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歷史上的浚縣故城(三)浚州城

浚州城系宋元故城,最早的記載見於《宋史.徽宗記》: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八月,升通利軍為浚州,平川軍節度,治所在黎陽縣(今河南鶴壁市浚縣),屬河北西路。轄境相當今河南省浚縣、滑縣、淇縣一帶。金皇統八年(1148年)改名通州。明昌五年(1194年)八月,黃河大決口,河道南徙數十里,自此黃河在浚州境內斷流。《元史.地理志》記載:天德三年(1151年)複名浚,元初浚州屬真定,至元二年屬大名,不轄縣。明洪武二年(1369年)廢州改縣。《明史.地理志》記載,浚州治在浮邱山之西。《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鄒伸之《使達日錄》:浚州城在小橫山上,復有一山如偃月,與城對峙,蓋宋置城於浮邱山之西。明初徙治浮丘東北平坡上,去舊治二里。”清嘉慶《浚縣誌》載,浚州城“按故址衛水以西也,宋天聖(1023-1032年)間浚州治沒為湖,始徙浮丘山巔。”《河南省古今地名詞典》載:“浚州城在今浚縣浮丘山西1公里處。後地陷為湖,移至浮丘山巔。”

今遺址東西長約850米,南北寬約180米,面積0.15平方公里。遺址東城牆在今南關外後城溝西約30米,西至浚縣化工廠舊址西牆外;南至浚縣化工廠舊址殘牆外;北至地震臺院後明清城牆。 浚州城城牆為土城牆,利用北高南低的陡峭地勢構築而成。東城牆向南漸次築牆,延伸至化工廠舊址東南角,向北全部靠劈自然山體為屏障。城牆高度約為8至9米。

宋 曹勳撰《北狩見聞錄》記載:“自過河經浚州城外虜騎約攔百姓不得看。惟賣食物數人近前。臣以銀二兩博換飲食。賣人知是徽廟即盡以炊餅、藕菜之類上進反銀而去”。說是在1126年,金兵攻破汴京(今開封),金帝廢宋徽宗與子趙桓為庶人,並將二人連同后妃、宗室,百官數千人,以及教坊樂工、冠服、禮器、天文儀器等押送北方,汴京中公私積蓄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曹勳,勳字功顯,陽翟人,宣和五年進士。南渡後官至昭信軍節度使。曹勳當時也被押送北方。他據此寫成了《北狩見聞錄》,記錄當囚車經過河南浚州城外時,曹勳想用二兩銀子換些食物,而賣食物的人得知囚車裡坐著的竟是自己國家的皇帝,於是退還銀兩,而把全部的炊餅藕菜恭恭敬敬地呈上。北上途中,一半的人被折磨致死或者自殺,屍體枕藉於途。宋徽宗的愛妃王婉容等被金將強行索去,到金國都城後,被命令與趙桓一起穿著喪服,去謁見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廟宇。囚禁期間,宋徽宗受盡精神折磨,兒媳婦邢秉懿和女兒柔福帝姬都淪為金國軍妓營“浣衣院”的妓女。

建炎元年(1127年)秋,曹勳從燕山歸至南京(今河南商丘)。曹勳帶回宋徽宗信件一封、宋欽宗信件一封,另外還有趙構母親韋賢妃、妻子邢秉懿帶給他的信物,並要求曹勳對趙構:“深致我血淚之痛!” 他哭著叮嚀曹勳,切記要轉告高宗“不要忘了我北行的痛苦”,說著取出白紗手帕拭淚,然後將手帕也交給曹勳說:“讓他深知我思念故國而哀痛淚下的情景。”宋徽宗的信寫在一件背心的衣領上,趙構打開後見上面寫著:“可便即真,來救父母!”宋欽宗的信,用血手指寫在一塊衣襟上:“播告四方,忠臣義士,奮心一舉,猶可為朕報北轅之恥也!毋忘!毋忘!”趙構看完信件後,在群臣面前哭泣不已。之後,曹勳又奉上韋賢妃和邢秉懿的信物,並對趙構訴說了他們在金國遭受凌辱的“血淚之痛”。同年秋天,曹勳見到了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招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但當權者沒有理會他。曹勳被罷官,而宋徽宗也因不堪折磨而死。紹興十二年(1142年),曹勳奉命出使金國,見宋朝遺民聽到南宋使臣經過,都聚在一起觀看,嗚咽流淚,他心中十分感慨傷心,作了《入塞》詩:“妾在靖康初,胡塵蒙京師。城陷撞軍人,掠去隨胡兒。忽聞南使過,羞頂羖羊皮。立向最高處,圖見漢官儀。數日望回騎,薦致臨風悲。”宋孝宗乾道六年,也就是公元1170年,南宋著名的詩人范成大出使金國,經過浚州,感懷舊跡,作詩《天成橋》、《舊滑州》。詩中悲切長吟:“一岡邑屋舊河灘,卻望河身百里間。湧土漲沙漫白道,天成橋石在高山。”又嘆:“大伾山麓馬徘徊,積水中間舊滑臺。漁子不知興廢事,清晨吹笛棹船來。”

千年的浚州故城見證了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中原百姓因戰亂流離失所的悲慘情景,也見證了的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押解北上的痛失國土“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的淒涼。

靖康之難導致了北宋的滅亡,深深刺痛漢人的內心,南宋岳飛在《滿江紅》中提到:"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歷史上的浚縣故城(三)浚州城

浚縣古城


歷史上的浚縣故城(三)浚州城

靖康之難


歷史上的浚縣故城(三)浚州城

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斷天無南雁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