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论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这几个皇帝的战绩,能否算得上名将?

怀念夏天


刘秀、李世民、赵匡胤三个皇帝以战绩论,绝对算得上名将,刘秀、赵匡胤是开国皇帝,一辈子南征北战的,李世民可以说唐朝的半壁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

先说说刘秀,这个我觉得更可以说是神将,怎么说呢?这人运气太好了

昆阳之战时,王莽遣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发各州郡精兵共四十二万,而昆阳汉军仅九千人,刘秀率13名骑兵乘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后有步兵、骑兵一万七千精兵赴援昆阳。史载其从后方偷袭王莽军时突然大风飞瓦电闪雷鸣、暴雨如注,江河水涨淹死很多莽军。

还有就是刘秀由于被更始帝猜忌,被派到河北去收服当地势力,但是却没给刘秀一兵一卒,刘秀相当于是一个人单枪匹马去的河北,仅仅两年后,就“跨州据土,带甲百万”,也在河北称帝,建立了东汉。

下一个说说李世民,

唐朝建立后,疆土只限于关中和河东一带,尚未完全统治全国,因此,李世民经常出征,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自武德元年(618年)起,李世民亲自参与四场大战役。

其一,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薛举之子),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

其二,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

其三,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中原两大割据势力: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集团,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

其四,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其中的虎牢关之战堪称经典,当时窦建德率领精锐主力十余万人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仅用3500名玄甲精兵为前锋增援虎牢关,结果大破窦建德十余万众,窦建德仅率数百骑逃遁。

最后说说赵匡胤,

赵匡胤在陈桥兵变登上皇位之后,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先是攻灭后蜀,然后平定江南,灭南唐。基本上每次灭国之战的战略方针都是赵匡胤亲自制定的。

值得一提的是,赵匡胤据说个人武力值还很高,太祖长拳据说就是赵匡胤所创。


枫叶0829


刘秀、李世民、赵匡胤都是名将,亦是明君。刘秀谦和谨慎、开明厚道;李世民豪爽大度、英明果断;赵匡胤宽仁睿智,廉政果断。接下来,我们一一分析。

刘秀—乱世之中图霸业

汉武帝刘秀,是东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他恢复大汉王朝,巩固统一政权,结束多年战乱。毛泽东评价他是“历史上最有学问、最会用人、最会打仗的皇帝”。

王莽新政末年,连年灾荒,民不聊生,各地纷纷起义,天下大乱。刘秀和哥哥刘縯一起加入当时最大的起义军—绿林军,并拥立刘玄称帝,刘玄封刘秀为太常偏将军。刘玄称帝使得王莽震惊,王莽迅速调集43万人进行镇压。在昆阳这个地方,刘秀与莽军相遇,刘秀本身粮草不足,敌人兵力多自己几倍。处于这样的劣势之下,刘秀冷静分析目前的形式和前景,制定了作战计划。刘秀率领昆阳城仅有的八九千人,统一调度。他则亲自率领一千多人当前锋,奋勇杀敌。而莽军仗着人多,十分轻敌,最终大败。昆阳一战,刘秀展露锋芒。公元24年,刘秀召集兵马先后收编了铜马、高潮等地的起义军,实力大增,关中人都称刘秀为“铜马帝”。

李世民—才能卓越,圣主贤君

唐太宗李世民是唐高祖的二儿子,唐朝的第二代皇帝。李世民骑射征战、文韬武略样样精通,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通过玄武门之变取得皇位,开创了贞观盛世。

唐朝建立后,很多地方都还处于割据混战之中。刚刚24岁的李世民担负起统一天下的大任,先后征讨瓦岗军、河北窦建德、洛阳王世充等割据势力,仅用4年零一个月就统一了全国。

在围困洛阳王世充的战役中,更显示了李世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军事天才。李世民率唐军围困洛阳城,让王世充岌岌可危,而此时河北窦建德率军救援,李世民马上展开军事会议,制定以攻为守的战略。让一部分军队围困洛阳,自己则亲率大军据守虎牢关,阻击窦建德大军的东进之路。最终根据情报“牧马于河北,将袭虎牢”大败窦建德的军队,取得胜利。

赵匡胤—青年才俊,文武双全

宋太祖赵匡胤,是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乱世中起家,发动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杯酒释兵权,消除藩镇,以文治国,加强中央集权。

赵匡胤天资聪颖,书读的很好,武艺骑射也很出众,完全继承了父亲的武学天赋。公元954年,北汉世祖刘崇趁着后周国丧,领兵征讨后周。周世宗亲率军队迎战,赵匡胤也随军出征。两方军马在高平展开激战,战争初期,北汉军队处于优势,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临阵脱逃,导致后周军队大乱。赵匡胤冷静应对,亲率2000多骑兵从左侧直扑北汉军队阵地奋勇杀敌,北汉军抵挡不住,后周反败为胜。高平之战后,赵匡胤一举成名,权势逐步壮大起来。公元960年,赵匡胤利用后周群臣朝贺新年的时机,谎报军情,在陈桥驿发动兵变,正式称帝。

这里是历史学苑,每天都会跟大家分享一段有趣有料的历史故事。以史鉴今,开创未来。喜欢的小伙伴不要忘记关注转发哦!


历史学苑


名将,俗语就是著名的将领,即作为将军必须在其中某个方面领先同时代其他将领,也就是将军之中的佼佼者。譬如太史公在《史记》中称呼王离“秦之名将也”。

汉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都是马上征战天下的英雄,谓之名将毫不为过也。

汉光武帝刘秀的战绩

汉光武帝刘秀,作为大汉王朝的延续者,东汉王朝的建立者。刘秀自跟随其兄长兄刘演于南阳郡起兵,刘秀也深谋远虑,经常亲率军队,身先士卒。

在昆阳之战中,刘秀曾率13名骑兵星夜出城,赴定陵县、郾县调集援兵赴援昆阳,更是亲率千余精锐为前锋,反复猛冲,斩杀王莽军千余人,汉军士气大振,最终取得昆阳大胜,让号称有百万大军的王莽新朝折翼与昆阳城下,从此新莽政权土崩瓦解。

在兄长大司马刘縯被更始帝无故所杀后,刘秀更是表现益发谦逊,韬光养晦、隐忍负重,取得更始帝的信任从而出抚河内。北渡黄河后,刘秀采取一边联合地方势力派,一边强化武装加强对弱小武装的打击吸收,很快统一的河北地区,最终是“跨州据土,带甲百万”在众将拥戴下于河北鄗城称帝。

唐太宗李世民的战绩

唐太宗李世民,虽然是大唐帝国的第二任皇帝,但无疑更是大唐帝国的缔造者。被后世誉为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

李世民的军旅生涯开始可以说很早。在隋朝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在北巡长城时,被始毕可汗率兵围困在雁门关;李世民当初就在左屯卫将军云定兴的军队之中,参与了营救隋炀帝的军事行动。后来其父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留守,李世民跟随李渊多次出征,参与平叛和抗击东突厥人的入侵。

李渊晋阳起兵,李世民就是最初的支持者之一,被封为敦煌郡公、右领军大都督,统帅右三军,起兵攻入长安,并且灭隋;紧跟着又被拜为右元帅,徙封赵国公,率兵十万进攻隋朝的东都洛阳,不克而还,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隋将段达。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更是东征西战,为唐帝国扩充版图,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平定陇西薛仁杲,铲除了唐朝来自西方的威胁;击败宋金刚、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巩固唐朝的北方;在虎牢之战中,一举歼灭河南王世充和河北窦建德中原两大割据势力,使唐朝取得了华北的统治权;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和山东的徐圆朗。

正是由于李世民的功勋,李渊不得不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位在王公上,并特诏许天策府自置官属,使秦王府俨然形成一个小政府机构。

宋太祖赵匡胤的战绩

宋太祖赵匡胤,大宋帝国的开创者,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

赵匡胤早年投军出身,在后汉枢密使郭威帐下东征西讨,屡立战功。郭威称帝,赵匡胤出任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使,之后转任开封府马直军使;柴荣即位,擢升赵匡胤执掌禁军。

在高平之战中,赵匡胤作为禁军将领跟随柴荣迎战北汉、契丹联军入侵,面对前军溃败的情况,赵匡胤能够临危不乱,组织有效抵抗,最终反败为胜。在此战中,赵匡胤身先士卒,左臂被流箭射中,之后被拜为殿前都虞候,领严州刺史。

赵匡胤在跟随周世宗柴荣参与了攻南唐之战,都是因为军功历次升任殿前都指挥使、定国军节度使,义成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忠武军节度使,深得柴荣信任,就在柴荣病逝前,命赵匡胤接替张永德出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成为托孤之臣。


安定郡小书生


刘秀、李世民、赵匡胤三位皇帝,都是经历战场杀伐的主,带领自己的班底在乱世中拼搏,整合各阶层、各地域的势力,将中华大地强力的重塑一体。

他们文治熠熠、武功赫赫,在华夏历史上建立了不朽丰碑,若是单纯以军事才能论,他们自然不失为名将。不过,他们的才能侧重点不同,军事水平也相差甚远。

光武帝—刘秀

在刘秀名动天下的昆阳之战中,新朝大司空王邑、司徒王寻率领42万大军兵临城下,刘秀主动请缨,带着宗佻、李轶等13骑,去定陵、郾城等地召集援兵。

就在此时,绿林军长久围攻的宛城被破,守将岑彭投降。得知情况的刘秀回到昆阳后,就立即将消息传开,使得昆阳城的汉军士气大振,而新军则是人心浮动。

面对暗流涌动的新军,刘秀决定添一把火——亲选3000精锐冲击新军大本营。新军方面,统帅王邑不知是狂妄自大,还是有意振奋军心,他勒令各营坚守阵地,自己亲率万人迎击刘秀,结果惨败,司徒王寻直接战死,王邑则在刘秀的追逐中慌忙逃窜。

新军失去指挥中枢,潜藏的暗流立刻爆发,各部各营陷入混乱的局面,42万大军不战自乱。经历昆阳一战,新朝军队的精华损失殆尽,不久后就亡了。

通过昆阳之战,刘秀清晰的认识到,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决不能盲目追求建制的规模,因此他接收铜马、青犊等农民军后,从中挑选出最精锐的士兵,其余全部遣散,东汉王朝建立后,刘秀还取消了地方备兵,改由中央募兵接替地方防务。

为了保证军队各部之间的协同作战,刘秀提拔的大将都是文武双全之人,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攻占一郡之后快速处理政务。可以说,东汉王朝的开国将军,大多数都是儒将,而东汉的儒学盛世也由此奠定。

总结:刘秀选兵、选将,讲究精益求精、宁缺毋滥,这种思想使得东汉的中央军战力强悍,即使在王朝末期,也可以凭借数万人击溃黄巾军数十万,而军队将领文武双全,治军治民两手抓更是屡见不鲜。因此,刘秀若是名将,最强的应该是建军才能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刚建立时,仅仅割据关中和河东,周围豺狼环顾、危机四伏。就在这时,弱冠之年的李世民亲自领兵征伐,击破薛举,安定唐朝西北;打败刘武周,巩固龙兴之地;兵出潼关,一举剪除王世充、窦建德两大割据势力,实现天下一统。

在剪除两大势力的虎牢之战中,李世民以5万大军围困洛阳,当窦建德率领十几万大军支援王世充时,李世民并没有慌乱,他审时度势,决定主力大军不动继续围攻洛阳,保证大唐东出战略的胜利,他本人则率领3500玄甲骑兵支援虎牢,扼守天险雄关,对抗窦建德的大军。

僵持一个月时间里,夏军损兵折将,后勤路线履遭破坏,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而得知夏军士气萎靡的李世民,选择果断出击,以数千兵力击败十几万军队,生擒窦建德,完成统一中原的壮举。

从虎牢之战不难看出,李世民不仅具有王翦谋国的眼界,项羽破釜沉舟的果决,还有韩信背水一战的狠厉。具备如此优秀的军事素养的李世民,用兵才能可谓世上罕有,不仅精确的把控战局,还能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正因为如此,贞观三年草原雪灾,李世民果断派遣大军征伐,一举荡平突厥,洗刷渭水之盟的屈辱。

对于李世民,伟人赞道: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因此,李世民若为名将,最强的才能就是统军之才,用兵如神不拘一格,指挥大军犹如手臂,该守则守,该攻则攻,随战争走势制定不同策略,立于不败之地就敢兵行险招。


宋太祖——赵匡胤

赵匡胤在历史上展露声威于开平之战,但是此战是周世宗建立权威、巩固皇权的战争,而非赵匡胤的个人秀,他本人在开平之战的表现也没展现多少军事才能,只是心思灵敏呼喊大军保护亲自冲击敌军的周世宗罢了。

滁州清流关之战,赵匡胤数千兵力对阵南唐十几万大军,得赵普得献策,赵匡胤分兵从山路小道绕后,他本人在清流关前故弄玄虚迷惑南唐守将,最后周军神兵天降从后方对南唐军发起攻击,赢得了战争得胜利,赵匡胤一战名扬天下。

在军队戾气极重的五代,精于战场冲杀得战将数不胜数,赵匡胤能以少胜多,其军事才能应当是不俗,而他的战绩也是碾压当代大多数将军。不过,笔者以为赵匡胤具有名将之资,并非单凭他的滁州之战,而是认可他的治军才能。

众所周知,五代时期的军队极为暴戾,行事随意不讲究规则。他们只要心里不平衡,就会弑杀旧主,改投他人,或者士兵拥立自己的将军为帝,与旧主争斗。可以说,赵匡胤黄袍加身,就是托了五代军队特性的福,这也是使他十分恐惧军队的脾性。

为此赵匡胤加大了对军队的管束力度,分设机构将统兵、调兵权力分开,形成权力的制约,职业性质的禁军采取实内虚外、强干弱枝的驻配方式,让大部分军队时刻处于中央的监管之下。通过种种手段,赵匡胤将军队这只失去控制的怪兽重新约束规范。能治住凶性最终的五代遗风的军队,使得赵匡胤凭借治军才能当选名将。


《孙子兵法》说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时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和存亡,无论什么朝代都十分重视,与军队相关的事件很容易上身的军国大事的程度。因此,军队和国运有很深的因果,而兵家思想中强调的“道天地将法”也不失为治国要术。

虽然兵家学说作为治国理念,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正式确立,但是从经历战争的帝王身上,我们不难看出他们都凭借着自己的军事才能治国,而且还产生深远的影响。

刘秀的建军才能,促使他一直奉求精英治国,士族门阀为此发展壮大,也促成了三国群英的局面。李世民统军无敌,稳坐中军指挥调度,保证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把握战机一举定乾坤,这种思想促使唐朝皇帝对外的战争态度,只要有胜利的可能就会毫不犹豫的派兵再战,赢得多次关键性战争。赵匡胤治军色彩浓厚,将军队管理的服服帖帖,他的王朝也变得束手束脚、唯唯诺诺,很多事情都不敢大胆尝试,文武大臣大多数想保持现状、不思进取,为此,司马光归还西夏领土,保持两国战前局面的事,根本不足为奇。


神晤


3个皇帝算得上名将。首先说:刘秀,虽说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他只是刘势宗亲的旁系分支,到他这一代已经是平头百姓了,从小给地主家放牛,成年之后是种稻谷的啊,从一个放牛娃打成开国皇帝只用了3年时间,毛主席评价说:刘秀是历史上最会打仗,最有学问,最会用人的皇帝。最著名的战役就是昆阳之战,2万打败了王寻和王翼统领的42万大军,这一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之一,绝对撑得上是名将。

其次,说一下李世民。李世民十四岁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打败了王世充,杜建德等十八路反王,基本上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著名的战役有雁门关救驾,3000玄甲军打败杜建德的十万大军,也一个名将。

再说:赵匡胤。赵匡胤虽然是官2代出生,但是赵匡胤喜欢一个人闯天下。就算投奔郭威,也是从士兵做起的。一步一步做到统帅,南征北战基本攻无不克,赵无不胜。灭西蜀,平南唐等战役。也是一个名将。


一鸣惊人01


这三位帝王中刘秀开东汉二百年基业,李世民虽不是开国之君,但为大唐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赵匡胤是宋朝开国之君。

能为开国之君,其文韬武略绝对在当世第一。

刘秀的能力与运气各占一半,被后人称为“位面”之子。但是运气是伴随能力而生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二十年后群雄并起。当时起义的是刘秀大哥,后战死,推刘秀为首领。后来归顺朝廷,再后来打败朝廷建立东汉,其军事能力可见一斑。

李世民就是大名鼎鼎的唐太宗,在初中高中课本学习不少关于李世民的课文,他在这三人中军事能力最强,不可多得的善于骑兵突袭战术的皇帝,唐初英雄辈出,那些英雄能够臣服于秦王李世民,可见他军事能力!

赵匡胤作为宋太祖,开国之君,军事、政治能力也是无可挑剔!34岁便成为开国皇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咱们34岁在干什么?服气吧!


新说点评


题主,你好。这三个人中刘秀、李世民两人绝对算是名将。刘秀的昆阳之战和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的表现绝对是名将中的名将。老赵吗?我就不清楚了,请楼下的解释。


风的节奏


这三个人都是历史上的明君,也都堪称名将。

一,刘秀的昆阳之战。

昆阳之战,好象是神话。

更始元年三月,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发兵征讨山东。以巨人巨无霸为垒尉,驱赶着虎、豹、犀牛、大象以助威武,发精兵四十三万,号称百万,围攻昆阳城。

昆阳城中诸将皆恐慌,想散归别处。刘秀说:"眼下兵和粮草都不多,敌人强大。如果并力抵抗,还有可救。如分散,必被全部歼灭。现在宛城还在我们手中。如果昆阳被攻破,其他城市也保不住。我们今天不能顾妻子财物而分散,而应合力应战。”初时,诸将不大服刘秀,及事急,才共找刘秀问计。刘秀为大家规画成败。大家才信服他。当时城中只有八九千人。刘秀让王凤和王常守昆阳,自己夜里带李轶等十三骑出城南门,去外面找救兵。

刘秀到了郾城、定陵,征发了各处兵马,约一万多人。六月初一,刘秀率军至昆阳附近,当先率一千多精兵充当先锋。王寻军派几千人来交战,刘秀冲入敌军,斩杀了几十名敌人,军心大振,以一当百,连连推进。刘秀趁势率三千人冲击敌军司令部。王寻王邑轻视他们,率万人迎战,令其他部队不要轻举妄动。汉军奋勇,敌军溃败,王寻被杀。这时昆阳城里的汉军也擂鼓冲杀出来。内外夾攻,喊声震天。王莽军彻底溃败,争相逃命,尸横百里。恰巧又遇上大雷狂风,暴雨倾盆,河水四溢。虎豹都吓得腿直打颤。士兵掉进河里淹死上万,河水为之断流。王邑等人踩着死尸渡河逃走回洛阳。汉军缴获的财物多得没法计算,连月搬运不完。关中响震,各郡纷起响应汉军。新莽王朝动摇了。

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精典战例。刘秀的表现,堪比巨鹿之战的楚霸王项羽,又亚似当阳长坡坡的赵子龙。

二,赵匡胤二战例。

高平之战,是北汉与北周的一次重要战事。由于战时北周的右军将领樊爱能和何徽畏敌势大,引军先退,使北周军陷入危机,周世宗柴荣遇到危险。这时赵匡胤为宿卫将,见状对同事说:"主上如此危险,我们怎么能不拼死力战?”他让张永德率军从左翼高处用箭射击敌人,他自己身先士卒,策马冲向敌人前锋,士兵们都拼死战斗,以一当百,北汉军被击溃,四散奔逃。北周军反败为胜。

滁州之战。赵匡胤战后唐战将皇甫晖。皇甫晖要列阵而战。赵匡胤笑着答应了他。皇甫晖列完阵而出战,赵匡胤突阵而入,大声喊道:"我只取皇甫晖一人,其他人都不是我的敌人!"一剑击中皇甫晖头部,将其活捉,又擒了副将姚凤,于是占领了滁州。

世传赵匡胤勇猛,名不虚传。

三,唐太宗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一直亲自挂帅,南征北战,战功赫赫。谓之名将,也恰如其分。

欢迎点评。


夕阳晚霞


帝王一般不排名将里,文武庙里武庙里可没有一个帝王。

单论三人能力,自然不比名将差。

尤其是光武帝刘秀,被毛主席赞称,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

王夫之赞其允冠百王。

刘秀手下臣子有七人进入武庙。

他自身能力又高于他们,自然算名将。

其代表战昆阳之战足以显示其超高的军事水平。

不可否认,昆阳之战的确有运气成分,这个运气主要在人为上。放眼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争哪场没有运气在内?

运气不是主要,事在人为,本事才是关键所在。

昆阳之战王莽军号称百万,实则精兵四十二万,这四十二万是王邑,王寻,严尤,陈茂合兵之总数。

一开始汉军这边的人都想逃跑,因为双方势力悬殊啊,刘秀陈说利害,给他们分析,他们不但不信反而大怒质问刘秀怎敢教训自己,刘秀大笑而去,后来跑不掉又回来请刘秀出谋划策作战,于是这场战争主导权就落在了由刘秀手里。

刘秀让王常王凤守昆阳城,自己带领十三敢死队,夜闯出去调兵,对新军内外夹击。

刘秀等人逃出去,新军对昆阳发动攻击,王凤等人抵挡不过请求投降,王邑犯了个致命错误,也是这场战争失败的原因之一,王邑拒降了。这其实不怪他,这得怪王莽,有一次王邑打了胜仗就因为没有生擒敌军,王莽责罚他了,他怕在丢人所以拒降,可能在他看来取昆阳如同探囊取物吧。

刘秀等人成功闯出去,集各地兵马时,一些将领贪惜自己的财物,想就地分兵留守,不愿赴昆阳增援,刘秀又陈说利害,:“今天如果能破敌,珍宝财物要比现在多万倍,我们的大事也可成功;如果我们为敌人所败,脑袋都保不住,还谈什么金银财物呢?”于是他们回去增援洛阳了。

刘秀等人达到昆阳,刘秀亲自领一千人先锋和新军展开战斗,新军派几千人应战,刘秀为鼓舞士气,亲自率先冲杀,斩新军几十人,跟随将领言刘将军平时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刘秀行为大大鼓舞了士兵士气,新军节节败退,为了进一步消减新军锐气,刘秀诈称宛下兵到,把信射进昆阳城里,辗转到了王邑手中,引起新军恐慌。

后刘秀又选了三千精兵冲击新军中坚,王邑等人轻视刘秀,只派一万多人应战,为防止其他营混乱下令不许擅自出兵。刘秀奋力并一鼓作气打垮了王邑、王寻的部队,斩杀了王寻。王邑的中坚被冲垮,王寻被斩杀后,主将被杀,新军各部队失去了指挥中枢,立即混乱。昆阳城里的人看到刘秀敢死队胜利,出来和刘秀内外夹击,新军弃阵而逃,人多必然发生踩踏,时恰逢雷雨天气,狂风大作,王邑带来助威的虎豹吓的都发抖,新军士卒掉入水中淹死的有万余人,滍川被尸体堵塞得几乎断流。王邑、严尤、陈茂等人仅带少数长安精骑,踏着死尸渡河才得逃脱。

至此这场战争落幕了,后续就是汉军搬领新军的物资,搬了一个月都没搬完最后放火烧了。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昆阳之战汉军是打败新军四十二万,并非消灭,其中,踩踏死的,水淹死的,都有十来万,逃跑的,被新军杀的。

在这场战争中也可以看出刘秀的谋略,胆识,军事能力,皆是一流,一战成名天下闻。

当别人都想逃跑的时候,是刘秀遇事不慌乱,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情况给出相应的战略。

又带十三敢死队夜闯十万大军。

搬救兵的时候遇到阻碍,又发挥他的口才,陈说利害,说服那些不愿增援昆阳的人。

到达昆阳又身先士卒奋勇杀敌,鼓舞士气。

王邑派一万多人应战,他隐藏实力,只带领三千多少正面刚。冲击莽军中坚,擒贼先擒王的战术。

又诈称宛下兵到,打心理战术。可谓步步为营。

其胆识,谋略,勇气都是一流。

网上疯传的陨石术,因为不是重点这里就不提了,是在两军对战的前一夜。【邑自以为功在漏刻,意气甚逸。夜有流星坠营中,昼有云如坏山,当营而陨,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厌伏。】

以上史料我们可以看出,是夜有流星坠营,白天有浓云,当营而陨。这个陨不是陨石,是陨落散开。这不是陨石,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不能说老天帮刘秀。

至于雷电暴风雨这种,凡事有点思维的也不会觉得是老天帮刘秀,难道老天只对新军下大暴雨?有目标的选择冲击?


故园拾梦


汉光武帝刘秀不以武功见长,因之为高祖刘邦支脉,肇建东汉时有天然的政治感召力,其精于笼络、驭人之术。精典战例、唯"昆阳之役"可圈可点。

唐太宗有鲜卑族血统,有乃祖遗风,精于骑射,久经战阵,击败王仁则、窦建德,是其军事生涯的颠峰之作。击败刘武周是李建成与元吉之功,李世民揽功归己,有贪功之嫌。太宗逼父退位,轼兄杀弟,政治道德不佳,但"贞观之治”享誉史册。

宋太祖赵匡胤史载个人武力值极高。但在周世宗的光芒下,显的不太耀眼。太祖以"陈桥兵变"上位,对后周旧臣与皇室未加斧刃,是个有权谋的"仁厚"帝王。

论战绩唐太宗占首。论个人武力值宋太祖占优。汉光武刘秀殿后。至于"名将"称号,并非评判综合能力,所以,只能见仁见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