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玄武门之变时,为何没有救驾的军队?难道李世民控制了天下兵权?

翁董威


公元626年也就是唐高祖李渊武德九年,唐朝的首都长安城中正在商议关于皇储的大事。

当时满朝文武大多支持太子李建成继承皇位,同时主张废掉立下赫赫战功的李世民,将李世民贬为庶人。


唐朝在这个时候又在准备征讨突厥的战争,并且要将大量李世民的军队调进征讨大军中,用以削弱李世民的实力逼迫就范。

李建成以为局势已经大致稳定,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便放松了警惕,最终导致玄武门事变,天下归于李世民之手。


但是玄武门事变时,李世民真的掌握了京城中全部的军队导致李建成被杀时没有军队来救援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

一:李世民并没有将京城中全部的军队掌握在自己手中,连京城中的军队大部分都不是李世民的,天下的军队更是如此。

李世民在玄武门部署的军队大部分都是秦王府的势力,比如说:长孙无忌、尉迟恭、房玄龄等人,最多再加上守卫玄武门的宿卫军将领敬君弘,仅此而已。


而在玄武门李世民动手之后,光是太子府再加上齐王府直接参与救援李建成的就有两千余人,还有不少人自发进攻秦王府。

并且当时的宫廷宿卫军做为第三方势力也参与了战斗。整个局势非常混乱,李世民的军队规模还是处于弱势的。

二:当太子的死讯传出来后,太子的部下车骑将军冯立以及薛万彻、谢叔方带领着东宫侍卫火速驰援。

所以李建成在事变发生之后,他的人马还是参加了这次战斗,并且对李世民的军队造成了一定的伤亡。

而在李世民控制皇帝之前,无论是京城中的宿卫军还是地方军队,得到了消息之后都开始为了救驾李渊而动员。

但是他们的行动都比李世民慢了一步。这就给世人留下了军队不作为,任由李世民夺权的假象。

所以,在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李世民相比李建成还是具有一定的劣势。但是李建成的轻敌,李世民的敢为,最终创造了历史,而李世民的登基也为唐朝后续的强盛埋下了伏笔。


小司马迁论史


怎么没有救驾的?玄武门之变发生之后,总共有两波救驾的军队!

第一波来救驾的是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宫府兵,领头的是太子的死党冯立薛万彻。

李世民带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当场射死,齐王李元吉身中流矢,逃了没多远,被尉迟敬德赶上杀死。

然后,李建成东宫和李元吉齐王府的兵马就来了,带头的是冯立和薛万彻,带领二千军队屯扎在了玄武门外,不但如此,冯立薛万彻他们竟然还把玄武门的屯营将军敬君弘杀了。

当时秦王李世民手里的兵马并不多,但是秦王阵营并没有乱,因为太子和齐王已死,他们大势已去,李世民让尉迟敬德出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东宫和齐府的人马一看,嗯,主子死了,大势已去, 反正也杀了个把人,就当给太子齐王报过仇了,另外他们又不敢把李世民怎么样,于是冯立带着大部分人都散去了。

薛万彻原本想带人攻击秦王府,一看太子齐王的人头,也带领手下逃入了深山。不过后来他又归顺了唐太宗。

这第一波人主要是太子和齐王的人,为的是救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驾。

第二波,南衙兵和北门兵。

这波人才是重中之重,因为南衙兵和北门兵是禁军,不听李世民的,也不怕李世民,所以李世民没敢自己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的。

而且尉迟敬德是穿着盔甲持着长矛去见李渊的,为什么呢?

南衙北门兵马,及二宫左右,犹相拒战,敬德奏请降手敕,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于是内外遂定。

原来是要尉迟敬德胁迫李渊交出禁军的军权,所谓“令诸军兵并授秦王处分”是也!

要说南衙兵和北门兵,必须先简略的讲一讲唐朝初年的军事制度。

在地方,唐朝沿袭北朝和隋朝的府兵制。

也就是在全国各个州府,划出一块地方,专门屯兵和练兵,这些兵平时种地种田,国家一旦有战事,朝廷征召,就得拿起武器应征入伍。

这种专门的军事区域,称作折冲府,最多的时候,唐朝有六百多个折冲府。这些折冲府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人数约为1000-4000人不等,而且每个府都要轮流去京城守卫京师一年。

这六百多个折冲府,大概有三百多个分布在唐朝的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

那么一旦打仗,这些府兵由谁来统领呢?就是下面要讲的十六卫。

在中央,唐朝建立的是卫兵制。

在唐朝京畿附近,也就是关中地区,共有十六个卫。分别为: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

其中后四卫,左右监门卫掌管长安城诸门禁卫,左右千牛卫统率千牛备身等为皇帝侍从、仪卫。这四卫算是都城禁军,其他十二卫是京畿拱卫禁军,并且平时一旦有战事,都是由其他十二卫带领下面折冲府的兵去打仗。

因为十六卫官署在皇宫之南,所以史称“南衙府兵”。而一般意义上说的南衙兵则主要是指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四卫,因为这四卫负责长安城的安全,所以南衙兵也叫南衙禁军。

《神探狄仁杰》里,李元芳就是千牛卫大将军。

咱们前面不是说过,折冲府有三百多分布在京畿附近,另外地方的折冲府,每年也有一部分要来京师卫戍,所以,包括下面的府兵,都由这十二卫统领,每卫平均大概有军队25000-40000人。

因此,虽然秦王李世民夺取了玄武门,可是还有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等四卫的南衙禁军掌握在唐高祖李渊的手里,由于这四卫不统率下面的府兵,人数比其他的十二卫少的多,据说合起来仍有四千多军马。

除了南衙兵这四卫,则还有皇帝亲自掌握的皇宫禁军,即北门左右屯营,史称北门兵。前面那个被薛万彻干掉的屯营将军,就有可能是北门屯营将领。

北门屯营本来是南衙的下属机构,但是它是直接负责皇宫宫禁安全的,守卫的是皇宫北门玄武门,是禁军中的禁军,所以由皇帝亲自掌握,因此实际上是皇宫的禁军。

这两个营,怎么也得有几千兵马吧。

北门左右屯营到唐玄宗时发展成了北门四军,即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军,各有兵马1.5万左右。史称北衙禁军。

通俗地讲,南衙军即护卫长安城的禁军,北门军即护卫皇宫的禁军。

在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属下拿下玄武门之后,其实还有南衙兵和北门兵这些禁军他们没有搞定。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是杀了,可是李渊手里还有这些禁军。

所以李世民没敢亲自去见李渊,而是让尉迟敬德去,目的就是胁迫李渊交出这些禁军的兵权,因为“南衙北门兵马,犹相拒战”。

南衙北门的兵犹在拒战,当然是在护驾。

然而到了这一步,李渊也没办法了,只好承认李世民夺权成功,于是召见了李世民。

结果“世民跪而吮上乳”,没羞没臊。更加惊人的是李渊“体有三乳”。一家子都是奇葩。


西堤君


李世民在打下洛阳,解决掉王世充、窦建德之后,李渊便收回了他手上的兵符,削掉了他的兵权。然后封了个天策将军的虚衔将其闲置于秦王府。

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不但没有天下军权,甚至连像样的军队都没有,只有秦王府中800名亲兵卫队和曾经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那几名死士--尉迟恭、秦琼等人。而且李渊担心秦王对太子下手,开始疏散李世民秦王府的势力,调走了他的谋士房玄龄、杜如晦等人。齐王李元吉为了成功发动昆明池兵变,还以远征需要将领的名义要求调走尉迟恭、秦琼等人。

玄武门政变是在李世民收到安插在太子建成、齐王元吉府上的耳目回报太子齐王将于次日在齐王带兵远征的誓师大会上发动昆明池兵变,将一举消灭李世民及他的臂膀尉迟恭、秦琼等人,这才让李世民不得不痛下决心,连夜策划兵变,先下手为强。因为拖过那个晚上,他将万劫不复,死无葬身之地。

李世民连夜召回手下的文臣武将,谋划妥当后,策反了玄武门守城将军,连夜将八百亲兵带入玄武门埋伏在内。李建成和李元吉做梦也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跟他们来这手,还高高兴兴的想着美事、吹着小调,以为昆明池兵变是万无一失的将要演变成的事实。

谁知他们一进玄武门就被李世民的特种部队给团灭了。很多人骂李世民杀兄弒弟,无情无义,但是李世民不杀他们行不行?显然不行。因为那个时候李世民还不是皇帝,还没有全部掌控局面,任何一丝的仁慈就可能导致形势翻盘。李世民杀他们就是不给李渊留任何一丝念想和选择的空间。

其实玄武门之变是有人救驾的,那个救驾的人叫薛万彻,也是一员不世出的猛将,他闻讯后带领太子府数千亲兵,拼死冲杀,一度攻打李世民的秦王府,形势危急。最后李世民在政变成功后逼着李渊在没有别的选择的情况下授予兵符调兵镇压,并亮出太子建成的首级,薛万彻眼见大势已去,才带领数十名亲信逃往南山隐居。

整个玄武门政变就是这样子的,仅仅太子建成就有府兵5000人,齐王元吉因为要远征突厥手上还拿到了兵符,随时可以调动数万大军。而李世民只有区区800亲兵,这就是实力对比。

但是李世民是十多岁就献策李渊以5000人的兵力用疑兵之计吓退匈奴10万大军救了隋炀帝的军事天才,并且南征北战,亲自带兵打下了大半个大唐江山的人。什么样的凶险场面都经历过的,什么样的尔虞我诈都亲历过的。所以在夺嫡之争中,始终都比建成元吉快半拍。

无论玄武门之变是多么大的污点,都不影响李世民是一代雄主伟人的历史定位。李世民的胸怀只从一点可以看出,曾经献策李建成杀掉李世民魏征,在李世民灭掉太子后还到处寻访到予以赦免还委以重任,成为贞观之治的股肱之臣。那个带兵拼死为主报仇差点打下秦王府的薛万彻也被李世民派尉迟恭亲自找到并恕罪,成为远征匈奴的得力干将。还有名将李靖,在玄武门政变的关键时刻李世民亲自去拉拢,他却予以拒绝,事后李世民却没有丝毫的埋怨,得到重用,成为征伐匈奴的第一将。


谢金澎


玄武门之变是带着血腥味的阴谋,而阴谋是见不得阳光的。再加上,政变的得益者李世民是后世的执政者,他对政变过程的刻意隐满。越发使得政变过程变得迷离难测。如果,仔细分析还是能够发现一点点蛛丝马迹。

一,时间性。

政变既然是阴谋,那么所需时间就不可能太长。时间过长对李世民相当不利,因为李世民手下虽然有众多能征贯战的将领,如尉迟敬德,秦琼,程知节,候君集等,但是政变却不同于战场撕杀。单靠这几个人是办不成这个大事的。


李世民参于政变的军队只是他凑起来卫队,人数并不多,大约也就是二千人左右。一但,战事程胶着状态,不要说京城防卫部队,就是太子的队伍也能不费事就把他们消灭掉。

二,突发性。

既然是阴琪,所需时间又不能长。那么,就不能让对方发觉。这里所说的对方,并不仅仅指太子李建成一方,同样包抬大唐首任皇帝李渊。

所以,政变的发生就要保证突然性。快速发动,快速结束。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无思考,防范的时间。否则,一但被任何一方发觉,对于李世民来说都是灭顶之灾。

三,周密性。

政变不能时间长,还要有突发性。那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周密到,李世民的所有人员在行动中不能有丝毫的错误。部队什么时候出发,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等等。


这一点,对于身经百战的李世民来说,应该不是个很难的事。从事后的情况来看也证明了李世民计划之周详,几无偏差。

这三个条件决定了,李世民必须用有限的兵力,一方面控制住玄武门事发现场。一但发现李建成,李元吉二人及随从人员,必须全部格杀,不使一人漏网。另一方面,完全封锁李渊和外界的所有联系。

从事态发来分析。格杀李建成,李元吉时还得让李世民亲自下手,以致于差一点失手来看,李世民的部队数量有多么捉襟见肘。不过,从李建成的卫队后来的表现来看,如果,李世民得手稍晚一点,不能用李健成的人头来成吓住他的卫队的救援,政变是什么结果,还真未可知。

综上所述,当时的李世民并没有撑握天下兵权。如果,他撑握了兵权,政变就会变得波澜不惊了。致于没有救授的军队,只能说,李世民在突发性,时间性,计划的周密性等方面做的到位罢了。


一叶小舟168521774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因素:

1.李世民发“玄武门之变”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和安排。对自己的人员分布,工作任务,兵力部署,行动路线,他在天策上将府经过多轮协商确定行动方案。

2.在玄武门之变中诛杀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之后,他们的亲信和随从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还是奋力的抵抗。

3.当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的人头被李世民的人拿到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没有放弃抵抗,因为他们要报恩,报知遇之恩。带人冲击秦王府。

4.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利剑进入皇宫,向李渊报告太子和齐王谋反,秦王以将他们诛杀。从而劫持皇帝李渊,逼迫他下了两个旨意,一是让他立秦王为太子。二是册封秦王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因为此时李渊毕竟是皇帝,这样其他人员就不会再做无谓的抵抗。因为李世民已经是名副其实,名正言顺的太子。掌管天下兵马。稳定朝局,巩固军心民心。安抚人心。

5.李世民的人拿着李渊的兵符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发出警告,太子和齐王已伏法。于其他人员无关,过去的事情可以既往不咎。希望他们放下武器,归顺朝廷。继续为朝廷建功立业。


手机用户55678993270


呵呵,简单给你说说吧,首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是突然发难,李渊根本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第二李世民当时是秦王,天策上将,尚书令几乎掌握了唐的军政大权,第三当时很多唐的大将成分很复杂,有李世民的一手提拔起来的亲兵如侯君集、尉迟恭等,这一部分人肯定死命帮助李世民;也有后来投降唐朝的瓦岗军队军人,如李世绩、秦琼等,还有投降的隋朝的官员如李靖等,后面这两部分,成分很复杂,毕竟玄武门之变是窝里斗,在时态没有明朗之前后面两部分,谁都不会跳出来支持哪一方,这些人都是绝对的聪明头脑的精英,有的采取了忠于朝廷的中立态度,有的采取了暗中支持李世民的方法,等玄武门之变大局已定谁会跑来勤王,那就等同于造反,别说李世民不容,就连李渊都不会领情。第四其实玄武门之变后只要李建成和李元吉一死,其实大局已定了,不管谁在折腾,只要尉迟恭带兵器跑到李渊的大殿中哪怕说的在感天动地、忠心耿耿,任谁也明白,这是挟持皇帝做人质了,除了造反,谁也不能做什么了!所以当的宰相萧禹就给李渊一个台阶,说太子自己没什么功劳,早就嫉妒秦王功绩,早晚若出大事来,这次秦王把他们灭了正好除去心头大患。李渊也只能漠然!


晴空万里143673632


玄武门之变,是秘密进行的,没有人知道。当时李世民也仅仅是带了十个人,偷偷的埋伏到了玄武门附近。

当李世民埋伏好之后,他就以皇帝李渊的口气假拟了一份诏书,让李建成去见李渊去了。

正好李建成要见李渊,他就必须经过玄武门。

若是李建成出现在玄武门,李世民就可以射杀李建成了。这个射杀,也就是盏茶的功夫就可以完成了。

可以说是在电光石火间,李世民就可以把李建成给杀掉的。

事实上李世民就是射了一箭,他就把李建成给射死了。可是,谁都没有想到,当时的李建成还带了齐王李元吉。

李元吉看到李建成倒地之后,他知道了这是一场阴谋。

李元吉打马就跑,李世民赶紧去追,后来是尉迟敬德追上李元吉一刀要了李元吉的命。

这个打斗的场面,是惊动了李建成的护卫队的。

李建成的护卫队赶来,就在他们要参与到战斗当中去的时候,尉迟敬德一刀把太子李建成的人头给割了下来。

他手里拿着李建成的人头说,你们的主人已经死了。不想死的赶紧逃亡吧,正是这个场面,让李建成的卫队放弃了抵抗。

李世民才得以发动兵变成功的。

在杀了李建成之后,李世民赶紧让尉迟敬德去找李渊,就说李建成要谋反,然后李世民已经把李建成给干掉了。

当李渊看到血淋淋的尉迟敬德的时候,他也有点懵了。

这时候尉迟敬德的刀上,还在流着血。李渊也不敢急眼,毕竟尉迟敬德的情绪十分的不稳定,若是把他给逼急了,他肯定是谁都敢杀的。

不一会李世民到了,他就把前前后后李建成如何谋反的过程给说了一遍,正是如此,李渊不接受,也必须要接受这个结果了。

最后,他不得不宣布立李世民为太子。自此,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事变,算是彻底的成功了。


不才讲史


很多人其实都忽略了一点,李世民发动政变,真可谓是万全之策,也就是说他提前把所有的不利因素都消除以后,才发动政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李世民就是“顺理成章”的发动政变,而不是冒着没命的风险才去夺权。

首先第一点,玄武门事变发生之前,作为秦王的李世民功绩卓绝,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甚至民间还流传李世民比李建成更有资格当皇帝的传言。

而李世民南征北战这么多年,打了不下数十场胜仗,他手底下的人才,虽说没有李建成府中的人多,但若论才能,却是当时李唐内部的顶级人才。

房玄龄,尉迟恭,长孙无忌这类就不说了,都是一顶一的人中翘楚,另外还有李靖这些大将,虽然明面上没有表态支持李世民,但背地里也没有倒向李建成,如果当时李靖和徐世勣但凡有点儿歪心思,想要在玄武门前带兵救李建成一下,那后来的历史可就彻底改写了,但并没有,他俩始终在静观其变,说白了,这就更像赌博中的押宝。

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押对了。

因为秦王李世民当时无论是在军中,还是朝廷,声望都最高,南征北战为大唐开国建立无可比拟的基业,这一点就是李建成所不能及的,虽然李建成也在抵御王世充时驻扎蒲州,有效防御了突厥的趁虚而入,但比起拿下中原这一天大的军功,防范外族怎么看都有些没法比,所以在朝中军中都支持李世民的情况下,李靖与徐世勣手握重兵,很“识时务”的没去帮李建成一把,反倒是坐山观虎斗,等到结果不出意料是李世民斩了他哥拿下大权,李靖这哥俩才心甘情愿的俯首称臣。

而且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事变成功以后,不出一个月就掌控了整个李唐的兵权,如果不是提前都做好了思想工作,李世民接管全部的大唐军队,哪有这么容易?

所以真不是没有救驾的军队去救李建成,只是大家伙都心照不宣,都知道二主子不好惹,而且大概率是秦王一出马,老大李建成绝对得折腰,因为所有人都知道老二是多么威猛的主,打王世充,打宋金刚,打历山飞,打各路诸侯,李世民都是亲自上阵,纵观古代帝王史,像李世民这种逢战必亲上的人,真不多,何况他还是凭借真刀真枪实打实的攒下一身军功,所以到玄武门事变之前,军中很多人都有反对李建成登基的声音,而是纷纷倾向于支持李世民当太子,所以李世民不过是在历史大势面前顺势而为,从头到尾他都没受到什么阻碍,大家去翻翻史书就能看出来,其实李世民办他哥的时候,一切进展的都很顺,你会发现几乎没有受到任何阻碍,包括带着大队人马进宫也是,还有宫中禁军临时倒戈也是,都是看准了秦王李世民的脸,立马就知道李世民办这事儿准能成,成了以后自己作为当时没帮李建成,反而帮了李世民,那等到他登基,肯定少不了大大的封赏。

总而言之一句话,因为发动玄武门事变的是秦王李世民,所以没人救驾李建成,如果换个人,那可就不一定咯~


钱品聚


李世民当然不可能完全控制天下兵权,但问题在于,军队来救谁的驾?李建成、李元吉当场就死了,难道救被李世民控制的李渊吗?救完了你想怎么办?杀了李世民?既然木已成舟,李建成、李元吉已死,而做了太子,继而即位的李世民也是李渊的儿子,哪个不知趣的统兵将领敢去管皇帝的家事?


其实,玄武门之变不是没人抵抗的。至少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亲信是有前往玄武门的,当然并不是为了救李渊,而是为了救李建成、李元吉或者为他们报仇。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当得知李建成死后,其亲信翊卫车骑将军冯立与副护军薛万彻、屈直府左车骑谢叔方率领东宫和齐王府的精锐兵马两千人,冲杀至玄武门。张公谨依靠过人的臂力关闭玄武门,将冯立等人挡在门外。驻守玄武门的云麾将军敬君弘与中郎将吕世衡带兵与冯立等交战,被冯立所杀。薛万彻攻打玄武门久攻不下,准备转而攻击秦王府。此时,尉迟恭赶到,向东宫和齐王府的兵将展示李建成、李元吉的首级。部队军心顿时涣散,无力再战,四下逃窜。冯立、薛万彻等人逃走。


由于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率秦王府之众精心谋划,先由李世民向李渊密告李建成、李元吉与后宫妃嫔淫乱,李渊召二人对质。所以,李建成、李元吉不疑有他,以为只是去父亲面前解释,根本没有做武力防范。等到了玄武门发现情况不对,已经来不及,所以被当场杀死。当李建成、李元吉一死,大局已定,此时就算有忠于二人的兵马前来也无济于事。如果说李渊的话,确实被李世民控制了。但后来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继而传位于他那都是李渊亲自下的旨意,就算是在李世民控制之下不得已而为之,但又有哪个武将敢质疑?李世民毕竟是李渊的儿子,您能怂恿父亲去杀儿子吗?

何况,李世民带兵多年,又有秦王府一群猛将扶持。一般的将领谁有把握打得赢他们?不一定打得赢,打赢了李渊还不一定领情,就算领了情日后想李世民后悔了你还不是大祸临头?就算李渊认了,李渊死后继位的还是李渊的儿子李世民的弟弟,能保证不站在李世民这边吗?所以啊,什么带兵救驾,那是自讨苦吃,九死一生啊。


伊耆角木


玄武门之变可以看作一次“斩首行动”,李世民在对李建成和李元吉动手时,也派尉迟恭带兵控制住了唐高祖李渊,形同软禁。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能有效控制的军队其实也就是秦王府那八百多人,当然因为李世民长期带兵征战,在军中颇有威望,京城外的军队他可能也会有部分影响力,甚至不排除能控制部分军队,但这其实意义也不会很大,军队是大唐军队,他们终究还是会更听皇帝的。如果李渊在人身自由的情况下下诏军队入京勤王,我相信大部分军队也会毫不犹豫的应诏对付李世民的。

但问题是,在李渊被软禁之后,哪怕李世民就那么八百多人,京城外有再多的军队,或许是是几十万大军又有什么意义呢?被软禁的李渊肯定是帮着李世民说话的,外面的军队又有啥理由入京救驾勤王呢?

大概率是,大部分军队都不知道京城内发生了什么吧?他们多半会接受李世民的官方口径,认为李世民是在奉皇帝的命清君侧吧。

即使军队将领真的知道宫廷内发生了什么,又有什么意义呢?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都死了,秦王李世民是高祖李渊唯一在世的嫡子了,这大唐天下李世民不坐又有谁有资格做?虽然这是场流血政变,虽然皇帝也被软禁了,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皇家的家事吧,而且皇帝李渊自己也下诏书立李世民为太子了,外面的军队就算有不满又能说啥呢?在既成事实面前,皇帝自己都认命了,军队还操个啥闲心呢?

很快,李渊做了太上皇,传位给了李世民,那就更没啥好闹的了,大家跟着效忠新皇帝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