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元朝时期的官话什么语言?

种花家的黒化兔


元朝治下民族众多,语言种类也非常多,但元朝并没有一个像“现代”国家那样的“官方语文”或者说“统一的语言”,因为元朝统治者采用的是“因俗而治”的方针,根本没有语言统一政策的观念,所以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的问题,因为元代官员中蒙古人、色目人所占比例高达44%,而色目人,其实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民族的集合体,再加上汉人,元代政府的一堆官员在一起,可以说是说着各种不同的语言,根本无法顺利和有效的交流,史书上说当时的地方政府常常是:

守、令、佐、丞连位坐署,哄然言语,气俗不相通。

因为元代实行政府机构的官员集体负责制,大家坐在一起议事,而语言不通,自然无法有效沟通,这是造成元代地方治理效果不好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而在朝廷,也就是中央政府里,情况要稍好一些,因为中央各级机构,包括皇帝身边会配备大量的翻译人员(蒙古语名“怯里马赤”,汉语叫“译史”),负责口头传译。给大家看一条材料:

本监官焦秘监、赵侍郎及司天台鲜于少监一同就皇城内暖殿里,董八哥做怯里马赤奏:……

这条材料出自元代的《秘书监志》,说的是有秘书监等官员到皇宫向皇帝奏事时,由一个叫做“董八哥”的人担任口译。可见元代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主要依靠翻译进行,汉人如果会蒙古语,会很有优势,但是如果你不想学,或者学不会,也没人强迫你学。元代政府中有数量庞大的翻译人员(译史),《元史》百官志记载的各级政府机构的译史和怯里马赤的总编制就高达1147名,编外人员当然会更多,但元代翻译人员主要配备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只有路总管府一级,配备有翻译人员,府、州、县等地方政府就不配备翻译人员,所以才会造成“守、令、佐、丞连位坐署,哄然言语,气俗不相通”的情况。


只爱潘多拉





元朝,1271年-1368年,是蒙古族忽必烈建立的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官方语言就是蒙古语,官吏普遍不懂汉语,官府衙门有统一的翻译官。官方文字,前期是蒙古畏兀文字,后期是八思巴蒙古字。


1、元朝当朝为官主要依靠血统,科举考试也只是徒有虚表;

2、民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社会地位等级划分明显,一般官府职位基本有蒙古人、色目人垄断,导致朝廷官方说蒙古语,民间说汉语,南北沟通困难,政务上上不行下不效;

3、汉人除非想当官,那就必须蒙古化,学习蒙古语;

4、元朝从建国到灭国只有短短的98年,汉语的博大精深,短短的这些年根本来不及让他们融入到汉文化当中。


综上,元朝官方语言就是蒙古语,后期由于汉人当官逐渐增多,汉语也逐渐流行,但是仍然以民间交流为主,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汉语才正式成为官方语言。


mao茂mao


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会想当然。可事实是与人们的想象恰恰相反!咱们知道在没有蒙古之前那里一直叫漠北,以前不用说,自大唐到大辽,再到大金,那里一直是这些朝代辖地,人民也是这些朝代的属民。通用的官方语言一直是汉语。即使各自发明文字,各部落的通用语言仍是汉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成吉思汗的汉语水平是非同一般的高,这与他和丘处机论道的事实即可知道。在他发明蒙古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也请了大量的汉语言文字专家,也包括他最崇敬的全真教主丘处机。全真七子也是当时的顾问!到了忽必烈时,忽必烈的汉语水平更高的了不得,他能用汉语写诗歌!所以,在元朝时,朝庭上是蒙汉的语言文字都用。而且当时北京的市井商业官府用的都是汉语。有元曲,元杂剧等文化水平之高为证!我们知道一种文艺和活动的兴盛和发展都与统治者的爱好是分不开的。如果元朝皇帝不喜欢它能在短短的一百年之间就发展到那么高的水平吗?就如同慈禧喜欢京剧,京剧就大发展一个道理!


妙妙爷爷16


元朝规定蒙古语为国语。后来以元大都的汉语语音为标准音。用汉语是因为元世祖忽必烈采取汉法。元朝的众多皇帝当中仅仅只有两三个会说汉语的,其他人都不会说。这是因为忽必烈在位曾经推行不彻底的汉化。以后继位皇帝对汉化时断时续,导致元朝的高官贵族讲蒙语,民间说汉语。这使得政令不能够行之有效。


隋唐国语为“秦音”,隋唐都城在长安,此时中原及关中汉音在各民族交融后已经有所演变。宋代国语称为“雅音”“正音”。明朝以中原雅音为正,官话以南京音为基础,南京话为汉语标准语。清初刚开始以满语和汉语为国语,随后汉语成为了国语。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