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大明风华》朱棣为何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

明太祖驱逐鞑虏,定鼎中原。明成祖迁都北京,天子守国门。驱逐的,防备的,无外乎漠北的蒙古。

朱棣为了彻底解决元朝蒙古的残余势力,从公元1410年(永乐八年)开始,朱棣亲自率领明军进行北伐。这次北伐,明军在飞云山大战中击破五万蒙古铁骑,蒙古本部的鞑靼向明朝称臣纳贡。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势力进一削弱,维护了明朝边境的安宁,后来朱棣亦在第五次亲征得胜回朝途中病死,也就是1424年。


《大明风华》朱棣为何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

历史上,对朱棣的远征蒙古评价很高,但是 1449年,距离朱棣最后一次远征蒙古刚刚25年,就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棣的太孙皇帝朱祁镇成为阶下囚。

因为这个,有人认为朱棣的五次远征蒙古,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军事笑话。

那么明成祖朱棣的“武功”究竟如何呢?他五征蒙古究竟取得了什么样的战果?

一征蒙古,战果尴尬

朱棣第一次亲征蒙古是在他登基之后的第八个年头。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率五十万大军出征蒙古,准备进一步荡平退居草原的蒙古人。但是,这次出征的动机似乎不没有那么强烈,因为从二月到五月份的三个月里,明朝大军几乎没有遇到蒙古军队。

五月八日,终于小有斩获,一位都指挥使“获虏一人”,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及羊马辎重”,这实在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收获了。然而,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连这样的收获都没有,朱棣和大军所能做的便是狩猎赏景。最终,历时五个月的第一次远征蒙古也只是取得了数次类似的结果而告终。


《大明风华》朱棣为何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

二征蒙古,毙敌数百

永乐十二年,朱棣又开始了对蒙古的第二次远征,相比于第一次的“尴尬”,第二次亲征蒙古可以说是取得了不小的战果。据《太宗实录》记载,在第二次出征中,明朝大军在朱棣的率领之下“毙贼数百人”。

战果不能算小,但是如果看看双方的兵力对比,你会发现这个战果其实也很一般,因为双方的兵力对比是“五十万之众”对“三万余人”,当然朱棣率领的是“五十万之众”。

三征蒙古,敌酋远遁

永乐二十年,朱棣率领三十万大军第三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矛头直指鞑靼部,结果,还没等朱棣进入蒙古,鞑靼部就在首领阿鲁台的率领下逃之夭夭,朱棣和他的三十万大军扑了个空,“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而最终取得的战果是“杀首贼数十人”。

第三次远征无论从实际战果还是从实力对比来看,可以说是相当失败的,毕竟三十万大军消耗的粮饷和人力是十分巨大的,而且没有对鞑靼部形成任何有意义的杀伤。


《大明风华》朱棣为何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

四征蒙古,再次扑空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第四次亲征蒙古,而这一次的战斗过程与第三次如出一辙,等朱棣大军深入蒙古草原是,阿鲁台早就避之远去,明朝大军“如入无人之境”,所以更谈不上什么战果了。

五征蒙古,命丧归途

永乐二十二年,朱棣连续三年出征蒙古,而这也是他第五次、最后一次出征蒙古,而这一次出征依然还是空手而回。明军进入蒙古之后“弥望荒尘野草,虏只影不见,车辙马迹皆漫灭,疑其遁已久”,蒙古人又与朱棣在大漠草原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朱棣命“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回朝,然而朱棣却没能等到回朝的这一天,当明军行进到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时,朱棣便一病不起,最终在此驾崩。


《大明风华》朱棣为何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

朱棣五征漠北范围

纵观朱棣的五次亲征蒙古,除了第二次亲征时取得了“毙敌数百”的战果之外,其余几次都收效甚微,尤其是最后三次,蒙古人已经深谙明军的军事行动习惯,知道明军不可能长久深入蒙古腹地,时间久了必定会班师回朝,所以蒙古人便和明军玩起了捉迷藏,使得数十万明军都无功而返。

那么,即使不能取得任何战果,那么朱棣为何还要多次亲征蒙古呢?尤其是最后三次,每一年出动一次,却每次都毫无收获,那么是什么原因驱使朱棣如此不辞劳苦、甚至不惜性命地远征蒙古呢?

朱棣的皇位来路不正,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继位,这是朱棣的侄子,所以说从传统伦理上来说朱棣已经失去了当皇帝的可能性。但是朱棣又志在皇位,所以很快他就发动了“靖难之役”,借口“清君侧”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篡位之后的朱棣深知历史会如何评价他,所以他急需要一些“壮举”来粉饰自己,让史书能够尽量留下自己的丰功伟绩,而不是篡位这个劣迹,正如唐太宗李世民那样需要“贞观之治”来掩饰自己的“玄武门之变”。对于朱棣来说,迁都北京是处于这个考虑,而五征蒙古也是处于这个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