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元朝時期的官話什麼語言?

種花家的黒化兔


元朝治下民族眾多,語言種類也非常多,但元朝並沒有一個像“現代”國家那樣的“官方語文”或者說“統一的語言”,因為元朝統治者採用的是“因俗而治”的方針,根本沒有語言統一政策的觀念,所以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因為元代官員中蒙古人、色目人所佔比例高達44%,而色目人,其實不是一個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體,再加上漢人,元代政府的一堆官員在一起,可以說是說著各種不同的語言,根本無法順利和有效的交流,史書上說當時的地方政府常常是:

守、令、佐、丞連位坐署,鬨然言語,氣俗不相通。

因為元代實行政府機構的官員集體負責制,大家坐在一起議事,而語言不通,自然無法有效溝通,這是造成元代地方治理效果不好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而在朝廷,也就是中央政府裡,情況要稍好一些,因為中央各級機構,包括皇帝身邊會配備大量的翻譯人員(蒙古語名“怯裡馬赤”,漢語叫“譯史”),負責口頭傳譯。給大家看一條材料:

本監官焦秘監、趙侍郎及司天臺鮮于少監一同就皇城內暖殿裡,董八哥做怯裡馬赤奏:……

這條材料出自元代的《秘書監志》,說的是有秘書監等官員到皇宮向皇帝奏事時,由一個叫做“董八哥”的人擔任口譯。可見元代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主要依靠翻譯進行,漢人如果會蒙古語,會很有優勢,但是如果你不想學,或者學不會,也沒人強迫你學。元代政府中有數量龐大的翻譯人員(譯史),《元史》百官志記載的各級政府機構的譯史和怯裡馬赤的總編制就高達1147名,編外人員當然會更多,但元代翻譯人員主要配備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路總管府一級,配備有翻譯人員,府、州、縣等地方政府就不配備翻譯人員,所以才會造成“守、令、佐、丞連位坐署,鬨然言語,氣俗不相通”的情況。


只愛潘多拉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忽必烈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官方語言就是蒙古語,官吏普遍不懂漢語,官府衙門有統一的翻譯官。官方文字,前期是蒙古畏兀文字,後期是八思巴蒙古字。


1、元朝當朝為官主要依靠血統,科舉考試也只是徒有虛表;

2、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社會地位等級劃分明顯,一般官府職位基本有蒙古人、色目人壟斷,導致朝廷官方說蒙古語,民間說漢語,南北溝通困難,政務上上不行下不效;

3、漢人除非想當官,那就必須蒙古化,學習蒙古語;

4、元朝從建國到滅國只有短短的98年,漢語的博大精深,短短的這些年根本來不及讓他們融入到漢文化當中。


綜上,元朝官方語言就是蒙古語,後期由於漢人當官逐漸增多,漢語也逐漸流行,但是仍然以民間交流為主,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漢語才正式成為官方語言。


mao茂mao


回答這個問題時人們會想當然。可事實是與人們的想象恰恰相反!咱們知道在沒有蒙古之前那裡一直叫漠北,以前不用說,自大唐到大遼,再到大金,那裡一直是這些朝代轄地,人民也是這些朝代的屬民。通用的官方語言一直是漢語。即使各自發明文字,各部落的通用語言仍是漢語。這是不爭的事實。而成吉思汗的漢語水平是非同一般的高,這與他和丘處機論道的事實即可知道。在他發明蒙古語言文字的過程中也請了大量的漢語言文字專家,也包括他最崇敬的全真教主丘處機。全真七子也是當時的顧問!到了忽必烈時,忽必烈的漢語水平更高的了不得,他能用漢語寫詩歌!所以,在元朝時,朝庭上是蒙漢的語言文字都用。而且當時北京的市井商業官府用的都是漢語。有元曲,元雜劇等文化水平之高為證!我們知道一種文藝和活動的興盛和發展都與統治者的愛好是分不開的。如果元朝皇帝不喜歡它能在短短的一百年之間就發展到那麼高的水平嗎?就如同慈禧喜歡京劇,京劇就大發展一個道理!


妙妙爺爺16


元朝規定蒙古語為國語。後來以元大都的漢語語音為標準音。用漢語是因為元世祖忽必烈採取漢法。元朝的眾多皇帝當中僅僅只有兩三個會說漢語的,其他人都不會說。這是因為忽必烈在位曾經推行不徹底的漢化。以後繼位皇帝對漢化時斷時續,導致元朝的高官貴族講蒙語,民間說漢語。這使得政令不能夠行之有效。


隋唐國語為“秦音”,隋唐都城在長安,此時中原及關中漢音在各民族交融後已經有所演變。宋代國語稱為“雅音”“正音”。明朝以中原雅音為正,官話以南京音為基礎,南京話為漢語標準語。清初剛開始以滿語和漢語為國語,隨後漢語成為了國語。清代中後期,北京官話逐漸取代南京官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