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夷陵之战蜀汉死伤10万人,曹丕为什么打孙权而不打蜀国呢?

丨楠泽


按真实的历史来评论,夷陵之战中,刘备率领的蜀汉军队没有10万人,算上沙摩轲的五溪蛮军总共也才6万人左右。

夷陵之战的两年前,关羽发动襄樊之战,到当年年底由于东吴偷袭荆州,关羽被杀,蜀汉荆州军团全军覆没,大约5万荆州军战死或投降,荆州从此归属东吴。

蜀汉失荆州后,魏国朝廷曾有过一场讨论,讨论的话题是:刘备会不会出兵东吴?据《三国志 刘晔传》记载:



黄初元年,以晔为侍中,赐爵关内侯。诏问群臣令料刘备当为关羽出报吴不。众议咸云:“蜀,小国耳,名将唯羽。羽死军破,国内忧惧,无缘复出。”晔独曰:“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后备果出兵击吴。

意思就是说:当时的魏国皇帝曹丕下诏问群臣,刘备会不会为关羽报仇,大部分人都说:蜀汉,只是个小国,名将只有关羽,现在关羽被杀,军力削弱,国内都担忧害怕,不会出兵。而只有侍中刘晔说道:蜀汉虽地小国弱,但刘备一定会用武力来证明自已的强大,一定会大举用兵,而且刘备与关羽,名义是君臣,实际上情同兄弟,必定会为在羽之死而兴兵报仇,以显示他们的生死与共的情义。



而后来的事态显示刘晔的建议是正确的。

刘备兴兵发动夷陵之战时,东吴孙权由于担心两面受敌,因此选择向曹丕称臣,曹丕因此下诏群臣问:刘备发动夷陵之战,魏国要怎么处理啊?

一派以司空王朗为首,主张坐山观虎斗;

理由是:当年湘水划界时,孙权与刘备差一点就打起来了,正是由于曹操攻打汉中张鲁,孙权和刘备马上就罢兵议和了,如果我们魏国出兵,那么刘备与孙权就打不起来,那样魏国一点好处也没有,我们要等刘备和孙权打起来后,再坐收渔翁之利。



一派以侍中刘晔为首,主要联蜀攻吴;

理由是:孙权向魏国称臣并非出于真心,只是因为刘备发动战争,而这次刘备发动战争是势在必得的,不会轻易退兵,如果我们联合蜀汉一起攻打吴国,那么吴国势必难以抵挡,如果吴国一破,那么魏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到时候我们再攻打蜀汉,就能统一天下了。

当时魏文帝曹丕的意见是什么呢?

曹丕的考虑主要出自政治方面,曹丕认为,孙权向我们魏国称臣,我们不能攻打孙权,因为天下尚未平定,如果我们攻打向我们称臣的势力,那么今后谁还会投降我们?魏国如何统一天下呢?



既然不能攻打孙权,那么曹丕先是选择了联吴攻蜀,结果这一个建议也被群臣否定。

理由很简单:魏国的主力部队全部在荆州与江淮一线,如果要攻打蜀汉,势必要调动军队,劳师远征,从荆州及江淮调动部队去关中一线,路途非常遥远,而如果从长江巫山一线攻打蜀汉,则只能走水路,并且蜀道难行,劳师动众却没有把握,也非常不现实。

后来,曹丕也觉得没有道理,因此放弃了联吴攻蜀的方案,而选择了王朗的坐山观虎斗的方案,魏国哪边都不打,先看双方打起来,等到两败俱伤时,再发兵坐收渔翁之利。



按理说,曹丕的选择有他自已的道理,主要是从政治方面来考虑的,也不能说他的选择错了。

再来看夷陵之战的事态发展,夷陵之战其实打得相当奇怪,整个夷陵之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蜀军进展顺利阶段。

从221年的七月开始,到222年的正月,蜀军进展顺利,吴军步步退却,但双方并没有大规模交战,只是一些零星小战斗,蜀汉军的前锋已经打到夷陵附近。



2、蜀吴双方相峙阶段。

从222年的正月到222年的六月,蜀汉双方在夷陵对峙,吴军主要是据险而守,拒不出战,蜀军怎么引诱吴军交战,吴军都不出战,蜀军没有办法,士气低落,而且天气炎热。

3、东吴大胜蜀汉阶段。

222年的七月整整一个月时间,吴军利用蜀军放弃水军的机会,派遣水军绕到蜀军的背后,利用蜀军士气低落,采取火攻的方法,大破蜀军,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刘备狼狈逃回永安,蜀军的失败主要就是这一个月的时间,非常短,非常突然。



按道理来说,蜀吴两军并战拼个你死我活,至于也得打上几个月或者一年半载的,没有想到这么快就结束了战斗,曹丕本来想坐收渔翁之利的,却白白浪费了机会。

按理来说,曹丕本来就应该早做安排的,并且曹操在夷陵之战期间说刘备连营八百里,迟早会失败的,那样的话,曹丕就应该做准备开始兴兵攻打,可是曹丕没有,不得不说,曹丕与曹操相比,能力确实差了一截。

总结一下,曹丕为什么不打蜀汉?

1、蜀汉路远偏僻,蜀道难行,蜀汉与曹魏交界的地方,主要是关中秦岭一带,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远去打蜀汉,肯定要做一系列的准备,劳师远征,消耗巨大;



2、打蜀汉要大规模调动部队,蜀汉当时的主力部队全部放在荆州的中线,和江淮的东线,这里是魏与吴的交界地点,如果调动大量部队征蜀,那么在荆州及江淮应对东吴军队的能力就会削弱,如果孙权要浑水摸鱼,那么魏国的边防会有些危险。

3、孙权反复,曹丕要收拾孙权,拿回尊严。夷陵之战后,孙权赢了战争后,马上就对魏国不冷不热的,说好的称臣要送儿子去洛阳当人质,孙权又反悔了,这可把曹丕惹毛了,那个时候曹丕才刚刚称帝不久,就被孙权摆了一刀,无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个人情感上,曹丕都要攻打孙权,而不是蜀汉。

4、蜀汉国力本来在三国中就是最弱小的,现在荆州大败,夷陵又大败,蜀汉在曹丕眼里,根本构不成威胁,就连魏蜀交界地带的兵力部署,魏国也是很弱小的,主要兵力都部署在防备东吴的前线阵地,现在只要收拾了孙权,蜀汉不攻自破,况且蜀汉刚刚失败,再也翻不起大风大浪,攻打孙权而不用担心蜀汉出兵。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题主这个问题有含量,我们来慢慢分析一下。其实夷陵之战的发生很简单,但是后来曹丕攻打吴国的原因很复杂。我认为可以仔细地分析下,主要有以下四点原因:
1、曹丕攻打孙权,为关羽和曹操复仇。其实关羽生前和曹操的关系还是不错的,而且和曹军的张辽徐晃关系特别好,但是孙权把关羽杀了,还把头颅送给了曹操,可以想象,曹操很生气。并且因为关羽的事情,从演义来看,直接把曹操吓死了,从历史来看,肯定也有很大的关系,毕竟一个月的时间曹操就死了。所以曹丕完全可以认为是孙权间接或直接的害死了曹操,打孙权是理所当然的乘机复仇。

2、夷陵之战,刘备大败之后元气大伤,如果这个时候曹丕落井下石,可能会引来刘备的拼死反抗,到时候曹丕得不偿失。而且,即使曹丕一鼓作气消灭了刘备,可能自己也会元气大伤,这样一来,得利的就是孙吴了。这肯定不是曹丕所希望的。并且,刘备大伤元气之后,孙权就成了曹丕第一大敌,所以适当的挫败孙权,对曹丕来说是最大的收益。

3、刘备大败撤军之后,陆逊乘胜追击,相当于是挥出了一击长拳,这只长拳远离孙吴可控范围,如果这个时候出击得当,就可以斩断这只手臂,孙吴自断一臂,自然元气大伤,曹丕还可以顺势收复荆州六郡!一石二鸟。但是这个时候陆逊撤军了,曹魏出击过慢,没能捞到好处。

4、曹丕可能只是给刘备做做样子,缓和一下曹刘气氛。同时,黄权投靠了曹操,可以说已经给曹丕送了一份大礼了,如果这个时候攻打刘备,可能这些人会临时反水,局面可能很难控制得住!

以上是个人愚见,仅参考。


古都爱记事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其实,曹丕在夷陵之战后攻打吴国,已经晚了一步,错过了时机,最好的时机是在刘备出兵伐吴的时候,曹丕同时南下攻吴。

为什么曹丕没在那时攻吴呢?

因为当时孙权向曹丕称臣了。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魏国上表称臣。当时刘晔向曹丕建议东吴并不是真心投降,建议伐吴,但是曹丕没有答应。

后来,大家都知道,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回。

此时,曹丕开始了伐吴。

为什么不伐元气大伤,惊魂未定的蜀汉呢?

孙权激怒了曹丕

孙权本来就不是真心投降曹丕,只是刘备大军来袭,孙权为防曹丕趁机南下,合力灭吴,所做的权宜之策。

其实,三国中,孙权是对三国形式看的最为透彻的一个人,也是最坚定执行孙刘联盟政策的一个人。因此,虽然刘备大举伐吴,但只要曹丕不出手,孙刘联盟就还有修复的可能。而一旦曹丕出手,东吴就很能在两方夹击之下荡然无存了。

打败了刘备后,警报解除,孙权对曹丕自然没必要再恭恭敬敬的了。因此,曹丕不禁勃然大怒,不免觉得被耍,于是发兵伐吴。

攻打蜀汉,后有东吴

前面说了,孙权是最坚定执行孙刘联盟政策的人。

因此,曹丕的盘算便是如下:

倘若曹丕趁蜀汉衰弱之际伐蜀,打不打的下来两说,东吴是一定会出兵攻击曹丕的。

而如果攻打东吴,则刚逢大败的蜀汉无力支援东吴,甚至有可能因为仇恨而坐山观虎斗,无论如何,曹丕都能一门心思对东吴用兵。

而如果打败了东吴,哪怕是重伤东吴,对曹丕都有利。

因为三国之中,孙刘是要维持三足鼎立之势,而曹魏则是要打破这个平衡,两方的侧重点不同。

所以,盘算之后,此时的曹丕必然是选择攻打东吴而不是蜀汉。


以上观点为無月个人观点,原创作品,请勿抄袭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公元221年7月,蜀汉昭烈帝刘备为给他的把兄弟关羽报仇,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战役想痛扁一顿东吴。这便是著名的夷陵之战!

实际上刘备挥师东吴,并没有题中所说的有十万之众,大约也就四五万兵力。但到最后刘备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以失败告终!要不然刘备便又要给老刘家光宗耀祖、耀武扬威了,但是说到曹魏方面为什么没有落井下石在刘备大败后再给他一脚呢?

东吴在夷陵之战前后对曹魏方面的反复无常,让曹丕心生记恨。在夷陵之战发动开始,东吴因刘备声势浩大恐怕有所不测,便向曹魏方面讲和!说白了,就是给曹魏说现在我和刘备干上了,咱俩有啥事先了一边去,我以后尊你为大哥,有啥事小弟照办。但你不能再小弟背后捅刀子啊!后来夷陵之战,东吴打胜了,打了胜仗国力必定提升了。而且荆州在手,天下无忧,之后面对曹魏方面昂首挺胸,爱搭理不搭理的。

对于曹丕来说,东吴这态度这还了得?现在蜀汉已经奄奄一息,灭蜀已是势在必得,只不过是看心情和时间的问题了。不如发兵东吴,免得日后祸乱无穷,及时灭不了东吴也得杀一杀东吴的锐气。好让东吴臣服,认清时态。





原love琼1


公元222年闰六月东吴在夷陵打败刘备。东吴将领继续追击刘备,八月退军。

公元222年魏国集结二十万以上大军伐吴。据三志:公元222年秋九月,魏乃命曹休、张辽、臧霸出洞口,曹仁出濡须,曹真、夏侯尚、张郃、徐晃围南郡。因为曹休一路二十余军(于禁七军都三万多,这里二十余军不下十万)、曹仁步骑数万(一般讲数万,都是三万以上)、夏侯尚率前部三万人修浮桥,曹真、张郃、徐晃的部队数目不详。东吴集结了八万人以上防魏。



我觉得这时蜀汉大败东吴大胜,很多人认曹丕应该趁蜀元气大伤伐蜀才是。但却偏偏伐吴,我认为原因:

1东吴让曹丕丢了面子:

公元221年七月刘备伐吴,八月孙权向魏国上表称臣。当时以刘晔为代表的大臣认为东吴并不是真心投降,只因刘备来势汹汹。公元222年六月孙权打败刘备后,对待魏国和曹丕不像之前那样的尊敬了。据三国志:权外礼愈卑。 曹丕准备封孙权儿子孙登为官,其实就是想把孙登召到洛阳为人质。据三国志:帝欲封权子登,权以登年幼,上书辞封......魏欲遣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徵任子,权辞让不受。 曹丕对孙权讲:登身朝到,夕召兵还。此言之诚,有如大江 。就是说你儿子孙登到了洛阳,我马上就召回伐吴大军。




2曹丕认为东吴会趁胜攻入蜀境。

此战东吴虽然获胜,但损失亦不小。除了军队的损失,攻战一年耗费钱粮也是巨大的。攻战一年东吴军队已经疲惫不堪。公元222年八月徐盛、潘璋、宋谦等上表请求攻入白帝城中。孙权询问陆逊(说明孙权也有此心),陆逊反对讲:现在魏国在集结军队,说是帮我们一起打刘备,其实是要来打我们的。公元222年九月魏国三路伐吴。




3蜀汉远东吴近

我觉得魏国如果伐蜀汉的话就要从洛阳调集军队前往雍凉,而雍凉也根本供应不了大军的粮草器械。成本太大了。而西线道路艰难,秦川八百里。此时蜀汉虽然战败。但凭借汉中甚为天狱的地理,可以自保。公元263年魏国集结十八万人伐蜀,两个月就面临断粮了。(这时魏国已经在雍凉、淮南屯田多年。但淮南粮草很难运到西线。)要不是阿斗投降,胜负未可知。魏国伐吴却根本不用担心粮草问题。后来魏国曾多次想伐蜀,群臣都反对理由:1南郑甚为天狱2道路艰难,粮草消耗大。 我觉得应加上一条:雍凉境内的蛮夷尚未平,多次叛魏。



诸葛亮曾讲:权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就是说孙权不能越过长江,就像魏国不能渡过汉水。不是力量不够只是代价太大了。

公元227年诸葛亮率军进驻汉中,魏明帝想发兵伐蜀询问孙资。孙资反对讲:昔武皇帝征南郑,取张鲁,阳平之役,危而后济,又自往拔出夏侯渊军,数言‘南郑直为天狱,中斜谷道为五百里石穴耳,’言其深险,喜出渊军之辞也。......今若进军就南郑讨亮,道既险阻,计用精兵及转运、镇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贼,凡用十五六万人,必当复更有所发兴。天下骚动,费力广大,此诚陛下所宜深虑。夫守战之力,力役参倍。



4蜀弱吴强

魏、东吴、蜀汉三国,虽然是三分天下,但按人口军队比例:4.8:2.5:1。曹魏的人口是东吴的近两倍,蜀汉的近五倍。夷陵之战后蜀汉元气大伤,短取内难有作为。而东吴人口军队接近魏国一半。魏国一直把东吴作为主要对手,策略一直是西守东攻。现在东吴得到荆州大部分,随时可能从荆州插入魏国心脏。所以魏国在徐、淮、荆一线至少集结十五万人防备东吴。此时攻打东吴有三利:1交战一年东吴将士已是疲惫之师,钱粮耗费大。虽然东吴胜了,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2魏国军队已经休养数年年,钱粮充足3东吴还没有彻底消化荆州。而且此时荆州诸郡动乱。(据三国志:备(刘备)既败绩,而零、桂诸郡犹相惊扰,处处阻兵)


小鸿哥


因为曹丕被孙权的不臣之举搞毛了

备军败退,吴礼敬转废,帝欲兴众伐之,晔以为"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必难仓卒。"帝不听——《三国志·刘晔传》


黄初二年八月,孙权为了避免腹背受敌,想与魏国重归于好,不仅派遣使者,还一并送还了于禁等人。对于孙权向魏国称藩的举动,有不少朝臣为此庆贺,也是倾向于接受投降的。而刘晔坚定地认为孙权就是伪降,依然怀有不臣之心,并主张借此机会出兵伐吴。

但曹丕没有采纳刘晔的建议,要封孙权为大将军、吴王,加九锡,刘晔又站出来反对,这个封赏规格太高,以后开战时江东还可以借此鼓舞士气“明明委身魏国,不爱惜珍宝,按时进贡,不敢失君臣之礼,还无缘无故来攻打我,委屈”。然而,曹丕依然决定封孙权为吴王。

有意思的是,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只有孙权还顶着汉骠骑将军的名号,名义上还是汉臣,接受曹丕的封赏后就是大魏吴王了,有汉魏更替的心思在里面。

此外,曹丕还给孙权长子孙登封了官,意思很明白,就是要孙登入朝为质。


接下来孙权展示了出色的外交手段,先是以孙登年幼为借口,上书辞谢对孙登的封赏,并立孙登为太子,想表明一国储君是不能随便给人当质子的。还派了能言善辩的使者沈珩,带着进献的珍玩去见曹丕,靠着沈珩的忽悠,暂时回避了太子是否入魏的问题。

孙权安排的下一个人是浩周,一位魏国降将,送还于禁的第一次出使人选中就有浩周。而孙权对浩周是礼遇有加,或者说屈尊降贵,浩周对孙权的厚待分外感激,在曹丕面前信誓旦旦地保证孙权一定会派质子的,还以全家百口性命保证。

等浩周回访江东时,孙权听闻这段事迹表现得十分感动,并且指天发誓一定会送质子的,又把浩周哄回魏国了。浩周的精彩发挥为孙权拖延了足够的时间,一介降将在外交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而围绕“质子”问题的拉锯,黄初二年八月到黄初三年九月,完美地撑过了夷陵之战。 等到黄初三年(222年),闰六月陆逊在夷陵击败刘备,并一路追至永安。八月,孙权还在给浩周写信,表示要在十二月遣子入朝,也是不打算交送质子,就是要拖延时间。


随着孙权的不臣之心越来越明显,曹丕终于下定决心伐吴了,可这会儿来势汹汹的刘备已经败退,虽然曹丕拿出了极其豪华的阵容,但也无功而返。

另外,蜀汉没损失十多万人,刘备一共都没带来这么多人,即便是最夸张的数字也不过8万,

“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硃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三国志》

“汉主遣将军吴班、冯习攻破权将李异、刘阿等于巫,进军秭归,兵四万余人”——《三国志》

“权将陆议大败刘备,杀其兵八万馀人,备仅以身免。”——《傅子》


秉笔春秋吕书生


曹丕刚建立新魏朝,要保持国家内部稳定,就必然向吴地孙权这个当时是曹丕的吴王,有分裂叛乱倾向的势力开刀,一定要镇压叛乱分裂分子镇压下去,是所有政治家,树威显赫的重要手段,也是首先解决急迫问题,有是否让各地管理者都拥护自己新建立新王朝国家,是能确立他这个建立魏王朝政权的皇帝合法存在的大问题。更是保证国家长期稳定人民安宁的前提的关键问题不得推后托延。

古代今天是一样的,有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外国人争得土地,分裂势力的争得国家权力,必须杀一敬百的,否则会象烈火似会汹汹燃烧,天下五分四裂而大乱。有再次走向诸侯争霸分裂局面,会使国家分裂,彻底垮台。

面对将要分裂局面,所以曹丕并没有丝毫犹豫。不向毫无抵抗能力诸葛亮支持蜀汉刘禅开刀,却向有大胜之势之有分裂架势孙权举刀开战,逼迫孙权再次向曹丕表面俯首称臣,是保证全国,不会有下例分裂势力再起风波,也是宣扬大魏王朝中央集权,有能力全面控制全国的局面,防止分裂,使魏国的重兵都部署长江一线。而西部任蜀国己破无主一脚踏灭之火又燃烧起来难以扑灭。

使得诸葛亮有工夫 ,有能力重整蜀汉河山。再造了蜀汉。当也为吴蜀再次联盟创造了条件。也为吴国孙权也当上皇帝,最后也独立,有了蜀国的支持。

曹丕是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魏朝开国皇帝是中国历史最为杰出极少存在的文武双全的皇帝,更有一群著名政治家司马懿,崔琰,贾诩,陈群辅佐。还有兄弟多人都为保卫新的皇位皇权斗争,出现有魏讽在曹操在汉中之战失利,关羽发动襄樊战役,于禁的七军尽失后,曹仁被围樊城,而国内的他和陈祎等也阴谋在谋袭取邺城,想谋杀曹丕。陈祎害怕才向曹丕告密,曹丕诛魏讽的事件。

曹操逝世在洛阳去世,曹丕继任丞相魏王同年受禅登基为帝。

以魏代汉,曹丕运各种计谋,为争夺集中权力而斗争废寝忘食不得休息早早病死。并没有因为当皇帝而结束,而更以更大热心复兴国力和实现统一江山之遗志要消灭刘备为终极目标,将是他人生有任重而道远的责任,当然要大力改变汉朝的纲纪混乱,尾大不掉,将军藩王任性独立局面,吸取历史教训。

更想迅速将权力集中在手,稳定政权局势,加强巩固自己的集权,是曹丕首先中心任务,制法削藩,追求效法仁君形象,他内攻施恩威并重,巩固权利的同时,集兵权在手。诏令严禁外戚宦官干政,并对太子的母亲为典以确立外戚干政的鄄妃处以死刑。对以曹洪叔叔以样多次救父赴难,战功多著为国多劳,却让奴才违法犯纪,给消爵去官进行严打。对一惯横行无度敢喝酒闹事闯司马门,显威曹植更以国法相压,令曹植七步成诗,以显真才也得严明纪律束缚。否则也没有好果,吃显示新朝,新皇帝,新气象,新作派,虽然寡恩薄情却要令行禁止毫无宽容更胜曹操时代,对于孙权让其质子朝廷,却是推三阻四,让其继续乘胜追击刘备,抗命不尊,同年十月孙权复叛独立,更是难以容忍,亲自下《伐吴诏》鼓励将土们进军江南,打败孙权。并亲自率军南征孙权,各路将土大捷频传,击败孙盛,大破吕范,火烧诸葛瑾,几乎要攻下江陵城。孙权也亲自抗击,但溃败多处,只有朱垣击破曹仁,还算让孙权有点心安。

曹丕眼看胜利在望,热天雨天来了。蚊子来了。多年无法解决瘟疫虐魔来。又爆发了。朱然固守江陵,还没有攻下,孙权却低头纳贡称臣,曹丕也有见好退兵。

对于新生王朝曹丕,当然很想严厉打击排除异己势力把孙权刘备消灭。

曹丕用兵使北方濊貊,扶余单于,焉耆单于阗王从而遣使奉献,对不听劝武威,酒泉,和张掖的叛乱。让苏则督军严历镇压。收复孟达任太守上庸三郡新城,武都氐王杨仆也内附归降居汉阳郡。从而使南北安宁。

他是承上启下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对改变社会风气,禁上污告,改古立新提倡节俭,薄葬。为和平多多采取战略防守,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消除禁令,轻松关税,禁止私仇,浅议刑法,与民休养。使北方地区几乎安居乐业,出现繁荣局面。作出极大贡献。是历史上最为勤奋有为的好皇帝。在政治,军事,经济的作为强于曹操 ,强于曹睿。强于时代孙权刘备有担任更有远见因为少恩却让人多议。








ww3721王建文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最精锐的蜀军遭到重创,蜀国内部叛乱迭起,如果魏国在这个时间果断对蜀国用兵,胜算是相当大的。可是魏文帝却没有攻打蜀国,反而攻打吴国,这是为什么呢?他为什么会浪费掉绝佳的一次灭蜀机会呢?

其实,人之所以为人,经常是非理性的,很多可能影响历史进程的决定,都是带有冲动的心理色彩。对曹丕来说,选择攻吴的心理,与刘备是相同的,就是咽不下一口恶气。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夷陵之战前,孙权向曹丕求降

孙权夺荆州、杀关羽之后,刘备咽不下这口气,非攻吴不可。此时东吴的处境非常不妙,倘若魏国大举南下,与蜀国两线夹击,东吴非灭亡不可。这时,孙权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他必须要稳住魏国。如何稳住呢?只能有一个方法:向魏国称臣求降。

于是,孙权的使者抵达洛阳,正式向曹丕称臣。

魏国谋士刘晔认为孙权称臣不过是权宜之计,建议曹丕乘机出兵攻击东吴;魏、蜀两线夹击,东吴撑不过十天必亡。然而,曹丕沉醉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喜悦中,并不理会刘晔的意见。

为了表示投降诚意,孙权释放了被关羽俘虏的魏国名将于禁以及两名部将,分别是浩周与东里衮。在遣返之前,孙权故意表现出极为谦卑之态度,以致于浩周在曹丕面前拍胸脯打保票,认为孙权是真实归降。而浩周的乐观态度,对曹丕的决定起到重要影响。

曹丕决定加封孙权为“吴王”,并加“九锡”。可以说,这是皇帝给予臣子最高的封赏了。

孙权对魏国使者一而再地忽悠

魏文帝曹丕派浩周出使东吴,授予孙权“吴王”封号,但是有一个条件,要求他遣子入侍。所谓遣子入侍,是好听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要孙权把儿子当作人质扣押在魏国,以表示对朝廷的忠心。

孙权当然没那么笨,要是把人质送上,就完全受制于人。他使了一个“拖”字诀,用各种借口忽悠魏国特使浩周,拖延时日。浩周有点急了,对孙权说:“我可是用全家百余口人的性命在陛下面前为您打保票的。”孙权装出十分感动的模样,挤出眼泪打湿了衣襟,并指着天发誓,一定会遣子入质的。

可是孙权也就是嘴上说说,实际行动一点也没有。可是,直到浩周返回魏国,孙权也没有遣子入质。

这下子曹丕不高兴了,又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两人出使吴国,催促孙权赶紧送儿子赴魏。

这是孙权已经赢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西线的局势已经稳定下来,来自蜀汉的威胁已不复存在,孙权的腰杆也硬起来了。这次他撕破脸皮,拒绝交出人质。

曹丕南征,完全是意气用事

此是曹丕才意识到自己被狡猾的孙权给耍了,不禁龙颜大怒。为了让孙权诚心归降,曹丕开出的价码是高得不能再高了,又是封为“吴王”,又是“加九锡”,地位可以说是仅次于皇帝,除了孙权,没有其他人能享此殊荣。他只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孙权遣子入侍,这个要求也不算过分,岂料孙权先是一拖再拖,最后干脆一口回绝。

事实很明显了,孙权根本就不是真心臣服。作为皇帝,尊严是很重要的,怎么能让人如此戏弄呢?

如果曹丕能够冷静思考大局,他应该做的事,是趁刘备大败时,袭击蜀国。只要灭了蜀国,就据有长江上流的优势,到时可以两线夹击东吴,东吴势必能以抵挡。然而,曹丕没那么冷静,他冒出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教训孙权,让你知道得罪皇帝的下场是什么。

然而,这时进攻东吴,已然是战机尽失了。刘晔劝说道“吴国刚刚在战场上得胜,上下齐心协力,又有江湖为天险,短时间内是无法征服的。”此时东吴刚刚在夷陵打了大胜仗,士气旺盛,信心高涨,西线无忧,可以全力以精锐水师,凭借长江之险抗衡魏军。然而,刘晔的劝说无效,曹丕非要报仇不可。

实际上,曹丕不是一次南征,而三次南征。三次南征东吴, 全部以失败告终,最后把曹丕也折腾死了。而蜀国则利用曹丕三次南征的时机,休生养息,渐渐从夷陵之战的失败阴影中走出。


君山话史


原因很简单,曹丕不是个军事家,是个文化人,说直白点就是有文人的通病——纸上谈兵。他之所以在夷陵之战前没有接受刘晔的建议伐吴,就是以为二虎相斗,必有一伤,自己只需要坐山观虎斗就好。

曹丕文化水平是一流的,下笔成章,博闻强识,但打仗是另外一门艺术。他老爹可以跨学科全面发展,他却是严重偏科

《史记·张仪列传》:庄子(鲁国勇士卞庄)欲刺虎,馆竖子(旅馆童仆)止之,曰:“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卞庄子以为然,立须(等待)之。有顷,两虎果斗,大者伤,小者死。庄子从伤者而刺之,一举果有双虎之功。



曹丕熟读史书,他认为,吴、蜀就是两支争牛(荆州)的老虎,自己只要等二虎分出胜负,“大者伤,小者死”的时候,再“从伤者而刺之”,就能够“一举有双虎之功”,统一天下了。

但是,人是有智慧的,并不是旁若无人、眼中只有肥牛的老虎。


刘备与陆逊对峙时都派黄权提防着曹丕

吴蜀交战时,从来没有忘记魏国在一旁虎视眈眈。刘备依然留下了魏延的汉中军守卫魏蜀边境,在与吴军交战时也特地让黄权带一支军队在北岸防备魏国。而孙权派去与刘备交战的更是只有荆州方面的六万吴军,主力根本没动。

夷陵之战后,刘备主力尽失,曹丕自以为蜀汉已经是死老虎了。而东吴虽胜,也消耗很大,自然就是伤老虎。那么按照书本上教的,“从伤者而刺之”,当然应该伐吴,没毛病!

其实很有毛病。

刘备虽然惨败,蜀汉却还有几万军队,并非死老虎。东吴的确消耗很大,但亦并未伤到元气。而魏国自己呢,在汉中、襄阳之战中受到的损失并未恢复,关键是曹丕事前根本就没有想好该打哪一个,所以准备极不充分。

伐吴关键在于水军,但曹丕根本没做这方面的准备,导致魏军束手束脚,根本发挥不出兵力优势

曹休率领的左路军获胜,吴军损失较大,但因为水军占据优势,曹休无法扩大战果。

曹真率领的右路军围攻江陵半年都没打下来(其实很正常,周瑜当年打了一年多),虽然击败了东吴的援军,但春季到来后瘟疫流行,江水猛涨,只得撤退。

虽然曹丕三路伐吴里唯一失败的只有中路军,其他两路还打了不少胜仗,但三路大军都暴露出了因缺乏水军而有力无处使的困境。

曹仁率领的中路军则因为冒险用陆军乘船进攻长江中的濡须中洲,结果被东吴水军击败。

不知道这个时候曹丕有没有意识到,要打东吴不准备大量的战船,不训练大批的水军,是不行的。


海军史研究会员


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东吴击败蜀汉后,宛若螳螂刀住鸣蝉,此时曹魏则类如黄雀,进击东吴,则可吴蜀尽灭之。而这一切又可以从关二爷败走麦城说起。

话说建安二十四年,关二爷自荆州大本营出发,北伐中原,水淹七军,斩杀大将庞德,威震华夏,达到了人生巅峰。关老爷大刀一挥,心说话好你个曹操,当年攻打吕布之前你答应把他的女人赏给我,等拿下吕布之后,你见布妻貌美就自己得着了,今天我要你好看。想到这,关羽大喝一声,弟兄们,给我上,生擒曹贼者赏万金!

话说曹操那头一见这阵势,十分惊惧,连忙说:艾玛,赶紧迁都,不然关羽非宰了我不可。说完赶紧招呼大媳妇小老婆以及吕布前期去收拾金银细软了。这时候旁边谋士赶紧拉住曹操的手,说:老曹,别急嘛,你忘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了?曹操一听当时就停住了,一拍脑门,说:我咋把这茬儿给忘了。于是曹操赶紧派人修书一封,送往孙权处:赶紧给我揍关羽那小子,事成之后,江南都是你的,OK?

此时此刻,孙权正在盛怒之下,为啥呢?话说其实孙权还是非常敬重关二爷的,正好自己有个儿子要娶媳妇,而关羽那边有个漂亮大丫头,如此一来,何不结为秦晋之好,一来交好关二爷,而来也更加巩固孙刘联盟。于是孙权也没打听打听关羽乐不乐意,就派出求亲大队就去找关羽,关羽一听就毛了:我呸,碧眼儿算个什么东西,也想娶我家闺女,滚!不然砍了你。吓得吴使屁滚尿流的就跑了,到了孙权那,害怕治罪,于是添油加醋的将关羽说的给火上浇油了一下,孙权一听就炸了。正好这个时候,曹操书信到。孙权一看,二话不说,直接派吕蒙抄了关羽后路,拿下荆州。

关羽正在前军督战,一听老巢没了,赶紧回返,将士们老小都在荆州,一听被孙权拿去了,担心自己跟着关羽干会殃及家人,大部溃散。关羽带兵越打越少,一瞧边上有座城叫麦城,于是打算进去歇歇脚然后再打。不料中了埋伏,被东吴军队生擒。孙权大喜,心想:关羽这么猛,要不是我抄后路,早干败了曹操,何不为我所用?于是乎,打算收降关二爷。兴冲冲走下台阶去给关羽松绑,边松绑边说:老关啊辛苦了,跟你开玩笑呢,跟我混吧,咋样?你要乐意,咱们还是儿女亲家,荆州还归你管,可好啊?

关羽摸着自己的美丽长髯,脑袋在高速运转:降,还是不降,这是个问题。

就在这时,边上的张昭急了:我说小权,你忘了关羽投降曹操那事儿了?最后不还是跑了?曹操要是直接剁了关羽,还能有今天这事儿?你是不是也想被关羽追着屁股揍?你是要关羽还是要脑袋?

孙权一听,冷汗差点没下来,挥挥手,切了关羽的头,完后钉了一箱子将脑袋扔里头直接快递给了曹操。

曹操接到之后,据传当时吓尿了,然后脑袋炸裂,不久大病而亡。其实不然,喜读兵法的曹操接到脑袋后异常冷静,关羽不顾老巢安危,先胜后败,简直就是在捕蝉的时候忘了后边的黄雀,真是典型失败案例啊,于是乎令大臣谋士们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专门讨论这事,最后分三册出版:《如何做一只自保的蝉》,《螳螂如何更好地挥舞大刀》,《黄雀是如何炼成的》,不仅出版,还发给曹操下属的高级将领们好好学习,学习了之后还要讨论,讨论了之后还要交思想汇报,写的不好深刻还得拿回去重写。这天,曹操又接到一份改了第五次的汇报,依旧是不合格不深刻啊,气的当场吐血而亡,临终遗言谁学这三本书学得好谁当老大。最后经过考试,曹丕考了第一,做了老大的位子,然后一查老爹竟然被人气死的,自己一看那篇汇报,果然狗X不通,直接下令捉拿此人。

话说处在前线的高级将领就没空打仗了,光忙着写汇报去了,然后四五次还不合格,最后还把曹操给气吐血了,自己马上要被下狱。心想,这曹丕也不是啥好鸟,刚废了汉朝皇帝称帝,然后就要给他爸爸报仇,我还是赶紧跑吧。于是赶紧带着老婆孩子划着小船跑到对岸孙权那里,顺便还给孙权带去了那三本书。

孙权一看,我的天,好东西啊,关羽你的大刀再厉害,没注意黄雀也完了吧?我以后可小心点。于是也是开动复印机,印发给东吴文武百官好好学习,不过还没来得及让他们写汇报,刘备10万大军就开了过来,攻城略地,眼见着东吴要完。

孙权一听关羽他哥哥领着军队打了过来,一下子吓晕了,醒来之后,就瞅见了那本书《如何做一只自保的蝉》。心想,此时此地,我东吴不正如蝉一般么,于是赶紧打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着:避其锋芒,结交外援,等待时机....嗯嗯,有理有理,于是孙权赶紧命令陆逊坚守不战,同时送去了这本书的精装复印本,同时北面上书曹丕称臣,为表诚意,竟然将带来那三本兵书的那个将领绑起来送给了曹丕。曹丕一看,二话没说,直接凌迟了这个气死他爸爸的武将...顺手封孙权为吴王。

话说刘备远道而来,粮草运输困难,正值盛夏,见东吴坚守不出,索性将大军转入林深茂密溪水潺潺的所在,真凉快啊~树上的蝉在嘶鸣,陆逊得到消息,大喜过望,担心刘备回过神来,当然就施展火攻,火烧了刘备几百里树林中的连营,刘备仓皇逃亡白帝城。看来,东吴这只蝉,不仅自保了,还华丽丽地变成了螳螂。变成螳螂的陆逊哈哈大笑,刚要举起大刀朝着白帝城追去,这个时候快递小哥拦住了去路,送上了孙权紧急快递过来的第二本书精装复印件。陆逊赶忙拆开观看,只翻开扉页,就将书塞给副将,自己则赶紧命人收兵回撤。副将不解,打开一看:关羽为何败亡?皆因不顾背后黄雀...副将一拍大腿,艾玛,太对咧,赶紧跟着陆逊往回跑。

确实太对咧,曹操虽然气死了,但是兵书却留了下来,不仅孙权看,曹丕也看,而且已经背的滚瓜乱熟。他从刘备的排兵布阵就看出来,刘备肯定要被烧了。于是就想着让东吴尝尝关羽败亡的滋味,曹丕摇身一变,成了黄雀,扇着大翅膀就朝着东吴来了...

不过,唉,可惜了,要是曹操没有那思想汇报,前线那位大老粗将领也不是愣编,曹操也就不会被气死,大老粗也就不会带着兵书跑到东吴,大老粗不来,孙权他们也不会提前知道曹丕变身黄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