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的成化帝朱見深為什麼要肯定朱祁鈺和于謙,為了他們翻案了?

leyingfei


導讀:這個結果既簡單又複雜,不但有兩代帝王常見的帝王心術的套路又見明憲宗朱見深的博大胸懷。很多歷史事件往往用旁觀者視野或者塵埃落定以後全局的眼光來看,才會有更客觀的結論。成化帝朱見深為叔叔朱祁鈺和于謙這一對京城保衛戰的功臣平反,是多種因素疊加的結果。並且這樣的結果與國與民都是最好的結局,下面我們嘗試對明憲宗對朱祁鈺和于謙的平反原因做一下推測。

明憲宗朱見深雖然不是從土木堡之變到奪門之變的主要當事人,但是在這兩場風波中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朱見深先後三次被立為太子,這樣的心路歷程估計僅次於唐睿宗李旦(這位兩次登基,兩次讓位)。明憲宗登基後為叔叔朱祁鈺也于謙平反絕對有其博大胸懷的一面,同時還是多種因素的疊加。


從明英宗朱祁鎮到明憲宗朱見深父子無論是殺還是平反都符合帝王之術精髓

我們先舉個例子,在《雍正王朝》中康熙在駕崩前把雍親王胤禛、廉親王胤禩、上書房大臣馬齊以及張廷玉等人一擼到底。這是為什麼?鄔思道的分析一針見血-帝王心術。先帝把一眾有才能的大臣做貶官處理,一旦新君登基一紙赦書就可以讓被貶官的能臣們官復原職。由此新君既可以迅速坐穩皇位又能贏得朝臣的擁戴,而朱祁鎮和朱見深父子玩兒的不過是這個套路的升級版。

于謙是個誠實君子,歷史記載“工於謀國,拙於謀身”所以于謙是典型的讀書人。以江山社稷為主,忠於大明王朝。他的出發點都是為了這個天下,至於誰來做皇帝取決於實際情況需要。無論是朱祁鈺廢朱見深太子之位還是奪門之變中朱祁鈺政權被顛覆,于謙都採取了默認的態度。甚至為了大明王朝的穩固,在明知石亨發動政變的情況下不惜犧牲自己生命向大明獻祭。朱見深作為帝王對這種臣子的精神是提倡並欣賞的,且與于謙之間僅僅有點不太明顯的私仇。從這個角度來說,朱見深登基初年就為于謙平反也就可想而知了。

《明憲宗實錄》記載“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權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朱祁鈺在太子朱見濟去世後沒有皇子可以與明憲宗朱見深爭奪皇位,所以朱見深完全可以沒有任何風險的為朱祁鈺平反。

從朱祁鈺和朱見深叔侄兩個來說私仇甚深,因為朱祁鈺不但囚禁了朱見深的父親朱祁鎮而且親手剝奪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如果不是朱祁鈺的親兒子朱見濟夭折,恐怕大明王朝也不會輪到明憲宗朱見深登基。所以從這方面說明憲宗朱見深有充足的理由可以選擇不原諒朱祁鈺,但是朱見深還是原諒了這個叔叔。


其一、可以說朱祁鈺雖然狠毒,但是還是沒有學會帝王的冷酷無情。如果像武則天、李世民那樣可以殺親生骨肉一樣狠毒的話,朱祁鎮以及朱見深早就歸位了。哪裡會選擇軟禁,更不會有奪門之變的可能。如果那樣的話哪裡還輪到朱祁鎮、朱見深父子翻盤,所以朱見深對叔叔朱祁鈺在漠然中帶著諒解“景泰以往過失,朕不介意。”。

其二、朱祁鈺在京城保衛戰中挺身而出畢竟對大明有貢獻,況且也有不少人對明代宗朱祁鈺懷念。所以如果能夠通過對朱祁鈺平反恢復帝號就可以收攏人心的話,自身又沒有損失何樂而不為呢?

第三、最重要的是景泰帝朱祁鈺沒有子嗣延續香火,所以明憲宗朱見深也不用擔心為叔叔平反帶來什麼政治風險。景泰帝只有一子二女,這個兒子就是夭折的懷獻太子朱見濟。所以叔叔沒有後人可以對自己造成威脅,朱見深為叔叔平反還能收攏人心也許是朱見深為叔叔朱祁鈺平方的最大原因。



小結:

綜上所述,明憲宗朱見深為于謙和叔叔朱祁鈺平反是出於多方面的考量。也就是說是多種因素的疊加讓在大明特殊歷史時期做出過貢獻的君臣獲得應有的評價。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于謙和朱祁鈺的平反過程與性質不一樣。

明憲宗為于謙翻案,是在成化元年,也就是他剛繼位就平反了。從明憲宗為于謙平反的過程和力度可以看出,于謙的沉冤得雪,可謂是眾望所歸,沒人有任何異議。明憲宗只是幹了一件順水推舟的事情罷了。

明憲宗為叔叔平反,是在成化十一年,比平反於謙晚了十一年。雖然明憲宗也肯定了叔叔的部分功績,但比起于謙,憲宗對叔叔還是打了折扣的,沒有恢復他的全部榮譽。從這就可以看出,為景泰帝平反,明憲宗承受的阻力和顧慮非常多。

至於于謙和景泰帝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這就要從明英宗晚年的各種弊政說起了。

明英宗發動奪門之變後,相比於他在之前正統年間的表現,還是有一番作為的,比如他在處理政務方面就比正統時期勤快。但昏君始終是昏君,英宗再怎麼勤政,也擺脫不了他的昏君本色。天順八年,他死後,明憲宗接手時,大明王朝完全就是個爛攤子。

首先,明英宗復辟後,一面大規模清洗景泰時期的大臣,如於謙、王文、範廣等人被無辜殺害;陳循、江淵、俞士悅、蕭鎡、商輅等人或被流放,或被罷職;另一方面,明英宗給王振翻案,並在京城為王公公建廟祭葬招魂。這兩個舉動讓天下士子寒心,民間非議之聲極大。

其二,湖廣土地兼併嚴重,流民四起,英宗處置流民不當,激起重大民變,導致明憲宗剛繼位時,就面臨了百萬荊襄流民大起義。

其三,建州女真坐大,屢屢犯邊,明英宗坐視不理,導致遼東邊患嚴重。

基於以上三點,明憲宗繼位時,明朝可謂是內憂外患。既然英宗如此昏聵,明憲宗繼位後,自然是要給老爸“擦屁股”了。



首先,明憲宗為了挽回民心,於成化元年下詔全國,說父皇明英宗臨終前囑託自己為于謙翻案,于謙是好人,之前冤枉他了。不久後,于謙的兒子于冕被赦免所有罪責,並徵召回朝為官。此舉動為明憲宗穩定政權,奠定了非常好的聲望。

其二,成化二年,明憲宗花大力氣平定荊襄流民。截止至當年年底,荊襄地區的叛亂基本被平定。

其三,成化三年,明憲宗召回商輅,並任命其為首輔。後來在商輅的建議下,明憲宗集結五萬大軍以總兵官趙輔為總指揮,遼東總督李秉為副總指揮,兵分三路,以雷霆掃穴之勢滅了建州女真。將女真人的崛起推遲了約一百年。

幹完這些事後,英宗後期導致的亂局基本被搞定。此時此刻,擺在明憲宗面前的問題只剩下一個——要不要為叔叔景泰帝平反。



景泰帝的一生,可以說上不愧祖宗,下不愧萬民,更不愧對他那把祖宗基業當兒戲而不知悔改的昏庸哥哥明英宗。

可是,景泰帝對誰都好,唯獨對於他可憐的侄子明憲宗,實在是太殘忍。

作為正兒八經的皇太子,明憲宗在叔叔繼位之後,就整日生活在惴惴不安之中。有人認為朱見深口吃的毛病就是從那個時候因壓力過大落下的。

景泰帝初掌權時,還乾點形象工作,但掌權日久之後,連表面工程都不想要了,直接就廢了憲宗的太子之位。

懂點歷史的人都知道,古往今來廢太子的下場是什麼?不是死,就是被囚禁而死,大多數人不會有好果子吃。

既然大家都知道,當時被廢黜的明憲宗自然也知道。我們也很難想象,他在被廢之後到自己父親朱祁鎮奪門之前的那一段日子,年幼的他是如何每天苟延殘喘度日的。

所以實事求是的說,對於叔叔朱祁鈺,明憲宗是有足夠的理由來恨他的。



但是,明憲宗這個人很厚道,縱然叔叔對他不厚道,但即位後的他,對於他的叔叔卻沒有任何落井下石,只是淡淡的說了一句:

景泰以往過失,朕不介意。 ——《明憲宗實錄》

一句“朕不介意”,真大胸懷也。這也表明了明憲宗為叔叔翻案的決心。

當然,想翻案和具體落實,這是兩碼事。畢竟景泰帝死後,明英宗廢了他的帝位,為他上的諡號“戾”(郕戾王)字,也是典型的惡諡,表示景泰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完全把景泰帝的案子定死了。

所以縱然明憲宗時期有不少朝臣為景泰帝鳴不平,認為他危難之時受命,削平惑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卻諡以“戾”字為號,很不公平,主張為他翻案。明憲宗也是不敢立即允諾。

就這樣耗了幾年,成化十一年時,也就是後來的明孝宗朱祐樘被立為皇太子的當年,在商輅等人再次奏請為景泰帝平反後,明憲宗才下了翻案的決心。

不過眾所周知的原因,明憲宗還是不敢徹底翻案,他雖然恢復了叔叔的帝號,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始終沒有全面平反,所定的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僅為5字,而且還沒有廟號。這與明朝其他皇帝都有廟號,諡號都是17字有不小差距,這使得景泰帝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

後來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景泰帝才加上廟號代宗,並增加諡號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朱祁鈺在禮儀規格上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他的歷史功績也才稍稍為後人所知曉。



總體而言,于謙和景泰帝的平反,大前提都是他們生前有功。于謙就不用多說了,不僅有大功,而且還忠誠。在奪門之變期間,于謙寧可選擇死,也未有絲毫不臣之舉。他如果不能翻案,大明還怎麼招攬人心?景泰帝也不用多解釋,若不是他力挽狂瀾,瓦刺如何能退,明英宗又如何能返京?大明王朝都沒有了,明英宗還算個什麼玩意?

所以,他們被殺和被汙名化處理,都屬於典型的冤案。明憲宗為他們平反,既是對他們功勞的肯定,也是為了自己的統治能更加穩固。當然由於性質的不同,這導致明憲宗對他們的平反有明顯的區別。

不過,這也是當時時代限制導致的結果。


Mer86


導語:在我看來,朱見深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不過是帝王家籠絡人心的手段,以及為自己造勢的必要選擇。

公元1464年,朱祁鎮病逝,朱見深繼位,改年號為成化。在這一年,朱見深為于謙平反,恢復了他的官職;成化十一年,朱見深又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並定下“恭仁康定景”皇帝的五字美諡,雖然其他皇帝都是十七字諡號。

但是我們從朱見深父子跟朱祁鈺和于謙的恩怨情仇來看,朱祁鈺廢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當時的第一權臣于謙並未阻攔,按理來說,朱見深應該憎恨這倆人才對,而且自己的父親朱祁鎮廢了朱祁鈺的帝號,並且將他葬在北京西山,朱祁鈺也是明代唯一一位沒有葬在明十三陵的皇帝,曾經的第一權臣也被他抄家,判“斬決”。

朱見深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在我們看來似乎是在反對自己的父親,但是深挖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我們也許能看出這兩代帝王的深沉心機,朱見深這些做法並不是因為自己寬厚的心胸,而是延續自己父親朱見深的計劃,我們從頭開始說起。

想當初,剛經歷土木堡大敗的朱祁鎮被瓦剌挾持著扣關時,是朱祁鈺登基穩定朝心,是于謙帶領京師的“烏合之眾”力挽狂瀾,守住了大明的百年基業,他們是大明的功臣,是天下百姓的功臣,但是他們不是朱祁鎮的功臣。

當朱祁鎮從瓦剌回來之後,他也許並未想過再登皇位(因為自己無顏面對列祖列宗,無顏面對天下百姓),但是他恨,他恨的是弟弟囚禁自己七年,而不是恨他登基為帝不予歸還,連帶著當時的于謙也被他記恨於心。

原本朱祁鎮是沒有可能實施自己的計劃的,但是上天給他創造了三個機會:第一個是朱祁鈺的兒子夭折而亡,第二是朱祁鈺重病纏身,第三則是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野心。憑藉著這三個條件,朱祁鎮開始了自己的計劃。

第一步,登基復位,秋後算賬

當眾人帶兵衝進自己的“禁宮”時,朱祁鎮順勢而上,發動“奪門之變”,登基復位。當朱祁鎮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弟弟時,立馬下詔,廢帝號,予惡諡,不準葬入帝陵,面對和朱祁鈺“同流合汙”的于謙時,他明白“于謙實有功”,但是這阻擋不了自己內心的憎恨,因此當石亨“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時,朱祁鎮順勢而下,處死於謙等人。

但是朱祁鎮明白,朱祁鈺和于謙對大明來說是有功的,殺他們對自己在史書上的名聲來說有著嚴重的影響,因此他開始實施自己的第二步計劃。

第二步,推卸責任,穩固帝位。

面對天下人的非議,朱祁鎮早就想好了後招,就是將責任全部推到“奪門之變”的“功臣”身上,而自己不過是聽信讒言,是誤殺。當於謙死後,朱祁鎮帶群臣去查看于謙“貪汙”的財產,一間破屋,家徒四壁,朱祁鎮也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于謙被遇景泰朝,死無餘資,汝言抑何多也”,意思就是當初于謙權傾朝野都沒有那麼多的錢財,而石亨的手下陳汝言汙衊于謙貪贓的錢財為什麼會有這麼多,言外之意就是于謙是清官,他是被誤殺的,這樣一來,于謙身死的責任就被他推到了石亨等人身上,但是朱祁鎮並沒有追究,因為時機還不到。

到後來,時機成熟,這也成為了石亨等人的罪名之一,最終石亨被下獄,徐有貞充軍,曹吉祥“謀反”被滅族,而當這些“功臣”全部消失之後,朱祁鎮才真正坐穩了皇位,他也能安安穩穩的實施自己的第三步計劃,平反。

第三步,挽回名聲,平冤昭雪。

這第三步計劃朱祁鎮不能親自主持,只能交由自己的兒子朱見深來做,當朱見深為這二人平反之後,也得到群臣的一致認同和天下人的認可,即為朱見深自己贏得了是非分明的好名聲,也為父親洗白,畢竟他的父親是受人矇蔽才這樣做的。

明英宗的三步計劃即為自己挽回了名聲,又為自己的兒子攢足了聲望,可惜歷史是無情的,無論他們怎麼做,我們後人依舊能夠從中找出真正的歷史。


大漢史談


先介紹一下憲宗的生平。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浚、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朱見深本為太子,土木之變後其父朱祁鎮被瓦剌擄去,叔父朱祁鈺即帝位。

景泰三年(1452年),朱祁鈺立朱見濟為太子。

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因奪門之變而復辟,朱見深被複立為太子。

再來談一談于謙。

正統十一年(1446年),于謙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還曾架起大炮準備轟了英宗。也先無可奈何,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吃住都非常的簡單以至有些寒酸。,但性固剛直,非常不受同僚們的喜歡。絕對的忠臣和國之柱石。


要是沒有他,明朝在1449年土木堡之變後就可能已經瓦解,更別說堅持到了1644年。是他堅決地駁斥了朝廷中“南遷”的主張,統一了朝廷上下抗戰的認識,堅定了上下背水一戰的決心,運籌帷幄,大敗瓦剌,守住北京城,使大明轉危為安。

轉折點來了。。。英宗出場了。。。

然而,在朱祁鎮奪門之變復位之後,于謙卻第一時間被下獄,幾天後就被處死。朱祁鎮以謀逆罪殺掉于謙,當時輿論譁然,誰也不相信于謙會謀逆。于謙有功,朱祁鎮心裡清楚,但是即使如此,朱祁鎮也不得不殺掉于謙。理由很簡單:為了皇位的正統性!

本來一開始朱祁鎮也不想殺于謙,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建議朱祁鎮殺掉于謙時,朱祁鎮只說了一句和:“謙實有功。”但是徐有貞接著說的一句話,就讓朱祁鎮起了殺心,這句話就是:“不殺于謙,此舉無名”。 意思就是說,朱祁鎮這次的復位沒有法理和道德上的正當性。而這正中朱祁鎮的痛點,所以朱祁鎮必須殺于謙。當時的朱祁鎮內心對於自己通過這場政變奪回皇位心也是有點虛的, 為什麼他對奪回皇位的正統性不自信, 當時國難當頭,群龍無首,朱祁鈺被群臣推上皇位,雖然不合常規,但是他的皇帝的合法性受到了滿朝文武的認可,只有朱祁鈺才有立嗣的權力。 但他廢掉了原太子朱見濬(也就是後來的明憲宗朱見深)改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後來朱見濟夭折,滿朝文武求立朱見濬為太子,朱祁鈺就是不答應,並經常懲罰有此動議的大臣。可見朱祁鈺不想把皇位還給朱祁鎮一脈。 所以奪回皇位後,只能先否定朱祁鈺皇位的正統性,才能確定自己皇位的正統性。而正是于謙將朱祁鈺推上了皇位。如果於謙不死,也就是代表朱祁鎮認可於謙當年推舉朱祁鈺是正當的,那麼也就是說自己現在奪位是不正當的, 所以于謙必須死。

其次,皇位的正統除了先皇指定,還有就是大臣的擁戴。朱祁鈺的皇位就是大臣們推舉同意的。而朱祁鎮之所以退位,是因為自己被俘了。後來瓦剌人帶著他去勒索明朝,開始還能勒索到錢財,後來沒人管他死活,朱祁鎮很自然會覺得是群臣拋棄了他。 朱祁鎮被軟禁的7年,可以說與世隔絕。即使朱祁鈺死了,大臣也不會再擁立他復位。 這使朱祁鎮對自己的正統性開始心虛。因而,他自己一開始也覺得自己這場政變是絕對有必要也有意義的,所以他並不反對用“奪門”二字來形容這場政變。 就算他後來知道了朱祁鈺病重,不久人世,皇位很快會空缺,他也並沒有否定發動奪門之變的石亨等人的功勞。

於是于謙很快就被砍了腦袋。稀裡糊塗的死了。

但實際上,滿朝文武支持朱祁鎮的大有人在。當時很多臣子心中,朱祁鎮才是正統。 這些朱祁鎮當時肯定是不知道的,但是復位之後就肯定都知道了。加上以石亨幾個發動奪門之變的所謂功臣恃寵而驕,囂張跋扈,朱祁鎮越來越不滿,也漸漸開始反思這其中關節。然後有個叫李賢的來了個臨門一腳,讓朱祁鎮徹底開竅。李賢說,這皇位本來就是陛下您的,您再說奪門,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當時郕王(朱祁鈺)病重,又無子嗣,大臣自然會迎您復位,又何必奪門? 朱祁鎮並不一定相信李賢的話,但不管信不信,李賢的話至少證明了大臣們的共識:無論自己是否奪門,皇位的正統性都是在自己這裡的。既然大臣們承認了自己的正統性,那再自己通過奪門之變復位,倒顯得好像自己是篡位的一樣了。於是朱祁鎮下令以後不許使用“奪門”二字。 既然“奪門”是沒必要的,自己的正統性不需要殺于謙來“正名”,那麼當初我幹嘛還殺于謙給自己抹黑啊?所以從那之後,朱祁鎮才開始後悔錯殺于謙。

但皇帝犯了錯怎麼辦?肯定是面子最重要嘛。打死不能承認,儘管心裡清楚得很。一直到兒子接班,很快還算英明寬人的新皇帝來了一紙誥文,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

此時于謙早已被害離世三十二年了。

很快就有朝臣試探性的提出也給朱祁鈺翻案,經過一番波折後憲宗也同意了恢復代宗帝號,重修代宗陵寢,博得了朝野的一片稱頌之聲。


平生無憾事


明成化帝即明憲宗朱見深,他是明英宗朱祁鎮的長子。在其繼位的初期,啟用賢能,降低賦稅,減輕刑罰,與民休養生息,創造了明朝一個新的盛世,史稱成化新風。

憲宗繼位之後,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下詔為于謙平反,並讓于謙之子于冕襲千戶,又歸還了于謙及其親眷的家產。

之後,明憲宗又恢復了景泰帝朱祁鈺的帝號,並上諡號“恭仁康定景皇帝”,因此,景泰帝又被稱為明景帝。但是,憲宗朱見深並沒有給景泰帝上廟號,所以,景泰帝的牌位並不在太廟。直到明朝滅亡,南明弘光帝才給景泰帝上廟號代宗。

成化帝為于謙平反的原因相對明瞭簡單。

首先,于謙有功於大明。

土木堡之變後,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數十萬明軍精銳覆滅,瓦剌大軍直逼北京城下。于謙力挽狂瀾,力主迎戰,打贏了北京保衛戰,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明朝江山。可以說,如果沒有于謙,那明朝可能早就變為南明瞭。

其次,于謙的確是被冤殺的。

于謙之所以被殺,完全是因為石亨、徐有貞、曹吉祥等人的陷害。原本景泰帝無後,而朱祁鎮的親生母親孫太后還在世,朱祁鈺病逝之後,時為太上皇的朱祁鎮可以合理合法的重登大寶。但是,石亨等人,為了有擁立之功,鼓動朱祁鎮發動了奪門之變。之後,徐有貞一句:“不殺于謙,今日之事無名”,讓朱祁鎮殺了威望頗高,掌握內閣及兵部的于謙,而石亨等人則趁機掌握了朝政大權。後來,朱祁鎮在李賢的提醒下,幡然醒悟,撤了眾多因為奪門之變獲封的官員,並先後除掉了徐有貞等三人。

最後一點,朱見深為了安撫大臣,收攏人心。

成化帝登基之後,為于謙平反,可以讓朝中的忠貞之士更加忠於他。比如,曾經提醒過明英宗朱祁鎮,根本就不需要奪門之變的李賢,就被朱見深繼續任用為內閣首輔大臣。因為朱見深初期任用了李賢等賢能之士,才創造了成化新風。

那為什麼成化帝還要為奪門之變後,被廢為郕戾王的景泰帝朱祁鈺恢復帝號呢?

首先,景泰帝朱祁鈺無後。如果景泰帝有後,朱見深為了帝位穩固,可能還會猶豫是否給朱祁鈺恢復帝號的事情。但是,朱祁鈺無後,沒有帝位爭鬥之憂,給朱祁鈺恢復帝號,只會讓大臣及世人覺得憲宗寬愛仁厚,博得美名。

其次,成化帝的確寬仁,多施善政。他一聽說有水旱災害,就會悶悶不樂,馬上下令賑濟,甚至不惜動用皇帝私庫中的錢財。至於減免賦稅錢糧,更是平常之事。而且,朱見深不喜殺戮,每年呈報批覆的死刑罪犯,稍有矜疑,都會寬宥,除非罪大惡極,確鑿無疑,並且必須處死的,才會行刑。

最後,成化帝是為了避免朝臣舊事重提,議論帝王家事。因為明英宗和明代宗之間的帝位之爭,代宗朱祁鈺曾經廢過朱見深的太子之位,而後立了自己的兒子朱見濟。所以,就有大臣提景泰帝廢立之事。成化帝當時就說:“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並且責備了重提此時的大臣。然後,恢復了朱祁鈺的帝號。只是,朱見深畢竟是朱祁鎮的長子,所以,並未給朱祁鈺上廟號,而朱祁鈺的牌位也就無法在太廟供奉了。成化帝給朱祁鈺平反,還是有限度的。

宣宗朱見深繼位之初,勵精圖治,任用賢能,寬仁治國,大明為之一振。可惜,中後期,明宣宗開始寵幸後宮,特別是年長他19歲的萬貴妃,又沉迷方術,生活奢靡,還啟用了太監汪直等人,致使朝政開始急轉直下。宣宗雖然幫于謙、朱祁鈺平反,最後,還是落了一個譭譽參半。


奕天讀歷史


朱見深在中國歷史上屬於一個評價相對來說比較高的一任皇帝了。明朝在他統治時期,政治清明,是明朝難得一見的清平盛世。

《明史》稱讚朱見深,“憲宗早正儲位,中更多故,而踐阼之後,上景帝尊號,恤于謙之冤,抑黎淳而召商輅,恢恢有人君之度矣。時際休明,朝多耆彥,帝能篤於任人,謹於天戒,蠲賦省刑,閭里日益充足,仁、宣之治於斯復見。”能得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朱見深的歷史地位有多麼的高。

說起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就不得不提朱見深的父親明英宗朱祁鎮。朱祁鎮就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長子。原本朱祁鎮抓了一手好牌,但活生生讓朱祁鎮給打爛了。朱祁鎮統治可以分為兩個階段。朱祁鎮統治初期當時內有著太皇太后張氏執掌朝政。外有“三楊內閣”輔助管理政事。所以明朝雖然有朱祁鎮這麼一個兒皇帝,但明朝發展還是非常不錯的。張氏在當時地位十分的尊貴,也十分的具有權勢。當時她垂簾聽政,整個國家的國事大權都落在了她的手中。但張氏卻沒有絲毫的貪慾。她從不用自己的家人,也不允許外戚掌權。更不許宦官干政。後來無法無天的太監王振,被張氏給壓的死死的。因此明朝的發展依舊在穩步向前。張太后與三楊治國有道,明朝頗有一番欣欣向榮之態。

但從正統五年開始,到正統十一年期間。楊榮,楊士奇,楊溥以及張太后分分去世後。太監王振開始專權,整個大明朝的政治才開始走入滑坡路。當時的朱祁鎮還沒有被王振如何影響,朱祁鎮還是一個熱血澎湃的少年皇帝,朱祁鎮很希望可以像父親朱瞻基一樣橫刀立馬征戰四方。因為歷史上朱祁鎮的父親朱瞻基曾在楊榮的建議下,御駕親征,打敗漢王。所以朱祁鎮一直很嚮往征戰來證明自己的勢力。

當時瓦刺一直對明朝心懷不軌,不是想騙取明朝的錢財,就是想侵佔明朝的疆土劫掠。因為當時明朝每年都會大量的對瓦刺進行賞賜,王振掌權後對此非常不滿,所以王朝就減少了對瓦刺的賞賜,瓦刺隨即大舉南下威脅到了明朝疆域。朱祁鎮一看頓時感覺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所以他把年僅兩歲的皇子朱見深立為皇太子,並讓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監國。隨後帶著大軍前去迎戰瓦刺。但朱祁鎮根本不通軍事,在加上王振這太監瞎指揮,導致朱祁鎮大軍潰敗,朱祁鎮自己也被抓了起來。

之後瓦刺想用朱祁鎮要挾明朝,但明朝以于謙為首的大臣們認為,不應該接受瓦刺的要挾並且國不可一日無主。所以于謙和大臣們擁立郕王朱祁鈺繼位稱帝。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而朱見深也被朱祁鈺後來給廢掉了,立他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後來瓦刺人眼看沒有什麼便宜可佔,所以就把朱祁鎮放了回來。而朱祁鈺怕朱祁鎮影響到自己的皇位,所以就把朱祁鎮就囚禁了起來。後來朱祁鈺在病倒之後,有大臣發動政變救出了朱祁鎮。朱祁鎮再次登基稱帝。而朱祁鈺就被廢,不久後就死掉了。而於謙本來朱祁鎮是不打算殺的,畢竟於謙抵抗瓦刺有功,而且也是一個忠臣。但很多人對朱祁鎮說,不殺于謙不足以平民憤。畢竟於謙是擁戴朱祁鈺的罪魁禍首。所以于謙也被朱祁鎮以謀逆罪給殺掉了。

明憲宗朱見深這個人十分的寬仁。他繼位後就主張為朱祁鈺和于謙平反。雖然朱見深呢曾被朱祁鈺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在幾經周折之後,成化十一年時,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定諡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並下令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明憲宗沒有給朱祁鈺全面平反,所定諡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諡號都是17字,朱祁鈺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朱祁鈺還沒有廟號。

對於于謙方面,朱見深表現的更加寬容大度了。明憲宗成化初年,朱見深將於冕赦免回來,他上疏申訴冤枉,得以恢復于謙的官職,賜祭,誥文裡說:“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他的冤,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這誥文在全國各地傳頌。在後來明朝歷代皇帝中也多有為于謙正名的帝王。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朱見深給景泰帝朱祈玉和于謙平反,既是朱見深的真情流露,也是政治需要。

歷朝歷代,新皇帝登基,除了頒佈大赦,還要做的就是平反,新天子的威信就是這樣建主起來的。朱見深在成化第一年就給於謙平反,這說明是既定方針,甚至是朱見深做太子時就想好的。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于謙是功臣,對大王朝是有功的,並且,于謙在朝庭、在民間都有巨大的影響力。並且,北京保衛戰,于謙力挽狂瀾,朱見深也是親身經歷。給他平反,在政治上,朱見深有百利而無一害。

第二,朱祈玉廢除朱見深太子之位,于謙不但沒提反對意見,還簽了字。朱見深心裡肯定恨于謙。話又說,廢立太子,是國家大事,也是皇帝家事,于謙沒反對,朱見深雖惱火,還是可以理解的。于謙已死了八年,心裡那點隔閡早沒了。

第三,給於謙平反也是朱祈鎮的意思。朱祈鎮心裡也是恨于謙,但于謙的為人、功勞,父子倆心裡還是有數的。當時殺于謙,朱祈鎮假惺惺地反對,也是石亨、徐有貞一定要殺;石亨、徐有貞本是奸臣,非善良之輩,為人不齒。朱祈鎮殺掉石亨、徐有貞、曹吉祥後,大家更覺得於謙人格的可貴,給於謙平反只是時間問題。

成化十二年,朱見深給朱祈玉平反。朱祈玉廢了朱見深的太子之位,並且,反覆的嚇他,朱見深得了口吃的毛病。朱見深非常恨他,但仍然恢復了朱祈玉的皇帝稱號,不過只給五個字,一般皇帝十七個字。主要原因:

首先,朱祈玉對大明王朝是有功的,這一點是不能否定的;

第二,朱祈玉並沒有把事情做絕,並沒有殺掉他父子;並且,朱見深一直都存在重做太子的可能性;

第三,朱祈玉沒兒子,給他平反,有利無害。朱祈玉已死了二十多年了,只有兩個女兒,都是朱祈玉的汪皇后生的。汪皇后對朱見深有恩:朱祈鎮被瓦剌人抓走,汪皇后對他照顧有加;朱祈玉要廢太子,汪皇后堅決反對。因此,朱見深內心深處的親情佔了上風。雖說皇家沒親情,但叔叔家沒後人,沒必要做得這麼絕,朱見深愛心爆棚:汪皇后恢復身份,對兩個堂妹也特別好,都是參照公主的規格出嫁的,能照顧的儘量照顧。

第四,朱見深是個厚道人,重情重義。比如萬貴妃,長得也不怎麼樣,比朱見深大十七歲,但朱見深對她幾十年如一日,寵愛有加,無微不至。朱見深確實是一個有情有義的人,是皇帝中的另類!




江曉01


因為他們確實有功與社稷。

朱祁鎮年少輕狂,信任王振,以致土木堡之變,自己被擒,敵軍長驅直入,圍困京師,大明帝國岌岌可危。


這時候,朱祈鈺和于謙,不管是一心為國也好,暗謀私利也好,不管是迎難而上也好,順水推舟也好,不管是英勇主動也好,被動妥協也好,總之是他們,以及當時的文臣武將,齊心協力,勠力同心,才打退了敵軍,保存了國家。這是無可置疑的。

置於朱祁鎮被釋放之後,有被弟弟囚於“南宮”八年,就內部矛盾。“奪門之變”後重登帝位,殺害於謙,更是無理取鬧。

雖然是無理取鬧,畢竟有感情人因素:對於廢了自己帝位、囚禁自己的人,誰也不會喜歡。而當時政局穩定,並不太需要于謙這樣的人才,殺了也就殺了。

但是,多年以後,朱見深繼位,冷靜地回顧歷史,對於這兩位對國家有貢獻的人,必須給予肯定——也許有感情的因素,也許沒有,但一定有政治的因素:褒獎有功之臣,是為了鼓勵前人,更是為了引導後人。


棲鴻看紅樓


明憲宗為朱祁鈺和于謙翻案不是同一件事

對於朱祁鈺:

1、明英宗復辟之後,雖然廢朱祁鈺的帝號,恢復其郕王,但並沒有聽從湯序廢景泰年號的建議;

2、成化3年,明宣宗對黎淳要求追究景泰帝即位之罪,表示往事已了:

“景泰事已往,朕不介意,且非臣下所當言。”

3、明憲宗是立朱祐樘為太子後,才恢復朱祁鈺的帝號,最大意思就是蓋棺定論,大家都不要討論。

對於朱祁鈺,不管是明英宗,還是明憲宗,都是保持這樣的態度:

這是皇家的內部紛爭。

明英宗只是廢除朱祁鈺的帝號,但不廢除年號,明憲宗恢復朱祁鈺的帝號,也不算什麼大不了的事情。

給朱祁鈺一個公平的待遇,讓官員都不再討論朱祁鈺,也就沒有牽扯土木堡之變和奪門之變的機會。

對於于謙

于謙是明英宗奪門之變剛成功就被下獄。這可以說是明英宗的基本態度。即便沒有徐有貞勸殺于謙,于謙也不會在奪門之變後的明英宗時期得到重用。

明英宗未必沒有殺于謙的意思表示,只是需要一個理由。明英宗:

“尚猶豫曰:“于謙實有功。””

就說明明英宗不是不想殺于謙,只是需要合適的理由。徐有貞給了明英宗理由:

“不殺于謙,此舉為無名。”

這句話裡面的邏輯是:

“若郕王果不起,群臣表請陛下復位,安用擾攘為”(李賢語),

既然朱祁鈺一死,最大可能即位的就是明英宗,明英宗為什麼要發動奪門之變呢?明英宗靜靜等待朱祁鈺死去即可。理由只有一個:

因為于謙反對明英宗復位,因此明英宗只能發起奪門之變以保證復位。

這就是于謙必死的邏輯。

但隨後,明英宗下獄徐有貞、曹吉祥造反等事的發生,讓明英宗殺于謙的理由和邏輯基礎變得薄弱。

明英宗在李賢的勸說下,以迎駕替代奪門,否定石亨、曹吉祥等人功績,剝奪奪門之變時提拔的4000人功績。明英宗抹平了奪門之變的功績,這就為平反於謙奠定了基礎。

明英宗出於形象問題,不好赦免於謙罪名,只能在自己死後,讓兒子明憲宗去平反於謙。


總之,明憲宗恢復朱祁鈺帝號,是要蓋棺定論、塵封往事;平反於謙,是繼續明英宗否定奪門之變的路徑。于謙的平反和奪門之變的性質密切相關。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朱見深為何要為朱祁鈺和于謙翻案?與其這麼問,不如說,為何朱見深不會為朱祁鈺和于謙兩人翻案?

朱見深是什麼人,朱見深可是曾經的廢太子,朱見深是朱祁鎮的太子,朱祁鎮登基十幾年,爆發了一場土木堡之變,在這場戰役中,明軍二十萬精銳全軍覆沒,明朝高級官員也基本都死在了這一場戰役中,即使是朱祁鎮自己,也因為土木堡之變的失敗落入了瓦剌軍中,成為了瓦剌手中的一個高級俘虜。

朱祁鎮被瓦剌抓走以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很顯然,這正是大明朝最危急的時刻,若是瓦剌順勢南下,那麼明朝則會危在旦夕,或許提前近兩百年滅亡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為了給朱祁鎮擦屁股,明朝忠臣,于謙站了出來,在眾大臣的推舉之下,鄴王朱祁鈺被推上了皇位,而這時候,遠在瓦剌的朱祁鎮,已經實際上的退位了,被動的成為了大明朝的太上皇。

于謙與朱祁鈺有錯嗎?當然沒有錯,于謙本就沒有過錯,不僅維持了國家安定,更是打了一場漂亮的北京守衛戰,將曾經擊敗二十萬明軍精銳的瓦剌大軍,以十萬老弱病殘之力擊潰,可以說,于謙正是拯救了整個大明朝的最大功臣。

而朱祁鈺有錯嗎?朱祁鈺自然也沒有錯,若是朱祁鈺沒有順應天時登基上位,于謙的一系列政策也將變得名不正言不順,雖然朱祁鈺可能沒有足夠的才能治理天下,但朱祁鈺懂得重用於謙,重用於謙以後,大明朝也開始休養生息,百姓安居樂業,天下一片祥和之兆。

或許,于謙對不起朱祁鎮,但于謙對得起天下百姓,或許朱祁鈺對不起朱見深,但因為朱祁鈺唯一的孩子也在受儲後突然去世,因此,朱祁鈺最終的選擇也只能是將皇位還給朱見深,所以,朱祁鈺也算是無愧於天下百姓,無愧於朱見深。

在整個事件中,朱見深不是受害者,天下百姓是受益者,大明朝的天下是受益者,只有朱祁鎮,才是整個事件的受害者。

朱祁鎮以奪門之變奪回了皇位,重新登基以後,朱祁鎮第一時間將於謙斬殺,朱祁鎮難道沒有動過惻隱之心嗎?當然有,可支持朱祁鎮發動奪門之變的徐有貞不許,按照他們的說法,于謙不死,奪門無名,真的是無名嗎?朱祁鎮登基,於情於理順應民心,奪門本就是多此一舉,而斬殺于謙,不過是這些人擔心於謙報復,恐意外發生。

朱見深登基的第一年,就恢復了于謙的名譽,為何?于謙沒有錯,于謙做的一切,除了對不起朱祁鎮,誰都對得起,而朱見深登基十幾年後,才恢復了朱祁鈺的名譽,這又是為何?因為朱祁鈺曾經將朱見深貶下儲位,朱見深多少對朱祁鈺都要有些不滿之心,而恢復代宗帝號,也是天下人的心願,畢竟,于謙與朱祁鈺,本就有功無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