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在疫情期間做好學習、運用《論語》的相關語錄?

追憶0北梔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切時處,境緣都是我們的老師,好的,我們向他學習,壞的,我們警惕自己不犯他這樣的過失,時時反觀內省,覺照自己的身口意(行為、語言、念頭),那麼我們每天、時時都可以進步。



頓偉妙生


1、吾十有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是一個特殊的人生座標,在幾個重要階段被特別的強調出來,而吾十有五而至於學是對我們學習階段的一種要求。當今社會,學生的所學所思,比起古人,多的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現在已經不是十五歲立志為學,而是從五歲六歲,或者是從兩三歲,所以你覺得疫情期間,你就可以對學習有所懈怠嗎?

2、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學習方法。一味的讀書,而不思考,只能被書本牽著鼻子走,就會被書本所累,從而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謂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而只是一味的埋頭苦思而不進行一定的書本知識的積累,進而對知識進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於空想,問題仍然不會得到解決,也就會產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險。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有用的真知。

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疫情當下,如果你連學習的志氣也沒有,還需要別人去時刻監督你,訓誡你,你覺得你還有什麼發展和方向。

4、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一個有志於天下太平的人,如以自身的衣食不美好為可恥,那便不足道了。疫情當下,不要因為我們不能去學校,而荒廢自己,只有自己想學,願意學,就能克服各種困難。

將學習這種事情變成習慣,當學習這件事情變成為習慣之後,就已經在融進我們的言行中,讓學習成為一種快樂的事情。


吾名跳樑小醜


1.子曰:學而不思則罔,學而不思則殆。

在疫情期間學習要更加多思考,如果只學習不思考,就有可能學的越多,受矇蔽越多。但是如果只思考不學習,自己的疑惑也不會得到解答。所以疫情期間要比平常學習更加細緻仔細,有疑問及時請教。

2.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在學習期間要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要明白自己已經學會了什麼,還有什麼是不會的,不能不懂裝懂,或者想當然的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但實際上不懂。

3.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對於學生而言,學習的工具就是課本和文具。對於課本,要提前進行預習,對於文具,要提前準備好,避免在網課期間出現手忙腳亂的情況。


梅講成語


從第二生命形態學《國學超能兒童十六法則》一書中,為大家拆解。

1.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

我們時常聽到有些父母教育自己的孩子都會說:“你要好好學習啊”“你要好好複習啊,好好複習你才能記得住啊,還有的父母抱怨孩子:“你怎麼就記不住啊?你怎麼就邊學邊忘呢?”如果父母經常這樣說,孩子是不明白的。那麼什麼記憶力,它由那些部分組成的呢?它和強大的刻畫記憶能力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如果幫助孩子擁有強大的刻畫記憶能力呢?

刻畫記憶能力包括語聽學習記憶和視肢學習記憶能力,

“學”的過程,是由視肢接受和語聽接受兩個部分組成的。

“習”的過程,是使用知識的過程,是通過肢體和視覺、語聽通道使用所學知識的過程,是主動思維輸出的過程。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實際上是告訴我們,刻畫記憶能力必須是“學與習”緊密結合,只有學習了知識以後經常性的使用,才能形成記憶。如果在疫情期間不能經常使用已經學過的知識,就只能形成印象,不能形成記憶,這樣就可能導致不能形成足夠量的目的、想法,形成的目的、想法不能與客觀世界對應,其中任何一種結果都不能讓我們收穫快樂。



天津輔爾特教育王曉娟


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孔子說:“一天到晚吃飽了撐的,只漲體重,不長見識。不是有下棋的遊戲嗎,哪怕是下下棋也比一天睡十幾個小時的死肥宅豬頭要好嘛!”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孔子說:“孩兒們吶!咋不乘此機會學學《詩經》呢,它可以激發意志,情感;可以觀世間萬物,人情世故;可以合群(共同切磋琢磨《詩經》,明白與人交往的道理);可以感同身受發發牢騷;明白如何孝敬父母,侍奉君主;這些大道理,大智慧你都學不會沒關係啊!至少,你可以認識一些蟲蟲鳥鳥,花花草草啊!”


以下為杜撰:



子曰:“二三子,叩原壤之杖何在!”


小李上學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TKD田老師


首先《論語》全文不是很長,而且各條單獨成章。網上資源一大堆,找過來就慢慢讀吧。然後再選自己感興趣的再仔細研讀。


崔寶明字明月


學《論語》和疫情關係應該不大。

可以從主題方面來學習。

可以看看《論語》中關於“國家”和“團結”的語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