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是董卓进京导致江山乱,还是大将军何进无能,汉室衰败可以避免吗?

大马哈鱼12


任何一家政权的衰败,都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长时期的太监专权、党锢之祸和黄巾起义已经动摇了汉朝的根基

东汉政权开始是外戚专权,到了汉和帝刘肇即位时,外戚窦宪甚至连皇帝刘肇都不放在眼里,甚至图谋不轨。刘肇生长在宫中,即位时只有十岁,所以只有联手与自己一起长大的太监,来对付窦宪。并且获得成功。永元四年(公元92年),刘肇借助宦官的力量发动政变,一举铲除窦氏外戚集团,夺回了最高权力。但由此,太监登上了政治舞台。

如果遇上皇帝有点能力,基本上还能压制住这些太监,但凡皇帝能力弱时,权力就会落在太监的手里。太监们势力羽翼渐丰,他们已经不单纯是在宫里洒水扫地了,开始参与政务。史称东汉宦官“手握王爵、口含天宪”,政治力量不断壮大,已经可以和外戚集团平起平坐了。

期间,太监与外戚的权力斗争就一直没有停过,互有胜负。

东汉的太监们虽然没少干涉朝政,但更多的是内部撕咬,他们的主要敌人是外戚集团。而外戚集团的主要敌人又是清流官僚集团,东汉这三股势力基本没有全盘交集,多是一对一的单挑,这种形势一直延续到汉桓帝刘志时代。

中间还出现了“党锢之祸”。 党锢之祸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还在汉桓帝刘志末年,河南尹李膺弹劾前北海郡太守羊元群在郡贪墨,结果羊元群花钱买通了太监,竟定了李膺反坐之罪。随后廷尉冯绲打死了因罪系狱的山阳太守单迁(单超之弟),而大司农刘祐上书朝廷,要求限制太监的经济掠夺。结果被太监们全都打下去了。

看到太监们气焰嚣张,清流官僚当然沉不住气了,决定大举反击,这是党锢之争的第二个阶段。这次反击不同第一次打嘴仗,而是以窦武、陈蕃为代表的清流官僚准备发动政变,一举铲除宦官集团。

但因打击面过大,宫中所有太监为了活命,全部抱成团,打着窦武、陈蕃谋反的旗号提前发动攻击。虽然窦武手上有兵,但这些兵爷却非常怵那些阴险的太监,太监们在阵前一阵恐吓,窦武的部下一哄而散。窦武成了光杆司令,自然没好下场,除了皇太后被废,诛窦氏三族!

但这批太监们的好日子还没过完。人很快被时间淘汰掉了,顶上来的是以张让、赵忠为代表的十二个太监头子,史称“十常侍

和前几任太监主要在政界耍横相比,祸害更大,因为十常侍把贼手伸向了经济领域。历史已经证明,一旦经济崩溃,离翻船的日子也就不远了。

终于引发了“黄巾起义”。

朝廷官军大举出动,剿杀黄巾军。但不除作恶万端的十常侍以及宦官专政制度,根本不可能解决任何问题。在宦官问题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藩镇问题又开始突显。因为地方藩镇通过镇压黄巾起义,开始暗中坐大,形成强大的独立藩镇。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汉灵帝刘宏死后,长子刘辩继位。因为刘辩的生母是何太后,所以何太后的异母哥哥何进当上了大将军,这也是东汉最后一支外戚势力。

到此为此,何进才算登上政治舞台,却一闪而过。

何进虽为大将军,这支外戚实际上只是个花架子,实际上兵权都控制在宦官集团手上,这是汉灵帝刘宏安排的。

不过天下舆论基本上都站在何进这一边,比如随后在三国史鼎鼎大名的人物,袁绍、袁术、董卓、曹操、逄纪、荀攸这些人。形势对何进很有利,但何进为人少谋寡断,做事犹豫不决。席下首谋袁绍劝何进先发制人,可何进由于妹妹何太后的反对,不知所措,白白浪费掉了好机会。

宦官集团先下手为强。张让等人趁何进进宫的时候,埋下伏兵,一举击斩何进。

但是,袁绍等人率军队攻入宫中, 对太监势力进行血洗,“宦者无少长皆杀之,凡二千余人。”随后张让、段珪胁迫刘辩和刘协外逃,但被反对派的军队逼得走投无路,横竖是个死,甩掉小皇帝,投河自尽了。,祸害东汉整整百年的宦官势力彻底覆灭,但陪太监们下地狱的还刘秀打下来的江山。

实际上汉朝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董卓只是顺手捡了第一桶金

至于董卓,其实董卓在青年时代是一个标准的豪侠少年,因为性格豪爽,在西北边地结交不少强人朋友。长大后,成为西北地区赫赫有名的诸侯,有自己的军队,还镇压过羌人造反、黄巾造反,而知道朝廷内部不稳,河东离洛阳非常近,一旦朝廷有什么变故,董卓就可以立刻杀进京师,成就一番大事业。董卓“

驻兵河东,以观时变”。

何进私下请董卓率兵进京。董卓苦苦等待的机会终于来了,立刻率军就道南下,算是引狼入室吧。

还没等董卓进洛阳,愚蠢的何进就被太监们给干掉了,随后袁绍等人又将太监兵团一锅烩了。外戚势力和太监势力就这样同归于尽了,但他们留下的权力真空正好由以董卓为代表的藩镇势力来填补,董卓也适时地发现并抓住了这次商机,顺利地捞到了第一桶金。

后面的事就不用介绍了

总结分析

实际上,到了汉灵帝后,东汉王朝已经是病入膏肓,不可医治了,外戚、太监争权搞得朝廷乌烟瘴气。当时已经民不聊生,才引发了黄巾起义,镇压了黄巾起义后,各地的藩镇实力已经做大。形成藩镇割据的形势。

而何进和董卓也是外戚与太监争权的角色,只不过,何进输了,而董卓代为藩镇势力代表赢了而已。

假如没有何进和董卓,朝廷还是掌握太监手里,衰败也是难已避免的。只能说是气数已尽,至于曹操把汉献帝救下,又延续了几十年, 只不过是回光返照罢了。


国内ERP专题


这事还真没法说是因为哪个原因,汉室衰败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题主说的董卓进京和何进无能都是原因 。

曹操的《薤露行》里写得很清楚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这句话是说汉灵帝用的人不是好人,真是不会用人。其所任用的大将军何进枉尊高位而没有真本领。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意思是何进对诛杀“十常侍”一事犹豫不决,致使皇帝被“十常侍”所掳。不仅皇帝被掳掠,何进也被“十常侍”杀死。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这里就写道董卓了,董卓从西凉入京后,不仅没有安抚乱局,而且杀死汉灵帝,焚烧洛阳城,使汉代基业毁之一旦,宗庙也被焚毁。

汉代灭亡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非董卓和何进所能左右

第一,朝廷宦官(以十常侍为代表)和外戚(以何进为代表)势力膨胀,各自结成利益集团,内斗不休。

第二,汉灵帝和汉献帝年龄幼小,太后临朝,进一步加剧了宦官和外戚专权。

第三,土地兼并严重,贫者无立锥之地,富者田连阡陌。换言之贫富分化严重。

第四,贫富分化的结果就是形成了地方割据势力,另外为农民起义提供了兵源。

第五,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但中央失去控制权,国家主权落入地方豪强手中。


宗山所述,汉朝灭亡是不可避免的。


物质文化史


文章转载自知乎臭咸鱼,欢迎大家关注这位优秀的创作者

汉末天下大乱的是东汉帝国分裂、崩溃、走向灭亡的开始。

天下大乱的起因是董卓之乱。

董卓之乱的根本是:关东士族(主要是名满天下的汝南袁氏)对董卓这种凉州人掌控中央的不满,造成地方起兵,与中央武装对峙。

董卓之所以能够成功上台,早期有太傅袁隗的扶持,更重要的是在雒阳,他掌控了绝对的军权。

说到这里。也就说明了:何进之死与天下大乱没什么关系。何进死了就死了,如果太傅袁隗玩稳一点,把军权都交给袁绍、袁术两位爱侄,好好的团结一下大将军府剩下的那帮有兵权的幕僚,袁氏一家人垄断朝廷,也就没董卓什么事了。

偏偏袁隗要派人去显阳苑拜董卓为司空,让他进了城,才有了大将军府的吴匡等人投奔董卓,吕布杀丁原投奔董卓,张辽也投董卓,王匡鲍信没投,而是跑路了。

袁隗这位官场老手肯定不会不知道军权有多重要,他就是太相信董卓是自己人了。

《太平御览·卷196·居处部二十四》引《续汉书·献帝纪》:昭宁元年(189年),董卓住兵屯[显]阳苑,使者就拜司空。

回答完“不正经的正题”,转回到这里的胡说八道的话题上来。

什么喜闻乐见的东汉台柱子论。

外戚、宦官、士族也是够了。这三根台柱子的论调我都看得生厌。

还有答主提出加上“军阀”,四根台柱子。也是神论。

真要是有军阀,凉州羌乱不至于弄成几十年吧?皇甫规在凉州呆久了,朝廷有人弹劾他,他都吓得要上书自辩,末了还得到朝廷当官以示清白。

就说灵帝时期,灵帝当皇帝第二年,凉州羌乱就被段熲给扫平了好吧?然后十几年(截止中平元年之前)没羌乱了好吧?

交州闹个叛乱,朱儁带点家乡的扬州兵去平叛了,打完了就得“振旅还京师”,交出兵权当光禄大夫好吧。

“凉州三明”哪个不是打完仗就得到雒阳交兵权报道的,东汉政府一贯玩这样的流程,《百官志》里写的各种将军“事后罢”,真当是写着玩的吗?

这样的玩法怎么可能会产生“军阀”?真是奇了怪!

要真说中平末有军阀,那也是两家,一个韩遂马腾,就是造反军,中平四年直接把凉州拿下了,灵帝在五年设西园军时就是想征西呢;他们能被赋予合法身份也是董卓执政末期的事了。

第二个就是黑山军,结果是给灵帝招安了好吧,封了个黑山校尉杨凤(张燕是平难中郎将),给了黑山军自治权。

灵帝死时,真要能被称为军阀的也就这两家而已,其他的绝对是叛乱军,除了青徐黄巾军有点耐操,荆州南那拨人给孙坚搞定了,幽州二张给刘虞搞定了。

在这里张口闭口就是“地方做大”,“军阀林立”的人,你们就根本属于没读书,对当时全国形式完全没有了解!

再者,要是地方上叛乱问题还那么严重,何进、袁绍哪还有闲心点艹张让这帮宦官刷声望玩。

益州刘焉、幽州刘虞、豫州黄琬、荆州王叡、徐州陶谦、冀州贾琮,除了王叡没传,其他人传记摆在那里,他们平叛的工作都做到位了吧(大部分都是到任后不久,辖地叛乱平息的记载)?没有哪个是政治能力近似于白痴的怂包吧?

再说“州牧导致地方做大论”,这绝对是千古神论!

始作俑者是刘昭,就因为在《续汉志》里就这个重置州牧的话题喷了一波灵帝,于是从此就没人愿意去看书研究当时形势,想当然地认可这个观点。

东汉十三州,中平五年设3个州牧(益州牧刘焉、幽州牧刘虞、豫州牧黄琬),其中2个是刘姓自家人。——全国3/13的州牧就能证明“州牧导致地方做大”?

中平六年设并州牧董卓,董卓没去;董卓入朝后,就废豫州牧黄琬, 立冀州牧韩馥。

后来大家知道了,除了韩馥参加了反董,另外两个州牧可以说是中立。

刺史倒是有两个,刘岱、孔伷这两个刺史还是董卓时期任命的,才几个月,这两个名士就暴露了军阀本质?难道他们骄傲了吗?膨胀了吗?

要知道反董联军大部分都是太守好吧,他们都是拥兵自重的军阀?我觉得顶多能拿来黑一波长沙太守孙坚(谁让他当太守的时间长,带的兵多);至于张咨、张邈这种都是临时上任没几个月的好吧。

张邈能站队到反董联军中,这是和袁绍当初就建立起了政治友谊好吧!韩馥能站队到反董联军这边,一是他本来就是袁氏故吏,二来从事刘子惠告诉他,“兴兵为国”,这样直接把董卓推到国家的对立面去了,当时不都是打着爱国的旗号来造反的。

真要假装认真点,就干脆直接说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太守,导致太守军政两全齐备,在地方上做大,导致了汉末出现“地方对抗中央”,我觉得这特么绝对有理有据!(滑稽脸)

“州牧导致地方对抗中央”?我看还是省省吧。


叮叮和咘咘


汉王朝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各阶层充满了矛盾,内忧外患,朝廷矛盾重重,各方势力忙着争权夺利,对百姓横征暴敛,导致各地农民纷纷起义,从而政权不稳,一系列的问题导致汉室衰微无法挽回。

一、外戚干政

汉以来,外戚一直是一个无法忽视的力量。无论是汉初的吕氏转政,还是后汉的外戚力量,一直都在左右着汉朝政权,即使强大如汉武帝,在刚即位时也无法避免外戚的干预。这与汉朝的官员选拔制度有关。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也就是由官员们考察推荐,这就形成了一个个贵族集团,从而影响了皇权。而皇帝为了能有效的形式皇权,就会大量的使用外戚人员在重要的位置,从而把持朝政。

二、士大夫集团

汉朝实行的是察举制,各贵族都是根据远近亲疏来向朝廷举荐人才,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个个的利益集团,各利益集团又互相勾结打压。这也是为什么三国时那么注重出身。袁绍的四世三公,什么颍川荀氏、弘农杨氏,就是因为察举制而慢慢形成的一个个的利益集团。

三、宦官专政

有以上两大势力,皇权行驶起来就处处受到制约,为了有效的形式皇权,有效的打压和消灭外戚和士大夫,皇帝就得借助身边的宦官。汉朝的宦官都是拥有实权的。

东汉末年,主要是这三股势力充斥朝堂,而各势力为了权利尔虞我诈,争权夺利,各种朝政都无法有效的实行。东汉的皇帝从汉和帝开始,都是幼年继位,由于不具备理政能力,一开始就是依靠外戚,紧接着有用宦官势力将外戚打压消灭。而每一次皇帝的更迭,都会伴随着权利的争斗,所以东汉末年,基本上都是皇权旁落,整个汉室也随之衰微。

由于朝堂无法有效的行驶权利,使政策无法落实。地方也横征暴敛,激起民变。汉灵帝时期就爆发了黄巢起义,由于朝堂无力镇压,只能允许各州县自行招募兵马。从而使各州郡的士大夫集团拥有了自己的兵马赋税,而朝廷也无法控制。

此时的朝廷的宦官和外戚依然在争斗。本来外戚何进本想引进董卓消灭宦官,没想到消息走漏而被宦官给消灭了,而后拥有强大兵力的董卓又将宦官给消灭了,并且还立了个新皇帝。这一系列又加速了汉王朝的灭亡。

所以汉朝的灭亡并不是何进或者董卓所能左右的,当时社会的矛盾重重又没有强有力的君主进行改革,所以这一系列的矛盾必然导致了汉室的衰微。只是说何进和董卓将这一进程加速了。



年少爱上层楼


汉室衰败的根本原因是统治阶级的昏庸无能由来已久,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改变的。有时是封建体制的问题。官员贪污腐化,欺压人民,阶级矛盾激化。只能是说是可以缓解汉室的消亡。



山间明月随我心


他俩是最后一根稻草,给衰败的东汉王朝的统治添上最后一把火,为什么

何进

首先何进,屠猪贩狗之徒,诛杀十常侍这几个宦官还用得着请外援,毕竟是一个大将军,掌握军权,只能说是无能,如果不引进董卓,汉室起码还能再延续一段时间

董卓

进京之后直接杀了少帝刘辩,立汉献帝刘协,迁都,造成天下诸侯群起而攻之,天下从此大乱


小民学历史


壹零壹肆来回答。

我认为东汉王朝的衰败,灭亡已是必然,并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影响的,不管是何进也好,董卓也罢,只不过是加速了东汉灭亡的过程。

就何进与董卓而言,我认为董卓的影响更大一些。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董卓做了一件动摇国本的事情——废立皇帝

董卓进京不久,就提出要换皇帝。至于理由,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因为少帝刘辩愚昧懦弱,陈留王刘协则有圣主的素质。

据《三国志·董卓传》裴松之注引《典略》、《献帝纪》等书,董卓进京的时候,洛阳已经大乱。大将军何进被宦官谋杀,十四岁的少帝刘辩和他九岁的弟弟陈留王刘协流落民间,千辛万苦才回到京城。董卓带兵来迎接圣驾的时候,少帝刘辩哭哭啼啼,一句完整的话也说不出。问陈留王刘协,则一清二楚,对答如流。董卓当时就起了换皇帝的心思。

然而董卓万万没有想到,他这么一闹,就把自己闹成了“人民公敌”,弄得“天下共讨之,全国共诛之”。因为在当时正统的士大夫看来,皇帝是不能随便换的,哪怕换上去的也是刘家人也不行。因为皇帝是“一国之君”,也是“一国之本”,岂能动摇?


壹零壹肆


一个王朝的衰败的结局,绝不会因为一两个人而改变。这是我学历史便知道的一句话。

就算当时董卓不进京,何进顺利砍死了十常侍稳定了政权,可当时黄巾之乱刚刚结束,各地本身就不稳,各地拥兵自重比比皆是。

所以更需要当时的领导者,有能力来消除这种现象,而何进绝不是这样的人,他很有可能会立自己亲侄子刘协,同样也会废掉刘辩,变成一个新的外戚权臣。就算他有能力,对当时的情况,也不过是多苟延残喘几十年罢了。不过最后是葬在谁手里就不一定了。

毕竟当时的东汉王朝,经历了三次党锢之祸,宦官外戚权利不断交换,土地兼并严重,皇帝年幼,所以天下早就千疮百孔,衰败是必然的。

所以不管董卓进不进京,何进有没有能力,汉朝都会衰败甚至灭亡。


嘴痕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董卓进京勤王的时候发现,皇帝已经如同傀儡,此时此刻面对利益最大化,来控制皇室达到自己想做的事。

王朝的衰败,最根本的原因不外乎——贪腐的政治中心和无能的君主,董卓的出现只是加快了王朝的衰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