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贵妃和贵妃有什么区别?

天使文化知识局


皇贵妃和贵妃的地位差别还是很大的,下面简单地给大家介绍下两者之间的区别。

皇贵妃

皇贵妃始于明朝,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续后孙氏。孙氏在明宣宗继位后被封为贵妃,按照惯例,贵妃只有金册,没有金宝,但因为宣宗极为宠爱孙氏,破例让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册金宝,由此皇贵妃从她开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时期,开始正规化,下设皇贵妃1人,贵妃2人,皇贵妃为众妃之首。

贵妃

贵妃则比皇贵妃出现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开始设有贵妃的位份,后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时期,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正一品的四个封号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贵妃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时期,大部分时候贵妃还是众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贵妃。

我们经常听到这么一个说法:“皇贵妃地位尊贵,位同副后。”正因为如此,所以皇贵妃一般不轻易设置,因为它随时有可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宠、被废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册封皇贵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晋封娴贵妃为皇贵妃,摄六宫事;顺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独宠董鄂氏,便将其册为皇贵妃;乾隆帝的继后被收回金册金宝后,他便晋了令贵妃为皇贵妃,当时继后还未过世,但是后宫大权便已到了令皇贵妃手上。皇贵妃在非常时期,有权利和资格代理皇后职责,但是贵妃却没有,贵妃更多情况下只是皇上特别宠爱的妃子之一。


若浅话史


从表面上看,皇贵妃和贵妃其实没多大区别,就是地位上差了一级。

众所周知,后宫之中,三宫六院的后妃虽然都是皇帝老婆,但也还是有个等级之分的。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后,一国之母,皇帝的正妻。而后便是皇贵妃了,紧接着是贵妃、淑妃、德妃、贤妃;这些人统称为“妃,”也叫做夫人,算是妾室!

妃之后就是“嫔”了,分为昭修充三级,而其内再细分为仪、容、媛,共九位,所以也被称为“九嫔”。

所以咱们常说的“嫔妃”其实是错的,应该叫做“妃嫔”!再往后还有贵人、美人,才人等等。

当然了,不同朝代,具体划分和名称有所不同。上面讲的主要是明清时期。

因为皇贵妃这个称号,是在明朝才有。是从明宣宗朱瞻基的续后孙氏开始的。孙氏原本只是贵妃,但朱瞻基太爱她了,想再将其地位拔高一点。
而当时已经有皇后了,无缘无故也不能把人家废了不是,于是朱瞻基便搞出了皇贵妃这样一个爵位,其地位仅次于皇后,而待遇更是与皇后一般无二。

当然这只是朱瞻基的缓兵之计,后来因为胡皇后无子,朱瞻基便将其废掉,改立孙氏为后,皇贵妃这个位置便空着了。

不过既然开了这个先河,必然不会让其一直空着,后来明代宗册封其宠妃唐氏为皇贵妃。这个规矩就延续了下来。

从以上孙氏的经历大家也应该看得出来,皇贵妃这个位置非常特殊,其基本上是皇帝最宠爱的女人才能坐得上!

这个从人数上他也看得出来,在清朝,皇贵妃和皇后一样只能够有一个人得此称号,而贵妃的名额则是两个。

所以,皇贵妃和贵妃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延禧攻略》里面得魏璎珞历史原型魏佳氏,其最后便是皇贵妃。她的皇后尊号是在其死后追封的,因为当时她儿子十五阿哥永琰成为了皇太子。


白话历史君


皇后不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皇贵妃一定是皇帝最爱的女人。

皇贵妃说白了,就是皇帝补偿自己最爱的、由于种种原因没当上皇后女人的一个职位。


(皇贵妃)

贵妃,只不过是这宫里地位高的妃子,是四夫人中的一员。

历史上第一位皇贵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女人孙氏,这个孙氏刚开始也只是一名贵妃,但朱瞻基太爱她了,想把她与其他几位“四夫人” ——淑妃、德妃、贤妃们有所区别,就将只有皇后才能获得的金册金宝赐于孙氏,使得孙氏“位比皇后”。


(皇贵妃)

金册金宝是表示身份的信物,皇帝举行仪式,宣读诏书,任命某人为某职,宣读后将诏书连同印玺授给被封人,这就是册封。皇后册封后获得金册、金宝,而贵妃只有金册、金印。所以朱瞻基赐于孙氏金册金宝,就是将孙氏从贵妃的级别往上提了半级,封为皇贵妃,“位比皇后”。

明宣宗的儿子代宗也册封过皇贵妃。史料记载:“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遣旗手卫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为正使礼部尚书胡濙为副使持节册封妃唐氏为皇贵妃。”

清代最先受封皇贵妃的是顺治帝的董鄂妃,也就是民间传说中顺治为她出家的那位宠妃。


(皇贵妃)

清代的皇贵妃权力很大,相当于皇宫的副后,在皇后空缺时,"摄六宫事皇贵妃"担当主持后宫事务的责任。清朝很多皇后都是在"摄六宫事皇贵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时间后才被立为皇后的,皇贵妃制度就是一个皇后考察制度这个制度由乾隆首创,后来一直沿用。

清朝以前,贵妃是仅次于皇后的封号,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并称四夫人,是后宫第二等封号;清朝的贵妃位在皇后、皇贵妃之下,是第三等封号。



(贵妃)

虽然贵妃与皇贵妃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后宫的地位有着很大的区别,如果皇帝没有立皇后或者皇后去世,皇贵妃就是后宫之主,而贵妃则没有这个权力。


历史漫谈君


皇贵妃一般会在以下三种情况下设立:

追封

这个妃嫔已经去世了,皇帝为了安慰妃嫔的母家,或者是这个妃嫔尚且在人世的孩子,给予的死后的哀荣。 这种情况下,立皇贵妃就是做给活人看的,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意义。

皇帝宠爱



皇帝对这个女人及其宠爱。想把自己能给的最好的都给这个女人。最好的当然就是皇后的宝座了。

因为种种原因,中宫皇后不能被废去。比如皇太极的海兰珠。

掌权者



这种情况会出现在皇后特别不受宠,或者皇后已经去世,但是皇帝又暂时不想立新的皇后。后宫再失去女主人的情况下会册立这么一个人用来掌管皇后凤印执掌六宫事务。

当然,如果不出什么意外的话,这位皇贵妃就是下一任的皇后。



皇贵妃的身份是独一无二的。皇贵妃只能设立一名儿贵妃,可以设立两名。可以跟皇帝和皇后一样穿明黄色的服制,贵妃却是不可以的。

虽然都是皇帝的妃妾,但是皇贵妃距离皇后的宝座就只有一步之遥,而贵妃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以上是我认为皇贵妃和贵妃之间的区别。


吾盂


表面上来看,“皇贵妃”相对于“贵妃”,其实就多了个“皇”字,然而就是多出来的这个皇字,让皇贵妃与贵妃就完全不同了。贵妃与皇贵妃在古代都属于高品阶的妃嫔,主要授予宠妃,皇贵妃的出现主要还是因为皇帝觉得“贵妃”封号无法表现对妃嫔的宠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号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余妃嫔封号都没有“皇”字,贵妃作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仅次于中宫皇后的存在。皇贵妃只存在于明清两朝,明朝皇贵妃是比贵妃更受宠的妃嫔封号,而清朝的皇贵妃则更进一步,位比副后,能够被册立为皇贵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后因受皇帝恩宠而得。

按照明朝史籍记载,第一位正式拥有皇贵妃名分并且得到朝廷承认的是明宪宗宠妃万氏,然而最早被称为皇贵妃的,则是宪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孙氏原本是宣宗的贵妃,极受宠爱,而当时宣宗正宫皇后胡氏膝下无子也不受宠,宣宗本想废了胡氏改立孙氏,却遭朝臣与皇太后反对。宣宗看着不能让挚爱做皇后,便在其贵妃封号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宝,“皇贵妃”之衔由此诞生。

而贵妃的历史,则比皇贵妃悠久太多。汉晋时期大多承袭旧制,皇后之下设立三夫人,南朝宋时正式出现“贵妃”的封号,隋唐时期成为定制。贵妃是众妃嫔之首,在皇贵妃出现之前,很长时间内都是地位仅次于皇后的姬妾封号。明朝时期,后宫妃嫔的封号非常繁杂,然而在前期,贵妃依旧是所有妃嫔中最尊贵的一个。

明朝出现的皇贵妃,其实就是锦上添花——觉得贵妃还不够尊贵。明朝后宫制度相当沉冗复杂,规制也比较混乱,不同品阶的妃嫔人数方面并没有明确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现过两位皇贵妃同时被封立的情况,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贵妃、沈贵妃与阎贵妃同时晋封皇贵妃,而当时阎贵妃已薨,王贵妃与沈贵妃仍旧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贵妃明确只设一人,在后宫位比副后,绝无可能两位皇贵妃同生。

清朝承袭明朝的相关制度,并且进行了诸多更改,后宫妃嫔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级更加森严也更加明确。皇后之下设皇贵妃一人、贵妃两人,四妃六嫔,贵人与贵人之下的低阶庶妃没有人数限制。清朝时的皇贵妃,地位相当于副后,品阶极高,从不会轻易册立。而清朝的贵妃也明确限制人数为两人,贵妃的地位稍低于皇贵妃,但也够不着副后的地位。

从皇贵妃最早诞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贵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时期礼法森严,何况皇后虽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宠,皇帝对于宠爱的妃嫔,既不能册立其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弥补了。皇贵妃这个封荣,就是对于这些宠妃的格外恩宠。随着时间推移,皇贵妃也成为了一种荣誉,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于皇族有功者,也有机会被晋封为皇贵妃。

有些港地清宫剧之中,后宫妃嫔动不动就被册封为皇贵妃,简直信手拈来,而事实上哪怕是明朝,皇贵妃的册立也没那么容易。皇贵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宫之位空悬,那么皇贵妃就是对皇后的莫大威胁。清朝的皇贵妃,大多都是妃嫔临终冲喜或者死后追封,要么就是继后的铺垫,与皇后分庭抗礼的皇贵妃极少。一般没有皇后,就由皇贵妃主理后宫,不过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后,晚年真正在后宫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贵妃钮钴禄氏。

简单来说,贵妃是妃嫔之首,而皇贵妃就是升级版的妃嫔之首,也是中宫无人后,新皇后的预备人选。


澹奕


红缨来答。皇贵妃的设置始于明朝,清朝沿袭了明朝的部分制度,其中也包括后宫妃嫔等级制度。

清朝后宫-嫔妃-品级排列

我们从高到低开始排列:

皇后(名额1人)-皇贵妃(名额1人)-贵妃(名额2人)-妃子(4人)-嫔(6人)-贵人(没有名额要求)-常在(没有名额要求)-答应(没有名额要求)-官女子(没有名额要求)

其实应该分的还要细一些,在这里我就大概给列了几个,大家可以看到,皇贵妃的品级要高于贵妃,那么究竟区别在哪里呢?

皇贵妃是皇后的替补队员

皇贵妃换句话说其实可以说是皇后的第一接班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皇后在她自己在位期间,有失德之事,或者有违反后宫禁令的事情等等吧,就会面临废除的可能,或者皇后本人无福享受这种殊荣,生病过世,那么皇贵妃就上位了。

皇贵妃的设立:一般皇贵妃和皇后不会同时存在,前面说到皇贵妃的作用和位置,难免会让皇后心里不舒服,怎么着,设一个皇贵妃,是要接替哀家的位置吗?那么一般来说,皇后在世,且在位的时候,就不会设置皇贵妃了。

一般真的遇到了前面说的皇后即将被废,或者去世的情况,会设置皇贵妃。

或者是某位妃子,即将被封为皇后之前,先过渡一下,封为皇贵妃。

在特殊时期,皇贵妃是可以暂掌管后宫,行使皇后权力的。

贵妃

贵妃与皇贵妃之间除了地位上的高低,在古代等级森严的体系下,待遇肯定也是要有区别体现的。

人员配置:

皇后:12名太监+10名宫女

皇贵妃:12名太监+8名宫女

贵妃:12名太监+8名宫女

贵人:4名太监+4名宫女

福利配置:

皇后:月薪2千两百银

皇贵妃:800两

贵妃:600两

贵人:100两

还有一些出行以及服饰上的区别等等

皇贵妃和贵妃之间在待遇上面区别不是特别大,但是二者之间其实是有本质区别的,毕竟皇贵妃只要一出现,就说明了不久将来就会升级为皇后,不仅待遇有所提高,也可以龙袍凤冠,这些都是其他妃没有资格的。

希望回答可以帮到您。


红缨先生


皇贵妃或者贵妃的区别,从它们的历史发展中可以看得出。

一方面,不论皇贵妃还是皇妃,她们都是皇帝的配偶;另一方面,也都是女官的名称。

考察历史不能发现,最先出现的是贵妃。南朝宋孝武帝时期,后宫开始设立贵妃,其级别非常高,相当于首相级的相国。其时,把贵妃与贵 嫔和贵人并列,称为三夫人。在后宫中,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

这一起源于南朝宋的制度,相继定都南京的南朝的齐、梁、陈均沿袭。隋朝统一后,初时不设贵妃,但到了隋炀帝时,复设贵妃,并将其与淑妃、德妃同列,称为三夫人。唐代,又将贵妃与淑妃、德妃和贤妃同列,称为四夫人。唐代也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贵妃——杨玉环。

此后的历朝历代,除了元朝以外,都设置有贵妃,其地位也一直仅次于皇后。

皇贵妃的出现则比贵妃要晚很多,它始于明朝第八皇帝,也就是成化年间。《明会要》中称:“宪宗封万贵妃,始称皇。”这时距出现贵妃称号,时间已过去了900年。万历时期,曾册封郑氏为皇贵妃。后来,又有恭妃进封为皇贵妃。崇祯时,封田氏为皇贵妃。此时,皇贵妃的地位和以前的贵妃一样,都是仅次于皇后的后宫中的二号人物。

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制度又有所改变,后宫设皇后一个,皇贵妃一个,贵妃两个。这时候的皇贵妃仍然是仅次于皇后,但贵妃却比不上前代了,它不仅要次于皇后,也要次于皇贵妃,属于第三号了。


聂作平


中国古代后宫制度严格,作为九五至尊的皇帝,除了有皇后一人外,还有诸多妃嫔,名号各异,一般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才人、昭容、昭仪、婕妤、美人、选侍、淑女等。除了一国之母皇后外,后宫里最为尊崇的就是皇贵妃与贵妃了,但是二者还是有些差别的。

首先是地位上,皇贵妃要高于贵妃,位列皇后之后,当后宫没有皇后时,皇贵妃可以代行皇后之权;在册封上,皇贵妃有金册金宝,而贵妃有册无宝。在服饰上,皇贵妃也要远高于贵妃。如清代皇贵妃的服饰基本与皇后相同,只是冠的装饰珍珠比皇后少。冠的翟尾垂珠比皇后少110颗,金约垂珠也少100颗。而贵妃的垂珠则比皇后少142颗。

在出行仪仗上,皇贵妃的等级也是十分高阶,《清史稿·舆服志四》:“皇贵妃仪仗:吾仗四,立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黄色风旗二,赤、黑风旗各二。金黄、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鸾风扇各二,赤、黑瑞草伞各二,明黄、赤、黑三色花伞各二。金节二。拂二,金香炉、香盒、盥盘、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风明黄曲柄盖一。惟舆一乘,仪舆一乘,翟车一乘。”


老照片


区别就是等级不同,生活质量不同.拿清朝为例,后宫按名位、级别,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银、服饰、伙食标准、服务人员数额、住房面积及其装修水平,还有仪仗的规模等等,都各有相应的规格。

清朝总分为八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皇贵妃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而且和皇后一样只能有一个.没有皇后的时候后宫的管理之权就落在皇贵妃手上了.

妃子的地位就太低了,没见康熙王朝里演的惹怒了康熙就被派出刷马桶到死吗?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妃子的地位.至于那些答应常在什么的就更别提地位了,就比宫女强了那么一点点!只能强一点点!反正是肯定去不了二仙桥了.


淮左柒哥


这两个等级差别还是很大的。皇贵妃这个称号始于明朝,是明宣宗朱瞻基为了自己的小老婆孙贵妃而增设的一个后妃等级,位在皇后之下,贵妃之上。朱瞻基的原配皇后胡氏是由爷爷明成祖朱棣指婚,两人之间并没有什么实质感情。加上胡皇后一直无子,明宣宗又是个性格活泼的皇帝与皇后恬静的性格完全相冲,导致明宣宗对这个皇后完全不喜欢。孙贵妃早年被养育宫中,算是与孙贵妃青梅竹马,孙贵妃相貌出众,而且与宣宗志趣相投,都是活泼好动的性格。这样一样宣宗心里就有了废掉胡皇后,立孙氏为皇后的想法。

增设皇贵妃这一后妃等级就是为立孙氏为皇后做准备。孙氏本来于宣德元年就已经封为贵妃,孙贵妃又在宣德二年生下了明英宗,随后就被封为皇贵妃,此时孙贵妃就只差一个皇后的名号了。宣德三年明宣宗最终下令废除了胡皇后,至此孙贵妃成了孙皇后。以后后宫中就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中宫皇后还在,皇贵妃之一等级是空而不设的。

后来的清朝也继承了明朝的这一传统,虽有皇贵妃这一名号但是空而不设,就是不想给皇后造成太大压力,让人有觊觎之心。

乾隆30年,乾隆的第二任皇后无故被废。对于这一清史疑案,其中有一种猜测就是乾隆想要立嘉庆的母亲也就是延禧宫攻略中的魏璎珞为皇贵妃,打破了中宫建在不立皇贵妃的传统,导致了皇后的激烈反对,最终皇后断发明志,惹怒乾隆最终被废。

可以说皇贵妃是和皇后半步的之遥的存在,在没有皇后的情况下皇贵妃就可以代行皇后职权,乾隆废掉皇后以后,魏佳氏(魏璎珞)就是以皇贵妃身份掌六宫之事,比贵妃拉风太多。

回答完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