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有一父母,在孩子小學階段“不忍心”,玩手機成癮,上初中後更是離不開手機,父母用盡了各種辦法也不見成效,後來把孩子轉到一所寄宿學校,但不久孩子就強烈要求不住校,要走讀,現在回家後不僅沒有改變,甚至晚上不睡覺玩手機,為此父母時常焦慮。

時常有父母在家長群裡說自己孩子玩手機,還發圖文:孩子天天玩手機,真氣人,不讓玩就大哭大鬧,誰有高招?其實孩子玩手機的源頭,就在父母自己身上,試想爸爸媽媽抱著手機在沙發上玩的時候,嫌孩子煩,扔個手機過去,讓孩子玩遊戲。手機遊戲的精彩讓孩子不再亂跑,也在角落裡安靜下來,爸爸媽媽要的效果達到了,自己舒服的窩在沙發裡,繼續自己的手機世界。

當爸爸媽媽玩夠的時候,一抬頭,發現孩子還在玩,生氣了“怎麼還在玩?不許玩了,眼睛都紅了還玩”,孩子當然不樂意,哭鬧耍無賴,爸爸媽媽拗不過他們,只好把手機還給孩子,對外聲稱“我家孩子太犟,不玩手機不行”。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沒有哪個人的成功是可以輕而易舉的,成功的背後必有父母的陪伴和嚴厲

在互聯網時代,手機已經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既是工具也是玩具,看似增強了交流,卻造成了更大的冷漠,家庭成員之間缺少溝通和交流,不要以工作忙為藉口,工作並不是你的全部,相比之下,孩子的健康成長遠勝於工作,多抽時間陪伴孩子,和孩子多溝通交流,這樣有利於轉移孩子對手機的注意力,也減少孩子使用手機的時間。

有一句話說的好:“好孩子都是管出來的!”孩子本性好玩,是沒有自覺性和意志力的,孩子在自覺性未能形成一種習慣時,必須要有家長從旁監管。而好習慣的培養越早越好,因為好習慣的形成需要漫長的過程,而壞習慣的養成卻輕而易舉,所以儘早在孩子未定型前給予正確的引導,讓他有條不紊地去執行,從而養成自覺性。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在十歲前需要嚴格的管教。十歲前管教的重點,是讓孩子明辨是非、學會做人。因為十歲前的孩子在心理上是崇拜大人的,這時家長對他嚴加管教,孩子是可以接受的,哭一下也沒關係。而十歲以後教育的原則是理解和尊重,因為十歲以後就進入了青春期。這時候他需要理解和尊重。但是,理解和尊重的前提是孩子已經明辨是非,養成了好的習慣。

音樂天王周杰倫,小時候也坐不住,母親拿著藤條在旁邊監督他,從四歲開始練鋼琴,每天兩個小時,雷打不動。

周杰倫成名後,特別感激母親的一番苦心,特意創作了《聽媽媽的話》表達感恩之情。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孩子的可塑性,取決於父母教育的態度和方向

我們總在說忙忙忙,但是孩子的教育根本不可能等著我們來彌補,只要稍微有點忽略,孩子的成長變化會很明顯。有些毛病一旦養成,會花費很多精力來改正,甚至根本無法糾正。

曾看過一篇報道:一個不識字的父親教出了清華大學的兒子。媒體採訪他是怎麼辦到的?他說他只是在兒子學習時,坐在一旁,然後讓兒子幫他講解一遍今天所做的。

故事聽起來很簡單,但認真思索就會發現這位父親樸素的教育方式。以自己的不懂為出發點,通過請教兒子的方法,既讓兒子進一步鞏固了當天的知識,又滿足了小孩子的表現慾望,從而激發了兒子不斷進取的求知心。

孩子在年幼時具有極強的可塑性。他們就象河水的源泉,活潑而無拘無束,一旦被導向某一方向,就能轉變它的流向。在社會的大環境中,為什麼有的人有用,有的人有所作為,在這裡起決定作用的是教育。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爸爸媽媽在家裡行動起來

孩子的自覺性單靠哄、說教是不行的,還需要以身作則,不要指望孩子自覺喜歡上讀書,孩子的世界有的只是好奇心,我們要在滿足他的好奇心的同時,為他打開求知的大門,循循善誘,提高他的學習興趣。有興趣還遠遠不夠,因為孩子的天性是玩,而且是“不專一”的玩,看見其他小朋友有的他想玩,看見沒見過的東西他也想玩。

為此,父母可與孩子制定共同規則,不能你在玩手機卻指望孩子認真學習,而應該共同遵守,互相監督。其實家庭也是一個小集體,每個家庭也有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每個家庭成員所應遵守的家庭的規則。記得在一部美國電視連續劇《成長的煩惱》,片中的每個家庭成員就必須遵守家裡的生活規則,當然爸爸媽媽、孩子都不例外。

鄧淵潔在《家庭教育課》第一單元中講到:我的孫女現在四歲,我們在家裡有一個規定:誰也不能當著孫女拿手機用。如果學齡前兒童見到家長整天捧著個手機,孩子就會模仿,也手機不離手。爸爸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一了百了,效果非常好。

對孩子“狠”一點的父母,孩子更有出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人說“養不教,父之過”,這個教是恩威並施。“棒”作為一種威懾和手段,不是一味打罵,只是讓孩子知道父母不是無的放矢,從而學會管住自己!

所以,我們的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要有戰略性的思考。千萬不能小的時候放任,大了之後管不了。這樣,孩子才會有幸福的人生。

(圖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