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大秦帝國有著深厚的底蘊,其文化、軍事、經濟等各方面都被後代統治者借鑑引用,為後世十三代、幾百年的封建社會打下了紮實的基礎,秦帝國以“武”作為立國之本,因長期居住在蠻夷之地,這就造成了歷史的必然性選擇,但也因此,秦人掃除六合,成就了大一統的歷史偉業。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秦人為何崇尚武力——秦國被各大強國排擠的大背景下,受西北羌戎文化影響

對於秦人的祖先,這在史學家界一直都是個疑問,有學者認為秦人來自於東夷,等同於現今的山東亦或是東北,也有學者認為其來自西北,屬於西北的西戎領域,可謂是眾說紛紜,各有依據,時至今日都未被具體確定。但秦地的起源是被確定的,因為早期秦人之墓大都被發現在今天的甘肅天水市的清水、張家、甘谷等等地方。《史記·封禪書》中記載載: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祠白帝。其牲駵駒、黃牛、羝羊各三。”

雖然秦人的起源難以被確定,但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秦國文化極大的受到了西北羌戎文化的影響,也受到周文化的環境渲染。由於秦人長時間與羌戎間相處,民族文化、精神等等各方面都會產生融合的影響,所以秦人就會有驍勇善戰的風氣存在。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圖丨受西北羌戎文化影響的秦人

同時與整個秦國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秦國原本只是東海之處一個極小的國家,再加上由於那個時期戰亂紛爭,國家之間的戰亂,自身實力也弱,被排擠到了西邊,中原之地又一直將其當作少數民族,認為它是個沒有開放的民族,甚是瞧不起秦國。所以說,秦國的武力成長離不開周圍艱苦環境的磨練,為了自己國家的一統,不受外敵侵擾,只能增強自身武力。

《漢書·地理志》中記載秦:

“天水隴西,山多林木,民以板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習戰備,高上(崇尚)氣力,以射獵為先。”

秦國為了鞏固自身統治階級,獲取利益就必須從戰爭中取得,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為秦國貢獻政治思想的人,那便是楚國人商鞅,為秦國變法提供了思路以及實施政策,那便是商鞅變法的農戰獎罰的制度,鼓勵民眾開墾種地,獎賞戰功,規定不管你的地位高低、身份貴賤與否,主要你立下軍功,就能夠受到獎賞,賜予封地,給予獎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圖丨商鞅畫像

秦國統治者欣然接受了,將這一提議全權採納引用,用尊貴的身份以及豐厚的經濟報償作為巨大的誘餌吸引普通百姓民眾,將民眾誘惑至戰場,將群眾的利益與國家統治階級的利益劃分一致,農戰因此佔據了秦國人的大部分生活,對於從戰爭中渴求獲取利益已經成為了社會上的風氣,故這也是秦人為何崇尚武力的一部分原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秦國武力的象徵——秦武王的三位大力士,秦軍的驍勇士兵以及強大的軍事武器

我們縱觀歷史,自從秦襄公開始建立秦國,再到最後秦始皇“滅六國,一統天下”的發展過程,秦國使用武力解決問題的傳統的確是一直存在的,從文化歷史記載中,例如在《詩經》中,就存有著十幾首秦國的詩大都與戰爭有關。《詩經·秦風·無衣》中寫道: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在歷史的諸多表現方便都顯露著秦人崇尚武力,出現了許多驍勇善戰的勇士,不僅成為了秦國人的象徵代表,也是大家心中所想的勇士形象,根據史籍記載,具有特殊才能的勇士在秦國都會被認為是貴族,是值得被頌揚的,例如費仲、惡來兩人,雖名聲不好,但由於他們的力大無比,秦人將其作為膜拜對象,存有著崇拜信念,這也成為他們流傳千古的重要原因。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圖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秦軍

要說秦人崇尚武力的標誌人物,那就不得不提秦武王和他所寵愛的三位大力勇士:任鄙、孟賁和烏獲。秦武王在歷史上是著名的勇猛之士,在他的領導統治期間,列國的勇士紛紛都加入了他的站隊。

在前面提到的三名大力士中,孟賁是最為突出的,他在水中不怕蛟龍,在路行中不畏懼虎狼之獸,但他也是絕對的堅守國家的戰士,他一旦聽到軍令就會面露敬畏所以他絕對是一名秦國忠臣。

但他的個人經歷卻是不幸的,秦武王崇尚武力,他與孟賁一同進行舉鼎比賽,然而此次競技導致秦武王舉鼎而亡,孟賁因此遭到“族滅”,但因為他是秦國勇猛的武士之一,所以仍被天下人敬重。秦國人崇尚武力的標誌,不僅體現在君王、朝臣之中,更存在於百姓之間,同時,這個時期的他們也成為了勇士的標誌性體現。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秦武王舉鼎

秦國第一次顯露出自己的軍事實力是在鎬京戰役的時候,當時西周的幽王滅於犬戎,秦襄公帶兵援助周朝,且擔當了主要的進攻任務,救助了周幽王,後又護送幽王往東遷移至洛陽,後來秦襄公被封為了諸侯王。周平王是這樣允諾秦襄公的: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而至此,秦國開始意味著正式建立國家,開始了與各國的交流互通。

以至到秦穆公時期,秦國兵力可以同齊、楚等相互媲比,也因此進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到了戰國時期,再經過商鞅變法的農戰獎懲的制度,擁有了一支軍力強大的軍隊,戰國的遊說之士張儀曾在秦國任大臣,他對於秦國的實力和特點都有一定的瞭解,他介紹道:秦國擁有十分強大的兵力,帶甲士兵百萬多,後備軍力也可謂是數不清,且驍勇善戰,他們不帶頭盔,袒露著上半身與敵人奮戰,不惜以巨大的代價換取戰爭勝利。”

“銳士”是秦國的一個兵種,他們基本上是戰無不勝的,因為秦國有一套嚴格的獎懲制度,若是獲得了戰功,那麼也是普通百姓的發家之道,因此有很多人會因此奮不顧身在戰場上拼搏。史記記載:

“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

同時從現在所發現的兵馬俑我們也可發現,秦國的軍隊配給都是非常完善的,有完整的戰鬥方陣,騎兵連等等配備,其中還有一部分士兵是束髮且不帶頭盔的,也不穿盔甲,不攜帶盾牌,只是手拿弓弩,這種輕便的上戰場穿戴,這便是秦國的“銳士”,所以秦國的軍力力量也可從此看出。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圖丨兵馬俑體現出的秦軍裝備優良

兵器也在國家實力上也佔據著重要的部分,秦國有著巨大的官辦兵器製造產業,秦國的兵器種類複雜,在製造上都有細緻的分工和嚴格的管理體系從發掘的武器來看,大都兵器都有銘文,有製造機構名稱或者是製造者的名字、職務,這些都反映了在製造兵器過程中的監控和責任,矛、劍等武器直至流傳於後世。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秦國尚武文化背後的影響——中華民族居安思危的國防意識,堅韌不催的民族性格

秦國利用變法大大調動了秦國民眾的參與戰爭的積極性,秦國人的性格、地域環境等等都滲透於秦國的崇尚武文化精神;再加之秦國因為生存有著強烈的憂患意識,造成了強烈的保衛民族意識,注重效率、功利,但性情剛正淳樸,不接受任何困難的阻擋。

同時秦人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秦國的本質就是團結一體的軍隊,戰爭培育了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同時造就了他們一顆積極耐勞的心。在《詩經》中絕大多數的詩歌都表現出民眾對於戰爭的厭倦,但是《秦風》中卻表達了民眾積極參戰、積極戰鬥的憤慨戰鬥精神。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漫談秦人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圖丨秦始皇畫像

秦人抗擊西戎入侵的軍隊戰歌《無衣》中這樣唱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

秦國之所以在歷史戰爭中的年代存活並發展壯大自身,正是因為他們崇尚武力、願意戰鬥的風氣影響。

秦國人崇尚武力是一種時代的精神,雖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這也是一個國家的振興必需,他們的勇敢創新精神也是我們需要傳承和延續的。秦國的戰鬥精神,氣勢也可解釋為是一種堅強的意志,它包含著勇氣、銳力等等,崇尚武力的秦國人一直都很注重這一方面的培養。

同時歷史上的軍事家們也會培養和激發這種軍事精神,這種堅韌不催的頑強精神是至高的,如果失去了,就缺乏了戰鬥力、缺乏了信仰。雖然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在安逸的舒適生活下我們不用擔心被外敵所侵擾,但我們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國防意識,練好自身本領,儲備軍事實力。其實,我們可以試想一下,若是一個國家沒有精神信仰、缺乏了凝聚力,那麼這個民族必定會進入衰敗期,必定會被外界所淘汰。

秦國在中國的歷史文化上有著特殊的影響,在短暫的時間內,極大的增強了自身統治實力,對人類的文化、文明等發展都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影響甚是深遠。

在秦國的統治期間,崇尚武文化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一個沒落的小國家,不斷遭受周圍的排擠、強迫壓制,但憑著自身的民族信仰精神走上了民族富強的道路,由弱小變得強大,由依附他人變成了他人膜拜尊重的對象,這一步步的復興之路積累,實現了強國的建設。

在秦國的文化中,我們最需要去汲取的便是這種富有震撼人心、透露著剛強之氣的崇尚武力精神。

參考文獻:

《秦史》

《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