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5 《金刚经》三十五集: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再比如用玄奘翻译的版本:“如来所说最胜波罗蜜多,无量诸佛世尊所共宣说,故名最胜波罗蜜多。”

与菩提流支翻译相比,一个是共说,一个是亦说。

亦说可以说其他的,而共说,只能说一样的。

这样一来,金刚经的最胜之处,就在于所有流派,所有法师,乃至所有宗教,所有学科,所有人,都会去讲它,所以它最为殊胜,说最胜,非最胜,是名最胜。

反正具体什么原因不重要,这一段,只要知道,释迦牟尼想要说的就是,金刚经是所有经中最为特别的一部,他是人群中,最靓的仔就行了。

一边是为了缓解惊怖的不适感,一边又强调了一下重要性,

那么,接着就要开始踏上新的征程了。

随着身体感觉的第一次消失。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修行,巩固,精进,和适应。

周围的一切,自己的生活,都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曾经最喜欢吃的东西,也不那么美味,

曾经念念不忘的东西,也不再具有诱惑。

曾经不喜欢吃的东西,也不那么难以下咽。

曾经避之不及的东西,也不再令人反感。

香烟,甜品,等等,一切能让人产生多巴胺,让人快乐,让人成瘾的东西。

也不再具有依赖,世界上似乎没有什么戒不掉的东西,没有什么离不开的东西。

一切物质,带来的感官越来越弱,区别也越来越小。

这时候对物质世界分别心,就开始慢慢消失了。

在境界上已经不再是一个凡人。

以前的人,可能觉得这种现象很神奇。

现在科技发达了,在生物学上,也能找到依据了。

当人们在修习禅定,或其他一些类似的法门的时候。

眼镜,耳朵,等接收外界刺激信号的器官,被人为的关闭了。

大脑,慢慢进入了休息的状态,

四肢,和皮肤的感受器,传递给大脑的信号,

也从强到弱,从弱到无。

最后,处理信号的中枢神经,和采集信号的末梢神经,

渐渐地联系不那么紧密了,甚至最后完全失联了。

久而久之,不但在禅定中是这种状态。

出定以后,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种状态。

身体的感觉变得迟钝甚至消失。

因为接收到的信号,没有强弱变化。

所以情绪上,自然就没有了起伏。

好的东西,不再能引发贪欲。

坏的东西,也不再能激起嗔恨。

当达到这种状态的时候,

面对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平稳。

不禁会问,

什么是好?什么是坏?

什么是正?什么是邪?

什么是祸?什么是福?

当发现,一个东西,所谓好吃,或者不好吃,不过是个人的主观的取舍。

而所谓好看不好看,也不过是大众的主观取舍。

进而,一切好坏,正邪,祸福,宠辱,也不过是自己和大众的主观取舍。

鸡汤一点说,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在时间上,过去都什么样的人才去卖艺?现在可都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在空间上,有得必有失,有钱人的周围又有多少真情?

可能有些以偏概全,不是那么绝对,但是道理,就是这个道理。

那又什么是宠,什么是辱?

挨骂,挨打,一定是受辱吗?

难道就不能让人惊醒?催人奋进?

上级的奖赏,下级的奉承,就一定是宠吗?

难道就不会让人沉沦,让人走向自我毁灭吗?

鸡汤说完了,再回来说修行境界。

当挨了别的打的时候,如果身体没有疼痛,

还会觉得挨打了吗?没觉得挨打,还会觉得受到侮辱吗?

释迦牟尼被歌利王割截身体时候疼不疼,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无住禅师的手被门夹是没有感觉到疼。

衣服上被子上会有莫名其妙的血迹,身上会有莫名其妙的伤口。

感觉不到疼,感觉不到辱,可不代表,挨打不还手。这个后面还会详细说。

所以啊,心里不觉有辱,也就没有什么可忍的了,这才叫忍无可忍,这才叫无需再忍。

什么,你觉得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我憋着,憋不住了,我就爆发了?

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当意识到,自己受了欺负,受了侮辱,内心愤懑,心生嗔恨。

这一刻,要么就真的是在忍了,或者也就根本无法再谈论忍辱了。

继续鸡汤:

忍辱不是让人忍气吞声,佛讲因果,所以,觉得让谁欺负了,那就还报给他。

这是你的因果,也是他的因果。

如果忍辱是强行忍辱,那么后果只有一条。

肝气郁结,含恨而终。

生活中,有很多人,荣辱观很奇怪,开不起玩笑,自尊心强的让普通人理解不了。

所以,是荣是辱,跟具体的事没关系,只跟自己主观价值观有关,跟心态有关。

那么,一个无辱可忍的境界。

就是说别人无论做什么,都觉得无所谓。

金钱名誉地位,你要就都给你好了。

反正都是假的,反正也不是我的。

只是从行为上,

有的人,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心里,翻江倒海,怒火中烧。

而有的人,则刚好相反,可以表面上凶神恶煞,拳脚相加,实际心里,平静如水,不起波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