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冬日的“美麗凍人”要不得——讓您的關節好好過冬

22 歲的劉小姐是時尚一族,長靴加短裙是她冬天的標準裝束。可是幾天前她突然感覺膝關節疼痛,來醫院診斷為膝關節炎。

由於膝關節部位皮膚下脂肪較少,容易受寒冷刺激。像劉小姐這樣只穿著長靴、裙子,而忽視了膝蓋的保暖,寒氣就會透過衣裙邊縫侵襲進來,造成腿部血管痙攣,使膝關節周圍供血減少,導致關節抵抗力下降,從而觸發關節炎。

冬天裡穿短裙,最吃苦的其實是關節。因為寒冷的空氣刺激皮膚會引起血管收縮, 致使表皮血流不暢, 加上膝蓋關節部位脂肪細胞很脆弱,關節的構造又比較複雜,長期露在外面受凍,會因為寒冷的影響而發生變性。尤其是在寒冷而潮溼的天氣裡著裙裝,下肢會因潮溼寒冷的襲擊而發涼麻木,痠痛不適,久而久之就會引起膝關節炎。

數九寒天,北風呼號,大雪紛飛。衣著單薄的年輕女孩和帥氣十足的小夥子凍得瑟瑟發抖,從大街上飄然而過,構成了都市一道亮麗的風景。然而,這種只要風度,而不要溫度的打扮雖然美麗“凍人”,卻不利身體健康,其代價可能就是“關節炎”。

WHO在1998年所做的統計則發現,全世界已約有3.5億人患有各種關節疾病,亞洲地區則是每10人中就有1人;WHO更推估,到2025年全球罹患關節炎人口將超過8億人口,罹患率僅次於心血管相關疾病。

與受寒有關的兩種關節炎

人的身體是否具備運動自如的活動能力,是機體健康與否的標誌性特徵。關節就是保證身體運動靈活的“樞紐”或“軸承”,所謂“人無骨不立,骨無節不靈”,如果“樞紐”運轉不靈或者鏽蝕,骨關節疾病便發生了。在溼冷季節, 膝部的骨性關節炎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最容易發病, 成為骨科門診病人就醫的主要病因之一。

骨性關節炎“不死的癌症”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關節軟骨不可避免地發生退化和磨損,若存在過度使用、受涼等誘因,有些人關節軟骨表面變得凹凸不平,暴露出軟骨下面的骨膜派,使得兩塊骨之間發生直接接觸,刺激骨膜毛細血管內液體滲出,引發炎症,從而導致了骨性關節炎。

我國僅在老年中的骨性關節炎患者估計可達5千萬左右。因此,骨關節炎又被稱為“下半生疾病”。患者非常痛苦,每天忍受疼痛、腫脹的折磨,飲食難安,疾病纏綿難愈,身心備受摧殘。一半以上的骨關節疾病患者隨著病變的發展,病變的關節出現不同程度的強直、畸形,導致關節活動能力喪失,甚至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為了治病,患者往往花費大量的治療費用,給家庭生活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但由於治療方法不正確,患者在治療的同時,病變繼續發展,同時藥物的毒副作用也給患者身體造成極大損害。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將骨性關節炎與心血管疾病及癌症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殺手,又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類風溼性關節炎式“天氣預報”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以累及周圍關節為主的多系統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發病時可出現關節腫痛, 嚴重者出現血液、心、肺、腎等關節外的損害。它持久反覆發作, 易導致關節骨質破壞、功能障礙而殘疾。90% 的病人對天氣變化、環境變化敏感, 陰雨、寒冷、潮溼易使關節腫脹、症狀復發,類風溼關節炎病人就成為了“天氣預報員”。病人對寒冷較為敏感, 這是因為其周圍血管收縮和擴張時間延長, 且收縮、擴張不充分, 容易造成關節血液循環不良, 同時寒冷還可使關節的滑液黏度增加, 因此, 關節活動時阻力增加,造成病人局部疼痛加重。

關節炎已非老年人專利

事實上,關節軟骨的退變自20歲後即開始,35歲以後加速。骨性關節炎可從20歲開始發病,但大多數無症狀,一般不易發現。在溼冷的季節裡, 常常會有氣溫下降、 氣壓降低、溼度增高的現象, 這三種因素就是誘發關節炎發作,引起局部疼痛的主要原因。

關節炎的發病人群不再侷限於老年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工作負擔的加重、體育鍛煉的減少以及不良習慣的養成, 越來越多的年輕白領開始成為關節炎的常客。“空調病”、“裙裝病”、“美麗凍人”這些詞彙就是用來形容不良習慣引發的關節疾病。尤其是夏天吹空調,夏天裡天熱人們普遍衣著單薄, 直接對著空調吹冷風, 驟然的低溫環境會刺激血管急劇收縮, 血液流通不暢, 導致關節受損,引起疼痛。膝關節反覆受寒冷刺激, 容易導致滑膜炎、滑囊炎和膝關節炎等疾病,這些疾病治療不當, 遷延不愈, 到了溼冷季節就容易發病。

讓您的關節安全過冬措施

冬日裡保暖是應對溼冷的首要措施,就是對於關節炎病人來講,“春捂秋凍”並不適合。寒冷潮溼的氣候和環境,可誘發關節炎或使病情加重, 所以應隨時留意氣象預報, 在寒潮襲來和天氣變化時,及時添加衣物, 並儘量避免接觸冷水。

其次, 要注意防溼。在潮溼的環境裡,皮膚會增加人體熱量散發, 使肢體溫度下降, 從而導致關節疼痛, 所以要注意保持皮膚乾燥, 衣物被褥要經常在陽光下翻曬。

此外,還要做些體育運動,如騎自行車、游泳、快走、慢跑及太極拳等,既能達到全身鍛鍊的目的,又能促進肢體血液循環, 使患病部位血運得以改善,對膝關節是很好的保護。騎自行車時關節不負重,肌肉得到的是鍛鍊,因而對關節不造成損傷。游泳時身體的重量是靠水“託”著,關節也不負重,因而對關節是一種很好的鍛鍊。

對於骨性關節炎, 應避免關節過度運動或持重物, 以減少關節的勞損;腫痛發作時, 減少運動或臥床休息,局部進行熱敷、按摩、理療, 再適當口服消炎鎮痛藥物治,可維持關節功能不再退化。

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而言, 骨性關節炎的保健措施同樣適用,但需特別注意的是,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 任何刺激免疫系統的因素, 如吸菸、喝酒、感冒等, 都將加重自身炎症反應, 造成關節炎症的加重。因此, 要避免前述因素的發生。

在溼冷季節, 關節炎病人也可通過食療來增強自身抵抗力, 營養關節, 緩解症狀。在這方面, 中醫食療有獨到的見解和良好的效果,比如說, 類風溼性關節炎病人在飲食方面要減少脂肪攝入, 選擇營養豐富的食物, 特別要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如雞蛋、瘦肉、大豆製品, 還宜多吃富含維生素C 的蔬菜、水果, 因為維生素C 可抑制炎性滲出, 促進炎症吸收。

[小貼士]

應該到醫院的骨科專科就診,拍攝雙側膝關節正側位片,特別要拍患側的負重位,觀察關節間隙情況,以便進一步瞭解膝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有否硬化、囊變及“骨刺”。目前治療上要根據病變的程度進行,有消炎鎮痛藥物治療、關節腔內注射透明質酸鈉以及理療、支具治療。另外就是手術治療,如關節鏡檢查及沖洗治療;如有膝內外翻可行脛骨高位截骨手術;如果關節病變嚴重, 還可行膝關節人工關節表面置換手術。

誤區一:相信藥物能夠把“骨刺”消掉。

許多患者往往有病亂投醫,為了急於解除病痛,到處尋找消除骨刺的藥物,實際上這種做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骨刺是增生的骨質,是關節軟骨退化後產生的,所以骨刺也是骨頭。骨頭怎麼能夠通過藥物消除呢?世上不可能有這種神藥。試想,如果有一種藥物能溶解骨質,那麼這種藥物將會給人體帶來何等嚴重的不良反應呢?所以藥物能軟化骨刺完全是一種誤導。

誤區二:盲目補充微量元素。

一些微量元素對病情有一定幫助, 如補鈣對骨質疏鬆有益處。但骨性關節炎的病因並非是缺微量元素, 而是關節老化退變所致,所以補充微量元素沒有直接的治療作用。

誤區三:長期服用消炎鎮痛藥物。

為了減輕病痛,許多患者長期服用消炎鎮痛藥物。如消炎痛、扶他林、布洛芬、芬必得等。會對關節軟骨產生破壞作用,反而加重骨性關節炎,即不能“止”痛,反而“致”痛。

誤區四:停止一切體育活動。

體育鍛煉可使肌肉運動協調和肌力增強,可減輕關節症狀,增強關節周圍的力量和耐力及增加關節的穩定性,保持和增加關節活動的範圍及提高日常活動能力,有利於病情恢復和疾病控制。劇烈的對關節有損傷的運動,如爬山、跳躍等,尤其在關節腫脹時更應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