。

直到21世纪,依然能从埃塞俄比亚人繁冗的烹煮流程上看出其咖啡传统的源远流长。

埃塞俄比亚人制作一杯家常咖啡往往要花上一个多小时:饮用者要从清洗自家曝晒过的咖啡果开始,去掉上面的果皮和果肉,留下咖啡豆。之后在炉火上撒上香料,让室内香气充盈,然后用铁盘盛置咖啡豆放在炉火上加热,并用铁钩搅拌。

几分钟后咖啡豆会出现“第一爆”,待烘焙至金褐色后将其倒入研钵,用杵磨成细粉,再将研磨好的咖啡粉倒入陶壶中,加入豆蔻、肉桂等香料一起煮……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毫无疑问,纵然是法国或日本最具文艺气质的咖啡馆,也无法在仪式感上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比肩,埃塞俄比亚咖啡烹煮方式体现了对咖啡本身、咖啡器具、饮用场合等多方面的细腻追求,以近乎于“咖啡道”。

值得注意的是,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是没有过滤这一程序的,饮用者可能会喝到一些悬浮的咖啡粉,但大多数残渣还是会留在杯底。这种未经过滤的“原教旨主义”咖啡味道非常浓厚,其野性与粗犷也恰与非洲的风情相得益彰。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意式浓缩:革命与精英主义

咖啡在踏入欧洲的同时,就带去了咖啡馆文化。

1615年,威尼斯商人第一次将咖啡带入意大利,短短几十年后,咖啡馆就从亚平宁半岛一路北上,一直开到了伦敦。

因为奥斯曼帝国严禁出品咖啡生豆,所以欧洲并不具备生产咖啡的能力,从宏观角度来看,这似乎导致了两个结果:

其一,咖啡最初主要流行于贵族阶层,埃塞俄比亚人小火曼烹的家常咖啡在无法在普罗大众的生活中出现,咖啡缺乏平民化色彩;

其二,相比于咖啡本身的饮用功能,咖啡馆的社交功能更为欧洲人所重视,这进一步加深了咖啡“社交型饮品”的属性。

当然更重要的是,咖啡传入欧洲的时间恰好撞见启蒙运动。

在君主们统治的各个王国里,自由、民主和平等的思想暗流涌动,新兴的资产阶级精英需要一个合适的社交场合,此时咖啡馆“如约而至”,一举奠定了它在未来几个世纪中的重要地位。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巴黎塞纳河的左岸的“花神”咖啡馆,故事比咖啡还多

在启蒙运动时期的欧洲,无数诗人、教徒、学生、文学家、哲学家、革命者涌向咖啡馆,去探讨人类未来的种种可能性。思想本身便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汇聚起来的思想更如同炸药。

与其说咖啡改变了欧洲,倒不如说咖啡馆改变了欧洲。咖啡馆开到一个地方,就会自然汇集起当地最激进、最富才华的人士,人们为了气氛与自由来到咖啡馆,咖啡反而成了锦上添花的事物。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至少在17世纪末,欧洲人饮用的咖啡依然是未经过滤的传统咖啡,这从当时广泛行走于咖啡馆中的占卜师可以推出。传统咖啡喝完后会留下底部的残渣,将将咖啡杯倒扣至碟子上,占卜师可以通过这些残渣的形状预言凶吉,比如满月代表好运,半月代表平稳,新月代表需谨慎,三日月代表不甚顺心……个中不乏古典味道浓浓的浪漫。

18世纪初期,法国人发明了类似后世茶包式的浸泡式咖啡,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牛奶形成欧蕾咖啡(café au lait,直译牛奶咖啡),但相比于细致繁复的埃塞俄比亚咖啡,这类咖啡反倒更像是快消品。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法压壶

19世纪,以法压壶和虹吸壶为代表的咖啡过滤器具纷纷被发明出现,欧洲咖啡由此才算真正走上了独立发展之路。

欧洲人渐渐开始购买烘焙好的咖啡熟豆回家研磨、冲泡,但欧洲咖啡之魂一直在咖啡馆。

20世纪初浓缩咖啡机问世,浓缩咖啡吧再次成为欧洲人钟爱的社交场所,其中尤以意大利人最为典型。咖啡馆之于意大利人,恰如居酒屋之于日本人,他们习惯手持咖啡一边站着喝一边和朋友聊天,喝完就起身离开。

拿铁、卡布奇诺、力士烈特、玛奇朵、可烈特等以意式浓缩为基础的经典咖啡就在这种咖啡馆文化中被孕育出来,并扩散至世界。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两种虹吸壶

欧洲咖啡文化以咖啡馆为灵魂,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内发展出了颇具特色的咖啡风格。

将欧洲咖啡与埃塞俄比亚传统咖啡相比,其制作和饮用的过程依然过于简化了,意式浓缩无疑是缺乏仪式感的。

但是世界就是这么奇妙——因为更加“草率”的美式咖啡,在大西洋彼岸问世了。

美式咖啡:野性与平民精神

美洲远离咖啡发源地,咖啡与这片新大陆的联系,是从欧洲殖民扩张开始的。

17世纪初,荷兰人从奥斯曼帝国偷运出一株咖啡树并在东南亚种植成功,并在几十年后赠送给法国一棵咖啡树幼苗。

1723年,一位法国军官冲破重重困难将咖啡种子及种植技术带到了法国在中美洲的殖民地马提尼克,咖啡这颗星星之火从此在拉丁美洲徐徐燎原,直到21世纪,拉丁美洲依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咖啡产地之一。

咖啡对产地的地形、气候要求很高,美国并不适合咖啡种植,但巴西成为咖啡的重要产地,美国人可以用非常低廉的价格购买咖啡,所以咖啡在美国流行之初的定位,就是平民饮料。

虽然它也存在社交属性,但相比于欧洲以咖啡馆为核心的咖啡文化,美国人眼中的咖啡显然更具功能性。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日常在咖啡馆看到的都是浓缩咖啡机

作为功能性饮料,美国咖啡在传入之始就沾染上了美国人粗犷、直接的色彩。当欧洲人忙着研究各种精巧的过滤器具时,美国的“咖啡专家”则试图通过在烹煮咖啡时加入奇奇怪怪的添加物来加强咖啡渣的沉淀。

这些添加物包括鸡蛋、蛋壳、鳕鱼、鳗鱼皮……

充满野性的美国人用自己的方式“改良”了咖啡,而咖啡也在这种“改良”过程中渐渐成为美国人的“国饮”。

南北战争时,咖啡成为美国陆军最重要的军饷,有些夏普斯卡宾枪甚至还设计了可以挂磨豆机的枪托——在这种环境下,美国人没有发明出“袜子汁”这样的俚语,自然不是品味的问题,而是性情使然。

经过战争岁月,美国人已经习惯于口味清淡的咖啡,美式咖啡也就在这种艰难岁月的洗礼下成型了。

需要指出的是,意式浓缩兑水而成的美式咖啡,只是欧洲人看到二战中的美国士兵习惯饮用淡咖啡之后的想当然——美国人所喝的咖啡虽然淡,却通常是用滴滤器具制作出来的;欧洲人尤其是意大利人不习惯使用美式滴滤咖啡壶,方才以意式浓缩为底通过兑水方式制成的美式咖啡。所以,被法国人称为“袜子汁”的所谓美式咖啡,其实与美国人没有直接关系;而流行于世的美式咖啡,其实可以视为意式浓缩的一个变种,正如拿铁咖啡、玛奇朵咖啡一样……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其实美式咖啡机做出来的咖啡才是“真”美式咖啡


咖啡背后有条“鄙视链”,不只是口味差别

意式浓缩VS美式

咖啡的确有高下之分,但绝不以意式浓缩或美式咖啡为标准。

本文由文汇网稿件删辑,如有不当敬请指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