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談談顯示面板的投資邏輯——京東方

站在當前時點往前看,京東方並不是長期投資的一個好標的。站在當前時點往後看,京東方未來會成為長期投資的一個好標的。

目前絕大多數投資人關注京東方,投資京東方,其投資邏輯都鎖定在柔性AMOLED,甚至有不少投資人認為京東方的液晶產線是負資產,所以有不少把柔性AMOLED作為投資邏輯的投資人選擇維信諾,認為其沒有液晶的負累,是純粹的柔性AMOLED投資標的。本文嘗試從顯示面板行業的特徵入手,釐清不少投資人對顯示面板的習慣性認知誤區。

一、從“設備折舊”,來談談顯示面板的投資邏輯

設備折舊帶來顯示面板上市公司顯著特徵,就是財務上的盈利壓力和充沛的現金流:壓力有多大,去年京東方設備折舊計提120億,而韓臺同業產線設備折舊大多已完成;現金流有多充沛,去年京東方經營現金流257億,折舊產生的現金流就有150億。

國內廠商設備折舊期限長(韓企5年,臺企6年,陸企7年)並不是其隱藏風險的手段,只是顯示面板上市公司基於行業特徵,“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後的折衷選擇,報表利潤好才有利於融資,就公司運營層面來講,是利潤還是現金流,並無區別。國內廠商設備折舊也不是其隱藏利潤的手段,其設備計提年限稅法並不認可,所以無論其因設備七年計提在財務報表中體現為利潤減少還是虧損,都不會影響其基於稅法繳納的所得稅金額。

不少投資人,或者認為液晶產線折舊到期後才會好,或者認為折舊到期後設備就淘汰了,這兩者觀點都是片面的。京東方北京G5(B1),最早的液晶面板生產線,現已經轉型為傳感器及電子紙生產線,其已經運行16年的主要設備,仍然在創造產值,合肥G6(B3),17年折舊到期,18年淨利潤18.9億。15年4月8日投產,仍然在折舊期的重慶G8.5(B8),18年淨利潤18.4億。

不少投資人對面板上市公司的折舊充滿擔憂,在液晶面板價格不斷下跌的累加下,變成恐懼,尤其對於10.5代線,目前65吋面板價格已經來到185美金,已經跌破京東方生產成本,合肥G10.5(B9),投資預算429億,年折舊42億;武漢G10.5(B17)年底投產,明年Q1量產。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京東方兩條G10.5代線將成為巨雷。但卻忽略兩個前提,一、G10.5主要切割尺寸65吋(8切),75吋(6切)。185美金只是跌破京東方生產成本,卻早已跌破韓臺廠商的現金成本(關廠、轉產、減產成為必然),華星t6 G11在滿產前其生成成本都不可能低於京東方。二、京東方75吋面板出貨量全球第一,目前出貨價格還在400美金。65吋面板價格崩跌更多是淘汰賽下策略性下跌,韓企G8.5套切(2片65、6片32)(2片75、2片49),套切(MMG)方式雖然可提升切割效率,但由於同一張母玻璃切兩種不同尺寸所以良率會有所下降,同時生產節拍的拉長單位時間生產出來的產量會下降。採用MMG工藝後良率會下降5%~6%,根據技術實力以及工藝穩定性,產能會下降10%(65吋)甚至20%(75吋)。壓力更大的是韓企。

寡頭競爭的格局下,價格崩跌已經不成為否定其投資價值的邏輯,誰能成為未來的寡頭,才是判斷其投資價值的關鍵。

二、從“設備更新”來談談顯示面板的投資邏輯

創新是高科技企業的顯著特徵,而設備持續不斷的更新就成為必然。

不少投資人對面板廠商持續不斷的設備投入嗤之以鼻,認為這是個無底洞,沒完沒了。而事實上,如果面板廠商真的投無可投,也就進入瓶頸期,整個行業的投資價值也就到頂了。

所謂的“液晶週期”(價格下跌減產,價格上漲擴產)由於國內廠商打破週期的擴產舉措而蕩然無存,由於G10.5電視面板產能仍然處於明顯的擴張期,B9工廠3月120K產能滿產時還對今年20億淨利(不包括約10億的利息支出)的目標信心滿滿,但6月65吋面板下跌幅度還是超過其預期。

對於京東方而言,“深拓細分,推進工廠集中化,專業化生產”,是今年的方針,發力高端產品線是今年的主軸,電視、顯示器、筆電、平板、手機液晶面板出貨量的全球第一,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京東方旗下產線從一開始,就得兼顧各種類型的面板生產。時移勢易,傳統的電視、顯示器、筆電、平板、手機五大領域增長停滯,通用型產品在虧損的邊緣徘徊,細分市場、高端市場對面板廠商的盈利越來越重要,而京東方液晶產線佈局已經基本完成,各地產線的集中化,專業化生產就成為當前要務。隨著京東方產線的產品結構,產品類型的調整,其設備轉移,設備更新也如火如荼,北京G8.5 B4 12條產線及部分QA設備轉移至重慶 G8.5 B8,重慶B8觸控一體化廠房即將投入生產,高端平板、高端筆電、高端顯示器將成為B8主力產品。而福州 G8.5 86英寸白板產品年底滿產,高端TV、高端Monitor、Maker(創客)產品也是其未來的發力點。

持續不斷的設備投入對於高科技企業來說是理所當然的事,能否適時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創新產品才是判斷其投資價值的關鍵。

三、從“無人工廠”來談談顯示面板的投資邏輯

有不少投資人對國內廠商還在折舊中產線生產成本竟然比韓臺廠商折舊完產線還低感到疑惑。簡單解釋:國內廠商新工廠是“無人工廠”,人工成本低,但這不是全部,甚至一定程度上是謬誤。

對於面板產線,其全生命週期都在努力解決一個問題,就是不良率。京東方B1產線設備16年後雖然還在運行,但設備狀態及常用備件供應惡化,突發情況增多卻是不可避免的,解決設備宕機已經成為比解決不良率更為重要的頭等大事。

面板產線所謂的智能工廠,智慧工廠都是“無人工廠”,但並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機器換人。智能工廠能在不良率出現異常後報警,而智慧工廠卻能預知不良率的產生,就如京東方智慧醫療所倡導的治未病。智能工廠產線工程師再厲害,他能改變也就是縮短提前報警的時間,避免損失擴大。智慧工廠產線工程師卻能在不良率尚未產生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損失消滅於無形。

當然無論是智慧工廠還是智能工廠,其硬件及軟件系統都不是京東方自研的,同樣採購自第三方。那為什麼京東方不把旗下所有工廠都升級成智慧工廠,因為這並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也不是所有舊產線都能升級為智慧工廠。智能工廠工程師要精於編程,而智慧工廠工程師卻還要精於算法,他們都需要對軟件系統進行應用層面的開發,但開發深度及廣度卻大不相同。無人工廠在員工數量大幅下降的同時,對個體員工的素質要求也是大幅度上升,直接體現在人工成本上的差別並不顯著。

面板工廠的生產是一個系統工程,柔性AMOLED產線尤其明顯,韓籍工程師也許能解決關鍵問題,實現單點突破,但整個生產,要維繫良好的運營效率,良好的產品良率,關鍵是團隊能力。對於國內廠商而言,柔性AMOLED產線擴張的最大阻力不是資金,而是人才,是產線上的工程師。對於柔性AMOLED,並沒有大量的存量人才可用,只能面板廠商自己培養。京東方鄂爾多斯產線二期當初遲遲未動工,正因為其擔當了為成都柔性AMOLED產線培養人才的重任。京東方人才培養已經發展成一個完備的體系,能在不影響現有產線生產的情況下培育新產線所需的人才。

面板廠商人才培養體系的成熟度才是決定其柔性AMOLED產線擴張能力的關鍵。

10.5代線生產成本低,不僅體現在產品(65吋、75吋)的切割效率上(相較低世代線),也體現在產線生產效率,產線不良率管控能力上。舊產線設備更新改造只能是有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臺企G6(2切65)、G7.5(2切75)這些已經運營十年以上的產線其劣勢會越來越明顯,其在產品開發上的優勢也不復存在,競爭力只會下降而不會上升


作者:南柯夢碎
鏈接:https://xueqiu.com/3436225335/129924247
來源:雪球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