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

在黔北農村的丘陵地帶,大部分坡地、水田的邊緣都是用石頭砌壘起來的石壁。砌石壁的石頭都是以前的石匠人用鐵錘鏨(讀zan)子,一錘一錘敲打出來的。

開春的季節天氣慢慢回暖,在春耕之前,家家戶戶都得先去把去年垮掉的石壁修復好,不然來年一到雨水的季節,坡地的泥巴就會被大雨順著垮掉的缺口沖走流失掉。在修復石壁的過程中,很多石塊由於年代久遠已經風化而不能再次使用。由於石匠人的消失,這些缺了口的石壁只好用泥土來代替。

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

石匠

在九十年代以前,農村的石匠人員可是人們勞動生產中不能缺少的。石匠除了開鑿出那些用於砌石壁的石塊,他們開鑿的石頭還用在其他各個行業裡。比如,以前農村建房的石頭,自己家門前的堡坎,山上的墳墓和墓碑,有錢人家門口的裝飾石雕等等,這些石頭都是出自石匠之手。

在那些鋼筋、混泥土所佔比例不多的年代,石匠僅僅憑著自己那雙有力的雙手和藉助那些簡單的工具,就錘打出生活的一切,也捶打出那個年代農村大部分的基礎建設。石匠使用的工具主要是鐵錘和鏨子(也叫鑿子),這是每個石匠最基本的配置。鐵錘的種類也分好多種,石匠主要使用的是扁頭錘和圓頭錘。鏨子則分為長鏨短鏨和圓鏨扁鏨。圓鏨的尖是圓形,扁鏨的尖是扁形,兩種鏨都可以做成長鏨和短鏨,目的是根據不同的場景來使用,以求用起來得心順手。除了鐵錘和鏨子,每個石匠還有一根鋼芊和幾個穴子(當地土話,也叫壓斧,主要用來開石頭)、鎬頭、墨斗、大錘、二錘。

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

鐵錘與鏨子

在石匠的工作中,鏨子和穴子都容易鈍口。當工作幾天後,就要把這些工具都打磨一遍。打磨時,先用木炭燒上一堆火,把鈍口的工具放入燒旺的火裡面燒紅,再用鉗子夾出來,放在鐵板上用錘子敲打變尖。在反覆燒紅捶打後,放入水裡冷卻好剛火,下次就可以接著使用了。

在農村,幹石匠都是體力活,除了要有體力還要有些眼光才能幹好這份工作。在那些年的荒山石場,不管颳風下雨,山間裡都在響著石匠捶打鏨子“鐺、鐺、鐺”的聲音,有時候在這些聲音中間還夾雜著“哎喲”的吆喝聲。注:(石匠用大錘奮力彎腰打擊穴子的吆喝聲)當年少的小孩好奇地去站在他們身邊觀看時,石匠便會義正嚴詞的訓斥你離開。因為在鑿石頭的時候,被石匠鑿掉的石頭碎片會飛得很遠很高,他們都怕飛出的碎石砸中別人的眼睛,以免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在忙活完一天後,石頭就被石匠鑿成各種尺寸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接著不久後,這些石頭就被抬到各地需要的地方。

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

鏨子

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黔北地區的石匠最鼎盛的時候是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之間。那個時候正是我們國家的過渡期,整個黔北農村都在大刀闊斧地開荒闢地。石匠也就自然發揮了他們不可替代的作用,為當時整個地區的基礎建設作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

當時光流逝發展到今天,各種進步就逐漸替代了石匠的工作,只給他們留下極少數的人在雕刻藝術上。而當初的那些石匠人已經老了,有的甚至已經不在人世,這個行業也就算走到了盡頭。

在不久的將來,當人們在野外再次的見到那些殘垣斷壁時,不知道還會有多少人能記得他們的故事呢?

農村消失的行業之“石匠”

石匠工作

注:本文原創,由“家是故鄉濃”據早期事實所著,圖片來於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不易,請記得點關注、留言,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