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司馬懿70歲時用3000死士,五天就推翻曹魏,為何說曹丕幫了大忙?

cz34306328


司馬懿於正始十年(公元249年)發動高平陵事變,自此曹魏軍政大權開始落入司馬氏手中,併為之後的篡魏建晉打下了基礎。按理來說,高平陵事變時,距離曹丕去世已經過去了二十多年,為何還說曹丕應該對此負責呢?我認為應該主要源於以下兩個方面原因: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奪取軍政大權

原因之一:司馬懿在曹丕手中開始得到重用

由於《三國演義》的原因,使我們始終認為司馬懿在曹操手中不得重用,是因為曹操對司馬懿有防範之心,其實這只是一方面原因,還有一個原因便是司馬懿資歷過淺。在我們印象中,司馬懿似乎一出場年齡就已經很大了,實際則不然,司馬懿不過比曹丕大了8歲而已。

△司馬懿其實只比曹丕大八歲

司馬懿初次入仕是在建安六年(201年),而正式入仕則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擔任丞相之後,且是被曹操強行徵召到手下的,原因是司馬懿認為曹操乃宦官之後,不想在其手下為官。此後,司馬懿奉命與曹丕往來遊處,歷任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主簿等職。

從時間來看,司馬懿入仕時間顯然較晚,曹操當時身邊已經是人才濟濟,建立了一套比較完整的輔政班底,文有荀彧、程昱、賈詡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將等猛將。這也是司馬懿很難獲得重用的一個重要原因。

△曹丕

曹操晚年,為了爭奪繼承人的位置,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權力圈子明爭暗鬥。因長期與曹丕來往的原因,司馬懿自然就成了曹丕一派,而除了司馬懿之外,擁護曹丕的還有賈詡、崔琰、陳群、桓階、邢頤、吳質等人,而擁護曹植的則有丁儀、丁廙、楊修、孔桂、楊俊、賈逵、邯鄲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繼位之後,由於擁有了“從龍之功”,司馬懿自然開始得到重用,被封為河津亭侯,擔任丞相長史。而在曹丕坐上皇帝寶座後,司馬懿便被任命為了尚書,不久後轉任督軍、御史中丞,封安國鄉侯。

△司馬氏在曹丕手中開始了崛起

同時,隨著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將漸漸老去,使得僅比曹丕大8歲的司馬懿有了極大的成長空間,這也是司馬家族之後能夠迅速崛起的一個關鍵所在。

原因之二:曹丕對宗族和外戚勢力打擊過於嚴重

或許由於曾經與曹植爭奪繼承人的原因,亦或許曹丕汲取了兩漢時期外戚、宗室干政的弊端,曹丕在位期間,對曹氏宗親和外戚防範極為嚴密,這雖然一定程度加強了皇權,但也使得曹氏宗親勢力在朝中的影響力和權力都開始急速縮水。

△曹丕將對宗族勢力打擊過狠

曹丕登基之後,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後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也就是說大臣們不得隨意向太后奏事,太后、皇后家族成員不得擔任輔政大臣,且不允許無功享受封土之爵(列侯以上爵位),這嚴格限制了外戚的權力。

同時,大肆削奪藩王權力,命令他們無事不得進入京師洛陽。同時下令對各地藩王的封地時常進行變更,且將其治權和兵權全部收回,並在各封國設立防輔,監國謁者,負責監視藩王,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沒有了權勢,而且連行動都受到限制,簡直形同圈禁。

△司馬懿勢大之後已經無人能限制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雖然使得曹魏並未像兩漢那樣,發生外戚、諸侯作亂事件,但也使得宗親勢力日漸單薄,在日後司馬家族篡權時,根本無力阻止和對抗。說句題外話,西晉時期的司馬炎則汲取了曹丕的教訓,大封宗族勢力,結果又釀成了“八王之亂”。可見,平衡才是最穩定的,走極端很容易釀成大禍。


更為致命的是,曹氏遇到了東漢一樣的問題,那就是皇帝太過短命,而司馬懿又太過命長,曹丕去世時不過40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而曹叡去世的時候更是隻有36歲。結果,在司馬懿成功熬死了兩代君王,在曾經的功勳大臣又相繼去世的情況下,司馬氏的力量立即便凸顯了出來,曹叡雖然提拔了曹爽,但畢竟根基太淺。


香茗史館


曹魏政權是一個國祚只有幾十年的短命王朝,其實權控制朝政從建國算起,只有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兩朝,其後大權就旁落於司馬氏家族手中!公元二二零年曹丕代漢稱帝是為魏文帝,改元黃初成為一代開國君主,曹丕由於經歷過早年慘烈的奪嫡之爭,深怕身邊一群手握實權的曹氏宗親覬覦他的皇位,其不斷削弱宗親手中的權力,特別是為同胞兄弟痛下毒手,曹操之後曹丕繼位,對其父只重才不論德的任人標準進行修正,在大臣陳群的建議下,曹丕出臺了以考察家世、品德以及才能為內容的九品中正制,並把其作為選拔官吏的唯一制度,在這一制度的安排下,以司馬懿為代表的門閥士族集團很快便擠身朝堂,遍佈軍政各個衙門!如果不是曹丕一邊扶持門閥士族,一邊對皇親國戚無情進行打壓的話,既使司馬懿後來功高震主大權在握,也不可能輕易扳倒曹魏江山!為了防止藩王之間相互串通,曹丕還嚴格限制藩王們的人身自由,兄弟親戚之間不能通婚、不能走動、不能賀喜也不能奔喪,多年之後原來的家人之間生疏的都如同路人了,弄得堂堂封國藩王、連普通百姓都能享有的基本人權都沒有了,也算是歷代王朝中的稀奇事,這樣做的一個直接危害就是,之後在其子魏明帝曹叡病危託孤時,才發現曹氏宗親由於長期遠離政治中心競無人可託,雖說其祖父曹操曾傳下司馬懿鷹視狼顧、要多加防範!由於當時蜀漢與東吳都還在,沒法還得重用託孤於司馬懿,不放心還用其宗親一個無能之輩曹爽予之相對抗,他其能是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對手,之後發動高平陵政變時,真正曹氏皇族卻無能為力束手無策!

或許是吸取了漢初七國之亂的前車之鑑,曹丕表現出了對親兄弟的極盡薄情寡義,卻沒想到最後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事實上對皇權真正有威脅的不是地方藩王,而是朝廷的士族權臣,就拿兩漢來說,四百來年先之出現呂雉與霍光、後之又有何進、董卓以及一批太監頭子十常侍、還有他們曹家自己等一眾的權臣,數次讓所謂的皇權岌岌可危,反倒是地方的藩王拱衛了王朝的穩定!對於封建朝廷的家天下,同姓永遠比異姓要可靠,因為宗室之所以能享受各種特權,完全有賴於王朝的存續,一旦改朝換代讓外人得了天下,那麼前朝的王候就什麼也不再是了,所以既然是家天下,就得實實在在地同時重用皇族和外姓人才,既所謂的親賢並用,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用皇族成員以永葆江山不變顏色,用外姓人以令朝政不斷增添新的活力,兩廂平衡才能使江山這隻大船,行得穩又走得遠,否則既便司馬懿不發動高平陵政變,之後也不敢保證別的權臣,抓住機會鑽空子來扳倒曹魏的江山,因為這些人身處權力政治中心,他們奪權相對來說要容易些,當初曹操、曹丕以及曹叡執政能力強,還有一些忠臣良將都還在,所以江山還很穩固,但是一旦出現主弱臣強的局面,再遇不忠之權臣那就很危險了!

可嘆曹丕東漢末期權臣篡位的場景過去不久,而此時三國又尚未統一,這時正是容易做大權臣之時,他卻極力扶持士族、打壓皇親宗室,正好為反臣司馬懿家族鋪好了路,使得曹魏短短几十年便被其奪了政權!



一江春水向東流6254


這個問題,可以算作一個錯誤命題。

一、關於推翻曹魏

這純粹是將司馬懿從墳墓中拉起來將這個帽子戴給他,要知道,司馬懿直到死,曹魏的君主都是曹芳,甚至等到曹芳被司馬懿的兒子廢掉之後,曹魏政權的帝位都還延續了兩任。

二,關於3000死士

史書中並無3000死士這種說法,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時,手下的軍隊是洛陽城內的駐守軍隊,雖然並沒看到實際記載這幾支部隊的番號,但根據漢代以來都城駐守部隊的歷史來推斷,這些人的數量是要超過3000這個數量的。另外,死士這個詞語也是有誤的,死士多是為了這些目的願意或者被迫獻出生命,要想讓他們做到這一點,要麼是從小給他們灌輸一些觀念,通過精神控制達到讓這些人不懼死亡的程度,或者用他們的家人進行要挾,不論採取這兩種方式的哪一種,想要在短時間內(趁著曹爽出洛陽)召集這麼多死士,那是不可能的。

三、關於五天

高平陵之變在史書上並沒有詳細地寫出所用的時間。所以五天的說法有誤。


因此,我們不妨把題目換成:

“司馬懿70歲的時候通過”高平陵之變“掌握了曹魏的權力,為什麼說曹丕幫了大忙?

回答這個新問題時,我們不妨來順一順時間線

司馬懿70歲,也就是曹魏邵陵厲公(曹芳)嘉平元年

這一年,曹丕在哪?

曹丕在洛陽城東的首陽山,在他為自己修建的首陽陵中躺著!

已經躺了23年了!


現在問題變成了

躺在首陽陵中的曹丕在”高平陵之變“中幫了司馬懿什麼忙?

可能是靜靜地保佑他吧?


***********************************************************************************************新人求點贊求關注!


史冊遨遊


有這幾點,其一,司馬懿早年的精心佈局,在曹丕執政時期,司馬懿奉命與北伐的諸葛亮打仗的時候就默默的培養自己的勢力,其二,司馬懿師出有名,司馬懿佔領洛陽的時候,將被軟禁的郭太后釋放了出來,得到郭太后的懿旨,才名正言順的順利發動政變,其三,大將軍曹爽的膽怯與無能,當時大部分軍隊都掌握在曹爽手裡,但他確因為一點小利誘把軍政大權交給了並投降了司馬懿。這場政變的成功意味著從此司馬氏獨掌大權的開始。


爆發的火星人


高平陵兵變是士族與曹氏的爭權鬥爭,高平陵兵變以司馬懿為首的士族勝利告終,從此曹氏沒落,中央大權掌握在士族的手中。

為何說曹丕幫了大忙?

我們來看看曹丕,曹丕是曹操的第二個兒子,在他的大哥死後,按嫡長子繼承製,他便是曹操繼承人的第一人選,但是曹操卻遲遲沒有立他為太子,先有曹衝,後有曹植有他爭位,在與曹植爭位的過程中雖然雙方都有許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最後還是他勝利了。為了表示對士族的感謝和繼續取得他們的支持,曹丕採納陳群的意見,確立九品中正制,把用人的權力從地方轉移到中央。重新分配了權力的蛋糕,任命賈詡為太尉,華歆為相國,王朗為御史大夫,司馬懿為尚書,任命夏侯惇為大將軍,曹真為鎮西將軍,以此制衡曹氏宗室和士族。有了士族的支持,便為他日後稱帝奠定了基礎。

在稱帝后,更加加強了中央集權, 削奪藩王權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後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曹丕開始設立九品中正制是正確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確實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其選拔標準家世、品德、才能並重;同時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剝奪了州郡長官自闢僚屬的權力,將官吏的任免權收歸中央,有利於加強中央的權力。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選拔標準開始發生變化,僅僅重視門第出身。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選拔人才的意義。首先,選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擔任,而被選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時他們也往往出任高級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選拔權就被世家大族所壟斷,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情形。這便導致了曹魏後期中央權力大部分落入士族手中,為曹魏被司馬晉取代奠定了基礎。

其實也不能說曹丕幫了多大忙,畢竟他排棄宗親,設立九品中正制也是當時的需要,他也無法預料後世發生的事。


一尾江鯉


司馬懿曾經因為曹操是“贅閹遺醜”,曾一度拒絕曹操的官職。但是迫於曹操的威嚴,才慢慢接受官職,贏得曹操的信任。後來曹操漸漸發現司馬懿的野心非常大,所以曹操在臨死前就對曹丕說過,司馬懿有狼顧之心,不宜重用。但是司馬懿是幫助曹丕贏得儲位之爭的重要功臣,再加上司馬懿本身就足智多謀,屢建奇功,是一位能臣,所以深得曹丕欣賞,自然就又啟用司馬懿了。

所以沒有曹丕再重用司馬懿的話,後者很難再會在曹魏政權立足。曹丕死後,他任司馬懿、曹真、陳群、曹休為輔政大臣,足見曹丕對他的重視。隨後曹家的能臣一個個死去,只剩下司馬懿一個,對權力的爭奪自然是輕而易舉。(這裡頗有德川家康耗死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的味道,德川應該是對三國極為了解。)況且司馬懿也沒稱帝,對曹家已然是夠意思了。


文姬的焦尾


曹丕忘記了父親曹操臨終前說過的話,越來越重用並依靠司馬懿,慢慢就放鬆了下來,司馬懿一次機會就取得勝利。


東方京川


別說誰誰幫忙,曹氏後人短命,才給了司馬懿逆襲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