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皇貴妃和貴妃有什麼區別?

天使文化知識局


皇貴妃和貴妃的地位差別還是很大的,下面簡單地給大家介紹下兩者之間的區別。

皇貴妃

皇貴妃始於明朝,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續後孫氏。孫氏在明宣宗繼位後被封為貴妃,按照慣例,貴妃只有金冊,沒有金寶,但因為宣宗極為寵愛孫氏,破例讓她同皇后一般享受金冊金寶,由此皇貴妃從她開始,清朝也一直沿用。到了康熙時期,開始正規化,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皇貴妃為眾妃之首。

貴妃

貴妃則比皇貴妃出現早得多,南朝宋孝武帝開始設有貴妃的位份,後面的朝代也一直沿用。唐宋時期,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正一品的四個封號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貴妃為四妃之首。到了明清時期,大部分時候貴妃還是眾妃之首,除非皇帝立了皇貴妃。

我們經常聽到這麼一個說法:“皇貴妃地位尊貴,位同副後。”正因為如此,所以皇貴妃一般不輕易設置,因為它隨時有可能威脅到皇后的地位。除非皇后失寵、被廢或者死亡,皇帝才可能冊封皇貴妃。比如乾隆帝的富察皇后病逝,他便晉封嫻貴妃為皇貴妃,攝六宮事;順治帝不喜孝惠章皇后,獨寵董鄂氏,便將其冊為皇貴妃;乾隆帝的繼後被收回金冊金寶後,他便晉了令貴妃為皇貴妃,當時繼後還未過世,但是後宮大權便已到了令皇貴妃手上。皇貴妃在非常時期,有權利和資格代理皇后職責,但是貴妃卻沒有,貴妃更多情況下只是皇上特別寵愛的妃子之一。


若淺話史


從表面上看,皇貴妃和貴妃其實沒多大區別,就是地位上差了一級。

眾所周知,後宮之中,三宮六院的后妃雖然都是皇帝老婆,但也還是有個等級之分的。其中最大的就是皇后,一國之母,皇帝的正妻。而後便是皇貴妃了,緊接著是貴妃、淑妃、德妃、賢妃;這些人統稱為“妃,”也叫做夫人,算是妾室!

妃之後就是“嬪”了,分為昭修充三級,而其內再細分為儀、容、媛,共九位,所以也被稱為“九嬪”。

所以咱們常說的“嬪妃”其實是錯的,應該叫做“妃嬪”!再往後還有貴人、美人,才人等等。

當然了,不同朝代,具體劃分和名稱有所不同。上面講的主要是明清時期。

因為皇貴妃這個稱號,是在明朝才有。是從明宣宗朱瞻基的續後孫氏開始的。孫氏原本只是貴妃,但朱瞻基太愛她了,想再將其地位拔高一點。
而當時已經有皇后了,無緣無故也不能把人家廢了不是,於是朱瞻基便搞出了皇貴妃這樣一個爵位,其地位僅次於皇后,而待遇更是與皇后一般無二。

當然這只是朱瞻基的緩兵之計,後來因為胡皇后無子,朱瞻基便將其廢掉,改立孫氏為後,皇貴妃這個位置便空著了。

不過既然開了這個先河,必然不會讓其一直空著,後來明代宗冊封其寵妃唐氏為皇貴妃。這個規矩就延續了下來。

從以上孫氏的經歷大家也應該看得出來,皇貴妃這個位置非常特殊,其基本上是皇帝最寵愛的女人才能坐得上!

這個從人數上他也看得出來,在清朝,皇貴妃和皇后一樣只能夠有一個人得此稱號,而貴妃的名額則是兩個。

所以,皇貴妃和貴妃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延禧攻略》裡面得魏瓔珞歷史原型魏佳氏,其最後便是皇貴妃。她的皇后尊號是在其死後追封的,因為當時她兒子十五阿哥永琰成為了皇太子。


白話歷史君


皇后不一定是皇帝最愛的女人,皇貴妃一定是皇帝最愛的女人。

皇貴妃說白了,就是皇帝補償自己最愛的、由於種種原因沒當上皇后女人的一個職位。


(皇貴妃)

貴妃,只不過是這宮裡地位高的妃子,是四夫人中的一員。

歷史上第一位皇貴妃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女人孫氏,這個孫氏剛開始也只是一名貴妃,但朱瞻基太愛她了,想把她與其他幾位“四夫人” ——淑妃、德妃、賢妃們有所區別,就將只有皇后才能獲得的金冊金寶賜於孫氏,使得孫氏“位比皇后”。


(皇貴妃)

金冊金寶是表示身份的信物,皇帝舉行儀式,宣讀詔書,任命某人為某職,宣讀後將詔書連同印璽授給被封人,這就是冊封。皇后冊封后獲得金冊、金寶,而貴妃只有金冊、金印。所以朱瞻基賜於孫氏金冊金寶,就是將孫氏從貴妃的級別往上提了半級,封為皇貴妃,“位比皇后”。

明宣宗的兒子代宗也冊封過皇貴妃。史料記載:“景泰七年八月戊戌朔,遣旗手衛官祭旗纛之神, 命武清侯石亨為正使禮部尚書胡濙為副使持節冊封妃唐氏為皇貴妃。”

清代最先受封皇貴妃的是順治帝的董鄂妃,也就是民間傳說中順治為她出家的那位寵妃。


(皇貴妃)

清代的皇貴妃權力很大,相當於皇宮的副後,在皇后空缺時,"攝六宮事皇貴妃"擔當主持後宮事務的責任。清朝很多皇后都是在"攝六宮事皇貴妃"的位置上考察一段時間後才被立為皇后的,皇貴妃制度就是一個皇后考察制度這個制度由乾隆首創,後來一直沿用。

清朝以前,貴妃是僅次於皇后的封號,貴妃、淑妃、德妃、賢妃並稱四夫人,是後宮第二等封號;清朝的貴妃位在皇后、皇貴妃之下,是第三等封號。



(貴妃)

雖然貴妃與皇貴妃只有一字之差,但在後宮的地位有著很大的區別,如果皇帝沒有立皇后或者皇后去世,皇貴妃就是後宮之主,而貴妃則沒有這個權力。


歷史漫談君


皇貴妃一般會在以下三種情況下設立:

追封

這個妃嬪已經去世了,皇帝為了安慰妃嬪的母家,或者是這個妃嬪尚且在人世的孩子,給予的死後的哀榮。 這種情況下,立皇貴妃就是做給活人看的,沒有什麼實際性的意義。

皇帝寵愛



皇帝對這個女人及其寵愛。想把自己能給的最好的都給這個女人。最好的當然就是皇后的寶座了。

因為種種原因,中宮皇后不能被廢去。比如皇太極的海蘭珠。

掌權者



這種情況會出現在皇后特別不受寵,或者皇后已經去世,但是皇帝又暫時不想立新的皇后。後宮再失去女主人的情況下會冊立這麼一個人用來掌管皇后鳳印執掌六宮事務。

當然,如果不出什麼意外的話,這位皇貴妃就是下一任的皇后。



皇貴妃的身份是獨一無二的。皇貴妃只能設立一名兒貴妃,可以設立兩名。可以跟皇帝和皇后一樣穿明黃色的服制,貴妃卻是不可以的。

雖然都是皇帝的妃妾,但是皇貴妃距離皇后的寶座就只有一步之遙,而貴妃卻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以上是我認為皇貴妃和貴妃之間的區別。


吾盂


表面上來看,“皇貴妃”相對於“貴妃”,其實就多了個“皇”字,然而就是多出來的這個皇字,讓皇貴妃與貴妃就完全不同了。貴妃與皇貴妃在古代都屬於高品階的妃嬪,主要授予寵妃,皇貴妃的出現主要還是因為皇帝覺得“貴妃”封號無法表現對妃嬪的寵了,所以冠以“皇”字。

古代后妃的封號之中,原本除了皇后,其餘妃嬪封號都沒有“皇”字,貴妃作為四妃之首原本就是地位僅次於中宮皇后的存在。皇貴妃只存在於明清兩朝,明朝皇貴妃是比貴妃更受寵的妃嬪封號,而清朝的皇貴妃則更進一步,位比副後,能夠被冊立為皇貴妃的不是下一任皇后,就是死後因受皇帝恩寵而得。

按照明朝史籍記載,第一位正式擁有皇貴妃名分並且得到朝廷承認的是明憲宗寵妃萬氏,然而最早被稱為皇貴妃的,則是憲宗的祖母,也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孫氏。孫氏原本是宣宗的貴妃,極受寵愛,而當時宣宗正宮皇后胡氏膝下無子也不受寵,宣宗本想廢了胡氏改立孫氏,卻遭朝臣與皇太后反對。宣宗看著不能讓摯愛做皇后,便在其貴妃封號前加一“皇”字,授予原本只有皇后才有的金寶,“皇貴妃”之銜由此誕生。

而貴妃的歷史,則比皇貴妃悠久太多。漢晉時期大多承襲舊制,皇后之下設立三夫人,南朝宋時正式出現“貴妃”的封號,隋唐時期成為定製。貴妃是眾妃嬪之首,在皇貴妃出現之前,很長時間內都是地位僅次於皇后的姬妾封號。明朝時期,後宮妃嬪的封號非常繁雜,然而在前期,貴妃依舊是所有妃嬪中最尊貴的一個。

明朝出現的皇貴妃,其實就是錦上添花——覺得貴妃還不夠尊貴。明朝後宮制度相當沉冗複雜,規制也比較混亂,不同品階的妃嬪人數方面並沒有明確的限制。明朝甚至出現過兩位皇貴妃同時被封立的情況,比如明世宗嘉靖十九年,王貴妃、沈貴妃與閻貴妃同時晉封皇貴妃,而當時閻貴妃已薨,王貴妃與沈貴妃仍舊在生。而到了清朝,皇貴妃明確只設一人,在後宮位比副後,絕無可能兩位皇貴妃同生。

清朝承襲明朝的相關制度,並且進行了諸多更改,後宮妃嬪制度方面,清朝的等級更加森嚴也更加明確。皇后之下設皇貴妃一人、貴妃兩人,四妃六嬪,貴人與貴人之下的低階庶妃沒有人數限制。清朝時的皇貴妃,地位相當於副後,品階極高,從不會輕易冊立。而清朝的貴妃也明確限制人數為兩人,貴妃的地位稍低於皇貴妃,但也夠不著副後的地位。

從皇貴妃最早誕生的原因就可以看得出,皇貴妃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究竟如何。明朝時期禮法森嚴,何況皇后雖大多出身清白可未必受寵,皇帝對於寵愛的妃嬪,既不能冊立其為皇后,那就只能在旁的地方彌補了。皇貴妃這個封榮,就是對於這些寵妃的格外恩寵。隨著時間推移,皇貴妃也成為了一種榮譽,那些家世不低、生育子嗣於皇族有功者,也有機會被晉封為皇貴妃。

有些港地清宮劇之中,後宮妃嬪動不動就被冊封為皇貴妃,簡直信手拈來,而事實上哪怕是明朝,皇貴妃的冊立也沒那麼容易。皇貴妃地位太高,尤其是清朝,若非中宮之位空懸,那麼皇貴妃就是對皇后的莫大威脅。清朝的皇貴妃,大多都是妃嬪臨終沖喜或者死後追封,要麼就是繼後的鋪墊,與皇后分庭抗禮的皇貴妃極少。一般沒有皇后,就由皇貴妃主理後宮,不過凡事也都有例外,比如雍正帝元后薨後,晚年真正在後宮主事的是乾隆帝生母熹貴妃鈕鈷祿氏。

簡單來說,貴妃是妃嬪之首,而皇貴妃就是升級版的妃嬪之首,也是中宮無人後,新皇后的預備人選。


澹奕


紅纓來答。皇貴妃的設置始於明朝,清朝沿襲了明朝的部分制度,其中也包括後宮妃嬪等級制度。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排列

我們從高到低開始排列:

皇后(名額1人)-皇貴妃(名額1人)-貴妃(名額2人)-妃子(4人)-嬪(6人)-貴人(沒有名額要求)-常在(沒有名額要求)-答應(沒有名額要求)-官女子(沒有名額要求)

其實應該分的還要細一些,在這裡我就大概給列了幾個,大家可以看到,皇貴妃的品級要高於貴妃,那麼究竟區別在哪裡呢?

皇貴妃是皇后的替補隊員

皇貴妃換句話說其實可以說是皇后的第一接班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皇后在她自己在位期間,有失德之事,或者有違反後宮禁令的事情等等吧,就會面臨廢除的可能,或者皇后本人無福享受這種殊榮,生病過世,那麼皇貴妃就上位了。

皇貴妃的設立:一般皇貴妃和皇后不會同時存在,前面說到皇貴妃的作用和位置,難免會讓皇后心裡不舒服,怎麼著,設一個皇貴妃,是要接替哀家的位置嗎?那麼一般來說,皇后在世,且在位的時候,就不會設置皇貴妃了。

一般真的遇到了前面說的皇后即將被廢,或者去世的情況,會設置皇貴妃。

或者是某位妃子,即將被封為皇后之前,先過渡一下,封為皇貴妃。

在特殊時期,皇貴妃是可以暫掌管後宮,行使皇后權力的。

貴妃

貴妃與皇貴妃之間除了地位上的高低,在古代等級森嚴的體系下,待遇肯定也是要有區別體現的。

人員配置:

皇后:12名太監+10名宮女

皇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妃:12名太監+8名宮女

貴人:4名太監+4名宮女

福利配置:

皇后:月薪2千兩百銀

皇貴妃:800兩

貴妃:600兩

貴人:100兩

還有一些出行以及服飾上的區別等等

皇貴妃和貴妃之間在待遇上面區別不是特別大,但是二者之間其實是有本質區別的,畢竟皇貴妃只要一出現,就說明了不久將來就會升級為皇后,不僅待遇有所提高,也可以龍袍鳳冠,這些都是其他妃沒有資格的。

希望回答可以幫到您。


紅纓先生


皇貴妃或者貴妃的區別,從它們的歷史發展中可以看得出。

一方面,不論皇貴妃還是皇妃,她們都是皇帝的配偶;另一方面,也都是女官的名稱。

考察歷史不能發現,最先出現的是貴妃。南朝宋孝武帝時期,後宮開始設立貴妃,其級別非常高,相當於首相級的相國。其時,把貴妃與貴 嬪和貴人並列,稱為三夫人。在後宮中,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

這一起源於南朝宋的制度,相繼定都南京的南朝的齊、梁、陳均沿襲。隋朝統一後,初時不設貴妃,但到了隋煬帝時,復設貴妃,並將其與淑妃、德妃同列,稱為三夫人。唐代,又將貴妃與淑妃、德妃和賢妃同列,稱為四夫人。唐代也出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貴妃——楊玉環。

此後的歷朝歷代,除了元朝以外,都設置有貴妃,其地位也一直僅次於皇后。

皇貴妃的出現則比貴妃要晚很多,它始於明朝第八皇帝,也就是成化年間。《明會要》中稱:“憲宗封萬貴妃,始稱皇。”這時距出現貴妃稱號,時間已過去了900年。萬曆時期,曾冊封鄭氏為皇貴妃。後來,又有恭妃進封為皇貴妃。崇禎時,封田氏為皇貴妃。此時,皇貴妃的地位和以前的貴妃一樣,都是僅次於皇后的後宮中的二號人物。

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間,制度又有所改變,後宮設皇后一個,皇貴妃一個,貴妃兩個。這時候的皇貴妃仍然是僅次於皇后,但貴妃卻比不上前代了,它不僅要次於皇后,也要次於皇貴妃,屬於第三號了。


聶作平


中國古代後宮制度嚴格,作為九五至尊的皇帝,除了有皇后一人外,還有諸多妃嬪,名號各異,一般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才人、昭容、昭儀、婕妤、美人、選侍、淑女等。除了一國之母皇后外,後宮裡最為尊崇的就是皇貴妃與貴妃了,但是二者還是有些差別的。

首先是地位上,皇貴妃要高於貴妃,位列皇后之後,當後宮沒有皇后時,皇貴妃可以代行皇后之權;在冊封上,皇貴妃有金冊金寶,而貴妃有冊無寶。在服飾上,皇貴妃也要遠高於貴妃。如清代皇貴妃的服飾基本與皇后相同,只是冠的裝飾珍珠比皇后少。冠的翟尾垂珠比皇后少110顆,金約垂珠也少100顆。而貴妃的垂珠則比皇后少142顆。

在出行儀仗上,皇貴妃的等級也是十分高階,《清史稿·輿服志四》:“皇貴妃儀仗:吾仗四,立瓜四。赤、黑素旗各二,金黃色風旗二,赤、黑風旗各二。金黃、赤、黑三色素扇各二,赤、黑鸞風扇各二,赤、黑瑞草傘各二,明黃、赤、黑三色花傘各二。金節二。拂二,金香爐、香盒、盥盤、盂各一,金瓶二,金椅一,金方几一。七風明黃曲柄蓋一。惟輿一乘,儀輿一乘,翟車一乘。”


老照片


區別就是等級不同,生活質量不同.拿清朝為例,後宮按名位、級別,享受不同的待遇,月銀、服飾、伙食標準、服務人員數額、住房面積及其裝修水平,還有儀仗的規模等等,都各有相應的規格。

清朝總分為八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皇貴妃的地位僅次於皇后,而且和皇后一樣只能有一個.沒有皇后的時候後宮的管理之權就落在皇貴妃手上了.

妃子的地位就太低了,沒見康熙王朝裡演的惹怒了康熙就被派出刷馬桶到死嗎?從一定程度上反應了妃子的地位.至於那些答應常在什麼的就更別提地位了,就比宮女強了那麼一點點!只能強一點點!反正是肯定去不了二仙橋了.


淮左柒哥


這兩個等級差別還是很大的。皇貴妃這個稱號始於明朝,是明宣宗朱瞻基為了自己的小老婆孫貴妃而增設的一個后妃等級,位在皇后之下,貴妃之上。朱瞻基的原配皇后胡氏是由爺爺明成祖朱棣指婚,兩人之間並沒有什麼實質感情。加上胡皇后一直無子,明宣宗又是個性格活潑的皇帝與皇后恬靜的性格完全相沖,導致明宣宗對這個皇后完全不喜歡。孫貴妃早年被養育宮中,算是與孫貴妃青梅竹馬,孫貴妃相貌出眾,而且與宣宗志趣相投,都是活潑好動的性格。這樣一樣宣宗心裡就有了廢掉胡皇后,立孫氏為皇后的想法。

增設皇貴妃這一后妃等級就是為立孫氏為皇后做準備。孫氏本來於宣德元年就已經封為貴妃,孫貴妃又在宣德二年生下了明英宗,隨後就被封為皇貴妃,此時孫貴妃就只差一個皇后的名號了。宣德三年明宣宗最終下令廢除了胡皇后,至此孫貴妃成了孫皇后。以後後宮中就有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只要中宮皇后還在,皇貴妃之一等級是空而不設的。

後來的清朝也繼承了明朝的這一傳統,雖有皇貴妃這一名號但是空而不設,就是不想給皇后造成太大壓力,讓人有覬覦之心。

乾隆30年,乾隆的第二任皇后無故被廢。對於這一清史疑案,其中有一種猜測就是乾隆想要立嘉慶的母親也就是延禧宮攻略中的魏瓔珞為皇貴妃,打破了中宮建在不立皇貴妃的傳統,導致了皇后的激烈反對,最終皇后斷髮明志,惹怒乾隆最終被廢。

可以說皇貴妃是和皇后半步的之遙的存在,在沒有皇后的情況下皇貴妃就可以代行皇后職權,乾隆廢掉皇后以後,魏佳氏(魏瓔珞)就是以皇貴妃身份掌六宮之事,比貴妃拉風太多。

回答完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