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你是讀了哪本書開始以後喜歡上讀書的?

羅雄是個好孩子


真正喜歡上讀書,是在讀了托馬斯·哈代的《還鄉》之後開始的。

當時還在讀大學,經常去外文圖書館借閱書籍,順便說一句,我們圖書館是全國高校最高的圖書館,15層樓高,而且是雙子樓。當時是在找一本其他的書,具體什麼書不記得了。忽然看到《還鄉》,瞬間先被書的封面給吸引了,一片荒蕪的原野,一個女人的背影,這種反差立刻吸引了我,像是跟它有心靈感應一般,後來才一直相信不只是人選書,書也會選人。急不可耐地找個位置坐下來,翻開書之後就一發不可收拾,被托馬斯·哈代詩人的文筆所吸引,被女主人公的命運震撼。從此迷上了哈代,找來所有能找到的哈代的小說挨個讀下去。


《還鄉》是標誌著哈代文學成熟的一本重要作品,是哈代關於環境決定命運的悲觀宿命論的開端。書中尤斯塔西婭追求大都市的生活,迷戀著巴黎那世界之都的魅力。但她是屬於荒原的,她是那片荒原的靈魂。一生都在逃避荒原的孤獨,最後卻把生命留在了荒原。書中籠罩著那種荒涼的氛圍,主人公在裡面生活,從荒原汲取生活所需的養料,又急不可耐地想要逃離。特別是夜晚的荒原,書中多數重要情節都發生在夜晚,讓人感覺到冥冥之中有致一種神秘的計量在支配著一切,生於其中的可憐的人們受著命運的擺弄。


《還鄉》主人公被公認為文學領域最成功的女性形象之一,哈代也被認為是最會描寫女性臉色的作家之一。哈代其他的小說很多也是在環境即命運這一大的主題下完成的,還鄉算是為這類小說開了一個很好的頭。

好像是中了這本書的毒,中了哈代的毒,以後真正喜歡上了外國文學,大學如是,現在亦如是。讀書的習慣怕是要一直保持下去了。


未成熟莫摘取


我是讀了《圍城》以後喜歡上讀書。

小的時候我不喜歡讀書,可以說一讀書就頭暈,後來我在18歲的時候談了一場戀愛,當時我們愛得轟轟烈烈,原本我以為彼此可以白頭到老,此生都會在一起,可是沒有想到我們的關係只維持了幾個月。這讓我很受打擊,於是我變得很頹廢,即使是上課,那也有氣無力,記得有一天中午,我躺在沙發上,內心當真是心如刀絞。

由於我無法放下那段戀情,所以依舊還是去找她,但是她好像陌生人一樣,不願意見我,還讓人傳話告訴我,以後不要去找她,現在她有了新男朋友,我聽了很是氣憤,想她如此冷酷無情,這使得我在那一段時間裡痛苦不已。

我不知道過了多久,有一天我去走到街上,猶如孤魂野鬼一樣,儘管身邊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可是我覺得自己格格不入。當我路過一家書店時,居然鬼使神差地走了進去,我自己也不知道要去裡面幹嘛,只是覺得想要去看看,想讓自己安靜一會。看著書店裡琳琅滿目的書籍,我好像置身於大海,在那書架上我看到了錢鍾書先生的《圍城》,於是抽出來,徑直走到收銀臺付錢結賬,然後奔跑著回到家裡。

雖然現在已經過去了十年的時間,但是我依舊無法忘記當年讀《圍城》時所給予過我的感動,正是這部小說,讓我明白了很多的道理,一個人生活在這世上,原本就會經歷無數的磨難。特別是裡面對於婚姻的描寫,使得我明白了,兩個人即使是再相愛,最終也不可能會有結果,這就像是方鴻漸,他儘管進入了婚姻,可是卻又是像走進了圍城,最終令他的婚姻成為了悲劇。

讀過了《圍城》之後,我好像明白了,也突然之間覺得自己長大了,此後我又喜歡上讀書,買來了很多的中外名著,一個人時常躲在某個角落,坐下來可以一讀就是一整天,或者是一整晚,永遠也不知道疲倦。閱讀中讓我可以忘記一切的苦難,也可以讓我暫時收穫靈魂上的安寧,以前我從不知道讀書可以有這樣的好處。

十年來我很少與人交往,也沒有多少朋友,儘管後來我又陸陸續續談過了五次戀愛,可是每一次我覺得彼此應該會有結果時,那個我曾經深愛的著她,又是離我而去。其實我也明白,她們是看到我沒有出息,讀書不會有錢,但是我現在已經喜歡上了讀書,這種喜愛已經融入進了血液裡。我沒有怪罪那些離我而去的女人,只是有的時候讓我覺得有些傷感,可能正是由於《圍城》的原因,它就像是有魔力一樣,讓我我始終在城外徘徊。

愛情與閱讀原本是不相關,可是我的閱讀正是從愛情開始,這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現在我快要三十歲了,可是我依舊還是帶著少年時代的理想,以及對於未來的期許,那麼卑微地活著。愛情對於而言好像變得越來越遙遠,可是文學早已融入進了生命裡。


品詩讀詞


我記得是從讀《天龍八部》以後開始愛看書的。

那是三十年前,我剛上初中那會兒,我去村頭找兒時的玩伴,因他上初中時轉學去了外地,所以一般要隔很久才能回家一次,因我倆是從小一起玩到大的,所以他每次回來,我倆總是膩在一起。

記得那是個週六,他帶回了一套書,這套書便是《天龍八部》,這也是我第一次接觸武俠小說,當時也沒在意,只是見他在看書,也就跟著隨手翻看了一會兒,那知道這一看,便一發不可收拾,再也剎不住車了。

因他第二天一早就要走,留給我看完這套書的時間只有一個晚上加一個小半天,這才讓我懂得了什麼叫“書非借不能讀也!”的真正含義,同時,也讓我懂得了什麼叫“聚精會神”和“廢寢忘食”,我如飢似渴似的一夜沒睡,一直陶醉在武俠世界裡,我好像記得那套書一共是六本,硬是讓我一夜給看完了,現在回想起來還是記憶猶新,有時候我在想,如果我把當時這股讀書的勁用在課本上,那北大、清華啥的還不得向我招手啊!

也就是從那晚開始,我愛上了讀書(非課本),愛上了武俠,也就從那晚開始,我在那一年內借讀了《三國演義》《封神演義》《七俠五義》《隋唐演義》《岳飛傳》《施公案》等我所能借到的書全給看完了,而且大多用的是上課時間,所以,導致了我人生中最大的慘痛,被以北大、清華為首的所有高校一致封殺,真是痛不欲生啊!


襄陽郭大俠


每個人讀書的起點不同,不論是喜歡,還是偶然,還是無趣時,我記得那是我上高二時語文支教老師教我們語文,上課語言溫和,不大發脾氣,當然也不能太過分去擾亂課堂要不然她也不會客氣的,她辦了一個獎勵制度:每次正規考試進步超過二十分的就獎勵一本書自掏腰包,說也奇怪我獲得兩本書:《我在未來等你》《浮生六記》,我語文非常的“差”,“差”也是有原因的。當我接過第二本書時講臺下唏噓一片,他們認為我作弊,因為我考試一次低一次高、一次低一次高之間相差都三十分多,我尷尬的接過書回去了座位上,我不是有意的,也不是故意的。



美守她


非常榮幸來回答這個問題,讓我一下子想起了自己的讀書經歷。

我是從讀《巴斯德傳》開始,以後就喜歡上了讀書。

我的讀書經歷比較漫長而有意思。覺得讀的書算是比較多,尤其是經典名著之類的正統書籍,當時我也是班裡讀書最多的學生,這一點還是挺自豪的。

記得那是1999年的第一場雪,上師範的我們,被語文老師要求,每人都買一本書來讀,他讓課代表拿來一張數目單,上面有《水滸傳》《童年》《魯濱遜漂流記》等等書名。於是,我們就開始從裡面選。當時哪有看過什麼書,也沒見過什麼書,很多書名連聽過都沒有。覺得《水滸傳》挺好,但價格太貴,接近20元,沒捨得選。我就從40本書目中選了一本最便宜的《巴斯德傳》,那本書很薄,價格也便宜,不到十塊錢。

其實當時家裡並不貧寒,但我家剛好建了新房,花去了父母所有的積蓄。正好我又上學,學校讓一下子交3年的學費和住宿費,總共8000多塊錢,這些錢都是借來的,當時真不是個小數目。所以那段時間家裡也挺難的。我從小比較懂事,會過,家裡因為我上學欠了這麼多外債,就更節儉了,弄得我們班同學都覺得我是貧困生。想想真沒有必要,讓一些人看不起,幹什麼都可有可無,成了陪太子讀書的學生。

這本《巴斯德傳》也是我人生買的第一本課外書。書很簡潔,也很薄,是一本簡略版本,但是也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書講述的是法國著名的微生物學家、愛國化學家巴斯德的故事。他的成長經歷,主要成就和事蹟都有描述。

那時候,我們接觸到的課外讀物書籍非常少,所以格外喜歡。課餘時間就抱著看,一口氣就讀完了,對於一個十六七歲的孩子來說,確實有很大的震撼,也有很大的激勵作用。自己是師範生,當然是做不成科學家了,內心沮喪了好一陣子。

但是這本簡略版本的《巴斯德傳》卻敲開了我讀書的興趣。於是我們開始和其他同學換著讀,就有了我喜歡的第二本書《魯賓遜漂流記》。

當時特別喜歡這本書,一下子就被書中魯濱遜精彩的探險求生,克服生存和精神問題的自敘所吸引。這本書是週六上午借來的,那是沒有雙休,週六上半天。於是下午就躲在宿舍裡看,冬天的天黑得早,到了吃飯的時間了,一抬頭,眼睛暈乎乎的,差點栽過去。

不記得讀了幾天了。接著竟然換來了《紅樓夢》,仰著它經典名著的光環,要讀一讀,費了好大的勁才算是啃完。可是真不知道是啥意思,什麼也不懂,慚愧了好一陣子。直到過去了9年,參加工作後,再看時才真正感受到其深厚的經典和內涵。的確是看書需要一定的閱歷和文化支撐,突然明白那時讀書,很多時候看的是熱鬧,靠的是興趣和喜好。

以後的求學中我又讀了《水滸傳》,《老舍全集》和他的《四世同堂》,陳忠實的《白鹿原》,路遙的《平凡的世界》和《人生》,餘華的《活著》。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高爾基的人生三部曲,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等,後來又看了《狼圖騰》《史記》部分,司湯達的《紅與黑》等等。算是讀了挺多書的。

可以說從讀《巴斯德傳》開始,我就喜歡上了讀書,讀書也成為自己人生中,獲取寶貴的精神財富的有效途徑。

人家是越讀書越聰明伶俐,但是我卻是越讀書讀越傻。讀了這麼多書,心眼、本事真沒有提高,也沒成什麼事兒,想想真是慚愧慚愧啊!


小獼猴桃子


最早讀了一套《上下五千年》,讓我受益非淺,覺得讀書能讓我增長見識,瞭解歷史,可以與書中人物同悲喜共歡樂。那是在我十一歲的時候,因家中姊妹四個,衣服和鞋子都是妹妹穿哥哥姐姐的,根本沒有錢買書。記得有個小朋友她家有不少藏書,但她卻不喜歡讀,我就如飢似渴地在她家蹭書讀,後來她媽終於答應我可以借我帶回家去讀,我就以兩天一本的速度,很快便讀完了她家所有的書。即便是有很多地方都不懂什麼意思,比如麻衣神相 周易等等,象斯巴達克勇士和隋唐演義這一類還好懂一些


老黃40173536


關於讀書,有太多難忘的瞬間在我的記憶中,比如小學三年級就抱著一本《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讀,比如小學六年級就讀完了《瓊瑤全集》,比如初一幾乎每天一本讀著抗日小說,比如中考結束後的連個月在縣城的新華書店泡得天昏地暗。

但這些,都沒有我讀《平凡的世界》來得記憶深刻。那是2003年的一個夏天,我在窗前的桌子上,連著兩天加一個通宵一口氣讀完了三部,期間,鐵石心腸的我,哭過幾次,在田曉霞犧牲的時候,在孫少平明知田曉霞死了依舊赴約的時候,在孫少安妻子在歷經苦難日子好起來卻得了絕症的時候。

為什麼這些會記憶如此深刻,是因為這部作品展現出來的生命力吧,路遙,也成了那個時候我很喜歡的一位作家。現在讀了這本傳記,知道了更多關於路遙的故事,關於這部作品的故事,不禁唏噓。

古往今來,為了一部作品付出很多的,實在是難以計數,但凡偉大作品,皆是如此。但路遙為了寫作這部他認為的是獻給文學導師和陝北這塊土地的習作,這部四十歲之前的一個交代,間接付出了生命,實在是不多。

更讓人感嘆的是,這部作品第一二部發表時,反響平平,尤其不受評論界待見,還好,路遙堅持了自己的道路。1982年,《人生》發表大獲成功,路遙開始急流勇退,思考著要寫一部空間和時間更為宏大的作品,反映1975年以後中國農村十年間鉅變的史詩。1988年,三部六卷一百多萬字,路遙用病體強撐著完成了。文學之幸,代價卻是如此慘重。

《路遙傳》寫了很多路遙的故事,作者和路遙有頗多淵源,因此選材上難免會有所側重和避諱,雖然也寫到了路遙失敗的婚姻,但是語焉不詳,是處於不太好批評路遙吧,確實,一個農村貧困家庭的孩子,文革時又擔任過造反派頭子,在那個年代想要出頭實在太難,但路遙心懷大志,非北京來的知青不娶,以至於第一次被人利用,第二次找的帶了太多的功利目的。1992年,他和妻子林達原本要離婚的,但最終因為辦理前去了一趟延安散心,結果病情加重,很快就與世長辭,最終是沒有辦成。

林達在輓詞中寫到,路遙,請聽聽我們的哀訴!《驚心動魄的一幕》稿費300元,《人生》稿費一千多元,《平凡的世界》稿費三萬多元,可以想象,這樣的收入要如何撐起一個家庭,家庭確實是林達撐起來的。

哎,生不逢時啊。但又一想,如果生逢其時,還能有這樣生命力的作品嗎?


青羊YOUNG


我生活在農村,能看到書真的是一件幸運又快樂的事兒,我的閱讀是從雜誌開始的《新少年》,我上學的時候爸爸給我訂的雜誌。

除了課本以外,我的業餘愛好只有讀書。姑姑叔叔訂的《遼寧青年》爸爸訂的《啄木鳥》。真的是這些書的陪伴讓我打開了世界的大門。

真正意義上的書是我自己攢錢買的茅盾的書《腐蝕》全是繁體字。當時上小學吧,我竟然把全本書都看完了。讓我知道了還有繁體字這個物種。

看完了只覺得心酸,當時真的沒看懂。這本書後來丟了,都沒來得及看懂,現在覺得有點遺憾。

買書成了我一段時間的全部內容,當然只買盜版書,只是看過了。然後忘記了。

現在已經不看書了,生活的壓力已經不允許,我有太多的時間生活在精神世界裡了,撲面而來的現實生活,讓我只能面對柴米油鹽的窘迫。

人生的許多情節,有的時候真的和書裡的章節很相似。是苦盡甘來?還是好人有好報?無論是哪一種,都從香噴噴的雞湯變成了甜甜的幸福。

現在再看書籍和文字,覺得缺少了生活的厚度。“來,小妞,給爺笑一個。”只要開心就好。

除了開心,我發現笑過之後,開始有了思考。現在真的是一個好的時代,網絡無所不能,不經意間就能遇到到很多尖端的學者和老師。

閱讀這個愛好,我真的要從新開始。感謝這個美好的時代。


瀋水小汀


看到好多人都是被名著打動。我則是因為兩本很小時候時候姑媽隨手給我在超市前報攤上買的雜誌——《兒童文學》。

那時候一期兒童文學還只有兩冊,另一冊是選萃吧,記不太清。

但是裡面好多故事大學生的我現在仍然記得啊。比如那一期的封面漫畫叫五瓣丁香花,大概說一個罹患骨癌的女孩從傳說中稀有的五瓣丁香花上得到勇氣最後痊癒的故事。

還有一篇是克隆人的故事。主角是克隆人,生下來為了將器官——她的腿移植給原體。我還記得主角一開始成長在一個可愛的“房間”裡,又得到關愛 ,如幸福的孩子。直到察覺自己的宿命,於是瘋狂逃跑。印象很深是主角自己描述周圍人的反應:“她瘋了”。

另外一篇也很厲害,是一個遊戲世界。主角和他的夥伴們不斷打怪,升級。厲害的主角最後終於打敗了最後的打BOSS,結果系統通知他——他可以成為新的BOSS了。最後結局如何記不太清了,但不知道為什麼印象很深故事裡出現過補充能量的巧克力 loll。那篇小說看完後自己腦補了好多遊戲,可惜不會編程,不然....

時至今日很多細節已經想不起,連名字都不知道了。但那種讀完後的滿足感,那種回味無窮,著實把我徹底帶入閱讀的世界。

順便多提一下《兒童文學》。這本雜誌雖然叫這個名字,裡面的文章有一些或許初中生都可以看得有滋有味。

不過那時候太小,並沒有什麼向大人表達想法乃至計劃的能力,也不會想到買書或借書。只是家裡有什麼看什麼。但也因此對僅有的基本不知道為什麼就在書櫃上的書印象深刻,畢竟讀了好多好多遍...

比如那時候又本叫《綠色童話》的書。我喜歡裡面的童話,就是很多篇實在太長了看得有點辛苦。這本書我前一陣子心念一動於是上網找電子版,看到記憶中的碎片重新拼接真的蠻感慨的。尤其是其中一篇我印象中超級長,結果如今幾分鐘被我看掉了(O_O)。

可惜的是,我找到的電子版並沒有再現全部的記憶。我總覺得有的故事現在找不到了。那篇故事大綱說什麼我都記不太清,反正又有王子公主之類的。但是記得有個出場人物裡超級吝嗇的老太婆,吝嗇到攢下用果子剩下的核桃蓋了個房子...這篇明明也是那本書裡的,現在看到的電子版確找不到。只能在這裡將微弱的希望寄託於知友們了。

還有一些書,現在也找不到電子書,應該甚至也買不到。不知道家裡還有沒有保存。(那還是個大孩子會把家裡的書整理給親戚朋友家小孩子的年代,我那幾本書也懷疑是哪個表姐的)。像是讓我對素味餅乾念念不忘的《餅乾武士》,讓我對鄉村生活產生嚮往的《鳥孩兒》,還有讓我幻想自己有個從未聽說的親人的《幽靈哥哥》。還有一本書,我都不記得名字,是以小孩視覺記錄自己生活的小區(小院兒)於小市民生活的故事。不是城南舊事,那本應該不是名著,時間算是現代。

我和父母去超市,我就會在圖書區蹭書看。

後來我長大些,大概三年級?到了會被允許獨自出“遠門”的年紀,就到圖書館辦了個借書證,一次借六本的那種方案中最“豪華”的。從此開啟了不務正業的人生模式。那時候喜歡推理小說,常常一次借書就是六本福爾摩斯一系列,圖書館離家單程半個多小時,臂力腳力就這麼鍛煉出來了。

也是小學五年級吧,開啟了日本文學的門。因為《白夜行》還是《挪威的森林》,差不多時期的書,不記得了。都是父母在讀,我就蹭,然後發現怎麼這麼好看....書中少兒不宜的部分,我也是不小心在那時候懵懂到習以為常甚至可以欣賞.咳咳..

我一度非常喜歡東野圭吾,直到他那時候的精華作品大概都被我讀了,留下其他比較坑的來傷我的心...總之這兩個作者也算是早起閱讀生涯裡的重要人物了。

這個答案,我發現越是寫,越是回想,就越寫不完。好多好多想說的想分享的,說太多就超綱了畢竟我們要答的只是第一本...但是趁此回憶一通也感覺頗有收穫。其實答案之外還想起了非常多很想再看一遍的書。有些不記得書名,只記得書中一些零星的情節,想找個地方傾訴,看看有沒有人可以把這些碎片拼出,也不知道哪裡可以。只好有緣再見了...




近代名士風流


小學一年級的時候,班級裡要辦個圖書角,每個人都要貢獻一本課外書。爸爸騎著自行車帶我去鎮上的新華書店,我自己挑了一本鄭淵潔的《舒克和貝塔》,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本課外書。就這樣開飛機的舒克和開坦克的貝塔開啟了我對閱讀的興趣,也讓我開始喜歡上通話大王鄭淵潔的筆下的皮皮魯,魯西西等形象。因為是啟蒙讀物,去書店買書的情景,書店,書名,鄭淵潔……這些都歷歷在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