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981年的中专是现在的什么水平?

香蕉你个不难呢


在印象中,中专是分为小中专和大中专的,小中专是上完中学才考的,而大中专上完高中考的。至于中专如何换算成现在的本科、大专、985、211的,真的不好说,而且那个时候的就业背景和现在是完全不一样的,更加无法用现在的水平来衡量。

没经历过1981年的中专,但是经历过90年的小中专考试,深深地明白小中专对于当时的考生意味着什么。

以小中专为例,它已经意味着你可以正式进入国家编制,可以抱上铁饭碗了,可以是国家干部了。说到这儿,铁饭碗这个词,对于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很陌生了,而在那个年代,铁饭碗是非常牛的。铁饭碗对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来说是稳定和高收入的代名词,如果可以捧得铁饭碗,基本意味着顺风顺水了。所以,小中专考试是非常难考的,有的学校对于一个县甚至只招收一名考生。那个时候的学生,家庭基本都不是特别富裕,如果能考上小中专,那是多么令人激动的事。所以,学生成绩优秀的学生很多选择了考小中专。这时候还要说的是,那个时候,参加考小中专是不能考高中的,当然,那个时候高中前景远远不如小中专吃香。可以这样说吧,那个时候的小中专对于中学生而言就好像是神邸,只有“好学生”才能考入的。

90年的小中专考试已然是这样一种状况,可想而知81年的中专是何等的重要了。而且,那个时候能够考入中专,就可以说正式工作的大门已经向你打开了。他们在毕业后,进入工作单位,基本上都是领导干部,是单位的骨干。


村里来了照相的


80年代初,也记得一些事了

那时我才小学吧,也听说学校老师的一点事

记得当时学校里有个丑丑的老师,长得很丑,但是特别牛逼,每天都昂首挺胸的样子,后来,听说她是全校唯一的一个中专生,除了她,别人都是家属,所以她特别牛。但是,后来也听说,她不是考的,而且由老家推荐上的中专生。还记得,有一个特别年轻的老师,分配到了学校,她是第一个正儿八经考上中专的,她的工资就是比较高的,好像是40多,以前那样老一点的才38块左右


还记得,有俩个老乡的女儿,考上了师范学校,也是中专,那俩个老乡家,都牛皮哄哄的,说自己闺女是干部了,可祖坟冒了青烟了!

她们当时真的就像公主一样,特别令人羡慕

当时的中专,确实比例很小,而且几百个毕业生的情况下,才会推选出十来个学生去参加中专考试。

所以能考上的真是凤毛麟角

同时参加中考,考重点高中的更是寥寥无几

主要还有一些老师强调的:考上高中,再考大学,也不一定考的上。

现在回首那段往事,确实中专难考,可是当时,她们考的也就是师范类中专,如果再上三年高中,结果如何,谁也不知道的。

她们当时的中专,也就是现在的大学,几类大学,应该是不会是特别好的大学。

那个时代,飞速而去,文凭已经变得水分多多,大学也是只有985,211才值钱,现在更有双一流之说。以前的中专,已经随时代而被淘汰,那些老中专生们,也早已通过各种方式取得了高一级文凭啦


Longsuixinyuan


看到有人说八十年代的中专相当于普通二本水平,我就笑了!说明根本不了解大学扩招之前的中专生。



八十年代的中专和现在的中专不是一个概念,更不是一个量级。那个年代,中专分小中专和大中专两种。小中专是初中考的,大中专是高中考的。对农村孩子来说,初中能考上小中专,农村户口就可以转为城市户口,毕业以后国家分配工作,就可以吃商品粮了。吃商品粮是什么概念呢?就是有了有正式工作,每月有收入、吃药能报销、经常发东西、退休有工资。从此就可以脱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是正儿八经的城里人了。这对广大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喜事。毫不夸张的说,无异于过去的金榜题名!

八十年代,民营经济还不是很发达。当时的大中专毕业生,国家分配工作。中专毕业以后,一般都会分配到国企、机关和事业单位,并且是干部编制。当时人才很缺乏,大型国有企业,干部队伍主要是中专生,以及一些以工代干人员,全日制本科毕业的大学生很少。中专生在单位锻炼几年之后,很多人都走上了领导岗位。

过去的中专是很难考的。难度有多大?给你举个栗子就明白了。我是八十年代考取的小中专,我中考那年,中专分数线是500分左右,重点高中分数线445。想考上中专,有两个条件,一,智商够高,二,足够吃苦。到时我所在的全县唯一一所重点初中,全县的尖子生都汇集在此,两个班一百八十人左右,能考上小中专的只有十来个人。全县二十几个乡,都有乡初级中学(普通中学),基本没人能够考上小中专。按全县初中毕业生3000人计算,小中专录取率仅为千分之四左右。我老家那个村,全村2000人口,在大学扩招之前几十年,算上我在内,仅仅出了三四个中专生和大学生。我村曾经有一个人,为了考大学,复读了七八年,最后勉强考了一个大专。可想而知,当年考中专、大学难度有多大!

而现在的大学录取率如何呢?不要说一本,985、211大学在各省录取比例也占全部考生的10%左右。抛开诸如清华、北大、浙大、上交、复旦等顶尖985大学不说,就现在很多211大学的学生,包括一部分985大学学生,如果放在八十年代,不成为“大学漏”就是烧高香了,即便能被录取,充其量就是大专和中专。可惜,历史不会重来,所以,过去的中专生和现在的大学生没什么可比性。

年轻人可能不懂这段历史,我们这些老中专生可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曾经的辉煌和落寞也会铭记终生。

温馨提示:阅后如果喜欢,请不要忘记添加关注哟😄欢迎大家关注、点赞、交流、评论、收藏、转发,谢谢😜


管理那点事


我是79年初中中专,考的军校,全县考我一人(我考第四,军校还有体检)。去上学的第一原因是给家里减轻负担,吃饱饭。自己也可当兵,家里成分不好,当兵意味着政治上的脱胎换骨和人身解放。

我们这批人,应该说都是人精,聪明,刻苦,多数很能干。可惜的是部队领导非常左,不但不鼓励大家学习,还打压,大小会批评学习的人,大家偷偷学习,部队管理严,宿舍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关灯,大家就在厕所里学。要知道,这些人都是初中毕业,没学过英语,或仅学过几天abc,靠自学,硬是考出二三十个研究生,要是部队鼓励,给大家好的条件,我们这批应该多数人能考上。

其实也没啥后悔的,那年一起参加中考的人,没录取上的,也未必就好,不见得就考上理想大学,人这辈子都是命。

我们到部队的这批人,多数是教师家庭,或对政治,形势比较敏感的家庭,要知道,77年刚恢复高考,之前十来年大家都造反去了,没人学习,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

我就是从恢复高考开始,家里有老师,恶补,两年把初中高中的课都学完了。

我是我们这批人中不聪明的人之一。确实有聪明的,特别是学习,很多经典,今天就不举例了!


老杨老张1


我是90年初中毕业,当时中专是中专,技校是技校,中专录取分比我们市重点高中还要高20分,记得那会儿中专总分要求是500,重点高中是480,普通高中和技校,分数差不多都能上。那时的中专学制四年,技校学制三年,我毕业分配到我们当地的一家国企,有几个技校毕业的同学已经上了一年班了。我先在生产车间见习一年,一年后继续待在车间,差不多待了三年多,就是做一线工人。其实我们那些技校毕业的同学有的还进了化验室、技术组。再后来,那些当年考高中的同学,上大专的、上本科的,一些人也分配过来了,那待遇就不一样了,单独的宿舍,技术或管理部门见习,和我都不是一个阶层的。当年,他们的成绩和我可不是一个层次,差远了,心里确实有点儿不平衡。虽然后来我自修了专科和本科,但又不是全日制的,到哪里这个学历都不被看重。所以,你别瞧不起那会儿的中专生,那都是有真才实料的。



崔大乘


你要问的是高考时的水平吧?分数不能对比,只有用录取率来比较。

我就是湖南81年应届考入部属中专的。

曾经的大山深处的农家孩子,当年农村户口名下有两亩田地。

小学、初中,一直是就读的学校的同年级数一数二的好学生。由公社初中150来名学生考出15人进入县第一中学,另大约有45人进入片高中,余大多回乡务农。

县一中一届有六个应届班(高二才分出5理1文)三个复读班(2理1文)共九个班同学约400人。高中两年。预考后约三分之一以内的获得参加高考资格吧。

高考结果,记不太清楚应届的多少往届的多少了。只记得应届的极少。一中当年文科考上了1人(往届生人不熟)省内师院的本科,余下的大专中专共8人。我的高考成绩有辱母校威名,故不敢具名。一心想考政法大学的我不愿读大专的师专,家长也无财力支持我复读,班主任老师就建议报部属中专了。我们公社这14人(1人中途退学)当年应届考上文理2人,片高中这边一个都没考上。我们公社这届的高中生60人只考了2人毛估比例3%。因为是偏远山区,教育质量较差。

中专读两年,班上最年长的同学大哥入学时25岁了,我16岁,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

18岁毕业分配省属单位工作,24级国家干部见习一年。

两年后支援转入地方国企,26岁任正科级科长,31岁副处级,42岁随国企破产下岗买断工龄,

成为城镇无业居民。终点回不到起点,无身份无田地。自由任博击,海阔凭鱼跃。

若要问我高中是什么水平?我能说当年我也曾经是少年学霸么?

借大诗人两句绝句,以表小我心境:

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

无论命运有多舛,拚博不止笑人生!


白果树下二十八亩田


说实话对1981年的中专还是不够了解,虽说只差几年,因为当时国情变化挺大的。我就说说1986年自已经历过中专吧。

中专有初中毕业考的小中专和高中毕业考的大中专之分,我这里重点谈谈我考小中专的经历。

1986年初中毕业时,为了尽快跳农村,不想当农民,报考了中专。中专有部属中专,省属中专和地区中专。前二种名额特少,最多的是地区农校、卫校和师范,我们大部分报的师范。当时中考时,我们学校成绩较好的十几个应届毕业生是到区中参加考试的,考完后就回家干农活。

后来某一天同学来找我,说让我xx日到学校跟学校另外几个孩子一起到地区师范学校面试,这其中有个女生考了全县应届生第二名。

第一次到地区所在地去,面试内容包括体育、绘画、音乐、舞蹈、诗词解释。反正我除体育外其他都不行,其他几个跟我也差不多。最终五个同学仅有父亲是老师的那位同学录取了中师,其他同学录取到高中。

三年后,仅有当年中考全县第二名的女生烦利考上本科,其他几个连大中专都没考上。当然后来复读全都上了大学。

因此我感觉从分数来说,只考个地区中专也不是遥不可及,让他们继续上高中应届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但总体来说智力水平在农村中学属拔尖的,而只经过四年的中专教育很显然知识水平有限。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们怎么认为呢?欢迎留言评论。


良心老师


1981年的中专是现在的什么水平呢,很难具体的估量对比,到至少是比现在的985还难考的,因为现在的985大学生还是很多的。

一、

说到那个年代的中专生,内心还是比较激动的。小时候听到大人们说谁家的女娃考上中专了,印在心里的痕迹就是“难得”两个字。

那个时候祖祖辈辈、一代又一代,仿佛农村就是所有人的宿命,出生了、长大了,安安心心的刨土地,没有人会多想什么。要是谁家有一个孩子考上了中专,那就是能当工人干部,有铁饭碗了,回来也是距离很远的一个城里亲戚人了。

总之,要是能考上中专,这一辈子算是有着落了,不用再和泥浆黄土打交道了。

二、

可那个时候的中专太难考了。考上中专是学习最好的那一两个人的事,比高中分数线高多了,读高中时都是没考上中专的。

而且,很多中专比师范更受欢迎,考上师范虽然也是吃皇粮,可还是当个老师,可是读别的中专,出来都是分配到国家的机关部门,即使是企业,也都是福利好、待遇高的单位。

那个时候的国家工人幸福指数还是高的,上班按部就班的做着事情。每个月固定发工资,能买肉买菜,最主要的是没有压力,节奏也慢。

三、

随着社会的发展,那个时候的中专生到现在这是时代学历上也没有太大竞争力了。不过,那时候的中专生现在在单位也基本上都中高层管理者了,即使对学历再有多高的要求一般情况的动不到他们,也算是还有一个不错的归宿。

即使有些人目前受到了社会发展的冲击,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那也不要怨天尤人,社会发展的车轮谁也阻挡不了。最关键的是抱怨没有用,觉得不公也只是个人的感受。

靠读那几年书的一纸文凭就想混一辈子的时代已经过去,还是整理整理自己的现有优势和资源,重新振作起来,当年是那么优秀,现在一样可以东山再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红艳的绽放


1981年中专什么水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80年代的大专起码可以跟现在的985、211相媲美。我爸就是80年代的师范大学大专毕业,据他所说那个年代中专跟大专能考上的人都是尖子生,初中混的不好的才会去读高中,因为刚刚恢复高考没几年,很多人都想早点学技术,而中专是提供技术学习最速效的一个学校,所以当年成绩好的人都争先恐后的报中专。当然考上大专的更厉害。我爸也是农民出生,当年据他回忆说80年高考他只填了两个志愿,一是人民大学,二是江西师大,后来被江西师大录取了。毕业就分配,国家妥妥的铁饭碗!


井冈山下种南瓜啊


七八至八二年初中中专,都是学霸,是农村学生首选,录取分数都超过当时的地区一中很多,户口身份工作助学金一下都解决了。八二年以后农村包产到户条件好转,大多数人也明白读大学比初中中专更重要,所以读重点高中的多了,地区级重点高中分数超过中专了。本人八零年初中中专,没不如自己中考成绩读县里一中的同学,后来考取中科大,同济大学,北京航天大学,每每想到这些,心里总有遗憾,虽然在职本科学历,但是总不如重点大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