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張伯駒在叢碧山房

張伯駒是民國四公子之一,著名的愛國收藏家,他一生愛好廣泛,擅詩詞,精鑑賞,是書畫名家,又是著名的京劇名票。除此之外,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還是一位資深的圍棋愛好者。要說到張伯駒與圍棋結緣,還要從一位叫做吳泉的圍棋神童說起。

1927年11月,日本圍棋高手井上孝平六段從日本專門來到北京,他這次到訪北京的目的,就是為了和一位叫吳泉的中國圍棋少年對弈。

在北京圍棋屆的組織下,井上孝平在張作霖創辦的棋社與吳泉對弈,先下二局,井上讓吳二子,結果兩局都是隻下到中盤已顯敗像,井上六段只得被迫封局。接著,井上與吳泉又對弈於青雲社,僅弈137 手,井上又顯劣勢,再次封局;11月25日,再弈於富商李律閣家,吳泉快勝; 11月27日,雙方第三局對弈於民國四公子張伯駒宅,井上全力奮戰,才以微弱的優勢獲勝。時年,井上孝行六段51歲,吳泉年才是一位僅13歲的少年。可以說,正是在張伯駒府上的這最後一局對弈,讓井上孝平對這個天才少年無比的佩服,他把雙方對弈的棋譜發回日本棋院,日本棋屆認為這位圍棋少年前途無量,決定邀請他赴日本留學。這位叫作吳泉的少年就是後來聞名天下的一代圍棋大師吳清源。對於井上孝平和吳清源的三場對決,1948年8月10日,上海《申報》"自由談"專欄刊登陳詒先的文章"我所知道的吳清源(上)",文中詳細講述了少年吳清源在張伯駒宅弈棋一事,附文如下:

當時井上與吳清源共下三盤,第一盤在青雲閣,時為民十六年十一月,清源十四歲,執黑子先,以打掛(日本棋語即未終局之謂)結束。越兩日,兩人再弈於李律閣宅,清源中押勝,(亦日本棋語名詞)再越兩日,兩人又於張伯駒宅,井上孝平中押勝。當時北平有日本商人山崎有民者,亦好棋,以此三局之棋譜,寄回國內七段瀨(越)憲作,瀨越見之,大驚異,以為吳清源年僅十四歲,而有此棋力,極有其國棋聖秀策少年時代之作風,遂興邀清源遊日之意。其後清源東渡,入日本棋院,實基於與井上六段所弈之三局也。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民國《晨報》刊載:井上孝平、吳清源對弈於張伯駒宅

吳清源與井上孝平對弈的張伯駒宅,就是著名的"叢碧山房"。這座宅子位於皇城根弓弦衚衕1號,佔地15畝,據說是清末大太監李蓮英的舊居,慈禧太后還曾親自光臨過這處別業。張伯駒非常喜愛這出宅院,遺憾的是,1946年,為了阻止國寶隋展子虔的《遊春圖》流失國外,張伯駒以2.1萬美元價格將"叢碧山房"忍痛售於輔仁大學,折換成黃金約200兩,買下了我國現存最早的獨立山水畫《遊春圖》。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隋展子虔《遊春圖》

吳清源原名吳泉,1914年出生於福建省閩侯一個鹽商之家,幼年時期隨父母遷居北京。吳清源的父親曾到日本留學,期間開始痴迷圍棋,受父親影響,吳清源很早也對圍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似乎天生就具有過人的天賦,據說棋譜是過目不忘,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圍棋神童"的美譽。1925年,吳清源的父親因肺結核病逝,年僅三十三歲。家中斷了一切來源,年僅十一歲的吳清源被迫以棋養家。每當回憶起少年時期的這段經歷,吳清源都念念不忘民國總理段祺瑞的資助。段祺瑞行伍出身,卻非常喜歡圍棋,他專門聘請了一批圍棋高手與自己對弈。他看吳清源小小年紀棋藝高超,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少年天才,所以就把年僅11歲的吳清源聘到段府陪自己下棋,每月發工資100大洋。關於吳清源和段祺瑞下棋,常昊九段給筆者講述了一個故事,說段祺瑞聽說有一個圍棋神童叫吳清源,就讓人把吳清源叫到府上來陪他下棋。別人給段祺瑞下棋,都不敢贏,所以段身邊的人就專門叮囑吳清源,千萬不能讓段輸棋。可是吳清源畢竟還是一個孩子,開局後不久,就把之前的叮囑給忘得一乾二淨了,結果是段輸得很慘。據說,段祺瑞當時臉色非常難看,把棋盤一推,氣哼哼地拂袖而去。從此以後再也沒找過吳清源下棋,不過,那100塊大洋的工資,並沒有停發,直到段祺瑞從總理的位置上退下來。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段祺瑞與吳清源對弈

在民國時期的北京棋壇,段祺瑞是一位有名的"常勝將軍",但他的圍棋水平真的有那麼高嗎?據吳清源回憶,段的圍棋水平大概相當於業餘段級水平。由於他身居高職,再加上他自尊心極強,一輸棋就惱羞成怒,所以身邊的這些棋手誰也不敢贏他,他自然就成了"常勝將軍"了。對於段祺瑞的圍棋往事,張伯駒在八十二歲的時候,還專門撰寫了詩鐘調侃他。這幅對聯是這樣寫的:

丸藥專能醫赤痢; 圍棋端不救蒼生。

並題跋:

以段祺瑞、霍香為題作分詠詩中,袁世凱北洋派三傑,段稱虎,為皖系軍閥之首,好圍棋,而藝並不佳。有高手來對棋閣者,則預囑勿勝,高手則故輸一二子以讓之,而段不知也。乃自以國手,何可以與東山謝太傅比。霍香正氣丸專醫痢疾。中州張伯駒時年八十又二。

張伯駒在跋中所說的"謝太傅",是指東晉的政治家謝安,"東山"就是著名的典故"東山報捷"。據《世說新語》記載,苻堅南犯,謝安派他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迎戰,他則在家中一邊和客人下圍棋,一邊等候消息。一會兒謝玄從前方戰場上派來的信使到了,謝安打開信看完,默不作聲,又坐下來繼續下棋。客人們都關心前方戰事,所以就焦急的詢問他勝敗情況,謝安平靜地說:"孩子們大破賊兵。"當時的神色、舉動和平時沒有什麼兩樣。其實這場戰役事關東晉王朝的生死,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淝水大戰"。"東山報捷"又稱"謝安圍棋",段祺瑞喜愛圍棋,自封國手,自比謝安。張伯駒就用這副對聯諷刺段祺瑞自大虛偽的本性。謝安下棋能安邦治國,而段只是附庸風雅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已,怎麼能與名相謝安相提並論呢?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常昊九段向吳清源大師請教

張伯駒熱愛圍棋,但其自身的棋藝並不太高超,他下圍棋不追求勝負,只為修身養性陶冶情操,這種愛好伴隨張伯駒一生。眾所周知,圍棋起源於中國,傳為帝堯所創,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圍棋是古老的琴棋書畫四藝之一,蘊含著中華文化的優秀內涵,是中華民族聰敏和智慧的體現。所以傳揚棋藝,就是增強民族自信,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張伯駒一生喜愛傳統藝術,以保護和光大傳統文化為己任。1951年,新國成立不久,經在京廣大知名文化人士的商議,由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民主人士李濟深向國務院寫出申請,準備成立棋社研究會。一年後,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准,北京棋藝研究社正式成立,社址就設在什剎海南河沿。 當時的棋藝研究社以圍棋為主要研究對象,其目的就是為國家培養和發現圍棋人才。棋社由李濟深出任理事長,張伯駒任理事併兼總幹事,北京棋藝研究社是新中國建立後成立的第一個棋藝組織,多年來為國家發現並培養了許多優秀的圍棋人才。1980年,國家在北京棋藝研究社的基礎之上,組織成立了北京棋院,近幾十年來,北京棋院為國家培養以聶衛平為代表的許許多多的圍棋高手。我們常說吃水不忘挖井人,北京棋院取得的成就,也有以李濟深、張伯駒等人為代表的那一輩文化老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陳毅元帥像

張伯駒喜愛詩詞、熱愛琴棋書畫,在新中國開國元勳中也有一人和他有著相同的愛好,兩人還因為詩詞和圍棋結為諍友,這個人就是一生戎馬倥傯的儒帥陳毅。張伯駒和陳毅元帥相識於建國初期,那還是在1957年夏,張伯駒參與組織了 "明清書畫作品展覽會"和"現代書法展覽會",活動在北海公園舉辦。陳毅元帥應邀參觀了書畫展,在這次展覽上兩人結識,因為相同的愛好,從而結為了好友。張伯駒和陳毅屬於君子之交,雖然雙方平常走動不多,但陳毅元帥一直關注著愛國收藏家張伯駒。比如,1957年,張伯駒被錯劃右派,後來就是在陳毅的幫助下給去掉了右派的帽子。又比如,1962年,張伯駒和夫人潘素要到吉林省長春市工作,離京之前,陳毅元帥在中南海專門設宴為張伯駒伉儷餞行,並親自給吉林省委打電話,讓宣傳部長宋振庭關照夫婦二人。

1972年1月6日,陳毅元帥因病在京逝世,臨終前,他囑咐家人將自己的心愛之物,一付玉質圍棋送與張伯駒永念。張伯駒當時剛從長春回到北京,戶口和身份都沒有著落,所以根本出席不了陳毅元帥的追悼會。他強忍悲痛,提筆寫下了一副著名的輓聯,以表達痛失諍友的悲憤之情:

仗劍從雲作干城,忠心不易。軍聲在淮海,遺愛在江南,萬庶盡銜哀。回望大好河山,永離赤縣;

揮戈挽日接樽俎,豪氣猶存。無愧於平生,有功於天下,九原應含笑。佇看重新世界,遍樹紅旗。

輓聯寫成後,由夫人潘素親自送至中南海西門傳達室,轉送陳府以誌哀挽。之後,夫人潘素經過精心構思,在青島創作完成了山水畫精品《海思圖》,張伯駒也作詩八首再次表達哀思。

他雖棋藝不精,卻玉成了大師吳清源。陳毅元帥臨終也送他圍棋永念

張伯駒與潘素對弈,棋枰為陳毅元帥所贈

陳毅元帥去世後,張伯駒經常懷念故友,每逢這個時候,他便取出那付玉質圍棋,與夫人潘素對上一弈,一起在黑白世界裡紋枰論道,感念陳毅元帥的知遇之恩!

庚子新正於品一草堂雪窗。

(本文草成後,煩請世界冠軍常昊九段勘誤,常昊君在百忙中校閱了原文,並指出幾處史實性錯誤。常昊九段曾多次受教於吳清源大師,又專門講述了一段吳清源和段祺瑞下棋的趣聞,使拙文增色,在此謹致謝忱!)


附參考文獻:

1.北京:《晨報》,1928年4月28日第3268號第5/10版。

2.陳詒先:"我所知道的吳清源(上)",上海:《申報》,1948年8月10日第8版。

3.常昊著《落子無悔》.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5。

4.榮宏君著《張伯駒年譜》(未刊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