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選用“章門穴”時不用細尋嗎?

記得在一次教師公開課上,一位教師講授針灸治療“脅痛”。在講到針灸治療處方時,他提到了足厥陰肝經的章門一穴,並以《百症賦》“

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用細尋”之歌賦為引證說:章門穴治療胸脅支滿,不需要認真仔細地定位取穴。這顯然是一個荒唐的誤解。明·高武《針灸聚英》載有《百症賦》一首,賦中有云:“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容細尋。”(《針灸聚英》,上海科技出版社,1961年)說的是胸脅支滿一證,可取章門、不容二穴治療。

選用“章門穴”時不用細尋嗎?

胸脅支滿,即胸脅滿悶不舒,大多由於肝膽、脾胃疾病所引起。分佈在胸脅部位的經脈主要有足厥陰肝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少陽膽經,章門穴屬於足厥陰肝經,位於胸脅,為髒之會穴、脾之募穴。刺灸本穴有明顯的疏肝理脾、疏通胸脅部位經氣的作用。不容穴屬足陽明胃經,位於臍上6寸又旁開2寸的胸脅部位。關於不容穴的主治,古今針灸文獻一致記載能治胸脅支滿而痛。如《針灸甲乙經》雲:“主脅下痛,心痛與背相引。”《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主腹滿痃癖、脅下痛、胸背相引痛。”《循經考穴編》載:“主胸脅積滯膨脹、膺背相引而痛。”《針灸聚英》《針灸大成》《類經圖翼》等也都有相同記錄,說明不容穴有寬胸理氣止痛之功。

選用“章門穴”時不用細尋嗎?

章門和不容相配治療胸脅支滿,實乃相得益彰。然而,這一對簡而有效的配穴,在《針灸學》全國教材(1~5版)中,卻成了“胸脅支滿何療?章門不用細尋”。以致引起不少人錯誤地理解為:章門穴治療胸脅支滿,不需要認真仔細地定位取穴。第一,它把雙穴改成了單穴,不符合《百症賦》配方的本義。此歌賦的體裁,多取對偶、排比句式,從下句“膈痛飲蓄難禁,膻中、巨闕便針”也可佐證上句“胸脅支滿何療?”應是章門、不容二穴。第二,它造成了針灸取穴不必那麼認真、也可馬虎從事的錯誤。須知,古代針灸醫家,不但講究處方嚴謹,而且取穴也力求精確。

選用“章門穴”時不用細尋嗎?

在《百症賦》之首,便有“百證俞穴,再三用心”之告誡。這裡所謂“用心”,一指在辨證的基礎上,用心思考針灸處方的組合,即講究科學性;二指在針灸操作時,對所選用的腧穴要用心定位,即強調準確性。否則,就難以做到“隨手見功,應針取效”。正如《針灸聚英》注騎竹馬穴雲:“豈有不得正穴,徒破好肉而能愈病哉?”在另一篇針灸歌賦《標幽賦》中,也有“取穴之法,必明分寸,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之明訓。古代先哲如此強調認真、仔細、準確取穴的重要性,怎麼會提出哪一個穴位在臨床操作時可以“不用細尋”呢?

追溯“不容”誤為“不用”的根源,是從明·楊繼洲《針灸大成》收錄的《針灸聚英·百證賦》開始的。後世針灸學者多崇《針灸大成》而忽視《針灸聚英》,這本是不公道的。《針灸學》全國教材中針灸歌賦的收集者也正是由於只錄《針灸大成》而不看《針灸聚英》,才導致這一不應有的錯誤。直到1997年,全國規劃教材《針灸學》第6版教材中才做了更改。

選用“章門穴”時不用細尋嗎?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歡迎留言評論一起分享中醫藥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