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师傅”,孔子是怎么说的?

杨军140927345


出自“论语”,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意思是 三个人一起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其含义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是可以学习和效法的对象。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重点在于一个“师”字,“师”这个称谓在人们心目中很崇高,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指的是在“我”之外的另两个人中,一定有一个或两个人比“我”高明。此外,“三人行必有我师”这句话,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师说》中也有解释。韩愈说:“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易梵八字


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师傅。我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有点愣,啥意思,自己做自己的老师吗?后来转了一下,理解了,应该是说我们可以向所有的人学习,每个人都可以教给我们一些东西。

在《论语》当中有这么一句话,其表达的意思是和一群人一起,其中一定有能够做自己的老师的人。简单的说,就是我们可以向每个人去学习,所有人都可以教会我们一些东西。这句话就是所谓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其实韩愈在《师说》当中也提到了: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说到即便圣人一般的孔子,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老师,而且师从百家。像郯子是少昊后裔,孔子曾经向郯子请教古代官职制度,那时候孔子的博学早就已经闻名鲁国了。而苌弘博学多才,精星象音律,孔子曾经向苌弘请教韶乐与武乐之异同和不解之处,并说道: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还有师襄春秋时鲁国(或者卫国)的乐师,孔子曾经跟随师襄苦学《文王操》。另外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李耳,也就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了,孔子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都曾经问礼于老子。而以上的这些,都是在典籍当中记载的,没有记载的又会有多少呢?所以孔子曾经向很多人请教是肯定的,而孔子的虚心和好学也是肯定。

当然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还有后半句,也需要大家牢记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身上都有自己的优缺点,所以我们在看到别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别人的优点,还要看到别人身上的缺点。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的同时也要看看自己的身上有没有同样的缺点需要改正的。这个才是真正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可以当老师不只是因为每个人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还有是因为每个人身上的缺点也值得我们警惕。而这些主要指的是别人的被人的言行,我们再说说关于知识和见解。

正所谓每个人都是一本书,以前的人也常说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个人的生活阅历,经历都不同,而看待一件事情每个人的观点也都不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到有先后,术业有专政。人的思想在碰撞当中才能够向前发展,所以虚心向别人学习最终得益的也会是自己。

尤其是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当中,我们知道的太多了,不知道的也太多了,知识在不断的涌现,又在不断的更新迭代。所以我们更应该保持谦卑和好学的态度,多向别人请教,也多加强自我的学习。庄子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只有时时学习,不断学习,这样才能够保证自己不被时代所抛弃。当然了,虽然庄子这句话的后半句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但是如果你真的就认为生命有限,不应该用来学习知识而放弃学习,那估计也只能被放弃了。


悠然布衣


众所周知,圣人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为推崇的一类人。

什么是圣人?我们现在除了从书本中会偶尔见到这个词,在生活已经基本不会用到了!

我们知道孔老夫子是圣人,孟子是亚圣,而孔子所推崇的那些先贤们也被他称为圣人!

简而言之,圣人就是德行圆满的人,虽然仍旧是人,却已经超凡入圣。

孔子之后才有圣人的说法,孔子把尧舜禹三大上古君主,和伊尹,齐衡这些古代贤人,标榜为圣人。

孔子所提倡的圣人们,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高尚品格,而其中仁和智是必备的。

仁,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一,即仁爱,仁者爱人。

《论语》中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仁以为己任”,范仲淹说“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足见仁在儒家文化中的重要性。

义,即义者宜也,尊贤为大,延伸为正义。

孟子云“舍生取义”,把“义”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

礼,是孔子思想核心之二,即礼制,制度,规矩。

孔子的一生都想要“克己复礼”,使得天下重回到远古那种美好的理想社会之中。可见儒家对“礼”的推崇。

智,是孟子提出的,很好理解,也就是智慧,延伸为能够分清好坏善恶。

信,是董仲舒提出的,指诚信。

“言必信,行必果”也是儒家教导世人的一个准则。

“仁义礼智信”合称“五常”,是儒家所提倡的做人的准则。由于儒家在我们中华文化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这五常也成为了中国价值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一个人能具备“仁义礼智信”,并且将其贯彻终生,也就可以被称为圣人了!

而圣人中,孟子又说“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

伯夷宁肯饿死在首阳山,也不愿失节,清高无比。

伊尹,辅佐成汤建商灭夏,力挽狂澜,拯救社稷,责任感和使命感满满。

柳下惠,坐怀不乱,随遇而安,坚守自我操守,不和社会产生冲突,不强求,和谐万分。

柳下惠坐怀不乱

孔子,则识时务,在社会产生大变革的春秋时期,梳理先圣经典,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符合当时的要求推广儒学,希望社会更加美好和平。

以上也就是孔子所标榜的圣人。

而儒学在明朝时的继承者王阳明则推陈出新,对圣人作出了新的解释。

王阳明,天资聪颖,他在接触到宋朝朱熹等大儒的“格物致知”之法后,如获至宝,并决定付诸实践。

他对着自己家院子里的竹子“格物”,结果整整“格”了七天,也没有“致知”,反而让他病倒了。因此他对“格物致知”的理论产生了怀疑。

他被贬谪到龙场,这时候他难得清闲,潜心读书。在对《大学》和《易经》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之后,他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至此,他放弃了“格物致知”,转而通过探索内心来获得真理,并推崇“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进一步发扬了儒家学说。

在王阳明看来,如果一个人能完成自我的超脱,探求道真理,有良知,并且能做到知行合一。那么他不需要外来评价,就已经是圣人了。

历史在发展,儒学也在发展。在继承和发扬上难免会产生不一样的东西,也必然会使其观念和功用发生改变。孔子与王阳明均是圣人,他们所说的虽然不同,却并无对错之分。

孔子所提倡的是克己复礼的社会,内圣外王的思想。所以他需要推崇古代先人来做圣人,让天下人有学习和追随的对象,从而引导社会的发展。

王阳明则是提倡人人做自己的“小圣人”,人人都有良知,够做到知行合一,不需要学习什么天理,湮灭自己的欲望。人人自我认同,把自己管好,使自己每个人都能够有所安,在社会上有所立,社会便会安定繁荣。


偶然回眸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玫瑰]

出自《论语》。意思为自己不喜欢的言行,就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强加在他人的身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怡兰国学文化


感谢提问。孔圣人说得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意思是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师。我们要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就向他们学习。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就用来反省自己,改掉它们。古人说三是比喻多的意思。我们现实生活中可以虚心地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不耻下问,才有学问。毛主席也教导过我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只要我们能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虚心向每个人学习,学习他们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不断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不断进步,不断成熟,不断发展。真正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有益于国家的栋梁之材!'


天地宽5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求人不如求己,自己的所作所为,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开心快乐,身心健康,是自己的,不是别人说的,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是掌握在别人的嘴中,自己文化道德学会了,运用自如,自娱自乐,享受自己的快乐,才是真实的,师傅临进门,修行靠个人,自己修成了就是自己的师傅,不必外求快乐,健康,自修自得,自我约束,内在的师傅就是自己


张瑞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处的三人,理解为多人。中国汉字,三人成众,就是多个人的意思。

我的老师,可以理解为,他人有我可学习的地方。

因此,这句话,让我们时刻有一颗谦卑的心,有一双去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同时有一种时刻自省发现自我缺点,进而改正,不断进步的习惯。


销售之我见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此处的三人,理解为多人。中国汉字,三人成众,就是多个人的意思。

我的老师,可以理解为,他人有我可学习的地方。

因此,这句话,让我们时刻有一颗谦卑的心,有一双去发现别人优点的眼睛,同时有一种时刻自省发现自我缺点,进而改正,不断进步的习惯。


china传统文化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反省才是最好的的学习方法,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老师。


书影新世界


子曰,吾少也贱,固多能鄙事。

吾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人生的过程,有很多经历,有人指点,有自己觉悟。最主要的还是看自己的努力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