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1981年的中專是現在的什麼水平?

香蕉你個不難呢


在印象中,中專是分為小中專和大中專的,小中專是上完中學才考的,而大中專上完高中考的。至於中專如何換算成現在的本科、大專、985、211的,真的不好說,而且那個時候的就業背景和現在是完全不一樣的,更加無法用現在的水平來衡量。

沒經歷過1981年的中專,但是經歷過90年的小中專考試,深深地明白小中專對於當時的考生意味著什麼。

以小中專為例,它已經意味著你可以正式進入國家編制,可以抱上鐵飯碗了,可以是國家幹部了。說到這兒,鐵飯碗這個詞,對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很陌生了,而在那個年代,鐵飯碗是非常牛的。鐵飯碗對於那個年代的人們來說是穩定和高收入的代名詞,如果可以捧得鐵飯碗,基本意味著順風順水了。所以,小中專考試是非常難考的,有的學校對於一個縣甚至只招收一名考生。那個時候的學生,家庭基本都不是特別富裕,如果能考上小中專,那是多麼令人激動的事。所以,學生成績優秀的學生很多選擇了考小中專。這時候還要說的是,那個時候,參加考小中專是不能考高中的,當然,那個時候高中前景遠遠不如小中專吃香。可以這樣說吧,那個時候的小中專對於中學生而言就好像是神邸,只有“好學生”才能考入的。

90年的小中專考試已然是這樣一種狀況,可想而知81年的中專是何等的重要了。而且,那個時候能夠考入中專,就可以說正式工作的大門已經向你打開了。他們在畢業後,進入工作單位,基本上都是領導幹部,是單位的骨幹。


村裡來了照相的


80年代初,也記得一些事了

那時我才小學吧,也聽說學校老師的一點事

記得當時學校裡有個醜醜的老師,長得很醜,但是特別牛逼,每天都昂首挺胸的樣子,後來,聽說她是全校唯一的一箇中專生,除了她,別人都是家屬,所以她特別牛。但是,後來也聽說,她不是考的,而且由老家推薦上的中專生。還記得,有一個特別年輕的老師,分配到了學校,她是第一個正兒八經考上中專的,她的工資就是比較高的,好像是40多,以前那樣老一點的才38塊左右


還記得,有倆個老鄉的女兒,考上了師範學校,也是中專,那倆個老鄉家,都牛皮哄哄的,說自己閨女是幹部了,可祖墳冒了青煙了!

她們當時真的就像公主一樣,特別令人羨慕

當時的中專,確實比例很小,而且幾百個畢業生的情況下,才會推選出十來個學生去參加中專考試。

所以能考上的真是鳳毛麟角

同時參加中考,考重點高中的更是寥寥無幾

主要還有一些老師強調的:考上高中,再考大學,也不一定考的上。

現在回首那段往事,確實中專難考,可是當時,她們考的也就是師範類中專,如果再上三年高中,結果如何,誰也不知道的。

她們當時的中專,也就是現在的大學,幾類大學,應該是不會是特別好的大學。

那個時代,飛速而去,文憑已經變得水分多多,大學也是隻有985,211才值錢,現在更有雙一流之說。以前的中專,已經隨時代而被淘汰,那些老中專生們,也早已通過各種方式取得了高一級文憑啦


Longsuixinyuan


看到有人說八十年代的中專相當於普通二本水平,我就笑了!說明根本不瞭解大學擴招之前的中專生。



八十年代的中專和現在的中專不是一個概念,更不是一個量級。那個年代,中專分小中專和大中專兩種。小中專是初中考的,大中專是高中考的。對農村孩子來說,初中能考上小中專,農村戶口就可以轉為城市戶口,畢業以後國家分配工作,就可以吃商品糧了。吃商品糧是什麼概念呢?就是有了有正式工作,每月有收入、吃藥能報銷、經常發東西、退休有工資。從此就可以脫離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生活,是正兒八經的城裡人了。這對廣大農村孩子及其家長來說,是祖墳冒青煙的大喜事。毫不誇張的說,無異於過去的金榜題名!

八十年代,民營經濟還不是很發達。當時的大中專畢業生,國家分配工作。中專畢業以後,一般都會分配到國企、機關和事業單位,並且是幹部編制。當時人才很缺乏,大型國有企業,幹部隊伍主要是中專生,以及一些以工代幹人員,全日制本科畢業的大學生很少。中專生在單位鍛鍊幾年之後,很多人都走上了領導崗位。

過去的中專是很難考的。難度有多大?給你舉個栗子就明白了。我是八十年代考取的小中專,我中考那年,中專分數線是500分左右,重點高中分數線445。想考上中專,有兩個條件,一,智商夠高,二,足夠吃苦。到時我所在的全縣唯一一所重點初中,全縣的尖子生都彙集在此,兩個班一百八十人左右,能考上小中專的只有十來個人。全縣二十幾個鄉,都有鄉初級中學(普通中學),基本沒人能夠考上小中專。按全縣初中畢業生3000人計算,小中專錄取率僅為千分之四左右。我老家那個村,全村2000人口,在大學擴招之前幾十年,算上我在內,僅僅出了三四個中專生和大學生。我村曾經有一個人,為了考大學,復讀了七八年,最後勉強考了一個大專。可想而知,當年考中專、大學難度有多大!

而現在的大學錄取率如何呢?不要說一本,985、211大學在各省錄取比例也佔全部考生的10%左右。拋開諸如清華、北大、浙大、上交、復旦等頂尖985大學不說,就現在很多211大學的學生,包括一部分985大學學生,如果放在八十年代,不成為“大學漏”就是燒高香了,即便能被錄取,充其量就是大專和中專。可惜,歷史不會重來,所以,過去的中專生和現在的大學生沒什麼可比性。

年輕人可能不懂這段歷史,我們這些老中專生可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曾經的輝煌和落寞也會銘記終生。

溫馨提示:閱後如果喜歡,請不要忘記添加關注喲😄歡迎大家關注、點贊、交流、評論、收藏、轉發,謝謝😜


管理那點事


我是79年初中中專,考的軍校,全縣考我一人(我考第四,軍校還有體檢)。去上學的第一原因是給家裡減輕負擔,吃飽飯。自己也可當兵,家裡成分不好,當兵意味著政治上的脫胎換骨和人身解放。

我們這批人,應該說都是人精,聰明,刻苦,多數很能幹。可惜的是部隊領導非常左,不但不鼓勵大家學習,還打壓,大小會批評學習的人,大家偷偷學習,部隊管理嚴,宿舍晚上九點半就必須關燈,大家就在廁所裡學。要知道,這些人都是初中畢業,沒學過英語,或僅學過幾天abc,靠自學,硬是考出二三十個研究生,要是部隊鼓勵,給大家好的條件,我們這批應該多數人能考上。

其實也沒啥後悔的,那年一起參加中考的人,沒錄取上的,也未必就好,不見得就考上理想大學,人這輩子都是命。

我們到部隊的這批人,多數是教師家庭,或對政治,形勢比較敏感的家庭,要知道,77年剛恢復高考,之前十來年大家都造反去了,沒人學習,很多人還沒反應過來。

我就是從恢復高考開始,家裡有老師,惡補,兩年把初中高中的課都學完了。

我是我們這批人中不聰明的人之一。確實有聰明的,特別是學習,很多經典,今天就不舉例了!


老楊老張1


我是90年初中畢業,當時中專是中專,技校是技校,中專錄取分比我們市重點高中還要高20分,記得那會兒中專總分要求是500,重點高中是480,普通高中和技校,分數差不多都能上。那時的中專學制四年,技校學制三年,我畢業分配到我們當地的一家國企,有幾個技校畢業的同學已經上了一年班了。我先在生產車間見習一年,一年後繼續待在車間,差不多待了三年多,就是做一線工人。其實我們那些技校畢業的同學有的還進了化驗室、技術組。再後來,那些當年考高中的同學,上大專的、上本科的,一些人也分配過來了,那待遇就不一樣了,單獨的宿舍,技術或管理部門見習,和我都不是一個階層的。當年,他們的成績和我可不是一個層次,差遠了,心裡確實有點兒不平衡。雖然後來我自修了專科和本科,但又不是全日制的,到哪裡這個學歷都不被看重。所以,你別瞧不起那會兒的中專生,那都是有真才實料的。



崔大乘


你要問的是高考時的水平吧?分數不能對比,只有用錄取率來比較。

我就是湖南81年應屆考入部屬中專的。

曾經的大山深處的農家孩子,當年農村戶口名下有兩畝田地。

小學、初中,一直是就讀的學校的同年級數一數二的好學生。由公社初中150來名學生考出15人進入縣第一中學,另大約有45人進入片高中,餘大多回鄉務農。

縣一中一屆有六個應屆班(高二才分出5理1文)三個復讀班(2理1文)共九個班同學約400人。高中兩年。預考後約三分之一以內的獲得參加高考資格吧。

高考結果,記不太清楚應屆的多少往屆的多少了。只記得應屆的極少。一中當年文科考上了1人(往屆生人不熟)省內師院的本科,餘下的大專中專共8人。我的高考成績有辱母校威名,故不敢具名。一心想考政法大學的我不願讀大專的師專,家長也無財力支持我復讀,班主任老師就建議報部屬中專了。我們公社這14人(1人中途退學)當年應屆考上文理2人,片高中這邊一個都沒考上。我們公社這屆的高中生60人只考了2人毛估比例3%。因為是偏遠山區,教育質量較差。

中專讀兩年,班上最年長的同學大哥入學時25歲了,我16歲,是班上年紀最小的學生。

18歲畢業分配省屬單位工作,24級國家幹部見習一年。

兩年後支援轉入地方國企,26歲任正科級科長,31歲副處級,42歲隨國企破產下崗買斷工齡,

成為城鎮無業居民。終點回不到起點,無身份無田地。自由任博擊,海闊憑魚躍。

若要問我高中是什麼水平?我能說當年我也曾經是少年學霸麼?

借大詩人兩句絕句,以表小我心境:

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輩豈是蓬蒿人;

無論命運有多舛,拚博不止笑人生!


白果樹下二十八畝田


說實話對1981年的中專還是不夠了解,雖說只差幾年,因為當時國情變化挺大的。我就說說1986年自已經歷過中專吧。

中專有初中畢業考的小中專和高中畢業考的大中專之分,我這裡重點談談我考小中專的經歷。

1986年初中畢業時,為了儘快跳農村,不想當農民,報考了中專。中專有部屬中專,省屬中專和地區中專。前二種名額特少,最多的是地區農校、衛校和師範,我們大部分報的師範。當時中考時,我們學校成績較好的十幾個應屆畢業生是到區中參加考試的,考完後就回家幹農活。

後來某一天同學來找我,說讓我xx日到學校跟學校另外幾個孩子一起到地區師範學校面試,這其中有個女生考了全縣應屆生第二名。

第一次到地區所在地去,面試內容包括體育、繪畫、音樂、舞蹈、詩詞解釋。反正我除體育外其他都不行,其他幾個跟我也差不多。最終五個同學僅有父親是老師的那位同學錄取了中師,其他同學錄取到高中。

三年後,僅有當年中考全縣第二名的女生煩利考上本科,其他幾個連大中專都沒考上。當然後來復讀全都上了大學。

因此我感覺從分數來說,只考個地區中專也不是遙不可及,讓他們繼續上高中應屆也不一定能考上大學。但總體來說智力水平在農村中學屬拔尖的,而只經過四年的中專教育很顯然知識水平有限。

以上是我的觀點,你們怎麼認為呢?歡迎留言評論。


良心老師


1981年的中專是現在的什麼水平呢,很難具體的估量對比,到至少是比現在的985還難考的,因為現在的985大學生還是很多的。

一、

說到那個年代的中專生,內心還是比較激動的。小時候聽到大人們說誰家的女娃考上中專了,印在心裡的痕跡就是“難得”兩個字。

那個時候祖祖輩輩、一代又一代,彷彿農村就是所有人的宿命,出生了、長大了,安安心心的刨土地,沒有人會多想什麼。要是誰家有一個孩子考上了中專,那就是能當工人幹部,有鐵飯碗了,回來也是距離很遠的一個城裡親戚人了。

總之,要是能考上中專,這一輩子算是有著落了,不用再和泥漿黃土打交道了。

二、

可那個時候的中專太難考了。考上中專是學習最好的那一兩個人的事,比高中分數線高多了,讀高中時都是沒考上中專的。

而且,很多中專比師範更受歡迎,考上師範雖然也是吃皇糧,可還是當個老師,可是讀別的中專,出來都是分配到國家的機關部門,即使是企業,也都是福利好、待遇高的單位。

那個時候的國家工人幸福指數還是高的,上班按部就班的做著事情。每個月固定發工資,能買肉買菜,最主要的是沒有壓力,節奏也慢。

三、

隨著社會的發展,那個時候的中專生到現在這是時代學歷上也沒有太大競爭力了。不過,那時候的中專生現在在單位也基本上都中高層管理者了,即使對學歷再有多高的要求一般情況的動不到他們,也算是還有一個不錯的歸宿。

即使有些人目前受到了社會發展的衝擊,已經面臨被淘汰的危險,那也不要怨天尤人,社會發展的車輪誰也阻擋不了。最關鍵的是抱怨沒有用,覺得不公也只是個人的感受。

靠讀那幾年書的一紙文憑就想混一輩子的時代已經過去,還是整理整理自己的現有優勢和資源,重新振作起來,當年是那麼優秀,現在一樣可以東山再起。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紅豔的綻放


1981年中專什麼水平我不知道,但我知道80年代的大專起碼可以跟現在的985、211相媲美。我爸就是80年代的師範大學大專畢業,據他所說那個年代中專跟大專能考上的人都是尖子生,初中混的不好的才會去讀高中,因為剛剛恢復高考沒幾年,很多人都想早點學技術,而中專是提供技術學習最速效的一個學校,所以當年成績好的人都爭先恐後的報中專。當然考上大專的更厲害。我爸也是農民出生,當年據他回憶說80年高考他只填了兩個志願,一是人民大學,二是江西師大,後來被江西師大錄取了。畢業就分配,國家妥妥的鐵飯碗!


井岡山下種南瓜啊


七八至八二年初中中專,都是學霸,是農村學生首選,錄取分數都超過當時的地區一中很多,戶口身份工作助學金一下都解決了。八二年以後農村包產到戶條件好轉,大多數人也明白讀大學比初中中專更重要,所以讀重點高中的多了,地區級重點高中分數超過中專了。本人八零年初中中專,沒不如自己中考成績讀縣裡一中的同學,後來考取中科大,同濟大學,北京航天大學,每每想到這些,心裡總有遺憾,雖然在職本科學歷,但是總不如重點大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