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小说《金锁记》中的"金锁"二个字颇为耐人寻味,因为,这并不是一个以物件"金锁"为线索的故事,而是

讲述了在一个"寄食于半殖民地都市上海的旧家庭姜公馆"里,出身卑微的少奶奶"曹七巧"一生的悲剧

"麻油店的活招牌"曹七巧嫁给了常年瘫痪在床的"姜家二少爷",在姜家里的日子是连下人也会说出"她也配"这样子的话,在背地里嘲笑着、轻贱她,而转身面对自己的"舅爷"(七巧兄长),又是塞给了一家子大把钱财,以回报他们的"出卖"。


曹七巧在姜家牺牲了自己一辈子的正常生活欲求、青春和尊严。


等曹七巧将人都"熬"死了,拥有"金钱"的她,又陷入被人觊觎钱财的担忧之中,不信任何人,变得自私、变态。随之,一双儿女长白、长安的幸福也葬相继送在她的手中。

《金锁记》正如"文学史"对其评价一般:缺乏传统士大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感时忧国,缺乏五四知识分子"救亡图存"的现代国民意识,而是叙写了"乱世"中孤独无助的个人——末世庸常生活中的人性之变。(

注:所以我们了解了,《金锁记》不纯粹是为了反映社会而写的,笔者以为,更值得思考、关注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到底是一个什么样子)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金锁记》剧照

所以,对于《金锁记》人物艺术形象的悲剧意蕴,有了以下分析——

需理解小说中意象"金锁"其实传达的是一种诗意化内涵:

小说《金锁记》的"金锁"其实是一个"隐喻"的手法,张爱玲借"金锁"暗示了曹七巧悲剧的一生——在豪门姜家被无形的、金钱打造的牢笼所束缚住的一辈子。也因此,"金锁"二字紧扣小说的"中心",如中国传统诗词中的"意象",其"金锁"的内涵也多层次化、丰富化、深刻化,理解"金锁"的内涵是梳理小说绕不开的"切入点"

1、 "金锁"意象营造了的一种沧桑、凄凉氛围:在小说的开篇,以"三十年前的上海,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起笔,张爱玲的笔穿过年轻人的模糊印象、老年人的愉快回忆等等纷杂思绪,娓娓引述而来三十年前的月色下那一段被人遗忘了的凄凉的故事——曹七巧的故事。这看似赘余的一笔,却使得小说意象"金锁"一词有了"锁住"尘封过往的意思

,而《金锁记》本就是描写了一幕被金钱"锁"在公馆里的旧式女人的悲剧,这一笔赋予了故事微妙的张力——个人一生的悲剧和外界的风轻云淡,"沧桑感"不仅加深了悲剧的程度,也多了一份惋惜,让我们更加理性地去了解那个可笑、可怜的"曹七巧"。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凄凉月色


2、 "金锁"是一种"本质"状态的揭露:正如小说《金锁记》这样子写道:"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金锁",无情地揭露了女性如金丝雀一般命运——所谓的嫁入豪门享受荣华富贵,不过是被人赏玩的"物"罢了,是对于陈旧社会中旧式女性命运的讽刺

同时,当故事的走到下半篇,曹七巧如愿以偿得获得了"财富"时,"金锁",恰恰揭示了一个封建末世"寄食者"的形象:在庸常平和的生活中"坐吃山空",在新旧时代的夹缝中苟延残喘,既无所谓对传统精神的忠诚,也无所谓现代意识。在对"财富"守护的过程中成了一个"奴隶",自己束缚住了自己的手脚,朝着自己毁灭走去。以至于"曹七巧"成了当初自己憎恨迫害者。

"金锁"在小说中又是无形的,而戴着这无形"金锁"的人是负累的、人生无比沉重的,它一针见血地道出了曹七巧一生的悲剧,

赋予了人物深刻的内涵。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金锁记》剧照


总结

  •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不难发现,“金锁”的意象和人物形象、情节是紧紧联系起来的,小说艺术化内涵之丰富更是得益于此
    ,而这,恰恰是张爱玲的《金锁记》不同于茅盾《子夜》此类“社会剖析型小说”,在刻画人物时也并非出于阐发社会问题、总结社会意义的目的。由于意象“金锁”笼罩整本小说,所以使得无论是故事,还是人物,都被渲染上了一种苍凉的意境和苍怆的情调,它装点着现实,让人更多得离开关于社会的思考,而沉湎于人性与悲剧本身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体验

"金锁"意象和浓厚女性话语权下的"悲剧命运"观的交织:

我个人尤爱《金锁记》的“女人味”——张爱玲在小说中构建了一个只有“女性话语权”的文本世界,无论是矛盾冲突,还是事件发展,都完整还原了女性的视角、内心世界、行为特征等,有别于其他作家小说中因男权视角存在而对女性形象的破坏,甚至一种话语霸权,张爱玲笔下的《金锁记》所有的男性言语行为,都是为了使曹七巧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曹七巧


而也正是因为这种“浓厚的女性话语权”,在和“金锁”意象艺术化的渲染交织之下,曹七巧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强的立体感。

笔者首先将全面解读“浓厚女性话语权”下的“曹七巧”的艺术形象——

1、以“女性话语权为中心”的男性形象解读:由于《金锁记》讲述的是“屋子里”的故事,所以小说的情节都是围绕着丫鬟、小姐、少奶奶、老太太等人发生的,为数不多出现的几次男性形象,延伸着“曹七巧”对于自己命运的认识,或者为读者展现曹七巧所面临的人生困境,仅此而已,例如:

七巧高声叫:“他要有点人气,到有好了!”她嫂子吓得掩住她的嘴道:姑奶奶别!病人听见了,心里不好受!”七巧道:“他心里不好受,我心里好受吗?”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女儿长安的幸福被亲生母亲葬送,此刻她正接受着心爱之人的告别

在《金锁记》中“姜家二少爷”带给曹七巧的痛苦,正如上述内容所言,一段不幸福的婚姻背后是两个人互相的折磨。但是,通读整部《金锁记》,不难发现张爱玲对“姜家二少爷”的描写只留在曹七巧的口中,于是再反观上述的对话,作者张爱玲似乎刻意抹去了,曹七巧在这段婚姻中对二少爷的伤害。这样不完整的男性形象无疑对我们认识事实真相造成了破坏,却跳出了所谓的理性的认知(社会、他人等等),却极大程度上保全了曹七巧人物形象的整一性。

2、“心灵病态”的极端的女性视角,体现着对人物剖析之深度:“曹七巧”作为《金锁记》中的人物形象,无疑是“病态”的——从嫁入姜家受尽精神折磨,到在金钱束缚下的自我折磨,再到寻找自救出路时候对他人的折磨。

但是,恰恰是张爱玲在人物心理病态、变态的刻画,让曹七巧的女性形象更为清晰,例如:

(姜季泽的)面颊贴在她的扇子上。“他也老了十年了,然而人终究还是那个人呵!……他想她的钱——她卖掉一生换来的几个钱?仅仅这一转念便使她暴怒起来……不行!她不能有把柄落在这厮手里……”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曹七巧和姜季泽在相互试探

笔者选取了曹七巧“蜕变”的一个典型时期,复杂的心理活动展现着“曹七巧”的变态:她压抑自己的爱,不去追求幸福;她的爱又是盲目的,姜季泽的风流、败家,明摆着不是真心,却还存在念想;她又是理智的,理智得可怕,金钱在腐蚀她的心。

如此“畸形”的心态,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的范畴,但却真实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曹七巧痛苦的内心、根源。

  • 笔者所谓的“浓厚的女性话语权”便是得益于上述二者,将“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不带任何附加的社会价值色彩呈现,又同时深刻剖析到人性深处,达到发人之所未发的境界

在了解完曹七巧的人物形象之后,我们回到对于《金锁记》的整体把握之上:

正如上文已经提到,《金锁记》不是一篇“为社会”服务而写的小说,自始至终都弥满着一种的悲剧之命运观,伴随着曹七巧倔强而又病态的个性,被害而又害人的一生,走向了终点。在这个过程中,体贴入微的人物刻画,在不愠不火的语言中恰切传达出凄凉的意象,营造着一种意境、情调,最终成为富于韵味的文学语言、人物形象,例如:

她顺着椅子溜下去,蹲在地上,脸枕着袖子,听不见她哭,只看见发髻上插的风凉针,针头上的一粒钻石的光,闪闪掣动这。……她的背影一挫一挫,俯伏了下去。她不像是在哭,简直在翻肠倒胃地呕吐。

这一节,对于曹七巧触动婚姻不幸福后痛哭的片段的描写,华丽的首饰呼应着“金锁”的意象内涵中“牢笼”、“枷锁”,鲜明的对比中,使得曹七巧空虚的人生的轮廓缓缓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只是留下无尽的同情。再如: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三十年她带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儿子女儿恨毒了她……那一面的一滴眼泪她就懒怠去揩拭,由它挂在腮上,渐渐自己干了。


为你解读《金锁记》是如何塑造“曹七巧”这一人物形象的

凄凉月色下的曹七巧,回顾者自己的一生

在这里,张爱玲的笔触及了小说故事之外,“黄金的枷锁”,将曹七巧那后悔、无奈的一辈子包揽入具体的意象,本是可憎的人,却在悲剧中显得可怜。

《金锁记》最大魅力就是如此,意象“金锁”构造了凄凉意境,缓缓道出一个旧式女性的一曲悲歌,无责怪,无褒扬,只是缓缓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深处,这样子的人物形象,给予读者的是长长的叹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