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袁世凱是李鴻章提拔的,還是榮祿提拔的?

馬松


李鴻章和榮祿兩個人都提拔過袁世凱。若論先後順序,最先提拔袁世凱的是李鴻章,然後是榮祿。

袁世凱最早的貴人是吳長慶。

在河南項城,袁家是大族。袁世凱出生時,他的叔祖袁甲三寄信回家,說是在前線與捻軍作戰大捷,袁世凱祖父大喜,遂給他起名世凱。袁甲三那時已經官至安徽按察使,正領兵與捻軍作戰。

袁世凱幼時,由於他的二叔袁保慶沒有子嗣,所以過繼給了袁保慶為嗣子。袁保慶舉人出身,是袁家繼袁甲三後又一個英才。他讀書好,幹練,會做官,由於年輕時就追隨袁甲三歷練,能文能武,是清廷剿捻最得力的干將之一。袁保慶官至江寧鹽法道,二品大員,他給兩江總督馬新貽辦糧臺,相當於今天南京軍區後勤部長,是馬新貽最為信賴的人,也是當時江寧官場上的紅人,與湘軍和淮軍的大多數將領都有深厚的交情。

袁世凱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耳濡目染,對官場十分熟悉。由於袁世凱是袁保慶的獨子,他從十一二歲就開始掌管家業,袁保慶擔任的都是炙手可熱的要職,每天家中迎來送往,接待賓客的任務十分繁重。但袁世凱小小年紀就能應付自如,且常有振聾發聵之言,每每令賓客側目。

可惜好景不長,袁保慶英年早逝,袁世凱年少失怙,他走投無路,唯一可資利用的資源是他父親的故交好友,於是袁世凱北上山東,投靠吳長慶。

袁世凱不喜讀書,也不願走科舉之路,他認為科舉太慢,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他的抱負。袁保慶活著的時候,也曾經為他延攬名師,但收效不大,他連個秀才也中不上。

吳長慶是袁保慶的換貼兄弟,他們兩人曾在剿捻時並肩作戰,堪稱生死之交。所以吳長慶把袁世凱當成自己的親兒子,恰巧吳長慶又是一個特別擅長教導子弟的人,他的兒子吳保初日後成為清末四公子之一,與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戊戌七君子的譚嗣同齊名。所以吳長慶有意讓袁世凱與他兒子吳保初一起跟著名師苦讀,走科舉之路,可袁世凱不願意,他寧肯在吳長慶軍中做一個戈什哈,學著帶兵打仗,吳長慶只好隨他。

吳長慶當時的官職是廣東水師提督,但駐防山東登州,歸直隸總督節制,又因為他出身淮軍,所以是李鴻章的嫡系。

吳長慶雖是武夫,卻特別愛親近讀書人,當時他的幕府號稱名幕,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總督幕府,其中名士雲集,有狀元張謇,還有經學大家、詩人周家祿等。所以,袁世凱在吳長慶那裡獲益匪淺,這一段經歷對袁世凱影響很大,讓他脫去紈絝習氣,學會了謙抑和內斂。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之亂。

朝鮮國王李熙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朝鮮太后閔妃請求清廷幫助。當時朝鮮在中日利益之爭中舉足輕重,李鴻章命吳長慶出兵平亂。 吳長慶率軍抵達朝鮮後,袁世凱請求單獨行動。他親率領一支清軍,行動迅速,奪得先機,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衝鋒在前,堅毅勇敢,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始作俑者大院君也被押解保定治罪。

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毫不保留,對袁世凱大大誇贊。說他“治軍嚴肅,調度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慈禧太后和李鴻章都是第一次知道袁保慶還有一個這麼有出息的兒子。

慈禧知人善任,命23歲的袁世凱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從那時起,袁世凱開啟了他嶄新的人生。 袁世凱最初在朝鮮那幾年主要是幫助朝鮮練兵。這也成了他日後小站事業的開端。

袁世凱年輕,善於交際,又有能力,博得朝鮮朝野上下一致好評。朝鮮輿論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至交。同時由於他的強勢,讓日本對他頗為忌憚,直到甲午戰爭之前,還在設法暗殺他。 也就在這時,袁世凱進入了李鴻章的視野,他開始欣賞袁世凱了。

光緒十一年(1885年),袁世凱被同僚嫉妒而彈劾,回京聽參。李鴻章決定重用袁世凱以制衡日本。他向慈禧太后刨陳厲害,力薦袁世凱繼續留駐朝鮮。 光緒十一年(1885年)10月,袁世凱護送朝鮮大院君回國。同年11月,清廷任命年僅26歲的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

袁世凱從此左右朝鮮政局,成了朝鮮的太上皇。朝鮮政局,不論大事小情,全憑袁世凱一言而決。最關鍵的是,他身邊沒有大部隊,僅有二十幾個親兵,就成了平壤最有權勢的人,連日本浪人也退避三舍。事實證明,袁世凱沒有辜負李鴻章的舉薦。

袁世凱在甲午之戰時回國,隨即到小站練兵,戊戌時為康有為視為同道,遊說他向慈禧太后兵諫。袁世凱在得知慈禧決定向維新派動手時為了自保,不得已向榮祿告密。他的告密行為其實沒有影響最終結果,即便沒有他的告密,慈禧和榮祿也會採取行動,只不過由於他的告密,加重了慈禧對維新派的懲罰,從而成為袁世凱一生中的沉重負擔。

其實,這個時期,有許多人都向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舉薦過袁世凱。除了李鴻章、榮祿以外,還有恭親王奕訢,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南巡撫、後來的軍機大臣王文韶等人,戊戌變法時康有為和譚嗣同也保薦過他。只不過,袁世凱在晚清的政治派別中屬於後黨,李鴻章和榮祿以外的舉薦沒有實際的意義而已。

戊戌變法失敗,當榮祿向慈禧報告袁世凱告密的經過時,慈禧太后對袁世凱的印象極為惡劣,曾經想過罷了他的官,將他棄之不用,是榮祿提醒慈禧不能做親痛仇快的事,慈禧才悻悻然作罷。

慈禧的這種態度實際上很能代表後黨整體對袁世凱的矛盾心理。袁世凱沒有政治操守,是個不可靠的小人,重用他的風險很大,這一點確定無疑。他們一方面慶幸他沒有倒向康梁,另一方面厭惡他的首鼠兩端。尤其是,袁世凱的告密並不是出於對太后的忠心,而是眼看皇帝不成事以後的重新站隊。

後黨對袁世凱的這種投機心知肚明,但不得不把他拉攏過來為己所用,因為那時後黨表面看來頗有聲勢,但實際上勢單力薄,真正的核心人物只有三個,那就是李鴻章、榮祿和奕劻。而李鴻章為了避禍遠走廣東,榮祿又看不上庸庸碌碌只知道貪財的奕劻,這時有一個袁世凱願意投靠就先用著吧,他出賣光緒皇帝在先,權且算是一個投名狀。

所以,那個時候的袁世凱有點手足無措,帝黨要殺他而後快,後黨又不信任他,滿朝文武都知道他是皇帝的貳臣。他像個無頭蒼蠅,也曾試圖通過向翁同龢示好來取得光緒皇帝對他的諒解,奈何皇帝對他咬牙切齒,還得罪了李鴻章。天下沒有賣後悔藥的,沒有別的辦法,袁世凱只剩一條路,就是把自己牢牢綁在後黨戰車上,拼命討太后老佛爺的歡心。


李鴻章晚年對袁世凱是徹底死心了,他是個讀書人,以古之士大夫自居,特別看不起沒有操守的人。但他懂得大勢,知道袁世凱崛起已是必然,他阻擋不了。電視劇《走向共和》說他在遺折裡舉薦袁世凱是虛構的,李鴻章遺折只提到奕劻,隻字不提袁世凱,也沒有舉薦任何人接替自己。李鴻章的遺折是他口述,幕僚代寫的。那時候他心如死灰,他早就預見到國人罵他賣國,惟求一死,遺折只是向慈禧表明一下心跡而已。

袁世凱自我救贖的方法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傾力結交慶親王奕劻,不惜以封疆之尊與奕劻的兒子載振結為把兄弟,自動在奕劻面前降一輩。另一方面他小心翼翼地巴結榮祿,一切以榮祿馬首是瞻,其實是做給慈禧看,他袁某人就是榮祿的一個馬仔。

榮祿是袁世凱一生中唯一忌憚的人。榮祿城府極深,老奸巨猾,他太明白袁世凱的為人了,他用袁世凱就像用一條狗,從來也沒有把袁世凱當自己人,但又重用他,對袁世凱,榮祿一直都在用權術。

袁世凱當上直隸總督是榮祿舉薦的。這不是榮祿對袁世凱有多麼信任,而是替慈禧太后謀劃他死後的人事佈局。那個時候榮祿已經病入膏肓,生命進入倒計時了。榮祿安排瞿鴻禨進軍機,接替自己,又讓素來與瞿鴻禨不睦的袁世凱掌京畿的軍權和新政,是從政治生態上考慮問題,方便他死後慈禧能夠順利操縱朝局。

榮祿實際上是慈禧太后的影子。他對袁世凱的態度代表了慈禧對袁世凱的態度:用袁世凱不是喜歡和欣賞,而是不能讓軟禁在瀛臺的光緒皇帝,死去的珍妃,還有遠遁海外的康梁他們看笑話。當然袁世凱也不是庸碌之輩,環顧榮祿和李鴻章死後的朝局,除了張之洞和劉坤一,的確沒有什麼人比他更有本事,輪也輪到他了。


國史館


之前有個說法,說在庚子年後,袁世凱之所以能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總督,主要是李鴻章在臨死前舉薦的。

試想,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是當時地方第一大員,這個位置可不是誰都能做的,整個晚清也就曾國藩、李鴻章這種的重臣能做(還有榮祿、王文韶、裕祿幾個人短暫做過)。

更何況,當時袁世凱不過四十出頭,是晚清所有直隸總督中最年輕的,試想他何德何能,能夠一飛沖天,做上“天下第一督”呢?



所以,當時負責與列強談判的第一重臣李鴻章,其在談判結束後吐血而死,他最終的泣血遺折保舉了袁世凱出任自己的老位置,聽起來也蠻像那麼回事的。

不過在翻檢文檔之後,李鴻章的遺折是有的,但並沒有保舉袁世凱的片言隻語。

事實上,在甲午年後,袁世凱與李鴻章的關係已經逐漸淡化,而其中原因是,李鴻章在甲午後日漸失勢,袁世凱改投了門戶。

從袁世凱的個人歷史上看,其早期的發跡與李鴻章的提攜有著莫大的關係。

十九世紀八十年代,袁世凱在隨同吳長慶入朝平亂後,之後又成為大清駐朝鮮商務監督(相當於朝鮮監國),這一切都是靠的李鴻章,後者是袁世凱的頂頭上司。



然而,在甲午年後,李鴻章因為承擔戰敗責任而一度被靠邊站,袁世凱為了自己的個人前途而改投他人,甚至投到了李鴻章的對頭翁同龢門下。

這無疑讓李鴻章對袁世凱備生惡感,說他死前舉薦袁世凱,那是不太可能的事情。

其實呢,袁世凱在甲午後確實攀上了大腿,那就是慈禧太后的寵臣榮祿。

之後,袁世凱奉命前往小站練兵,成績斐然,榮祿去看過後也頗生惜才之心,由此兩人關係固結,其中在戊戌年更是如此。

曾有人說,袁世凱在戊戌年參與康有為譚嗣同的圍園殺後之謀,事前不舉報而事後才告密,於忠於友都有虧,榮祿卻擺擺手說:“袁世凱是咱的人!”

就這麼一句話,就把袁世凱給保下來了。



1899年底,為了應對德國在山東的壓力和剿滅東省拳匪,袁世凱奉命帶編好是武衛右軍(即原新建陸軍)入山東,被升為山東巡撫。

未及一年,因為庚子國變的緣故,榮祿組織的武衛軍(分前後左右中五軍)基本被打垮或打散,唯一成建制保留的僅袁世凱帶到山東的武衛右軍。

因此,在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安迴鑾前,能夠保證京畿安全也就是袁世凱這支部隊了。

是以,榮祿將袁世凱舉薦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也是順理成章的事吧?

問題答到這裡,我想應該是十分清楚了。


坑爹史冊


就這麼和你說吧,自從袁世凱出生那一刻就註定是李鴻章的人,原因如下:

袁世凱之所以能在走上現在的位置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出身於官宦世家,提攜他進北京的就是他的兩個叔叔袁保齡和袁保恆,他們都是李鴻章的心腹。

所以在袁世凱遇到困難的時候李鴻章都會在關鍵時刻站出來支持他,尤其是在袁世凱在朝鮮期間儼然他在是真正的朝鮮皇帝,他的所作所為引起了清朝和朝鮮不少人的不滿,要求撤掉他,正是這個時候是李鴻章站出來支持他,力排眾議,讓袁世凱繼續待在朝鮮!

袁世凱回來後,又是李鴻章第一個出來上書支持袁世凱!

為了過得更多的支持,袁世凱當然要去拉攏當時的紅人奕忻和榮祿,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問題,他們兩個都是滿人,就算再不是東西他們也明白權利只有在滿人手中他們才會高枕無憂,怎麼會去幫袁世凱!

自從甲午戰爭後,清朝的統治已經名存實亡,幾乎被幾個權臣劃分,所以才會出現八國聯軍攻打北京時南方各省袖手旁觀,李鴻章更是明確表示不幫忙,就連最近的袁世凱也沒有出手,所以袁世凱是李鴻章的人,那麼李鴻章讓袁世凱接替自己就是理所應當得了



此人推出頭調


應該說,袁世凱進入軍界,是吳長慶的功勞,嶄露頭角,是李鴻章的發現,而袁世凱之所以奪得直隸總督兼北洋總督這個“天下第一督”的顯赫位置,則非榮祿一人之功,既有人舉薦,也有戊戌變法失敗的時勢原因。

袁世凱青少年時期發憤讀,但屢試不第,1879年,21歲的他再次參加鄉試,不料又沒考中,他乾脆將自己的詩文一把火燒了,朝天怒道:“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烏能齷齪久困筆硯間,自誤光陰耶?!”從此,棄文從武,奠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淮軍將領吳長慶同袁世凱的養父袁保慶(也是他叔父)是結拜兄弟,養父死後,22歲的袁世凱前往山東登州投奔吳長慶,吳長慶感其養父之恩,收留袁世凱在其幕府,與張謇(清末狀元、實業家)一起,成為了他的兩大重要幕僚。可見,初入軍界,得益於吳長慶的使用。

1882年,清朝的藩國朝鮮爆發內亂,吳長慶受命去朝鮮平叛,讓袁世凱任前敵營務。2年後,吳長慶調防奉天金州,便將自己的部眾留下一半歸袁世凱統領,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紮朝鮮,並幫助朝鮮訓練新軍。然而,“不兩月,慰廷(袁世凱字慰廷)自結李相(李鴻章),一切更革,露才揚己,頗有令公難堪者,移書切讓之。”(張謇《嗇翁自訂年譜》)

吳長慶調防金州之後,袁世凱主動結交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以“一切更革,露才揚己”取媚於李鴻章,讓那個如慈母嚴父的吳長慶十分難堪,為此,張謇特寫一信給袁世凱,嚴厲指責他這種朝三暮四的行為。然而,袁世凱如果不朝三暮四,他就成不了袁世凱。

自從結識了李相,袁世凱的官職就蹭蹭蹭地往上漲,往上升。李公做清朝公卿多年,官至“天下第一督”,目人無數,資歷很深,要推薦個人不過小事一樁。

袁世凱平定朝鮮內亂後,極獲李相賞識,因朝鮮亂雖平,但局勢並不穩,還得派人在朝鮮坐鎮,但袁世凱此時的官位不過“同知”,為此,李鴻章向朝廷請求為袁世凱加官,於是,官升三品,以道員出現,全稱“欽命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三品銜長用道袁世凱”,升了。

甲午中日戰爭後,李鴻章在一片罵聲中開去直隸總督之職,以協辦大學士閒居京師,袁世凱見李鴻章大腿似乎抱不住了,便去另攀高枝,他這次想攀的是真高枝:帝師翁同龢,然而,這個帝師卻有點看不起他,據翁同龢光緒二十一年五月二十九日日記載:“溫處道袁世凱慰廷來見,此人開展而欠誠實。”帝師就是帝師,看人一針見血,意思是袁世凱活泛有餘,誠實不足。

翁同龢的評價切中袁世凱最突出的特點,“開展”既指活泛,也指有能力,他給光緒皇帝上的萬言條陳,就反映出他能力的卓越。後來推薦他的人就多了,先有劉坤一、李鴻章、王文韶等封疆大吏聯名保薦,後有奕訢、榮祿等王大臣聯名奏請,於是袁世凱開始督練新軍,這些訓練的新軍,後來就成為了他手裡的王牌“北洋新軍”。

正因為他掌握了軍隊,後來為變法派看中,又因為向榮祿告密由工部侍郎升山東巡撫,再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從此成了李鴻章去世後可以左右晚清政局的重臣。


帝國的臉譜


李鴻章和榮祿都提拔過他。

袁世凱是一個典型的可以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的人。首先他有能力,其次他會阿諛奉承,而且除此之外,他還目標明確。所以他後來的成功也是可以預見的。



李鴻章和榮祿兩個都是晚清時期的重要人物,李鴻章的一生,識人無數,遍覽天下。榮祿也是極為不凡,袁世凱接連攀上這兩座大山,自然仕途一路順風了。

首先是李鴻章,在吳長慶去世以後,袁世凱可以說是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都沒有尋找到新的靠山,就在這時,李鴻章出現在他的面前,李鴻章可以說是對袁世凱十分的欣賞,尤其是他的練兵之才,但是李鴻章的一生識人無數,又如何看不清袁世凱呢?


袁世凱給李鴻章的信中說到“兩世受恩”,這樣的討好,李鴻章也是十分的清楚,但是終究是缺乏人才,李鴻章最終還是舉薦了袁世凱,最終袁世凱被派往了天津小站,培養了他的第一批勢力。


當然,當時的大清朝是慈禧的天下,她不放心袁世凱,多次的派欽差去往天津,榮祿也就是他們中的一個,袁世凱極為圓滑,榮祿也沒有李鴻章的識人本領,長期的觀察反而讓他對袁世凱更加的信任,再加上後來的一些機遇,袁世凱又成功的靠向了慈禧太后,從此更是仕途無憂了。

歡迎大家關注圍知歷史,每天帶你瞭解不一樣的歷史,希望大家給我點個贊,關注一下,路轉粉,不迷路,謝謝各位啦!


是阿維啊


袁世凱雖然發跡於天津小站練兵,但初試鋒芒的地方,是在朝鮮。袁世凱能夠在朝鮮脫穎而出,源於兩點。

第一點,是因為清朝在朝鮮的駐軍守將吳長慶。

吳長慶本來與袁世凱沒啥關係。但是,吳長慶在軍中有一個生死之交,名叫袁保慶。袁保慶是誰呢?他是袁世凱的嗣父。

袁世凱的生父是袁保中。袁保慶是袁保中的親弟弟。袁保中沒啥大本事,在家務農,但很能生兒子;袁保慶本事很大,混仕途,但他沒兒子。於是,袁保中便把袁世凱過繼給了袁保慶。

袁世凱很小就跟隨袁保慶出仕在外。袁保慶對袁世凱期望很大,請了私塾先生教袁世凱讀書,希望小袁能夠金榜題名。可袁世凱在讀書方面不太靈光,連個秀才都考不中。

袁世凱心灰意冷,開始無心讀書,希望換條路。恰在此時,袁保慶病死。袁保慶的生死兄弟吳長慶便收留了袁世凱,在軍中效力。吳長慶去了朝鮮,袁世凱也跟著去了朝鮮。

正是在朝鮮,袁世凱小試牛刀,展現了過人的能力。

有一次,吳長慶不在軍中。兩個士兵因為賭博,打架生事。後來參與的士兵越來越多,儼然發展成了譁變。

在軍中,這種事情很危險。但因為吳長慶不在軍中,無人敢處理此事。這時候,袁世凱出面了,他假傳吳長慶的軍令,當場斬殺了最初鬧事的那兩個士兵,而對其餘士兵不予追究,快速平息了此事。

吳長慶回來後,對於袁世凱的遇事果斷、處事得體、有膽有謀,十分欣賞,開始大力向朝廷舉薦他。

吳長慶是李鴻章的人,袁世凱在這個階段的升遷,自然少不了李鴻章的提拔。而且,袁世凱的叔祖父袁甲三本來就是李鴻章的淮軍舊部。有這幾層關係,袁世凱自然就成了李鴻章的人。

可是,甲午戰後,李鴻章苦心經營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作為背鍋俠,李鴻章自然在劫難逃,他被慈禧撤了職,賦閒在了賢良寺。

李鴻章這座靠山既倒,袁世凱又找到了另一座靠山,此人就是榮祿。

袁世凱與榮祿的關係,其實很早就建立了。

那時候,袁世凱在小站練兵,受到御史參劾,私吞軍餉,妄殺無辜。慈禧派了榮祿前去調查。榮祿一到小站,立即被新軍的氣派所震撼,從而對袁世凱欣賞有加。

回京後,榮祿不但替袁世凱洗刷了罪名,還大大地褒揚了袁世凱的練兵能力。

很顯然,此事之後,袁世凱便已經搭上榮祿這條大船了。

後來榮祿接替李鴻章,成了慈禧最信任的第一重臣,袁世凱自然就加速靠近榮祿,成了榮祿的人 。

戊戌變法時,康有為、譚嗣同商量著聯合袁世凱搞圍園殺後,被袁世凱向榮祿告了密。自此之後,袁世凱就徹底與榮祿綁在一起了。

慈禧用人,有一個特點:總是有一個最為倚仗的心腹重臣。對這個人,她幾乎是言聽計從。

從最初的曾國藩,到後來的李鴻章,再到榮祿,莫不如此。

而榮祿之後,慈禧選中的是袁世凱。

所以說到底,李鴻章、榮祿都曾經在某個階段提攜過袁世凱。但最終把袁世凱送上直隸總督、軍機大臣高位的,是慈禧。


趣談國史


袁世凱在仕途上有四大“貴人”、四節向上攀爬的階梯——投奔吳長慶展露頭角、師承李鴻章獲得重用、效命榮祿一飛沖天,拉攏奕劻掘掉清廷。

所以說,李鴻章和榮祿都是袁世凱的官場大恩人,兩人都提拔了他,李鴻章在前,榮祿在後。

袁世凱和李鴻章直接在官場發生交集始於1884年朝鮮甲申兵變時期。

該年,由於中法戰爭爆發,李鴻章為鞏固北洋防務,命令吳長慶從朝鮮撤回三營清軍,駐紮遼東半島金州,其餘三營仍留駐漢城,由記名提督吳兆有、張光前統帶。袁世凱得到李鴻章奏薦,被任命為“總理營務處,會辦朝鮮防務”,由此袁世凱一躍成為駐朝清軍的重要人物。

1884年,朝鮮“開化派”在日本公使的支持下發動”甲申兵變“,袁世凱一面會同吳兆有上報李鴻章,要求向朝鮮增兵,一面隨機應變,果斷彈壓了此次兵變。

李鴻章大加讚賞。

1885年,日本派伊藤博文到天津,和李鴻章談判”中日衝突“問題,期間提出懲辦袁世凱的霸道要求。

李鴻章極愛護袁世凱,始終不肯接受,最後用和稀泥的折中辦法,只同意以其私人名義象徵性地對袁世凱進行”行文戒飭“。這個袒護的舉動幫袁世凱推卸掉了”擅啟邊釁“的大罪,助袁世凱躲過了險惡的宦海風浪。

1885年,清軍從朝鮮撤出後,沙俄趁機插足,其駐朝公使韋貝勾結閔妃集團,控制朝鮮軍隊,妄圖變朝鮮為俄國的”保護國“,朝鮮政局因此更加動盪。李鴻章為維繫中朝”宗藩關係“,採取果斷措施,大膽起用”足智多謀“的袁世凱,接替”忠厚有餘,才智不足“的陳樹棠,為駐朝商務委員。

為了讓袁世凱能放開手腳,大展其才,李鴻章隨後又要求清廷提高袁世凱在朝權限。因為有李鴻章的賞識提攜,10月30日,清廷正式任命袁世凱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權代表,並以知府分發,儘先即補,俟補缺後以道員升用,加三品銜。

對於李鴻章的提拔和重用,袁世凱曾在給二姐的家信中感激涕零地說:”弟年少識淺,不料蒙太后留意,諸親王、軍機大臣、中堂推重,如此知遇,更有何言。“前面說的都是客套話,關鍵是中堂推重。

袁保齡得知後也覺得此次”擢太急,任太隆“,為此他特意感謝李鴻章:”兩世受恩,一門戴德。“

獲得重用的袁世凱亦沒有讓李鴻章失望,在隨後的幾年,他手段強硬,作風霹靂,極力維護中朝宗藩關係。

但因為強人本色太重,袁世凱由此也遭到了朝鮮反袁派的攻擊、詆譭。

關鍵時刻,李鴻章再次力挺袁世凱,他不僅否掉了要求撤換袁世凱的雜音,更上奏大讚袁世凱”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體“,要求清廷進一步提拔重用。

1893年3月,袁世凱補授浙江溫處道實缺,留任朝鮮。

為此,袁世凱三哥袁世廉在家書中說,李鴻章對他們兄弟”待如家人“,”傅相知遇之隆,雖肝腦圖報,亦說不了“。

甲午戰爭爆發後,攻袁者指責袁世凱是釀成兵釁的罪魁。但李鴻章責任自攬,沒有拉袁世凱墊背。

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後,恭親王奕訢還追問李鴻章:”吾聞此次兵釁由袁世凱鼓盪而成,此言信否?“

李鴻章仍保護袁世凱,說:”事已過去,請王爺不必深究,橫豎皆鴻章之過耳。“

很多人說,李鴻章臨終前留下了讓袁世凱接班的政治遺囑,這說法雖然沒得到史料證實,但事實卻是如此,李鴻章留下的政治遺產,幾乎都給了袁世凱,包括淮軍精華、李鴻章多年為淮軍積攢下的應急銀兩。

很多人還說,袁世凱在朝鮮搞了很多錢,但李鴻章為淮軍暗地留下的那八百萬兩銀子才是袁世凱之後大搞”銀錢籠人“的本錢。

袁世凱甲午回國後,志在奪得訓練新軍的權力,除了翁同龢、李鴻藻他傾心投靠外,他更想攀上的其實是慈禧身邊的大紅人,榮祿。

在袁世凱看來,榮祿才是能保自己萬無一失的大靠山。

袁世凱投靠榮祿之所以能成功,一方面是袁世凱有鑽營效命之心,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跟榮祿極欲培植心腹的心態正好合拍。

從某種意義上,袁世凱與榮祿之間有點千里馬和伯樂的意思。

袁世凱到小站上任不到半年,即遇到了幾乎斷送他政治前途的大麻煩,朝中有人彈劾他”徒尚虛名,營私蝕餉,性情謬妄,擾害一方。“

就在前途未卜時,負責突擊調查的榮祿以賞識、拉攏的心態庇護了袁世凱,讓他毫髮無損地渡過了此次危機。

由此成為榮祿的心腹後,很快,袁世凱便遭遇了戊戌變法期間的大麻煩。

光緒要他殺榮祿,控制新建陸軍;維新派康有為要他圍園劫後。

在這需要審時度勢的生死時刻,袁世凱最終選擇了向榮祿告密。此舉不僅導致了戊戌變法的徹底失敗,更進一步染紅了袁世凱的紅頂子。

事後,對於滿洲新貴對袁世凱的攻擊——”既為同謀而又出首,首鼠兩端“,榮祿的態度很”大哥“,他說,”袁乃我的人,無所謂首鼠兩端“,完了更在慈禧面前”以身家性命保之“。

因為榮祿的力保,袁世凱獲得了慈禧的青睞,賜了他西苑門內騎馬,賞銀四千兩。

在袁世凱的仕途生涯中,這是個標識性的信號,通過榮祿,他成了慈禧格外重視的能臣。

跟和李鴻章的關係不同,做榮祿的小弟,袁世凱更敢鑽營,更敢聰明地利用榮祿。戊戌政變後,他抓住機會向榮祿獻策,以京畿地區五大軍合編為武衛全軍,他統率的新建陸軍併入武衛軍。

這是袁世凱的一招妙棋,既可以擺脫孤立無援的局面以避風險,又可得到榮祿羽翼,收割官場紅利。

果然,不久之後,榮祿即保袁世凱升為工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更關鍵的,他統率的武衛右軍順勢擴編至一萬人。

義和團運動爆發後,又是經榮祿保薦,袁世凱升任山東巡撫,而是還是帶兵赴任。

這一步對袁世凱同樣至關重要,若不是及時帶兵去了山東,庚子之變時,他再有手段,恐怕也實現不了保存實力,凸顯個人的如意算盤。

正是因為這一環扣住一環的健步,庚子之變後,袁世凱踩著榮祿的肩膀,一飛沖天。

另外,大恩人榮祿死的也十分是時候!

袁世凱正可以坐的時候,榮祿便把大位空出來了!


黑句本


在河南項城,袁家是大族。袁世凱出生時,他的叔祖袁甲三寄信回家,說是在前線與捻軍作戰大捷,袁世凱祖父大喜,遂給他起名世凱。袁甲三那時已經官至安徽按察使,正領兵與捻軍作戰。 袁世凱幼時,由於他的二叔袁保慶沒有子嗣,所以過繼給了袁保慶為嗣子。袁保慶舉人出身,是袁家繼袁甲三後又一個英才。他讀書好,幹練,會做官,由於年輕時就追隨袁甲三歷練,能文能武,是清廷剿捻最得力的干將之一。袁保慶官至江寧鹽法道,二品大員,他給兩江總督馬新貽辦糧臺,相當於今天南京軍區後勤部長,是馬新貽最為信賴的人,也是當時江寧官場上的紅人,與湘軍和淮軍的大多數將領都有深厚的交情。 袁世凱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耳濡目染,對官場十分熟悉。由於袁世凱是袁保慶的獨子,他從十一二歲就開始掌管家業,袁保慶擔任的都是炙手可熱的要職,每天家中迎來送往,接待賓客的任務十分繁重。但袁世凱小小年紀就能應付自如,且常有振聾發聵之言,每每令賓客側目。 可惜好景不長,袁保慶英年早逝,袁世凱年少失怙,他走投無路,唯一可資利用的資源是他父親的故交好友,於是袁世凱北上山東,投靠吳長慶。 袁世凱不喜讀書,也不願走科舉之路,他認為科舉太慢,無法在短時間內實現他的抱負。袁保慶活著的時候,也曾經為他延攬名師,但收效不大,他連個秀才也中不上。 吳長慶是袁保慶的換貼兄弟,他們兩人曾在剿捻時並肩作戰,堪稱生死之交。所以吳長慶把袁世凱當成自己的親兒子,恰巧吳長慶又是一個特別擅長教導子弟的人,他的兒子吳保初日後成為清末四公子之一,與陳寅恪的父親陳三立、戊戌七君子的譚嗣同齊名。所以吳長慶有意讓袁世凱與他兒子吳保初一起跟著名師苦讀,走科舉之路,可袁世凱不願意,他寧肯在吳長慶軍中做一個戈什哈,學著帶兵打仗,吳長慶只好隨他。 吳長慶當時的官職是廣東水師提督,但駐防山東登州,歸直隸總督節制,又因為他出身淮軍,所以是李鴻章的嫡系。 吳長慶雖是武夫,卻特別愛親近讀書人,當時他的幕府號稱名幕,絕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總督幕府,其中名士雲集,有狀元張謇,還有經學大家、詩人周家祿等。所以,袁世凱在吳長慶那裡獲益匪淺,這一段經歷對袁世凱影響很大,讓他脫去紈絝習氣,學會了謙抑和內斂。


小衛記錄


1901年,袁世凱被委以重任,接替了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的位子,自此成為實權在握的晚清重臣。

(袁世凱舊照)

對於袁世凱的飛黃騰達,有人說,他得益於李鴻章的提拔,也有人說是榮祿的舉薦。那麼,究竟誰才是他的貴人呢?

袁世凱出身於河南項城的官紳大家族。

這個家族由於世代都有人在朝中為官,再加上家業龐大,因此在地方上頗受重視,就連地方官員也對袁家極為客氣。

在這個大家族裡,袁世凱的出生並不佔優勢。他是庶出的兒子,又非長子,因此自幼便被過繼給了無子的叔父袁保慶。

袁世凱年少時,捻軍四起,袁保床奉命圍剿。袁世凱得以隨軍同行。在學習之餘,由於耳濡目染,他對兵法很有興趣,並立志要做“萬人敵”。

袁保慶病逝後,袁世凱便跟叔父袁保恆到北京讀書,打算苦讀後通過參加科舉考試入仕。

袁世凱為了實現夢想,讀書讀到吐血。可是這樣用功,卻連考兩次皆不中,這讓他倍覺失望。再加上他一心想征戰沙場,所以乾脆把書一丟,投靠了淮軍將領吳長慶。

吳長慶是養父袁保慶的換帖兄弟,兩人有著過命的交情。所以吳長慶對袁世凱多有栽培。

袁世凱表現得極為恭順,且頗為好學,這讓吳長慶非常高興,於是破格提拔他為幫辦營務處。

(壬午軍亂)

袁世凱第一次露臉是在朝鮮壬午軍亂的時候。

當時,吳長慶奉命前重平定叛亂,吳長慶深知,這正是作戰立功的好機會,於是讓袁世凱隨其出征。

袁世凱這個人讀書不太行,但是打仗卻相當勇猛,他在平亂的時候,衝鋒在前,勇不可當,為清軍樹立了信心,因此很快平定了朝鮮兵變。

吳長慶立刻為他報功,一手創建淮軍的李鴻章,自然倍覺有面子,於是舉薦袁世凱駐兵於朝鮮,幫助朝鮮王室訓練新軍。

李鴻章是朝中重臣,慈禧身邊的紅人。在他的舉薦下,袁世凱得到破格提拔,以幫辦的身份幫助朝鮮訓練新軍。

袁世凱抓住機會,主動結交李鴻章。由於他極盡獻媚,且處處表現得能力不凡,因此漸漸成了李鴻章的新寵。

至於吳長慶,由於已經調離朝鮮,因此袁世凱對他再不似從前那般熱絡。

隨後,袁世凱又做了一件露臉的事。

當時朝鮮內亂,一心想以朝鮮為跳板的日本人趁機謀取朝鮮。

結果,袁世凱率軍與日本人展開了激烈的鬥爭,最終擊退了他們,讓他們的陰謀未能得逞。

(李鴻章舊照)

在內憂外患之時,袁世凱這一舉動,無疑頗振奮人心。特別是李鴻章,覺得袁世凱又為他增光加彩不少,所以對他愈發重視。

於是,在李鴻章的舉薦下,袁世凱再次被委以實權,成為駐朝鮮總理,從而成為左右朝鮮軍政事務的實權人物。

甲午戰爭爆發前夕,袁世凱回到國內負責清軍後勤工作。

甲午戰敗後,李鴻章與日本政府簽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因此飽受國人唾罵而離職。不過他在離職前,向急於變法的光緒推薦了袁世凱。

於是,袁世凱得到了光緒的接見。

袁世凱不僅準備了萬言條陳,還滔滔不絕地向光緒闡述了編練新軍的重要性及如何練兵等。

光緒畢竟年輕,又急於通過變法救國,所以他對袁世凱刮目相看。認定是個能救國的人才。

為了能進一步得到光緒的肯定,袁世凱又巧施手段,結交帝師翁同龢,希望翁同龢能替他在光緒面前美言。

要知道翁同龢和李鴻章向來都是政見不合的死對頭,袁世凱這樣做,自然招到李鴻章的鄙視。

不過,袁世凱在光緒的提拔下,很快就開始在天津編練新軍。

為了能出人頭地,袁世凱積極支持維新變法,並與康有為等人來往密切。那時候,時人都知道他是帝黨中人。

(榮祿舊照)

袁世凱在政治上是個老滑頭,當時他看到變法損害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保守派的利益,因此雙方矛盾很深。為了以防萬一,袁世凱千方百計巴結軍機首席大臣榮祿。

這個榮祿可是慈禧身邊的紅人,是個能在關鍵時刻起到作用的人。袁世凱為了拉攏他,頗捨得送禮。再加上二人頗投脾氣,因此交情十分深厚。

隨著帝后矛盾的加重,光緒曾一度想利用袁世凱手中的兵力包圍圓明園,逼迫慈禧交權。

然而,袁世凱審時度勢,認定光緒沒有前途,所以他假意應承,卻調頭就把光緒和維新派的謀劃密報給了榮祿。從而讓慈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軟禁了光緒,重奪政權。

袁世凱這一手,讓他很快獲得了慈禧的好感。再加上有榮祿美言,袁世凱很快就被提拔為山東巡撫,成為一方封疆大吏。

慈禧引發八國聯軍攻城後,雖然袁世凱參加了“東南互保”,並沒有進京勤王,但是他在慈禧出逃的路上,不僅出錢,還在慈禧迴鑾的時候,派軍隊護駕。

袁世凱的舉動自然讓慈禧非常受用,再加上袁世凱確有能力,所以當李鴻章在簽下《辛丑條約》病逝後,慈禧思來想去,朝中已無可用之人,於是乾脆讓袁世凱頂了李鴻章的缺。

自此後,袁世凱終於成了能左右清政府的名臣。

所以,他能扶搖直上,最終能成為一代權臣,只能說明他太會鑽營,至於李鴻章和榮祿,的確對他的仕途都很有幫助,不過,關鍵還是他自己會混!

(參考史料:《袁世凱傳》《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這涉及到袁世凱和李鴻章的關係和袁世凱和榮祿的關係了,首先說袁世凱和李鴻章的關係吧。

一個是北洋集團的領袖一個是淮軍集團的領袖,北洋的發達與李鴻章淮軍的興衰有著密切的傳承關係,可以說袁世凱的早起的發展與李鴻章的提攜密不可分,袁世凱也一直李鴻章政治衣缽的傳承者。李鴻章去世後,袁世凱撰寫輓聯,表示我是再傳弟子,願宏志業繼蕭規。追溯起來,袁世凱家族李鴻章的淮系集團有很深的淵源,叔祖袁甲三和李鴻章在北京一同做過官,父輩袁保恆等都在李鴻章手下做過事。

但是李、袁二人真正發生關係時在朝鮮,袁世凱老成謀略成為李鴻章處理朝鮮問題的得力助手,最後在李鴻章的保舉下,袁世凱成為駐紮朝鮮總理各項事物的全權代表,可以說袁世凱的崛起與李鴻章密不可分,袁世凱也曾經對此一度感激涕零。 但是在甲午戰爭後,李鴻章失勢,袁世凱曾經對李鴻章落井下石,把在朝鮮的黑材料發放京中友人,給李鴻章很大壓力,並且開始投靠正在大紅大紫的翁同龢、榮祿等,小站練兵是袁世凱北洋系統崛起的關鍵,沒有李鴻章的原諒,榮祿的保舉,要想獲得練兵之權是不可能的。

實事求是的說袁世凱無論見識閱歷乃至對西洋兵法的熟練,都能勝任訓練新軍這一職責,也是舉國上下最為合適的,此時作為直隸大臣的榮祿還有一個考量就是,如果不是有中國方面掌握編練和統帥之權,那麼按照另一個方案,小站的練兵將由德國軍事顧問漢納根負責,這是萬萬不能接受的。因為赫得已經掌握關稅大權,軍事大權再由西方人掌握,那麼中國實際已被暗中送與他人,所以袁世凱是最合適的人選了。

到了後期,袁世凱小站練兵的順利進行,沒有榮祿的大力保舉和包庇也不可能,因為很對人也彈劾袁世凱圖尚虛文,營私蝕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