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金剛經》三十五集:忍無可忍,無需再忍

再比如用玄奘翻譯的版本:“如來所說最勝波羅蜜多,無量諸佛世尊所共宣說,故名最勝波羅蜜多。”

與菩提流支翻譯相比,一個是共說,一個是亦說。

亦說可以說其他的,而共說,只能說一樣的。

這樣一來,金剛經的最勝之處,就在於所有流派,所有法師,乃至所有宗教,所有學科,所有人,都會去講它,所以它最為殊勝,說最勝,非最勝,是名最勝。

反正具體什麼原因不重要,這一段,只要知道,釋迦牟尼想要說的就是,金剛經是所有經中最為特別的一部,他是人群中,最靚的仔就行了。

一邊是為了緩解驚怖的不適感,一邊又強調了一下重要性,

那麼,接著就要開始踏上新的征程了。

隨著身體感覺的第一次消失。

再經過一段時間的修行,鞏固,精進,和適應。

周圍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開始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曾經最喜歡吃的東西,也不那麼美味,

曾經念念不忘的東西,也不再具有誘惑。

曾經不喜歡吃的東西,也不那麼難以下嚥。

曾經避之不及的東西,也不再令人反感。

香菸,甜品,等等,一切能讓人產生多巴胺,讓人快樂,讓人成癮的東西。

也不再具有依賴,世界上似乎沒有什麼戒不掉的東西,沒有什麼離不開的東西。

一切物質,帶來的感官越來越弱,區別也越來越小。

這時候對物質世界分別心,就開始慢慢消失了。

在境界上已經不再是一個凡人。

以前的人,可能覺得這種現象很神奇。

現在科技發達了,在生物學上,也能找到依據了。

當人們在修習禪定,或其他一些類似的法門的時候。

眼鏡,耳朵,等接收外界刺激信號的器官,被人為的關閉了。

大腦,慢慢進入了休息的狀態,

四肢,和皮膚的感受器,傳遞給大腦的信號,

也從強到弱,從弱到無。

最後,處理信號的中樞神經,和採集信號的末梢神經,

漸漸地聯繫不那麼緊密了,甚至最後完全失聯了。

久而久之,不但在禪定中是這種狀態。

出定以後,在現實生活中也是這種狀態。

身體的感覺變得遲鈍甚至消失。

因為接收到的信號,沒有強弱變化。

所以情緒上,自然就沒有了起伏。

好的東西,不再能引發貪慾。

壞的東西,也不再能激起嗔恨。

當達到這種狀態的時候,

面對身體的變化,和情緒的平穩。

不禁會問,

什麼是好?什麼是壞?

什麼是正?什麼是邪?

什麼是禍?什麼是福?

當發現,一個東西,所謂好吃,或者不好吃,不過是個人的主觀的取捨。

而所謂好看不好看,也不過是大眾的主觀取捨。

進而,一切好壞,正邪,禍福,寵辱,也不過是自己和大眾的主觀取捨。

雞湯一點說,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在時間上,過去都什麼樣的人才去賣藝?現在可都翻身農奴把歌唱了。

在空間上,有得必有失,有錢人的周圍又有多少真情?

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不是那麼絕對,但是道理,就是這個道理。

那又什麼是寵,什麼是辱?

捱罵,捱打,一定是受辱嗎?

難道就不能讓人驚醒?催人奮進?

上級的獎賞,下級的奉承,就一定是寵嗎?

難道就不會讓人沉淪,讓人走向自我毀滅嗎?

雞湯說完了,再回來說修行境界。

當捱了別的打的時候,如果身體沒有疼痛,

還會覺得捱打了嗎?沒覺得捱打,還會覺得受到侮辱嗎?

釋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時候疼不疼,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無住禪師的手被門夾是沒有感覺到疼。

衣服上被子上會有莫名其妙的血跡,身上會有莫名其妙的傷口。

感覺不到疼,感覺不到辱,可不代表,捱打不還手。這個後面還會詳細說。

所以啊,心裡不覺有辱,也就沒有什麼可忍的了,這才叫忍無可忍,這才叫無需再忍。

什麼,你覺得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我憋著,憋不住了,我就爆發了?

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當意識到,自己受了欺負,受了侮辱,內心憤懣,心生嗔恨。

這一刻,要麼就真的是在忍了,或者也就根本無法再談論忍辱了。

繼續雞湯:

忍辱不是讓人忍氣吞聲,佛講因果,所以,覺得讓誰欺負了,那就還報給他。

這是你的因果,也是他的因果。

如果忍辱是強行忍辱,那麼後果只有一條。

肝氣鬱結,含恨而終。

生活中,有很多人,榮辱觀很奇怪,開不起玩笑,自尊心強的讓普通人理解不了。

所以,是榮是辱,跟具體的事沒關係,只跟自己主觀價值觀有關,跟心態有關。

那麼,一個無辱可忍的境界。

就是說別人無論做什麼,都覺得無所謂。

金錢名譽地位,你要就都給你好了。

反正都是假的,反正也不是我的。

只是從行為上,

有的人,表面上不動聲色,實際心裡,翻江倒海,怒火中燒。

而有的人,則剛好相反,可以表面上凶神惡煞,拳腳相加,實際心裡,平靜如水,不起波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