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4 閻崇年:讀書“五貴”


閻崇年:讀書“五貴”

怎麼讀書?我提點個人的看法和體會,就是讀書“五之訣”:博學之,精約之,恆久之,思悟之,篤行之,就是貴博、貴精、貴恆、貴悟、貴行。

1. 貴 博

食要吃五穀雜糧,書要讀諸子百家。應當博覽群書,不能讀得太少、太窄,太少、太窄就會孤陋寡聞。

這次我去臺灣,招待我的林載爵先生也是做書的專家,五十歲上下,吃飯的時候,一會兒背唐詩,一會背漢賦,博學多聞,素養很高,給人的感覺是“腹有詩書氣自華”。所以讀書要博。

以康熙帝來說吧!經書,“四書五經”他都讀過;史書,“前四史”、《資治通鑑》他也都讀過,甚至通讀、熟讀;詩,他自己做詩選,搞了宋、金、元、明的《四朝詩選》,還搞《唐詩選》等。這是人文社會科學方面,還有自然科學方面。他學數學、天文學、曆法學、物理學、化學、地理學、測繪學、輿圖學、生物學、醫學、藥學、音韻學、解剖學等。而且有些知識水平很高,比如說數學。

做皇帝,處理完了公務,業餘時間研究科學,寫論文,他的論文集《幾暇格物編》,收錄九十三篇。

康熙帝很有意思,到了山海關海邊,見到海浪思考為什麼有漲潮、退潮呢?到了錢塘江海邊,這兒的海怎麼也有漲潮、退潮啊?又問耶穌會士,知道地中海也有漲潮、退潮。他就看書研究,最後他的結論是月亮盈虧影響到地球海洋有潮漲、潮落,你看這做皇帝的都搞這麼細,就是要博。

清人張英書房自書聯曰:“讀不盡架上古書,卻要時時努力;做不盡世間好事,必須刻刻存心。”(姚元之《竹葉亭雜記》卷六)讀書應當廣博一些。

閻崇年:讀書“五貴”

2. 貴 精

朱熹說:“為學之道,莫先於窮理。窮理之要,必在於讀書。讀書之法,莫貴於循序而致精。”(《朱文公文集》卷十四)這裡強調讀書要精。《三字經》也說:“教之道,貴以專。”都是說讀書貴精、貴專。

書讀了很多,應該有幾本書把它讀精、讀爛、讀熟、讀透!我建議在自己書案上放幾本看家的書,經常看,隨時看,長久看。哪幾本看家書?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自己選擇。

有一次有個記者問我:“閻老師,您就說一本書,您經常看的一本書。”我說:“好吧!我說一本,《說文解字》。”他一愣,說:“為什麼要看《說文解字》?”

很簡單,像我們這樣的,吃飽飯就是看書,就是寫東西,這是專業,天天跟文字打交道,和書打交道,沒有一天不看書的,包括“五一”、“十一”、春節七天長假。你要看書,就要認字,字是所有文章的基礎,要把字搞清楚。字要是搞不清楚,用北京的一句俗話——就是瞎掰!這個字的形音義要明白,訓詁也要明白。

中國所有字典的根,就是漢朝許慎的《說文解字》。碰到一個字,就查一查。不但明白了意思,而且瞭解了這個字的根源。

閻崇年:讀書“五貴”

讀書要精,一個字是這樣,一本書也是這樣。其實有幾本書應經常翻,搞熟了,可能受益比較大。具體看哪本書,就不一樣了,醫生有醫生的看家書,文學家有文學家的看家書,工程師有工程師的看家書,圖書館有版本學、目錄學的看家書。根據自己的情況,選幾本書,經常翻閱,把它讀透了,讀精了。

3. 貴 恆

讀書貴在恆久。一個人,讀一本書不難,讀一時書不難,難的是常年讀書,手不釋卷。

康熙帝說自己讀書:“自元旦以至歲除,未嘗有一日之閒,即巡幸所至亦必以卷帙自隨。”(《御製資治通鑑綱目·序》)

顧炎武也說:“自少至老,未嘗一日廢書。”他常騎著二馬二騾,四方遊學,邊走邊讀。星雲大師談到讀書體驗時說:“讀書貴在有恆。”讀書要一以貫之,既有堅定不移之志,又有勇猛精進之心。我講一個終生讀書的故事。

張秀民先生,浙江嵊縣人,《中國印刷史》的著者,2006年底故去,虛歲一百歲。他到廈門大學中文系學圖書分類,1931年二十四歲時畢業。畢業以後到北京圖書館,現在叫國家圖書館,管圖書編目。在圖書館裡工作的人太多了,能做出重大成績的人卻不容易。儘管守著圖書館這個金礦,而在這座金礦裡能開發、提煉出黃金來實在很難。

他花了多長時間啊?他1971年退休,在北京圖書館工作四十年,退休後回老家,又繼續工作差不多四十年,還有上大學的幾年,總算起來是八十年的時間。張秀民先生花了大約八十年的時間,做了一件事情——編著《中國印刷史》。

他在北京圖書館工作時,因我常去看書,所以認識張先生。他工作條件很好,在北京圖書館工作的人很多,他能利用這個條件,做出了突出成績。我特意買了一部《中國印刷史》,翻閱了一下,覺得他這部書可以說是空前絕後的。為什麼說空前?因為前頭人沒有做到;為什麼說絕後?因為後來人也難以做到。

這是因為:第一,他看了三百五十五種宋版書,每本書都做了詳細的著錄,今天任何一個圖書館的人,很難看到三百五十五種宋版書的原書,且做著錄,大概更難。一般人給你看縮微膠捲就不錯,哪能親手摸這麼多的宋版書!

第二,一般人六十歲退休,退休以後摸善本就更困難了。

第三,花七十年到八十年時間,集中精力,絕不旁騖,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情的人,特別是在物慾橫流、人心浮躁的情況下,埋頭苦幹七十年、八十年的人不多。

第四,還有個條件,他長壽健康,活了一百歲,還不糊塗,筆耕不輟。因此,要以這句話自勉:生命不息,讀書不止。

4. 貴 悟

我這些年讀書的體驗是,讀書最難的就是一個“悟”字,水平高低和學問大小,其關鍵是這個“悟”字。讀書,眼睛“看”並不難,但悟其道就比較難。有些人讀書能悟出道理,就把書讀透了,讀破了,有收穫,有新見。在這裡,我講三個和尚“悟”的故事。

第一個是釋迦牟尼。他修行十二年,受盡磨難,終未開悟。一日在菩提樹下,冥思苦練,悟到正覺。他不是死讀書,而是思考,有個昇華,悟到佛的真諦,創立了佛教。

第二個是惠能。禪宗五世祖弘忍年老,他的衣缽要傳下去,傳給誰呢?大弟子神秀做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不是很好嗎!但惠能是掃地的小和尚,他也作偈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惠能達到佛學禪理的一個新境界。惠能的偈比神秀的偈,學理高明,禪心精明,悟出了佛教內在的精靈。

閻崇年:讀書“五貴”

第三個是懷素。懷素苦練毛筆字,筆禿了,就扔掉,時間久了,形成“筆冢”。他還挑著擔子到陝西,周遊各地,尋師訪友,刻苦學習,摩拓碑帖,可“功到自然成”這句話只說了一半,功到未必自然成。你功夫到、感悟到,就自然成,否則功到而沒有悟到,就不會自然成。這個懷素啊,既是功到,也是悟到。

有一天,天庭突然烏雲密佈,雷電交加,那個閃電亮光,龍飛蛇舞,他從中悟出一個道理,寫狂草就應該像閃電那樣“筆下惟看激電流,字成只惟盤龍走”。(懷素《自敘帖》)懷素從此之後,狂草昇華到一個新的境界,被後人譽為“草聖”,草書的聖人。

我講這三個和尚的故事,就是要說明一個問題:讀書啊,難就難在這個“悟”字上,最費心思也在這個“悟”字上,高明更在這個“悟”字上。王國維說過:“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望盡天涯路就是說的博;“為伊消得人憔悴”,最後悟出一個道理,“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才得到這個勝利的果實。

閻崇年:讀書“五貴”

5. 貴 行

讀書為了行,學習為了用。有人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束之高閣,空無一用。這種例子,不勝枚舉。這裡講讀書的用,主要是兩層意思:一是述,二是用;當然,述中也有用。我還是分開來講。

先說述。讀書悟出道理,可能後來忘掉,應當把它著述出來。我講自己一個切身的體會吧!

我講咸豐帝,電視臺只給我四十分鐘,要把咸豐朝歷史講了。咸豐朝十一年,那麼多的大事,那麼多的人物,四十分鐘怎麼講?你還要講得有意思,否則大家不愛聽。光講故事,不講事理,自然不行。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什麼?道、鹹、同、光、宣五朝,宣統朝在民國史裡研究,近代史實際上重點研究道、鹹、同、光四朝,每一朝都有若干個專家在研究。四十分鐘怎麼把咸豐朝講完、講好,我真是發愁,吃不下飯、睡不著覺。

一天夜裡,我突然想起陸游的《釵頭鳳》:“紅酥手,黃縢酒,滿城春色宮牆柳。東風惡,歡情薄,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我立刻披衣起床,打開電腦,把這個悟想,快速記錄下來。

我想,咸豐皇帝這一輩子就“三錯”:第一錯是,錯坐了皇帝寶座(這個寶座不應該他坐他卻坐了);第二錯是,錯離了帝都北京(不應該逃跑到避暑山莊);第三錯是,錯定了顧命大臣。我心想,我這四十分鐘——每個“錯”講十分鐘,開頭五分鐘,結尾五分鐘,正好是四十分鐘。後來一講,大家說行!

再說用。讀書之用,包括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包括提高文化素養。公務員應帶頭讀書,“凡為仕者,無論文武,皆須讀書,探討古今得失,加以研究”(《康熙起居注冊》)。我們往往不大注意用。

有一次遇到比我年長的一位先生,他身體非常好,我說您身體為什這樣好?有什麼經驗?他說我的這點經驗誰都知道,就是人們不能一貫地堅持做下去,我卻能堅持一貫地做下去,我就能“行”、能“用”。我想他說的有道理。

其實,“知”人都知道,就是不能“行”;“理”人都知道,就是不能“用”。知與行的關係,理與用的關係,既重知、也重行;既重理、也重用。讀了書,就要行,就要用。總之,既讀書,又要用,會幫助我們達到一種境界:上與天合,下與地合,外與人合,內與己合,以攀升“止於至善”——天合、地合、人合、己合的境界。

本文選摘自《閻崇年講談錄:讀史閱世五十年》,九州出版社出版

閻崇年:讀書“五貴”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清史學家閻崇年先生多場精華演講、報告的講稿合集 。全書分為讀書治學、地方人物、以史為鑑三大篇章,共十四篇。

本書中,作為史學家,閻先生將多年來致力清史研究的成果用通俗化的語言方式展現出來,讓讀者對清代有一個客觀、完整的瞭解,拓寬了歷史視野,另一方面作為一個事業有成的八十歲的老者,他將自己多年來的讀書治學的心得,以及為人處世的經驗精粹出來分享給大眾,以期對普通讀者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和裨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