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3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张伯驹在丛碧山房

张伯驹是民国四公子之一,著名的爱国收藏家,他一生爱好广泛,擅诗词,精鉴赏,是书画名家,又是著名的京剧名票。除此之外,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资深的围棋爱好者。要说到张伯驹与围棋结缘,还要从一位叫做吴泉的围棋神童说起。

1927年11月,日本围棋高手井上孝平六段从日本专门来到北京,他这次到访北京的目的,就是为了和一位叫吴泉的中国围棋少年对弈。

在北京围棋届的组织下,井上孝平在张作霖创办的棋社与吴泉对弈,先下二局,井上让吴二子,结果两局都是只下到中盘已显败像,井上六段只得被迫封局。接着,井上与吴泉又对弈于青云社,仅弈137 手,井上又显劣势,再次封局;11月25日,再弈于富商李律阁家,吴泉快胜; 11月27日,双方第三局对弈于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宅,井上全力奋战,才以微弱的优势获胜。时年,井上孝行六段51岁,吴泉年才是一位仅13岁的少年。可以说,正是在张伯驹府上的这最后一局对弈,让井上孝平对这个天才少年无比的佩服,他把双方对弈的棋谱发回日本棋院,日本棋届认为这位围棋少年前途无量,决定邀请他赴日本留学。这位叫作吴泉的少年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一代围棋大师吴清源。对于井上孝平和吴清源的三场对决,1948年8月10日,上海《申报》"自由谈"专栏刊登陈诒先的文章"我所知道的吳清源(上)",文中详细讲述了少年吴清源在张伯驹宅弈棋一事,附文如下:

当时井上与吴清源共下三盘,第一盘在青云阁,时为民十六年十一月,清源十四岁,执黑子先,以打掛(日本棋语即未终局之谓)结束。越两日,两人再弈於李律阁宅,清源中押胜,(亦日本棋语名词)再越两日,两人又于张伯驹宅,井上孝平中押胜。当时北平有日本商人山崎有民者,亦好棋,以此三局之棋谱,寄回国内七段濑(越)宪作,濑越见之,大惊异,以为吴清源年仅十四岁,而有此棋力,极有其国棋圣秀策少年时代之作风,遂兴邀清源游日之意。其后清源东渡,入日本棋院,实基於与井上六段所弈之三局也。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民国《晨报》刊载:井上孝平、吴清源对弈于张伯驹宅

吴清源与井上孝平对弈的张伯驹宅,就是著名的"丛碧山房"。这座宅子位于皇城根弓弦胡同1号,占地15亩,据说是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旧居,慈禧太后还曾亲自光临过这处别业。张伯驹非常喜爱这出宅院,遗憾的是,1946年,为了阻止国宝隋展子虔的《游春图》流失国外,张伯驹以2.1万美元价格将"丛碧山房"忍痛售于辅仁大学,折换成黄金约200两,买下了我国现存最早的独立山水画《游春图》。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隋展子虔《游春图》

吴清源原名吴泉,1914年出生于福建省闽侯一个盐商之家,幼年时期随父母迁居北京。吴清源的父亲曾到日本留学,期间开始痴迷围棋,受父亲影响,吴清源很早也对围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似乎天生就具有过人的天赋,据说棋谱是过目不忘,很小的时候就拥有了"围棋神童"的美誉。1925年,吴清源的父亲因肺结核病逝,年仅三十三岁。家中断了一切来源,年仅十一岁的吴清源被迫以棋养家。每当回忆起少年时期的这段经历,吴清源都念念不忘民国总理段祺瑞的资助。段祺瑞行伍出身,却非常喜欢围棋,他专门聘请了一批围棋高手与自己对弈。他看吴清源小小年纪棋艺高超,是一位很有前途的少年天才,所以就把年仅11岁的吴清源聘到段府陪自己下棋,每月发工资100大洋。关于吴清源和段祺瑞下棋,常昊九段给笔者讲述了一个故事,说段祺瑞听说有一个围棋神童叫吴清源,就让人把吴清源叫到府上来陪他下棋。别人给段祺瑞下棋,都不敢赢,所以段身边的人就专门叮嘱吴清源,千万不能让段输棋。可是吴清源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开局后不久,就把之前的叮嘱给忘得一干二净了,结果是段输得很惨。据说,段祺瑞当时脸色非常难看,把棋盘一推,气哼哼地拂袖而去。从此以后再也没找过吴清源下棋,不过,那100块大洋的工资,并没有停发,直到段祺瑞从总理的位置上退下来。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段祺瑞与吴清源对弈

在民国时期的北京棋坛,段祺瑞是一位有名的"常胜将军",但他的围棋水平真的有那么高吗?据吴清源回忆,段的围棋水平大概相当于业余段级水平。由于他身居高职,再加上他自尊心极强,一输棋就恼羞成怒,所以身边的这些棋手谁也不敢赢他,他自然就成了"常胜将军"了。对于段祺瑞的围棋往事,张伯驹在八十二岁的时候,还专门撰写了诗钟调侃他。这幅对联是这样写的:

丸药专能医赤痢; 围棋端不救苍生。

并题跋:

以段祺瑞、霍香为题作分咏诗中,袁世凯北洋派三杰,段称虎,为皖系军阀之首,好围棋,而艺并不佳。有高手来对棋阁者,则预嘱勿胜,高手则故输一二子以让之,而段不知也。乃自以国手,何可以与东山谢太傅比。霍香正气丸专医痢疾。中州张伯驹时年八十又二。

张伯驹在跋中所说的"谢太傅",是指东晋的政治家谢安,"东山"就是著名的典故"东山报捷"。据《世说新语》记载,苻坚南犯,谢安派他的弟弟谢石、侄子谢玄迎战,他则在家中一边和客人下围棋,一边等候消息。一会儿谢玄从前方战场上派来的信使到了,谢安打开信看完,默不作声,又坐下来继续下棋。客人们都关心前方战事,所以就焦急的询问他胜败情况,谢安平静地说:"孩子们大破贼兵。"当时的神色、举动和平时没有什么两样。其实这场战役事关东晋王朝的生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淝水大战"。"东山报捷"又称"谢安围棋",段祺瑞喜爱围棋,自封国手,自比谢安。张伯驹就用这副对联讽刺段祺瑞自大虚伪的本性。谢安下棋能安邦治国,而段只是附庸风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已,怎么能与名相谢安相提并论呢?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常昊九段向吴清源大师请教

张伯驹热爱围棋,但其自身的棋艺并不太高超,他下围棋不追求胜负,只为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这种爱好伴随张伯驹一生。众所周知,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创,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围棋是古老的琴棋书画四艺之一,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优秀内涵,是中华民族聪敏和智慧的体现。所以传扬棋艺,就是增强民族自信,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张伯驹一生喜爱传统艺术,以保护和光大传统文化为己任。1951年,新国成立不久,经在京广大知名文化人士的商议,由时任国家副主席的民主人士李济深向国务院写出申请,准备成立棋社研究会。一年后,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北京棋艺研究社正式成立,社址就设在什刹海南河沿。 当时的棋艺研究社以围棋为主要研究对象,其目的就是为国家培养和发现围棋人才。棋社由李济深出任理事长,张伯驹任理事并兼总干事,北京棋艺研究社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个棋艺组织,多年来为国家发现并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围棋人才。1980年,国家在北京棋艺研究社的基础之上,组织成立了北京棋院,近几十年来,北京棋院为国家培养以聂卫平为代表的许许多多的围棋高手。我们常说吃水不忘挖井人,北京棋院取得的成就,也有以李济深、张伯驹等人为代表的那一辈文化老人付出的心血和汗水。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陈毅元帅像

张伯驹喜爱诗词、热爱琴棋书画,在新中国开国元勋中也有一人和他有着相同的爱好,两人还因为诗词和围棋结为诤友,这个人就是一生戎马倥偬的儒帅陈毅。张伯驹和陈毅元帅相识于建国初期,那还是在1957年夏,张伯驹参与组织了 "明清书画作品展览会"和"现代书法展览会",活动在北海公园举办。陈毅元帅应邀参观了书画展,在这次展览上两人结识,因为相同的爱好,从而结为了好友。张伯驹和陈毅属于君子之交,虽然双方平常走动不多,但陈毅元帅一直关注着爱国收藏家张伯驹。比如,1957年,张伯驹被错划右派,后来就是在陈毅的帮助下给去掉了右派的帽子。又比如,1962年,张伯驹和夫人潘素要到吉林省长春市工作,离京之前,陈毅元帅在中南海专门设宴为张伯驹伉俪饯行,并亲自给吉林省委打电话,让宣传部长宋振庭关照夫妇二人。

1972年1月6日,陈毅元帅因病在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家人将自己的心爱之物,一付玉质围棋送与张伯驹永念。张伯驹当时刚从长春回到北京,户口和身份都没有着落,所以根本出席不了陈毅元帅的追悼会。他强忍悲痛,提笔写下了一副著名的挽联,以表达痛失诤友的悲愤之情: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河山,永离赤县;

挥戈挽日接樽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原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挽联写成后,由夫人潘素亲自送至中南海西门传达室,转送陈府以志哀挽。之后,夫人潘素经过精心构思,在青岛创作完成了山水画精品《海思图》,张伯驹也作诗八首再次表达哀思。

他虽棋艺不精,却玉成了大师吴清源。陈毅元帅临终也送他围棋永念

张伯驹与潘素对弈,棋枰为陈毅元帅所赠

陈毅元帅去世后,张伯驹经常怀念故友,每逢这个时候,他便取出那付玉质围棋,与夫人潘素对上一弈,一起在黑白世界里纹枰论道,感念陈毅元帅的知遇之恩!

庚子新正于品一草堂雪窗。

(本文草成后,烦请世界冠军常昊九段勘误,常昊君在百忙中校阅了原文,并指出几处史实性错误。常昊九段曾多次受教于吴清源大师,又专门讲述了一段吴清源和段祺瑞下棋的趣闻,使拙文增色,在此谨致谢忱!)


附参考文献:

1.北京:《晨报》,1928年4月28日第3268号第5/10版。

2.陈诒先:"我所知道的吳清源(上)",上海:《申报》,1948年8月10日第8版。

3.常昊著《落子无悔》.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4.荣宏君著《张伯驹年谱》(未刊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