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末的紅夷大炮能給清軍造成很大的殺傷,但到了鴉片戰爭的時候清軍火炮卻如此落後為何?

劉捷180550407


謝謝@劉捷180550407 邀請,對於西方的火炮技術,明朝和清朝確實是完全兩種心態。

首先我們要知道,明朝對火器的重視,其實是自始至終,沒有改變的。早在朱元璋逐鹿天下的那個年代,火器就成為當時的西吳政權(即明朝前身)重要裝備。陳友諒和朱元璋兩大勢力的火拼,火器更是發揮重要作用,陳友諒部隊遲遲無法攻克當時的南昌,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城頭的火器。而隨後的鄱陽湖水戰,朱元璋的艦隊更是極大地發揮了火器的作用——再往後,大家其實也能明白,歷史上從來沒有一個南方政權能一統天下,為什麼朱元璋能?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就是火器。在掃平群雄、北伐殘元的戰爭中,就是裝備火器的明軍,立下了汗馬功勞。

所以,明朝的官方,一直都很重視火器,譬如說洪武十三年規定,“凡軍一百戶”,要有銃手十名。而到明成祖時期,更組建了世界最早的,專門裝備火器的新兵種——神機營。甚至比16世紀初西班牙創建的火槍兵,還早一個世紀左右。就是這支神機營特種部隊,在與中原文明的傳統敵人草原騎兵的戰鬥中,發揮火力優勢,立下赫赫戰功。

也就是在洪武初年,明朝開始使用鐵自己製造火炮,較以往的銅火炮而言,鐵火炮的原料顯然更容易獲得,且造價低廉。原本成本在十餘金的銅炮,到這個時候用鐵,便只需五六金,幾乎便宜了50%。

(明朝火器,老實說已經落後於西方,但畢竟還是抓住了時代的尾巴,沒差太遠)

成本的下降同時,是技術的革新。譬如小型管形火器火銃,開始採用“將木一條,配其長短雕成一床,後剩七寸為柄”,然後將銃身嵌人床內的技術。這樣裝柄,“以有木為託,即有腹炸,不能傷手,方敢加手於木”。對射手來說,一是方便,更重要的是安全多了。

而中型火炮,則採用架。明代初年,大碗口筒炮嵌裝在大木板兩頭,大木板安裝於長板凳上,上面裝有活動軸可以旋轉。發射時,一頭先發,而後轉動活動軸,發射另一頭。

重型火炮,是將火炮安裝在炮車上,行軍時用人力推拉,或用騾馬拖拽,臨敵時在炮車上發射。攻打蒙古使用的炮車,就是此類。

與清朝前期狂妄自大不同的是,明朝不但自己造炮,還積極引進當然已更勝一籌的西洋大炮。如明正德年間從葡萄牙傳來的佛郎機大炮。而且明朝很快就掌握了這門技術,從明嘉靖年間開始仿製。

後來,紅夷大炮也從荷蘭傳入,天啟二年,明朝便開始仿製這種炮,據說發射威力極大,“能洞裂石洞,震數十里”。

此時的明軍,確實裝備了不少火器。明成化年間,使用火器的軍人,在軍隊編制中的比例,已從明初的10%發展到30%左右。到嘉靖年間,明軍的薊北步兵營,使用火器比率已高達50%。

正是因此,明軍很早就提煉出運用火器對付騎兵的辦法,那就是“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前鋒要疏,後隊要密,鋒疏則達,陣密則固”,一直被沿用——但問題是此時的火槍畢竟是不成熟的一種武器,尤其是裝填需要時間,又往往需要很多的機關操作複雜。在遠距離臨敵時能夠發揮巨大作用,但是如果敵人靠近到一百步之內火器就因為操作太慢而失去了優勢。所謂兵貴神速,蒙古和後金的騎兵,就是掌握到了明軍戰法的這項缺點,於是在明軍彈藥裝填的間歇派輕騎突襲,明軍便反應不及,造成全軍覆滅的悲劇。

而後金一旦掌握了火炮技術,立即就視為珍寶。皇太極專門在漢軍八旗之下組建了炮兵部隊,並且把紅夷大炮改名叫紅衣大炮。多爾袞那會,據說就拿這個對付沒文化的李自成,果然大獲全勝。康熙與沙俄以及蒙古葛爾丹的戰爭,也多數以火器為第一等重要的武器——這裡順便說一句,不要說沙俄,就連蒙古葛爾丹,此時也使用火槍作戰。

但延續到雍正、乾隆時期,因為鼓吹大清天下取自“騎射”的奇葩思想,火器研發反而停滯。中國一下子把什麼火槍大炮都拋之腦後,結果便是數十年後,更先進的英國人來到東南沿海之際,大清國的防禦火炮,甚至還不如當年的大明。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明末清初時期,明朝由於大量的向海外出口茶葉、絲綢、陶瓷等貨品,換取大量白銀迴流,由於海上商貿的大流通,明朝跟海外的交流很多,所以在火器上,基本保持了與世界同步。

加之到了明朝後期,由於手工業的發達,私營經濟的發展,已經有了資本主義萌芽狀態,科技的發展也比較迅猛。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是能夠接受任何新事物的王朝,而且由於海上貿易的流通,明朝對西方那些洋玩意也見多不怪了。

明朝從葡萄牙引進的紅夷大炮是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所以如果明朝不出現內亂,後金根本沒有機會打進山海關。如果崇禎皇帝是一個有豐富政治經驗的人,全面整合明朝內部資源,憑藉先進科技,建立一支擁有大量火器的精銳部隊,不但後金打不進來,像明憲宗打擊建州女真一樣犁庭掃穴也不是不可能。畢竟袁崇煥曾經以紅夷大炮鎮守寧錦,不但讓後金軍隊止步,還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


如果是那樣,恐怕歷史就會改寫。可惜的是,明朝的最後一絲餘輝終究落幕,氣數還是盡了。

那麼明朝時期能夠擁有與世界最先進火器水平同步的紅夷大炮,到了清末為什麼就跟世界先進科技完全脫節了呢?

清朝立國二百多年,西方進入大航海時代,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但是清朝入主中原後,為了維持統治穩定,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泱泱大國與世界完全脫節,孤立一隅。明朝的資本主義萌芽、科技發展啟蒙完全被徹底掐斷。

世界並沒有因為中國的止步而止步,在西班牙、英國等西方海盜國家的大航海環境下,由於視野的開闊,對宇宙的觀察、理解出現了精細化,科技水平也日新月異、飛速發展。

兩百多年的科技代差,導致的中西方巨大差異,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所幸那還是一個基礎科技萌芽的時代,加之中華文明的厚重底蘊,才不至於出現英國與印第安人相遇的天人之別。


謝金澎


這個要分幾個方面來說。

1.明朝中後期,皇帝希望對外開放。雖然明朝曾經一度執行閉關鎖國的政策,但是從中後期開始,從皇帝本身開始希望對外開放,用以增加收入。因為仕官集團的反對,只能做到有限度開放。即使這樣,在當時世界貿易的1/3以上都和明朝有直接關係,南美洲和日本的白銀,絕大多數通過貿易流入中國。而清朝最瞭解西方的皇帝康熙堅定不移的制定了閉關鎖國政策,並且以祖制的形式禁止後世皇帝對外開放。

2.明朝自開國以來,對火器的使用就很重視。中國從宋朝開始就大規模使用火器,明朝更是使用火器奪取了天下。因此明朝一直保留相關的部門和研發機構,軍事指揮也結合火器的使用。而清朝自從奪得天下以後,對火器的使用就不再重視,在軍事指揮理念上,火器只是可有可無的東西。

3.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武器裝備並沒有我們想象中那麼落後。根據虎門炮臺等一些遺留的火器裝備來看,在鴉片戰爭時期,清朝軍隊的火器落後於歐洲,但落後的並不多,如果合理使用的話,不可能出現歷史上曾經發生的那樣的慘敗。而從洋務運動以後,清朝購買了大量的先進武器,清朝軍隊裝備的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而且對部分武器擁有製造的能力。可是在鴉片戰爭50年以後的指揮模式和戰爭思維來看,仍然保持了清軍入關時的指揮理念。


三箭一雕230


沒辦法,清朝故步自封導致的。

明清兩個朝代,雖然政治體制都差不多,但是在科技樹上清朝卻毀了很多。尤其是在火器的研發上。

清軍入關後,由於自己閉關鎖國,對火器的需求下降,導致火器的研發一度停止,在加上一個合格的制械局需要的大量的能工巧匠,但是能工巧匠們手藝流傳多是代代相傳,或者師徒相傳,清朝由於需求的下降,相關的技術人員需求減少,也就大大削弱了自己的仿製能力。所以同樣是末代王朝,明朝可以輕鬆仿製紅衣大炮,清朝卻在仿製之路上舉步維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