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

you豈在朝朝暮暮


棋藝高者,往往能從大局出發,走一步看兩步想三步,甚至更多。而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下棋者。

諸葛亮雖躬耕於南陽,隱居於隆中茅廬,但卻能不出門而知天下事,並對天下走勢做出了極準確的預判,在劉備求教時,諸葛亮給他繪出一幅三足鼎立、甚至一統天下的藍圖。

一、諸葛亮是如何做到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的

在《隆中對》開篇是這樣寫的:

  •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常自比於管仲(春秋名相)、樂毅(戰國名將),但當時的人們都不相信這件事,認為諸葛亮在吹牛,只有博陵的崔州平、穎川的徐庶與諸葛亮關係很好,認為確實是這樣。

這一段有什麼含義?諸葛亮有大志,他也自認為很有能力,但當時的人們都認為他在吹牛,這說明諸葛亮的名氣是不大的,是不為世人所知的。而承認他確實有能力的只有與他交好的崔州平與徐庶等人。

崔州平是博陵名士,漢朝太尉崔烈之子,在當時的社會上有一定的知名度。徐庶乃穎川名士,大家對徐庶的瞭解應該比崔州平要高一些,在三國劇中,徐庶是劉備投奔荊州劉表之後的第一個謀士,後來為了被曹操抓去的母親而投身曹營,但徐庶從未獻上一計一策,於是就有了“

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這句歇後語。

諸葛亮的好友還有如龐德公、司馬徵、龐統這些人。龐德公是漢末隱士,曾稱諸葛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徵為水鏡。

而諸葛亮與這些好友常常坐談論道,暢談天下大勢,從而知天下之消息。

而且諸葛亮所謀的並不是一州一郡之得失,而是站在整個天下的角度謀國!如《孫子兵法》的思想在古代有效,在現代仍有效,兩千年的時間裡,這部兵書從來沒有過時。因為天下就是這個天下,而諸葛亮與劉備講的就是戰略思想。

《隆中對》:立足與自身實力與當時環境制定的戰略方針

在隆中,諸葛亮為劉備的戰略規劃如下:

  •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
  •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這兩點是符合當時環境的,曹操在“官渡之戰”打敗袁紹,後又連敗袁紹几子,成功統一北方,又有天子在手,挾天子以令諸侯,實力最強,打是肯定打不過的。

而孫權家族在統治江東已經有三代人了,得到了江東百姓的擁戴,也得到了江東士族的承認,而江東後靠大海、前有長江天險可守,但他的實力比不過曹操,所以可以做為盟友。

諸葛亮繼續分析了其他割據勢力的現狀:

  • 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
  • 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荊州的劉表和益州的劉璋都不是賢明之主,所以劉備實力雖弱,但卻有機會可以佔據這兩州之地。

這並不是諸葛亮信口開河,這是他對天下大勢的一個自己的想法,而且這個想法很精準。在之後,劉備聯合孫權在赤壁大敗曹操,並佔據了荊州,後又挺進西川,攻取了益州。

因此就目前來講,諸葛亮為劉備講的東西基本實現了,而實現這些東西靠的卻是劉備與諸葛亮還有底下許多人的努力而達成的。

沒有諸葛亮“舌戰群儒”,江東也難以與劉備達成同盟,若是在赤壁一戰中沒有大敗曹操,哪裡還有後面這些事情?

所以我認為諸葛亮在當時天下形勢的情況下,為劉備繪製出了這麼一幅藍圖,但能不能後實現卻是另一說,但基於對當時天下的考慮,諸葛亮做出這番戰略規劃是很合理的。



無古無今


有句話就是“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諸葛亮作為卓越的軍事家和謀略家,他必定會通過各種渠道瞭解天下大事的。瞭解外面的大事無非就是這幾種可能性。

1.學識淵博,飽覽群書。

諸葛亮是一個知識分子,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家中書籍肯定很多,不出門並不是兩耳不聞窗外事,而是通過自己的學識,再加上自己懂點天文玄學,八陣圖就是他懂玄學的鐵證。基本上算算就知道天下大事了。

2.善於溝通,能說會道

據說諸葛亮的許多親戚都是達官顯貴,親戚拜訪他家的時候會談些外面的大事,所以他就瞭解個大概了。

3.道聽途說的

諸葛亮躬耕於南陽,南陽又不是那種非常鼻塞的深山老林處,附近肯定有人煙的,只是稀少罷了。他出門的時候可能聽山野村夫談論的話得知的消息。

4.此消息不準確

也不能確定諸葛亮是絕對的不出門,也可能是書上為了襯托他的神秘和聰明,故意碩他不出門就知天下事。






長在心尖的無憂花


諸葛亮並非足不出戶,記得劉備三顧茅廬嗎?前兩次都沒見到孔明,雲遊去了,第三次,也是剛好回家。雲遊,是古人理論聯繫實踐的學習方法,讀萬卷書書,不如走萬步路。我記得韓信統兵前,也遊歷了不少古戰場,總結戰役的得失,使兵法也能切合實際。所以,雲遊就是調查研究,這是諸葛亮獲得信息的重要途徑。諸葛亮說“躬耕於南陽”,並非是真的種地,只是地主罷了,他大量的時間是外出遊學。第二是與人交流。諸葛亮是徐庶推薦的,徐庶又是水鏡先生推薦的。東漢末年有一種點評人才的習俗,據說曹操也去參評,評語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曹操聽後哈哈大笑,似乎評價很中肯。水鏡先生也是這種點評人,要作出比較中肯的評價,是要掌握大量信息的,當時沒有網絡,如何獲得大量信息?那就是一些人在一起探討,互相砌磋,從而瞭解對方,同時也獲得了大量信息。第三,官方也應該有傳遞信息的東西,例如官方文書,諸葛亮有機會獲這些文書,瞭解天下大勢。諸葛亮的叔叔在劉表處為官,兄長諸葛瑾在東吳為官,水鏡先生的弟子司馬懿在魏為官,所以,諸葛亮有機會獲得官方信息。



朵朵佬爺


諸葛亮住的地方在隆中,距離襄陽城僅有二十里。襄陽是荊州的政治中心。

別看劉表心無大志,但荊州在他的治理下。在戰亂頻發的漢末,荊州政局穩定,經濟、政治得到長足發展。當時北方的文化中心是洛陽,而南方以襄陽為中心。荊州八郡,地方千里,吸引來自全國各地逃避戰亂的流民。

有志之士,則紛紛聚集在襄陽。劉表為安置這些人才,在襄陽“開立學官,博求儒士”。讓荊州學術氣氛十分濃厚。

雖然諸葛亮“躬耕隴畝”,但他的朋友圈有司馬徽、龐德公、徐庶等人。這幾人聚在一起,少不了不談些國家大事,當時稱“清談”。

而諸葛亮本是山東琅琊陽都人,後碰上黃巾起義,諸葛亮家族便南下逃到荊州襄陽。這些逃難經歷,自然構成諸葛亮知天下的信息來源。


本草百曉生


以前總以為這得益於個人才智,等走向社會有了社會經驗才懂得那是因為其階層地位和朋友圈。尤其在公眾媒介信息完全沒有的古代,這些差異更可以拉開階級的差異。你看諸葛亮的身世和階級,他本身就是琅琊郡陽都縣的官吏之家,這是典型的士大夫階層,在視野上天然地就不是老百姓,就像是王思聰作為頂級的富二代一樣,從小接觸面就不一樣,知識和人際圈子完全不同於普通老百姓。而其後,諸葛亮跟著叔父來到荊州的,其叔父諸葛玄一來到荊州就打入到以劉表為核心的荊襄政治圈裡,在這樣一個環境裡,往來的人物都可謂是當前社會的主導階層,也相當於都是左右時局的頭部資源,這種大背景,加上諸葛亮個人的勤奮、聰明,才有了這種未出茅廬而知天下事的才學。




輝常愛讀書


古代沒有發達的傳媒,為何諸葛亮囿居一隅能預知天下三分?其實,諸葛亮未出山之前早已建立了龐大的社會關係網。這些社會關係對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極為有利。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別嫁給了襄陽最有勢力的龐家和蒯家。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關係。蔡瑁是諸葛亮妻子黃氏的親舅舅,劉表則是黃氏的親姨父,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娶的又是蔡氏侄女。諸葛亮本人與襄陽龐、蔡、黃、蒯、習、楊等名門望族子弟多是朋友關係。諸葛亮的家族在魏、吳政權均有政治要員,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在曹營,諸葛亮與這些家族成員常有書信往來。而諸葛亮所居之地在劉表治下遠離中原戰亂,各地名士彙集。這些有利條件,使得諸葛亮熟知天下大事,再加上諸葛亮本身才具不凡,分析出天下三分又有何難?


新疆岐哥


這個我們先來看諸葛亮出身。

曹操屠殺徐州,孔明之父諸葛珪死去,一家人逃難到荊州,投奔與劉表關係不錯的叔叔諸葛玄。諸葛玄死後,諸葛家的瑾、亮、均三兄弟和兩個姐姐相依為命。他們長大成人後,開始了重建家族的經營:孔明的大姐嫁給了蒯氏家族的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龐統是龐德公的侄子;孔明自己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碩為妻,黃承彥是蔡瑁的妹夫,蔡瑁的姐姐正是劉表後老伴蔡夫人。

孔明與黃氏完婚,媒人正是司馬徽。

諸葛亮在南陽期間,最喜與崔州平遊山玩水,三顧茅廬的其中一次便是和崔州平遊歷山川去了。那麼這個崔州平是什麼人呢?我來介紹一下。

崔鈞,字州平,即崔州平,博陵安平人。太尉崔烈之子,議郎崔均之弟。鈞少交結英豪,有名稱,歷任虎賁中郎將、西河太守。獻帝初,鈞與袁紹俱起兵山東,討董卓。後與諸葛亮、徐庶等人相善,與石廣元、孟公威、徐元直為“諸葛四友。當時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時人大都不認同,只有崔鈞與徐庶認為諸葛亮確實可比。

看完這個,你還覺得諸葛亮是南陽縣山野村夫嗎?他可不是鄉野之人

在三國魏晉的歷史舞臺上,諸葛氏家族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諸葛亮為蜀漢之丞相,實為蜀漢最高執政者;諸葛瑾、諸葛恪父子輔助孫權父子,亦為柱石之臣;諸葛誕則出仕曹魏,對魏末軍政局勢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諸葛璋、諸葛虔、諸葛瞻、諸葛尚、諸葛喬、諸葛攀、諸葛原、諸葛直、諸葛壹等人影響也較大。他們分佈三國,皆為俊傑,地位重要,聲名顯赫,在孫吳、蜀漢和曹魏分別建立了非凡的功業,史載諸葛氏“一門三方為冠蓋”,成為“天下榮之”的“天下盛族”。兩晉之際,由於諸葛恢的貢獻及諸葛太妃等諸葛氏族人的努力,琅邪諸葛氏門望進一步上升,以至於一度成為與琅邪王氏爭競“姓族先後”的顯赫門庭。


歷史冷知識鉤沉


說諸葛亮不出茅廬就知天下事,這是無知。

諸葛亮所處的東漢末年不是現在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敲敲鍵盤或者動動手指就能知道天下大事。

劉備為了日後成就大業,他留心訪求人才,請荊州名士司馬徽推薦。當時司馬徽說:“此地有‘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謀士徐庶也向劉備推薦說:“諸葛亮是個奇才。”

劉備於是與關羽、張飛一起帶著禮物專程到隆中(今河南南陽城西,一說為湖北襄陽城西南)臥龍崗去請諸葛亮出山輔佐他。恰巧諸葛亮這天出去了,劉備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隔了幾天,劉備打聽到諸葛亮回來了,又帶著關羽、張飛冒著風雪前去。哪知諸葛亮又外出了,劉備他們又空走一趟。

司馬徽和徐庶在當時算得上是名人,名人推薦的人,劉備自然以為然也。從這裡也說明這些名人跟諸葛亮交情匪淺,經常走動,對諸葛亮非常佩服。若非如此,怎麼知道諸葛亮的才能。劉備三顧茅廬,前兩次諸葛亮都不在家,也印證了諸葛亮確實也很忙,又出去與好友喝酒縱論天下大事去了。諸葛孔明交往的朋友除了司馬徽、徐庶,還有很多,如鳳雛龐統(之後被諸葛亮推薦給備)、石廣元、孟公威、魯肅等。所以諸葛亮的朋友圈很強大,既有從政的,又有治學的,這些人之間互相推薦、幫助,互相成全,都絕非等閒之輩。

由此說諸葛亮能夠知道天下大事絲毫不奇怪。諸葛亮所做的這些工作都指向一個目的:施展抱負,不負平生所學。所以諸葛亮不會天天睡到自然醒,而是非常勤奮,頻頻交友交流,主動去關注天下大勢,向朋友闡述自己的主張,贏得朋友的認同,讓他們去給自己做廣告。同時諸葛亮也在內心反覆考察自己的那些目標人選,但是諸葛亮自己絕對不主動說出來,睡在草廬,看似漫不經心,實則不然。

諸葛亮所處的時代漢室雖衰,仁人志士仍將匡扶漢室作為畢生追求。劉備的皇叔身份,諸葛亮比較看好,但又不能太上趕著,設計讓朋友擇機說出來效果更好,兩次放鴿子後欲擒故縱的功夫也做得差不多了,第三次見好就收答應出山,皆大歡喜。不能不說諸葛亮是個裝B高手、營銷高手。



風雲雜談


古代沒有發達的傳媒,為何諸葛亮囿居一隅能預知天下三分?其實,諸葛亮未出山之前早已建立了龐大的社會關係網。這些社會關係對諸葛亮分析天下大勢極為有利。諸葛亮的大姐、二姐分別嫁給了襄陽最有勢力的龐家和蒯家。諸葛亮的丈人黃承彥和劉表是連襟關係。蔡瑁是諸葛亮妻子黃氏的親舅舅,劉表則是黃氏的親姨父,劉表的小兒子劉琮娶的又是蔡氏侄女。諸葛亮本人與襄陽龐、蔡、黃、蒯、習、楊等名門望族子弟多是朋友關係。諸葛亮的家族在魏、吳政權均有政治要員,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東吳做官,諸葛亮的堂弟諸葛誕在曹營,諸葛亮與這些家族成員常有書信往來。而諸葛亮所居之地在劉表治下遠離中原戰亂,各地名士彙集。這些有利條件,使得諸葛亮熟知天下大事,再加上諸葛亮本身才具不凡,分析出天下三分又有何難?


Daiwenlong


在演義及歷史中,諸葛亮都是隱居於隆中,每日讀書、種地,過著隱士生活。但劉備拜訪時,他卻通曉天下大事,提出了著名的“隆中對”,為劉備確立了三分天下的戰略。在沒有網絡、報紙的古代,諸葛亮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其實,諸葛亮並非陶淵明那樣的真隱士,他實際上是“假隱居”。如果真要隱居避世的話,完全可以選擇一個偏遠、人跡罕至的地方。但諸葛亮所居住的隆中,距離南方政治中心襄陽只有十幾裡地,騎馬20分鐘就能到達。假如現在有個人,住在距離廣州、深圳只有幾十分鐘路程的郊區,卻宣稱自己在隱居避世,你能相信嗎?

其次,真的隱士通常都是要遠離政治,更要遠離各路權貴、名士的。但諸葛亮雖然居住在隆中,卻一直關注政治。他最愛讀的《梁甫吟》,是一首與政治相關的詩歌。諸葛亮還常常自比於管仲、樂毅,這兩人都是建立過大功業的人。一個真正的隱士會這麼強的功業心嗎?諸葛亮還經常品評自己的朋友,評價他們的能力能做多大的官。真正的隱士也不會整天關注這些俗事。

諸葛亮還很熱衷於與各路名士、權貴結交。比如他的朋友崔州平,是太尉之子。如司馬德操、龐德公、黃承彥,都是荊州名士。他的岳父黃承彥與荊州牧劉表還是連襟。這也可證明他並無隱逸之心。

所以,從諸葛亮的居住地點、日常行事來看,他並非真正的隱士。相反,他一直在積極的關注政治、結交賢才、等待時機。

那麼,諸葛亮有那些途徑可以瞭解天下大事呢?

首先,諸葛亮的出身就不一般,他是西漢司隸校尉(最高檢察長)諸葛豐的後代。他的父親諸葛珪做過泰山郡丞(副省長),叔叔諸葛玄曾被袁術(一說是劉表)推薦為豫章太守(省長)。可以說諸葛亮是出生於世代官宦之家的。諸葛家族的朋友遍佈於上層社會。比如他的叔叔諸葛玄,與荊州最高統治者劉表關係很好。

諸葛亮又與荊州名士圈裡的重要人物如司馬德操、龐德公、黃承彥等建立了密切的聯繫。龐德公稱呼諸葛亮為臥龍、稱呼龐統為鳳雛。而水鏡先生司馬德操則親自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諸葛亮的其他朋友也都很不一般,他們要麼是崔州平這樣的世家子弟,要麼是徐庶這樣遊歷天下的奇士。

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又與荊州大族蔡家建立了聯繫,建立了更龐大的人際關係網絡。這蔡家堪比民國時期的宋家。黃承彥的妻子是蔡諷長女。蔡諷的姐姐嫁給了漢末名將、太尉張溫。蔡諷的小女兒嫁給了劉表。蔡諷的兒子是就是在荊州掌握實權的蔡瑁。

總之,通過家族關係、聯姻、交友,諸葛亮與當時天下的世家大族、各地的實權人物都建立了密切聯繫。通過這些熟人探聽天下大勢,比別人道聽途說更為可靠。

除此之外,諸葛亮還通過讀書瞭解天下大勢。諸葛亮的讀書很有特點,他並不追求精讀,而只求瞭解大略。通過廣泛閱讀,諸葛亮進一步擴大了的視野。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到諸葛亮“隱居”生活的另一面。他並非真正的農夫,種地、種菜對他來說只是一種休閒娛樂而已。他的居住地隆中,距離襄陽很近。當時北方大亂,全國各地的士族、名士遷居到襄陽避難。年輕的諸葛亮,經常到襄陽去,與全國各地的名士交流消息、瞭解北方形勢。通過叔父諸葛玄與岳父黃承彥的人脈,諸葛亮得以結交劉表、蔡瑁等荊州實權人物,瞭解荊州形勢。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是孫權的親信部下,兩人常有書信交往。諸葛亮很可能借此深入瞭解了東吳的情況。他還經常去拜訪司馬德操、龐德公等前輩,與他們交流思想、政治見解。通過不斷的交流、思考、分析,諸葛亮逐漸對天下大勢洞若觀火,只待遇到明主,以成就事業。但荊州牧劉表無能、不能重用賢才,曹操有篡漢之心,不符合諸葛亮的標準。一直到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才決定出山。諸葛亮《出師表》說的“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只是自謙而已,並非真的如此。但是如果一直都遇不到明主的話,諸葛亮確實有可能一輩子隱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