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5 二十大,誰最快?——2017年中國城市人均快遞量排名

大國崛起,快馬加鞭。

2017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累計完成400.6億件,同比增長28%;業務收入累計完成4957.1億元,同比增長24.7%。同時,快遞支撐的網絡零售額,達到5.48萬億元,,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15.0%。五年來,快遞業務量從57億增長到400.6億,連續四年穩居世界第一。加冕全球快遞第一大國。年均增長超過40%以上。

快遞行業的崛起,背後是中國消費市場大勢的變化。

2017年,中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6262億元,比上年增長10.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佔GDP比例為44.3%,此前中國的消費佔比一直在30%左右長期徘徊,自2012年來,中國的消費佔比首次突破40%,此後逐年攀升,社會消費對於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日益明顯。

消費的崛起,背後是國家戰略的變化。作為全球人口最多的大陸性國家,中國改革初期的三十多年,一直是外貿立國,同時,依靠高強度投資拉動經濟,最近幾年,固定資產投資佔GDP的比重,竟然幾年維持在80%左右,經濟結構嚴重失衡。國家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的同時,需求側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隨著高鐵時代的到來,猶如美國十九世紀末一樣,中國終於形成了統一的大陸市場的雛形。國內消費逐步成為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力量。

快遞的崛起,表明中國消費市場的正式到來,同時,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中國大陸廣闊腹地,日益成為統一的消費市場。眾多企業,尤其是大眾消費品生產商,其市場不少從海路至歐美,轉移為陸路至國內各個城市。未來,隨著中美貿易戰的升級,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將以國內消費市場為主場。快遞產業,將迎來新一輪的飛躍。

快遞行業的崛起,亦是中國經濟活躍的表徵。

在快遞量最多的20大城市中,除北上津重四大直轄市之外,其餘所有城市,均是民營經濟發達,商業繁榮。

從產業結構上說,金華,東莞,蘇州,嘉興,台州,泉州,寧波,溫州,無錫等快遞發單量大的城市,均是生產發達的城市,以大眾消費生產為主,少有重工業城市。

中部和中南部入選城市,多是省會城市。如武漢、成都、鄭州等。這些城市,既是交通和物流重鎮,又是生產大市,同時也是消費大市。三方面都很強勢。預計將成為未來增長最快的區域。

北京上海是典型的消費型城市,產業結構上,基本上以服務業為主體,沒有什麼工業,發單量不多,但是,人口龐大,消費強勁,主要是靠落單。

廣州是個特殊的存在。廣州快遞總量能夠超越北京上海,悍然穩居第一,在於廣州集合了三大優勢。在生產領域,廣州雖服務業佔比高,但是也是製造業重鎮,尤其服裝和化工、化妝品等行業十分發達。作為珠三角乃至華南的交通中心,廣州的交通和物流發達,作為快遞中轉地承擔了全國最為巨大的中轉功能。此外,廣州還是珠三角的消費中心。三合一,天下無敵。

總體而言,快遞與經濟發達程度呈正相關。

具體而言:

發單與生產能力成正比。

中轉與物流和交通能力成正比。

落單與消費實力和人口成正比。

2017年20大城市人均快遞量排名

二十大,誰最快?——2017年中國城市人均快遞量排名

說明:

人口數據:各城市2017年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公報

快遞數據:國家郵政局相關公開數據

城市選取:2017年快遞業務量前20名城市

參考數據:

全國:人口139008萬,快遞量400.6億件;人均28.8件

各個城市解讀

金華

金華人均快遞459件,高居全國第一。

義烏天下聞名。人均快遞1473件,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0倍。為全國縣區人均快遞量最大。作為小商品中心,這裡是快遞的發起地。

金華和義烏,獨霸兩個榜。金華為中國城市人均快遞最多的城市,義烏為中國人均快遞最多的縣區。

一切源於義烏。

作為中國最著名的小商品市場所在地,義烏的貨運,基本靠快遞。

最可怕的是,金華的快遞,還在增長,2017年快遞量增長了51.2%。

當北上廣靠高昂的房價支撐經濟發展的時候,金華和義烏,依靠的一刀一槍,小本製造,一樣藏富於民。

小商品,大市場。中國仍非富國。製造業仍有市場,

依靠無數的小企業成長,還是搞大投資?2017年,義烏投資佔GDP的比重,大約為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二,但是經濟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奧秘在哪?不靠鐵工基,不是房地產,靠的就是無數小製造,源頭活水。

對於很多天賦一般的城市而言,是個艱難選擇,義烏給出了榜樣。

實體經濟,民營經濟,本土經濟。一樣有出路。

廣州

四大城市,廣州獨霸。

廣州擁有發達的民營經濟,這使它成為全國重要的快遞發起地之一。同時,作為廣東省會以及珠三角中心,廣州還是廣東快遞大倉庫,珠三角眾多消費強勁的城市,快遞都要通過廣州。此外,作為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城市之一,廣州人均GDP超過15萬,人均收入超過55000元,都超過全國兩倍以上,廣州的消費強勁。也是國內快遞重要的最終目的地。綜合起來,廣州快遞總量,全國第一。

人均快遞量在二十大城市中第二,僅次於金華(義烏)。

杭州

阿里巴巴的故鄉,電商的發祥地。

杭州民營經濟發達,佔比超過60%以上。並且以輕工業為主導。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作為長三角的副中心之一,以及富庶的浙江省的省會,其消費能力,一直非常強勢。消費品零售總額超過5700億。有杭州,不羨慕上海。

杭州的電子商務非常發達,網絡零售額超過3000億,隨著G20峰會的召開,杭州未來的大城市功能將進一步加強,消費能力還將提升。預計快遞仍將增長。

唯一的缺憾,是人口不足,在中國十大城市中,唯有杭州人口沒有達到千萬級。

隨著杭州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未來五年內,人口超過千萬應是大勢所趨。人口更多,消費更旺,杭州快遞,前途不可限量。

深圳

深圳的社會消費品零售並不發達,,2017年,深圳的零售與GDP的比重為0.27,在大城市中排名末尾。

離香港太近,是深圳之踵很多深圳市民喜歡去香港購物,削弱了深圳的本土消費。廣州的存在,阻隔了深圳對廣東西部和北部市場的輻射。

線下消費不行,但是,深圳的線上消費,能力強悍。

深圳畢竟是中國最大的移民城市,青年之城,快遞發展迅猛。快遞總量高居全國第三。人均快遞高居全國第四。

東莞:

經濟發達,人口密集,居民富庶。

東莞人均GDP接近10萬,人均收入超過全國平均的2倍。而且,作為一個沒有縣的城市,東莞總人口達到800萬以上,人口密度超過京城。

東莞經濟以民營經濟為主,工業發達,服裝和玩具,馳名全球。是重要的發單地。

作為一個工業城市,並且夾在廣深之間,毗鄰香港,東莞本土的線下消費能力很弱。

但是這並不影響東莞成為線上消費大市。快遞總量全國第七,人均快遞總量在二十大城市中卻可排名第五。

若單算髮出的快遞,東莞的排名更靠前。

上海

經濟之都,名副其實。

上海是一個落單城市,人口全國第一,繁華富庶,線上消費能力強勢。

上海的快遞總量,位居全國第一,但是,人均快遞量,在二十個城市中,僅位居第六。

上海經濟總量全國第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第一,無論是人均GDP還是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海都領先全國,同時,上海的金融機構僅次於北京,外企眾多,但是,若從消費與GDP比值來看,上海的消費能力,則大打折扣。

上海消費能力打折扣的原因,比北京更為複雜,相似的是,過高的房價,制約了上海的大眾消費能力。市民的錢都砸到地產裡了,削弱了商品消費,上海的基尼係數也比較高,貧富不均,制約了大眾階層的消費。

但是,上海也與北京有很大不同。上海周邊的南京、杭州,均為經濟重鎮和商業重鎮,也是全國有名的時尚之都,雖不足以與上海抗衡,卻分了不少秋色。北京可以在華北獨霸一方,收割京津冀消費市場。江蘇和浙江的消費,卻被南京和杭州等城市“截胡”。

北京

作為中國的政治、文化、科技中心,以及北方經濟中心,作為中國擁有世界500強總部最多,擁有頂級富人最多的城市,北京的消費能力卻並不強,問題出在哪裡?北京人的錢,都跑到哪裡去了?

北京消費不振,有三個原因。一是,北京的財富流向,主要去了第三產業,雖然零售品消費不多,但是購買服務消耗的財富多。享受玩樂。二是,房地產壓榨了其它領域的消費,導致北京居民在大眾消費方面不足,對於經濟發展的啟示是,當下過高的房價,嚴重戕害經濟,是經濟全面發展之心腹大患。三是,北京雖然富人人數全國第一,但是基尼係數大,平民階層消費能力,比起長三角和珠三角,差了不止一個檔次。富人的消費,主要集中在奢侈品消費和服務消費方面,對零售幫助不大,而且很多富人去國外消費,財富並沒有留在北京本土。

綜合消費能力的削弱,也影響了北京的快遞能力。北京經濟總量第二,人口第二,但是快遞總量,僅排第六。人均快遞,僅排第七。

蘇州

蘇州的經濟實力多年來一直都在全國十強之列,在華東僅次於上海。

但是,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方面,蘇州在南京和杭州之後,顯示了工業城市在消費方面的侷限。離上海太近,也使蘇州的消費受到部分影響。

作為工業重鎮,蘇州的電子商務非常發達,2017年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1萬億,獨步全國

線下收費受到影響,但是蘇州的線上消費發達。

蘇州快遞總量和人均快遞,均排名第八,國內非常強勢。作為工業城市,蘇州是快遞重要發單地,是為主,而作為人口超過千萬的大特大城市,蘇州也是快遞落地城市。相對而言,居次要地位。

揭陽

意外驚喜。

揭陽偏居粵東,經濟並不發達,在全國城市系列中,更名不見經傳。快遞總量卻可躋身全國第第十五位,人均快遞更躋身最強城市中的第九名。

小城市,大快遞,有何奧秘?

揭陽市多年來推進電商戰略,收到成效。本土快遞企業七八十家,從業人員超過1萬人。快遞業務連續多年增長超過200%。成為中國快遞示範城市。

揭陽並非工業重鎮,但是,發件量卻非常龐大,在廣東僅次於廣深等大特大城市。

揭陽是中國著名的淘寶城市,阿里和京東,均設有電商產業園。

揭陽的地位位置,得天獨厚。地處珠三角與海西兩大經濟圈的軸線中心,區位優勢突出;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是廣東省第三大幹線機場,開通航線31條,通航國內外城市36個,並實現對臺直航;廈深高鐵、廣梅汕鐵路和深汕、潮惠等多條高速公路穿境而過,同時還擁有惠來30萬噸級深水碼頭和榕江黃金水道,是集空港、海港、高速公路、鐵路於一體的區域交通樞紐。同時,揭陽商貿流通活躍,歷來就是粵閩贛邊區主要商品集散地之一。

嘉興

長三角經濟重鎮,工業發達,民眾富庶,消費繁榮。

嘉興人均GDP接近10萬,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5萬,但是,本土線下消費並不強。嘉興在杭州和上海之間,很多人的購物消費,並未落地本土。影響了社會消費品零售。

但是,嘉興經濟繁榮,出產豐富,是重要的快遞出單城市。嘉興經濟總量排名全國50名外,但是快遞業務量,卻躋身前二十名,人均快遞,更躋身前十名。

人口不太多,經濟總量不是特別大,但是如果繁榮昌盛,快遞發展也很迅速。

台州

浙江經濟重鎮,幾與溫州齊名,是中國小商品生產基地,民營經濟發祥地之一。

台州經濟總量在全國四十名開外,但是快遞總量,卻排名全國十六位。

台州是重要的快遞發單地,凸顯其製造業發達,後勁深遠。

同時,隨著中國遭遇全球貿易戰的幾率加大,國內市場將成為眾多製造業企業的主要市場,台州快遞的迅猛增長,也反應了國內市場的巨大容量。

泉州

福建經濟龍頭。繁華富庶。

泉州經濟總量在20名開外,快遞業務量卻躋身全國前十。

泉州製造業發達,誕生了眾多的知名品牌,尤其是服裝運動類。勁霸,利郎,七匹狼,安踏等,均馳名國內。而服裝運動類產品,是電商的重點,阿里和京東全部熱賣。

寧波

長三角經濟重鎮,計劃單列市,與杭州抗衡。

寧波經濟繁榮,誕生了眾多著名品牌,服裝業發達,雅戈爾,杉杉西服,羅,羅蒙,太平鳥等,均在國內熱銷。同時,其家電產業也發達,方太、奧克斯為國內巨頭。尤其服裝,日益成為線上消費重要品類。

寧波快遞業務量排名全國是十三,超過其GDP在全國的排名。寧波不僅製造業發達,是重要的發單城市,而且收單也很可觀。寧波地方富庶,人均GDP超過12萬,是全國平均水平兩倍以上,人均收入,也是全國平均水平兩倍以上。

溫州

中國民營經濟的代表。經濟活躍,製造業發達,小商品豐富。

溫州是中國的紐扣之王,打火機之王,以及其它很多方面的產業龍頭。潛伏著眾多產業的隱形冠軍。是重要的快遞發單地。

南京

東南重鎮,富甲一方。

作為中國第二經濟強省的省會,南京成為很多省內消費的終端。

雖然上海分流部分南京的消費,但是南京畢竟是江蘇省會,對於上海反過來也有強大的“截胡”作用。

南京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上海基本持平,但是房價卻差別巨大,相對而言,南京更加藏富於民,民間的富裕,是南京具備強大消費能力的保障。

南京的線上消費,在大城市中並不突出。兩大影響,一是離上海近,且南京本身就是時尚之都,實體消費強勁。線上消費受影響,尤其快遞落單受到抑制。二是,南京民營經濟不大,製造業尤其是大眾製造並不突出,難以成為重要發單地。

無錫

無錫與蘇州非常相似。

西有南京,東有上海,無錫的消費,部分被分流。

縱使如此,無錫在全國範圍內仍成為消費重鎮,其強大的經濟實力,普遍的民富,也居功不小。

作為工業重鎮,無錫是重要的快遞發單地,同時,無錫人均GDP竟然高達16萬,超過上海。居民消費能力強大,線上消費也很強勢。快遞落單也不差。

武漢

天下之中,通吃四方。

武漢是中國傳統的消費強市,縱使在國家以沿海為戰略中心的時代,武漢的消費也從未衰落過。

在中國重新建立大陸中心的時代,武漢在中國的戰略地位,變得無與倫比,無論在交通,還是物流,信息流方面,武漢具備絞殺周邊城市的絕對優勢。統一的大陸市場,以內需為主導的發展模式,都將推動武漢的城市地位,發生質的飛躍。

武漢已經連續三年進入國內GDP十大城市方陣,可以預見,未來武漢還將再進一步,在已經確立的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武漢的消費能力首屈一指。

但是,武漢的快遞總量排名全國第12,低於其GDP排名,人均快遞排名更低。原因何在?

武漢作為人口超過千萬的特大城市,快遞中轉和落地,都非常強勢。問題出在快遞的發單。

武漢的漢正街,一度風靡天下,最後卻讓位於義烏小商品市場。最大的問題,就是武漢重工業比重達,大眾消費品的製造一般。小商品則生存不足,義烏是本土產品賣天下,武漢是天下產品賣天下,本土出單不足。

成都

天府之國,富甲一方。

成都身兼西南交通、科技,金融、商貿四大中心。其商業貿易,在上千年曆史中,多數時間都是西南第一。

成都擁有1500萬人口,而其身後的四川,擁有接近1億人口,是西南地方經濟和人口第一大省。這些都是成都消費市場堅強的後盾。

論快遞總量,成都為中國十大快遞城市之一。其三產比重,達54.3%,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未來製造業尤其是大眾製造,將逐步轉型。作為發單城市,成都也並不強勢,但是,成都是一個強勢的落單城市。

鄭州

鄭州與武漢類似,在中國交通版圖中極度重要,其不如武漢幸運的地方在於,鄭州對於南方的輻射力,被武漢分流,而北方又存在一個龐大的北京。縱使如此,作為中國中原第一大省的省會,鄭州在河南的首位度無可挑戰,

在中國內陸省市中,河南經濟總量最大,由此,鄭州一向是消費重鎮,曾經的亞細亞一度稱霸國內。隨著鄭州新加冕為國家中心城市,可以預見,未來鄭州的消費能力,還將進一步提升。

鄭州的落地能力,強過發單能力。

天津

天津一直是中國北方經濟重鎮和工業重鎮。

作為曾媲美上海的“北方明珠”,天津的消費市場一度很強勢,就消費總量而言,天津排名全國第五。

制約天津消費再進一步的因素,一是房價過高,壓制了大眾消費。二是因為北京的存在,使天津對河北的消費市場輻射能力削弱。

天津的經濟總量全國第六,但是快遞業務總量,卻排名第十七,人均快遞排名更後。

人口超過千萬的天津,出現這種情況,根源還在於產業結構。

天津以國企為主,重工業發達,但是在消費領域的品牌不多,難以成為快遞發單地,缺了一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