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司马懿70岁时用3000死士,五天就推翻曹魏,为何说曹丕帮了大忙?

cz34306328


司马懿于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事变,自此曹魏军政大权开始落入司马氏手中,并为之后的篡魏建晋打下了基础。按理来说,高平陵事变时,距离曹丕去世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为何还说曹丕应该对此负责呢?我认为应该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军政大权

原因之一:司马懿在曹丕手中开始得到重用

由于《三国演义》的原因,使我们始终认为司马懿在曹操手中不得重用,是因为曹操对司马懿有防范之心,其实这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司马懿资历过浅。在我们印象中,司马懿似乎一出场年龄就已经很大了,实际则不然,司马懿不过比曹丕大了8岁而已。

△司马懿其实只比曹丕大八岁

司马懿初次入仕是在建安六年(201年),而正式入仕则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担任丞相之后,且是被曹操强行征召到手下的,原因是司马懿认为曹操乃宦官之后,不想在其手下为官。此后,司马懿奉命与曹丕往来游处,历任黄门侍郎、议郎、丞相东曹属、丞相主簿等职。

从时间来看,司马懿入仕时间显然较晚,曹操当时身边已经是人才济济,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辅政班底,文有荀彧、程昱、贾诩等智囊,武有曹氏、夏后氏宗族以及五子良将等猛将。这也是司马懿很难获得重用的一个重要原因。

△曹丕

曹操晚年,为了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曹丕和曹植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权力圈子明争暗斗。因长期与曹丕来往的原因,司马懿自然就成了曹丕一派,而除了司马懿之外,拥护曹丕的还有贾诩、崔琰、陈群、桓阶、邢颐、吴质等人,而拥护曹植的则有丁仪、丁廙、杨修、孔桂、杨俊、贾逵、邯郸淳等人。

曹操去世,曹丕继位之后,由于拥有了“从龙之功”,司马懿自然开始得到重用,被封为河津亭侯,担任丞相长史。而在曹丕坐上皇帝宝座后,司马懿便被任命为了尚书,不久后转任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

△司马氏在曹丕手中开始了崛起

同时,随着曹操手下的文臣武将渐渐老去,使得仅比曹丕大8岁的司马懿有了极大的成长空间,这也是司马家族之后能够迅速崛起的一个关键所在。

原因之二:曹丕对宗族和外戚势力打击过于严重

或许由于曾经与曹植争夺继承人的原因,亦或许曹丕汲取了两汉时期外戚、宗室干政的弊端,曹丕在位期间,对曹氏宗亲和外戚防范极为严密,这虽然一定程度加强了皇权,但也使得曹氏宗亲势力在朝中的影响力和权力都开始急速缩水。

△曹丕将对宗族势力打击过狠

曹丕登基之后,明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当辅政之任,又不得横受茅土之爵”,也就是说大臣们不得随意向太后奏事,太后、皇后家族成员不得担任辅政大臣,且不允许无功享受封土之爵(列侯以上爵位),这严格限制了外戚的权力。

同时,大肆削夺藩王权力,命令他们无事不得进入京师洛阳。同时下令对各地藩王的封地时常进行变更,且将其治权和兵权全部收回,并在各封国设立防辅,监国谒者,负责监视藩王,这使得曹氏藩王不但没有了权势,而且连行动都受到限制,简直形同圈禁。

△司马懿势大之后已经无人能限制

曹丕的一系列政策,虽然使得曹魏并未像两汉那样,发生外戚、诸侯作乱事件,但也使得宗亲势力日渐单薄,在日后司马家族篡权时,根本无力阻止和对抗。说句题外话,西晋时期的司马炎则汲取了曹丕的教训,大封宗族势力,结果又酿成了“八王之乱”。可见,平衡才是最稳定的,走极端很容易酿成大祸。


更为致命的是,曹氏遇到了东汉一样的问题,那就是皇帝太过短命,而司马懿又太过命长,曹丕去世时不过40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而曹叡去世的时候更是只有36岁。结果,在司马懿成功熬死了两代君王,在曾经的功勋大臣又相继去世的情况下,司马氏的力量立即便凸显了出来,曹叡虽然提拔了曹爽,但毕竟根基太浅。


香茗史馆


曹魏政权是一个国祚只有几十年的短命王朝,其实权控制朝政从建国算起,只有魏文帝曹丕以及魏明帝曹叡两朝,其后大权就旁落于司马氏家族手中!公元二二零年曹丕代汉称帝是为魏文帝,改元黄初成为一代开国君主,曹丕由于经历过早年惨烈的夺嫡之争,深怕身边一群手握实权的曹氏宗亲觊觎他的皇位,其不断削弱宗亲手中的权力,特别是为同胞兄弟痛下毒手,曹操之后曹丕继位,对其父只重才不论德的任人标准进行修正,在大臣陈群的建议下,曹丕出台了以考察家世、品德以及才能为内容的九品中正制,并把其作为选拔官吏的唯一制度,在这一制度的安排下,以司马懿为代表的门阀士族集团很快便挤身朝堂,遍布军政各个衙门!如果不是曹丕一边扶持门阀士族,一边对皇亲国戚无情进行打压的话,既使司马懿后来功高震主大权在握,也不可能轻易扳倒曹魏江山!为了防止藩王之间相互串通,曹丕还严格限制藩王们的人身自由,兄弟亲戚之间不能通婚、不能走动、不能贺喜也不能奔丧,多年之后原来的家人之间生疏的都如同路人了,弄得堂堂封国藩王、连普通百姓都能享有的基本人权都沒有了,也算是历代王朝中的稀奇事,这样做的一个直接危害就是,之后在其子魏明帝曹叡病危托孤时,才发现曹氏宗亲由于长期远离政治中心竞无人可托,虽说其祖父曹操曾传下司马懿鹰视狼顾、要多加防范!由于当时蜀汉与东吴都还在,没法还得重用托孤于司马懿,不放心还用其宗亲一个无能之辈曹爽予之相对抗,他其能是老谋深算的司马懿对手,之后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真正曹氏皇族却无能为力束手无策!

或许是吸取了汉初七国之乱的前车之鉴,曹丕表现出了对亲兄弟的极尽薄情寡义,却没想到最后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事实上对皇权真正有威胁的不是地方藩王,而是朝廷的士族权臣,就拿两汉来说,四百来年先之出现吕雉与霍光、后之又有何进、董卓以及一批太监头子十常侍、还有他们曹家自己等一众的权臣,数次让所谓的皇权岌岌可危,反倒是地方的藩王拱卫了王朝的稳定!对于封建朝廷的家天下,同姓永远比异姓要可靠,因为宗室之所以能享受各种特权,完全有赖于王朝的存续,一旦改朝换代让外人得了天下,那么前朝的王候就什么也不再是了,所以既然是家天下,就得实实在在地同时重用皇族和外姓人才,既所谓的亲贤并用,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用皇族成员以永葆江山不变颜色,用外姓人以令朝政不断增添新的活力,两厢平衡才能使江山这只大船,行得稳又走得远,否则既便司马懿不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也不敢保证别的权臣,抓住机会钻空子来扳倒曹魏的江山,因为这些人身处权力政治中心,他们夺权相对来说要容易些,当初曹操、曹丕以及曹叡执政能力强,还有一些忠臣良将都还在,所以江山还很稳固,但是一旦出现主弱臣强的局面,再遇不忠之权臣那就很危险了!

可叹曹丕东汉末期权臣篡位的场景过去不久,而此时三国又尚未统一,这时正是容易做大权臣之时,他却极力扶持士族、打压皇亲宗室,正好为反臣司马懿家族铺好了路,使得曹魏短短几十年便被其夺了政权!



一江春水向东流6254


这个问题,可以算作一个错误命题。

一、关于推翻曹魏

这纯粹是将司马懿从坟墓中拉起来将这个帽子戴给他,要知道,司马懿直到死,曹魏的君主都是曹芳,甚至等到曹芳被司马懿的儿子废掉之后,曹魏政权的帝位都还延续了两任。

二,关于3000死士

史书中并无3000死士这种说法,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时,手下的军队是洛阳城内的驻守军队,虽然并没看到实际记载这几支部队的番号,但根据汉代以来都城驻守部队的历史来推断,这些人的数量是要超过3000这个数量的。另外,死士这个词语也是有误的,死士多是为了这些目的愿意或者被迫献出生命,要想让他们做到这一点,要么是从小给他们灌输一些观念,通过精神控制达到让这些人不惧死亡的程度,或者用他们的家人进行要挟,不论采取这两种方式的哪一种,想要在短时间内(趁着曹爽出洛阳)召集这么多死士,那是不可能的。

三、关于五天

高平陵之变在史书上并没有详细地写出所用的时间。所以五天的说法有误。


因此,我们不妨把题目换成:

“司马懿70岁的时候通过”高平陵之变“掌握了曹魏的权力,为什么说曹丕帮了大忙?

回答这个新问题时,我们不妨来顺一顺时间线

司马懿70岁,也就是曹魏邵陵厉公(曹芳)嘉平元年

这一年,曹丕在哪?

曹丕在洛阳城东的首阳山,在他为自己修建的首阳陵中躺着!

已经躺了23年了!


现在问题变成了

躺在首阳陵中的曹丕在”高平陵之变“中帮了司马懿什么忙?

可能是静静地保佑他吧?


***********************************************************************************************新人求点赞求关注!


史册遨游


有这几点,其一,司马懿早年的精心布局,在曹丕执政时期,司马懿奉命与北伐的诸葛亮打仗的时候就默默的培养自己的势力,其二,司马懿师出有名,司马懿占领洛阳的时候,将被软禁的郭太后释放了出来,得到郭太后的懿旨,才名正言顺的顺利发动政变,其三,大将军曹爽的胆怯与无能,当时大部分军队都掌握在曹爽手里,但他确因为一点小利诱把军政大权交给了并投降了司马懿。这场政变的成功意味着从此司马氏独掌大权的开始。


爆发的火星人


高平陵兵变是士族与曹氏的争权斗争,高平陵兵变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胜利告终,从此曹氏没落,中央大权掌握在士族的手中。

为何说曹丕帮了大忙?

我们来看看曹丕,曹丕是曹操的第二个儿子,在他的大哥死后,按嫡长子继承制,他便是曹操继承人的第一人选,但是曹操却迟迟没有立他为太子,先有曹冲,后有曹植有他争位,在与曹植争位的过程中虽然双方都有许多世家大族的支持,但最后还是他胜利了。为了表示对士族的感谢和继续取得他们的支持,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确立九品中正制,把用人的权力从地方转移到中央。重新分配了权力的蛋糕,任命贾诩为太尉,华歆为相国,王朗为御史大夫,司马懿为尚书,任命夏侯惇为大将军,曹真为镇西将军,以此制衡曹氏宗室和士族。有了士族的支持,便为他日后称帝奠定了基础。

在称帝后,更加加强了中央集权, 削夺藩王权利,曹魏藩王的封地时常变更,没有治权和兵权,举动受到严格监视,形同囹圄。这个政策虽然吸取了汉朝诸侯国作乱的教训,却留下隐患,导致宗亲势单力薄,日后无力阻止外臣夺权。

曹丕开始设立九品中正制是正确的,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情形。这便导致了曹魏后期中央权力大部分落入士族手中,为曹魏被司马晋取代奠定了基础。

其实也不能说曹丕帮了多大忙,毕竟他排弃宗亲,设立九品中正制也是当时的需要,他也无法预料后世发生的事。


一尾江鲤


司马懿曾经因为曹操是“赘阉遗丑”,曾一度拒绝曹操的官职。但是迫于曹操的威严,才慢慢接受官职,赢得曹操的信任。后来曹操渐渐发现司马懿的野心非常大,所以曹操在临死前就对曹丕说过,司马懿有狼顾之心,不宜重用。但是司马懿是帮助曹丕赢得储位之争的重要功臣,再加上司马懿本身就足智多谋,屡建奇功,是一位能臣,所以深得曹丕欣赏,自然就又启用司马懿了。

所以没有曹丕再重用司马懿的话,后者很难再会在曹魏政权立足。曹丕死后,他任司马懿、曹真、陈群、曹休为辅政大臣,足见曹丕对他的重视。随后曹家的能臣一个个死去,只剩下司马懿一个,对权力的争夺自然是轻而易举。(这里颇有德川家康耗死织田信长、丰臣秀吉的味道,德川应该是对三国极为了解。)况且司马懿也没称帝,对曹家已然是够意思了。


文姬的焦尾


曹丕忘记了父亲曹操临终前说过的话,越来越重用并依靠司马懿,慢慢就放松了下来,司马懿一次机会就取得胜利。


东方京川


别说谁谁帮忙,曹氏后人短命,才给了司马懿逆袭的机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