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4 老伯走路越來越吃力 沒想到竟成下肢缺血壞死

2018-06-04 11:30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王波 通訊員 鄭軻

老伯走路越来越吃力 没想到竟成下肢缺血坏死

“可惜,太可惜了”,面對這樣的情景,寧波市二院血管外科的王迪副主任惋惜不已。事情的經過還得從李阿公的腿說起。李阿公平常身體健康,有個飯後散步的習慣,但自從1年前開始,自己的腿時不時的開始出現走路距離慢慢的在縮短,從剛開始的飯後1千米,慢慢的到了上個月的二三百米步行距離,就出現了雙腿邁步開步,一隻腳發麻,痠痛等不適情況,坐下休息片刻後又能繼續走路了。面對自己的不舒服,由於一雙兒女一直在外工作,老伴也沒太在意,他就在村裡的衛生所配了點藥,吃了吃,也沒當回事。

沒想到,10天前,他的腿又突然出現了小腿發麻不適,老人家到附近的診所治療,沒想到腳痛症狀不但沒好,反而病情加重,腿部沒了知覺,且出現了小腿大面積的青紫,遂來寧波二院急診檢查。接診的是血管外科王迪副主任醫師,詳細瞭解病情並查體後,判斷病人的腿已經缺血壞死,毛病的根源在於下肢的動脈血管堵住造成的急性缺血壞死。由於缺血的時間較長,耽誤了病情的治療,目前的出路只有一條,那就是轉骨科行截肢手術來保命。如此的悲劇,對周阿公而言,無疑是讓人心痛的。

那麼,心痛的背後,我們廣大老年患者怎樣才能避免這種血管性病變引起的截肢悲劇發生呢?市二院的王迪副主任在此向廣大的老年患者支招,教大家2招簡單有效的方法。

老伯走路越来越吃力 没想到竟成下肢缺血坏死

第一招:搭脈搏。

我們都知道人體的四肢都靠心臟射出的血液通過四肢的動脈血管滋養著手腳的活動。我們時常能摸到的前臂的動脈為橈動脈及尺動脈,腳上能摸到的動脈是足背動脈及脛後動脈。對於健康的患者而言,這些動脈大多通過仔細的觸摸即能發現。倘若,一些老年患者時常摸不到這些血管,或者下肢血管的搏動搏動較弱時,則需高度引起重視,特別是老年人,既往患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三高疾病時,這很可能是動脈老化的一種預警信息:即動脈血管內出現了血管垃圾堵塞血管。該情況下需建議前往醫院血管外科就診。

第二招:摸皮溫。

一般,健康人,兩條腿的皮溫應該是差不多的,若一條腿的皮溫較另一條腿明顯發冷,則是缺血的一個客觀表現,若同時伴有單腿發麻發冷,無法行走時,且肢體的脈搏又觸摸不到時,建議立即前往當地醫院行下肢動脈B超檢查,明確血管是否出現堵塞情況。

因為對於該類疾病,動脈缺血的時間影響整個後續治療及肢體能否挽回的重要前提。骨骼肌不可逆損傷的缺血時間為2至4小時,神經缺血時間為4至6小時,皮膚為12至24小時,對於一般6至8小時內的缺血損傷為搶救黃金時間,在該時間內的血管重建,大多都能避免截肢。而大於12小時的缺血損傷則出現截肢的風險大大增高。對於該類疾病,早期一般表現為下肢的發冷,麻木不適等感覺功能障礙,而隨著缺血的加重,後期即出現運動功能障礙,即出現腳背不能彎曲,小腿肚用手壓就痛,當缺血時間繼續延長後,就表現出了壞死,皮膚水泡,青紫,花斑樣皮膚改變,即周阿公此時的窘境。所以對於動脈栓塞引起的缺血,時間即是保肢的關鍵。

哪些患者,好發該類動脈性疾病呢?

老年患者,既往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三高表現。既往心臟存在房顫病史,或存在腦卒中病史等;近些年,出現步行距離逐漸縮短表現,一般行走一二百米就需要坐下休息片刻後好轉的(我們稱為間歇性跛行症狀),晚上睡覺出現一隻腳疼痛厲害的(因為下肢缺血引起了靜息痛的症狀),小腿足背局部潰瘍,趾端壞死等缺血表現的。

對於,以上這些情況的老年患者,建議血管外科進一步就診,因為這些常常提示,血管阻塞。 再次提醒廣大患者:下肢動脈的疾病,早期通血管治療效果佳,廣大老年患者通過搭脈搏,摸皮溫,一般均能早期發現,儘早的住院治療,因為缺血是不可逆的細胞死亡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