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5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哈佛、斯坦福等眾多名校提供的大量調研數據總結出成功孩子的父母所擁有的7個共同特徵。

1.捨得用孩子,讓他們從小做家務

根據哈佛大學做過的調查顯示:愛幹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幹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後的就業率為15∶1。成功孩子的父母能意識到:讓孩子做家務能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學習能力,並且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義務感。做家務長大的孩子更能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從小就有獨立自主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重視培養孩子的社交技巧

孩子在幼兒時期的社交技能會影響他們之後20年後的成就,這是一項追蹤了全美幼兒園2到5歲700多名兒童後的研究發現。這些父母經常會邀請其他孩子來家裡玩兒,或者讓孩子積極參與課外活動,經常和別人溝通、合作的孩子能更好的解決問題,並且大膽、有想法、樂於助人,長大之後成功的概率會更大。

3.給孩子提供一個愉悅的家庭氛圍

都說夫妻恩愛,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很多成功的孩子,都是在父母恩愛的家庭里長大。而他們的父母也知道,彼此愛的有多深,孩子內心就有多少分量的愛。與此同時,有個調查顯示:關係融洽的單親家庭的孩子比關係緊張的雙親家庭的孩子發展得更好。其實這也說明了,即使父母不在一起了,但若能經常和孩子一起相處、一起交流、一起玩,跟孩子建立親密的情感,讓孩子知道自己仍然被愛、被認可,還是不絲毫影響孩子日後的人生髮展。

4.在孩子的頭三年做到親密育兒

腦神經學家強調過:一個擁有健康人格和聰明大腦的孩子,他的安全感是非常足的,而安全感的建立最重要的是在孩子生命的頭三年裡。如果這三年,孩子得到了親密育兒,之後他們的成績不但很好,在人生30歲時的人際關係和學術成就也更優秀。成功孩子的父母會把握親子依戀感建立的最好時機。當然親密育兒並非要24小時陪伴,而是固定時間內的全情陪伴。

5.不時時刻刻圍繞孩子,能保持情緒穩定

所謂“情緒傳染”,基本就是指壞情緒從一個人轉移到另一個人身上。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焦慮、煩躁、不安、沮喪、憤怒的情緒時,孩子也會受到消極的影響。“成功孩子”的父母不會時時刻刻圍繞著孩子,尤其是3歲之後,但一樣能把更多的陽光、快樂傳達給孩子,即使心情跌落低谷,他們也能找到更合適的宣洩口。

6.媽媽也參與社會工作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表明,如果媽媽在外有一份工作將會大大有益於孩子的成長。尤其是家有男孩,他們在長大之後,平均每週花7.5個小時照顧孩子、花25分鐘做家務。這項研究的第一作者、哈佛商學院的教授Kathleen L. McGinn對Working Knowledge網站說:“一個有工作的媽媽,是培養性別平等觀念的方式之一。”

7.更肯定孩子努力的價值

研究顯示:常被誇聰明的孩子更喜歡做容易的事情,因為這樣能一直被人誇;而常被誇努力的孩子更喜歡挑戰困難,因為他們享受成功後別人的讚美。前者會認為“天生聰明,不需再努力”,遇到失敗,會否定自己;後者在人生的道路上越挫越勇。“成功孩子”的父母會對孩子說:“這些題你都答對了,你很努力”、“這次演出成功了,你很努力”。他們會讓孩子知道,一切都是他後天的努力得來的,而不是天生的聰明賦予的。

王心怡的媽媽從小就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引導和培養

一篇《感謝貧窮》的文章,再一次被關注,其實不是“寒門難出貴子”,也不是家境決定孩子的優秀程度了,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到底是以什麼樣的眼界和見識來培養我們的孩子。

出身農村,家境貧寒的18歲女孩,以707的高分被北大中文系錄取後,寫下:“謝謝你,貧窮。”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女孩家有兩個弟弟,媽媽身體不好,在家照顧長年患病、生活難以自理的姥爺,全家的收入,就指望著家中的五畝地,和爸爸不穩定又少得可憐的工資。

在我們看來,這個女孩簡直是不佔有任何優勢的,這樣的孩子能取得這麼優異的成績簡直令人驚異。但當我們瞭解到她是在什麼樣的家庭環境下成長後,便會覺得,她這麼優秀,理應如此。

王心怡的媽媽從小就十分注重對孩子的引導和培養,家庭氛圍更是十分和諧友愛。好的家庭教育往往更有機會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好的父母也能向孩子傳達出正確的人生觀。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在她因衣服破舊被同學嘲笑時,媽媽告訴她:“不用理他,踏實做事就好。”讓她學會抬起頭,走好自己的路,而不是被他人的評價束縛停滯不前。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談到學習知識時,媽媽說:“這是一條通往更廣闊世界的道路。”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日常生活裡,媽媽的關愛和陪伴更是滲透在一點一滴之中。和愛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她的成長環境撇開貧窮,顯得豐富多彩。

正如網友們評論的: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由此可見,比起外在的物質條件,父母對孩子的影響才是最重要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傳達出的態度、理念,以及自身的品德修養,無時無刻都在對孩子產生著影響。

父母的眼界和學識,藏著20年後孩子的樣子。如果我們能夠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用耐心與愛滋養孩子,那麼這樣的孩子,今後一定不會很差。

克林頓和奧巴馬的母親

克林頓是美國當代最優秀的總統之一,在他還沒有出生,他的父親就因為一場意外的事故去世了。就這樣一個從來沒見過自己的親生父親的孩子,最後卻成為了美國的總統,這不可謂不是一個奇蹟,而這個奇蹟卻是克林頓的媽媽“一生締造”的。2000年12月,克林頓的媽媽在跟癌症鬥爭了很多年以後溘然辭世,而母親的去世給了克林頓巨大的打擊,幾天裡他一直沉陷在對媽媽的回憶中,在媽媽的葬禮上,克林頓面對所有的來賓這樣評價自己的媽媽:“她是一位堅強、勇敢、樂觀而非常有遠見的母親,是她把我從一個偏僻的阿肯色州的小男孩培養為今天的美國總統的,她將是我一生追隨的偶像。”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從小到大克林頓和媽媽的關係都非常親密而融洽,雖然從沒有得到過父愛,可克林頓從阿肯色州的小鎮石頭城到入主華盛頓的白宮,每向上走一步都難以忘懷媽媽對他的影響與幫助。而當記者採訪他,要他談談媽媽在他生命中的記憶時,克林頓說的最多的便是“媽媽的廚房”,“噢,那雖然是一個不太大的地方,但是媽媽的愛卻讓我覺得那裡好大好寬闊。”

後來,“媽媽的廚房”一直是克林頓的母親情結裡的最重要的部分。

在克林頓的記憶中,從他記事開始,有媽媽待著的廚房便是他最幸福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在那裡有媽媽為他準備的可口的早餐和晚餐,有媽媽替他準備好的上學吃的“三明治”,郊遊時野餐的食盒。最重要的是在媽媽的廚房克林頓完成了所有的人生重要的選擇,考進斯坦福大學,決定向希拉里求婚,以及參加阿肯色州的州長競選,甚至決定角逐美國總統,這所有的關係到他一生的決策都是克林頓在媽媽的廚房跟媽媽的溝通和交流中慢慢的從夢想變為現實的。

所以,克林頓直到現在都認為媽媽把廚房變成了兒子夢想開始的地方。

從我記事的時候,媽媽每天都要在廚房裡跟我聊一會兒,聊的內容不固定,有時是學業的事情,有時是健康的問題,甚至有時就是聊聊我們對鄰居的那條狗的看法,不管聊什麼,也不管聊的時間有多長,我和媽媽都很愉快,我至今還記得她一邊烤麵包一邊迴轉頭跟坐在餐桌前的我聊天的情景,那種感覺彷彿就在昨天。我最高興的是媽媽跟我聊天,從來不把我當作小孩子,她很認真地跟我討論一切,用她的開朗的、堅強的性格跟我交流我們共同的夢想,當我15歲時,有一天我在媽媽的廚房跟她宣佈,我將來一定要競選美國總統時,媽媽一點都沒認為我是在異想天開,她認真地想了一會兒,然後,她告訴我,“比爾,我相信你能行,媽媽也曾經有這樣的夢想,只是當我覺得我做一個讓病人喜歡的護士更合適時我就放棄了,現在,對你來說也許是實現這個夢想的最好時機。”

我當時真的只是一種少年的“白日夢”,可在媽媽的廚房裡,我卻得到了媽媽不容置疑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說是媽媽給了我誰都無法替代的自信和勇氣。媽媽的廚房讓平時堅強、獨立的媽媽成為一個溫柔的女人,一個跟我無話不談的親密朋友,也讓我有一種被信賴的感覺。媽媽去世後,我心裡最難過的便是媽媽的廚房將因為少了這個獨特而樂觀的女人而變得充滿了遺憾,因為再也沒有人跟我一起分享夢想了。

克林頓媽媽的廚房”成就了克林頓這個15歲時就一心想要參加總統競選的少年的夢想,也使克林頓媽媽成為美國人民非常尊敬的女人,這對這位一生結了三次婚,卻幾次遭遇丈夫去世的打擊的女人不可謂不是一種人生的補償。所以,給孩子一個“克林頓媽媽的廚房”,應該是每一位做媽媽的女性的職責,不管你是一位職業女性,還是一位全職媽媽,也不管你的孩子是3歲或者是18歲,他們都需要有一個能夠與你親密接觸,暢所欲言,毫無壓力的傾聽與傾訴的地方。

“媽媽的廚房”是克林頓媽媽給我們的最好的積極家庭教育理念。

在許多人看來,奧巴馬有著一個被“拋棄”的悲傷的童年,這樣一個人竟能健康成長,甚至雄心勃勃地進軍總統寶座,多少讓人有點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的背後源自於奧巴馬所受到的不一樣的家庭教育!奧巴馬是歷史上最強120位單親名人之一,他之所以能獲得如此大的成就關鍵在於他獲得了心理成長。首先在於他強大的缺失性動機:一是父母“拋棄”帶來的挫折,父親、母親都多次結婚和離婚;一是剝不掉的黑皮膚,奧巴馬9歲時在一本雜誌上看到一個黑人為除去黑皮膚,用強力化學淡化劑最終幾乎毀壞了他所有的皮膚,照片讓他如遭電擊。這種如影隨形的自卑要麼導致一個人要麼沉淪,要麼就會迸發出驚人的鬥志,產生強烈的成就慾望,在奧巴馬身上正是產生了積極的強大動力,從社區工作者、博士、教授、州議員、國會議員一路走來,並最終鎖定最高奮鬥目標。奧巴馬曾在自傳奧巴馬一家《來自我父親的夢想》一書中寫道

:“在我的生命中,她(母親)是獨一無二的永恆。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最仁慈,最高尚的精神。我身上的所有優點都源於我的母親。”

優秀孩子的父母都有這7個共性,3個育兒榜樣賦能天下父母

他為什麼沒有成為墮落的人渣?用一句話回答:毀害人的不是家庭而是家庭教育!分析奧巴馬的成長,家庭帶給他的心理傷害並不大,他的家庭雖然破碎,但他在家庭教育上獲得的心理營養一點不輸於完整家庭,甚至比一般家庭可能還要優越。

奧巴馬的母親雪莉是個大膽、幻想、浪漫的女子,18歲的她在夏威夷大學與來自肯尼亞的留學生老奧巴馬相識,並衝破一切阻力嫁給他,19歲便誕生了奧巴馬。奧巴馬2歲時父親到哈佛大學讀書,父母終而分手,後來母親與印尼留學生蘇託洛結婚,並帶上6歲的奧巴馬搬遷到印尼。繼父是個很和藹的人,對奧巴馬很好,鼓勵他與當地小朋友玩耍。有一次奧巴馬問繼父某人為什麼被殺?繼父說那個人是個弱者,給他講強者與弱者的生存道理,繼父問奧巴馬:“你打算成為哪一類?”沒等奧巴馬回答,他就告誡奧巴馬道:“最好成為強者,如果你不能成為強者,那麼就成為智者,然後再去為強者出謀劃策,使他們愛好和平。”但繼父後來卻變得酗酒花心。奧巴馬10歲時,父母再次離婚,奧巴馬獨自回到美國(3年後母親完成博士學位回到美國),由外婆外祖父照顧。外祖父斯坦利有著火熱的靈魂,有時也會說大話,做白日夢。他的外祖母瑪德琳卻務實能幹,只有高中畢業,卻從秘書一直做到銀行副總裁,她把外孫歐巴馬送進最好的中學。

用家庭教育中的八個大於號來分析奧巴馬的成長,關鍵因素都在其中。

首先從“理念大於方法”來說,美國的家庭教育基本都是人本理念的,他們相信人有自我成長的能力,人能找到自己的方向並實現自己的理想,他們家沒有任何一個人告訴他應該做什麼去考什麼大學,母親只在他高中畢業前給他寫了信,對未來作了建議,並在信中對大學制度提出質疑,只說念大學是第一步。

“關係大於一切”上說,他們家的關係表面似乎很亂,但兒童的成長是在三大關係中的成長,奧巴馬從出生到10歲基本上跟母親在一起的,他的安全依戀沒有受到損害。他的親人都是和善的人,合不來就分開,而不是無休止的爭吵和經年累月的折磨。奧巴馬在這樣的氛圍中自由長大,夥伴很多,因為熱愛打籃球,奧巴馬有自己的圈子。可以說母子關係、家庭關係、夥伴關係三大關係保證他的基本需要是滿足的,茁壯成長並不奇怪。由於關係不出問題,也就不會激起過強的青春期叛逆,雖然他也迷茫過,吸食毒品,沉迷酒精,奧巴馬自己說:“中學時候的我是每一個老師的噩夢,沒人知道該拿我怎麼辦。”但沒有人逼迫和扭曲他,終究會向著天空向直的方向發展。

奧巴馬顯然繼承了母親和外婆的特質。他說,他越長大越覺得外婆對他潛移默化的影響非常之深。儘管奧巴馬的外公外婆反對女兒與老奧巴馬的婚姻,同時還受到奧巴馬在肯尼亞的爺爺來信的侮辱,但他們並沒有因此而在奧巴馬的面前詆譭他的父親,反而,他們會向對父親沒太深記憶的奧巴馬談到他父親的軼事,例如談起老奧巴馬曾在國際音樂節上唱非洲歌曲,“你老爸唱得非常好,每個人都被他迷倒了。”這種教育真正是“品德大於分數”。雖然父親在成長中只是短暫的存在,但他對父親一點也不記恨,父親從肯尼亞到美國來探望他時,他對父親很崇拜,父親到中學做了個演講,連老師和同學都為他父親折服。

奧巴馬不是在說教中長大的,是在“感受大於道理”的原則下成長的,繼父那次作的教育奧巴馬現在還記得說明他感受多麼深!他在成長中獲得的感受太多了,他的夢想也是一個黑人青年因社會不公而掙扎中獲得的。他自小感受了國際關係大家庭,所以有興趣在大學選擇了國際關係專業,作社工讓感受了更多底層人的生活,決定從政,並喚起更大興趣考進哈佛大學攻讀法學博士,這是他成長的內在需要,而不是為了一份工作、一張文憑。其實他的母親就是一個充滿理想憑興趣辦事的人,她和兒子一起觀賞日落月出的美景,也經常在半夜把奧巴馬從床上叫起來看美麗的月色,完全遵從

“興趣大於知識”原則。

雄心抱負是心靈空間的表現,奧巴馬的空間成長天生就比別人優越,愛心和包容是他們家庭的特色,“空間大於愛心”是一貫的原則。至於“習慣大於神童”,顯然他們家沒有人去童,倒是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他一直是一名狂熱的籃球運動員。他是在自由愛心的家庭中中長大,他的生命可以說一直是處於勃勃的狀態,他的能力當然也就沒有受到任何抑制,這正是“狀態大於能力”!狀態是最感染人也最讓人相信的成長證據!

“八個大於號”是奧巴馬媽媽給我們的最好的積極家庭教育理念。

最後感謝兩位偉大的母親,培養了兩位優秀的總統,也給了我們兩大積極家庭教育理念:媽媽的廚房和八個大於號。

最後分享優秀父母積極養育五大心法:

1.接納孩子的與眾不同。

2.接納孩子會犯錯誤。

3.接納孩子會有消極情緒。

4.接納孩子渴望更多。

5.接納孩子說“不”的權利,但要牢記父母才是一家之主。

祝天下父母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