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司馬光與洛陽

“煙愁雨嘯奈華生,宮闕簪裾舊帝京。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這是當年司馬光《過故洛陽城》時觸景生情發出的感慨。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出早在900多年前,司馬光就與素有“十三朝”古都之稱的洛陽結下了不解之緣。 特別是“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已經成為洛陽的代言詞,也可以是說司馬光是洛陽古代厚重歷史的代言人和靚麗的人文名片。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夫,晚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祖籍北宋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運城安邑鎮東北),漢族,出生於河南省光山縣,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司馬光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常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出來的典範,自古以來受世人景仰。他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死後被宋哲宗追封為“溫國公”,諡號“文正”,併為其題寫碑額:“忠清粹德之碑”,追贈太師。《宋史》稱司馬光“於物無所好,於學無所不通,惡衣菲食以終其身。”在歷史上,司馬光曾與孔子和孟子被奉為儒家三聖之一。


司馬光與洛陽


司馬光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資治通鑑》《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這是對我國史學、經學、哲學乃至醫學詩詞等各方面進行研究和著述的成果,他的代表作主要有《翰林詩草》《注古文孝經》《易說》《注太玄經》《注揚子》《書儀》《遊山行記》《續詩話》《醫問》《類篇》《司馬文正公集》等。特別是他主持編纂的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更是流傳千古。

一、在洛陽留有“獨樂園”

北宋熙寧三年(1070年),司馬光攜書局至洛陽。次年,在南尊賢坊以北買地20畝,修建了私家園林,名曰“獨樂園”。

司馬光在《獨樂園記》中說:“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乃光之所‘獨樂’也。”

在獨樂園中,司馬光修建了“讀書堂”“弄水軒”“釣魚庵”“種竹齋”“採藥圃”“澆花亭”“見山臺”等若干建築。其中“讀書堂”是寫《資治通鑑》的地方,“採藥圃”是種中草藥的地方,“釣魚庵”是休憩之所,“種竹齋”是夏日納涼之所,“澆花亭”“弄水軒”是閒適娛目之地,“見山臺”是登高遠眺,觀南山之景的遠望高臺。

李格非在《洛陽名園記》對“獨樂園”有約108字的簡短記載:司馬溫公在洛陽,自號“迂叟”,謂其園曰:“獨樂園”,園卑小,不可與它園班。其曰:“讀書堂”者,數十椽屋;“澆花亭”者,益小;“弄水”“種竹”軒者,尤小。曰:“見山臺”者,高不逾尋丈;曰:“釣魚庵”、曰“採藥圃”者,又特結竹杪落蕃蔓草為之爾。溫公自為之序,諸亭、臺詩,頗行於世。所以為人欣慕者,不在於園耳。

對於“獨樂園”的簡陋,司馬光卻自得其樂,他在《修荼蘼架》中這樣描述:貧家不辦構堅木,縛竹立架敬荼蘼。風搖雨漬不耐久,未及三載俱離披……。司馬光在這裡樂此不疲,悠閒自樂。

其實“獨樂園”是以水池為中心,建築南北佈置,堂北又有水池,中有島,島上植竹,其他景物環列,周邊配置花圃、林木,是一個以水景為構圖中心,大量花木環列,並在島上植竹,突出竹林景觀,突出植物景觀的水景園林。

“獨樂園”竣工後,文人墨客紛紛寫詩祝賀。大才子蘇東坡寫了《司馬君實獨樂園》:“青山在屋上,流水在屋下。中有五畝園,花竹秀而野。花香襲杖履,竹色侵盞斝。樽酒樂餘春,棋局消長夏。洛陽古多士,風俗猶爾雅。先生臥不出,冠蓋傾洛社 ……”

蘇轍也寫了一首《司馬君實端明獨樂園》,把司馬光和洛陽城讚美了一番。西京(洛陽)留守宗澤、大學者範祖禹也都寫詩詠贊獨樂園。另外還有邵雍、張載、程顥、程頤、富弼、呂公著等人因長居洛陽,常來獨樂園吟詩作賦,一時間,花香墨香交融,園林與士林並秀,洛陽城的文氣更濃了。

明嘉靖《河南郡志》載:“獨樂園在洛陽城南天門街東,去城五里。”清嘉慶《洛陽縣誌》載:“獨樂園遺址在洛陽城東南伊洛河澗司馬街村。”該村在清朝《重修關帝廟並金妝神像碑記》:“今洛陽城東南常安村(即司馬街),乃司馬溫公獨樂園故址也。”李格非在《園記》中說:“在尊賢坊北關。”根據村裡人講:古時村南有“尊賢坊”石牌坊,以此印證。1935年出版的李健人《洛陽古今談》,亦云獨樂園故址在此。明時畢亨曾於遺址上築園,稱畢中丞園。目前,獨樂園在洛陽的遺址僅有“洪恩寺”還可以看到。


司馬光與洛陽


司馬光與洛陽


二、在洛陽主持編著巨篇《資治通鑑》

據史書記載:北宋熙寧四年(1071年),司馬光謫居洛陽,在萬安山下伊水之濱(今伊濱區諸葛鎮司馬村)選址建“獨樂園”,嘔心瀝血用了19年的時間編纂宏著巨篇《資治通鑑》,現在的司馬村也因此而得名。


司馬光與洛陽


《資治通鑑》全書300多萬字,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該書共294卷,通貫古今,上迄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末年趙匡胤(宋太祖)滅後周以前(公元959年),凡1362年。作者根據時代先後,以年月為經,以史實為緯,按順序記寫;對於重大的歷史事件的前因後果,與各方面的關聯都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讀者對史實的發展能夠一目瞭然。

書中舉凡和民生休慼、國家政務有關的事蹟,無論是善惡功過、是非成敗,凡是可用來告誡後人的歷史經驗,都節錄下來,以嚴謹的態度彙集整理成冊,期望能作為往後的施政參考,藉此惕勵後人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它博採眾長,題材廣泛,特別是文字樸實、生動,寓意明顯深刻,既不愧為一部史書典範,又不失為歷朝歷代帝王治國的一面鏡子。


司馬光與洛陽

據史料記載,夏日的洛陽酷熱難耐,司馬光常常悶在小屋裡,光著上身,用毛巾沾冷水工作。即使如此,汗水還常常弄得墨跡一片,他只好請人在書屋中挖了深坑,砌成地下室,點起油燈,埋頭苦幹。在這個地下“涼洞”內,司馬光度過了十幾個炎夏,《資治通鑑》最終定稿。但此時的司馬光已是“骸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幾無,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

1085年12月,司馬光請人用錦緞裝裱了10個精美的匣子,不顧寒冬臘月,用車馬載著這部19年心血的結晶,與劉攽、範祖禹等人從獨樂園出發,日夜兼程,親自押送到東京汴梁,向宋神宗進呈。

宋神宗閱讀此書十分高興,以其書“有鑑於往事,以資於治道”,故賜書名《資治通鑑》,並親為作序,所以該書又被譽為帝王教科書。由於該書開創了編年體史書新體例,把我國的歷史編纂學推到了新的高度,使之與《史記》一起成為史書雙璧,倍受稱讚。司馬光和司馬遷,被譽為“史家兩司馬”。

1954年冬,毛澤東接見著名史學家吳晗時說:“《資治通鑑》這本書寫得很好,儘管立場觀點是封建統治階級的,但敘事有法,歷代興衰之亂本末畢具。”

三、在洛陽組織“耆英會”

“洛陽耆英會”是北宋名相富弼退居洛陽後,與文彥博、司馬光等聚集在洛陽的年高退居者共13人仿白居易香山“九老會”故事組成的“洛陽耆英會”,司馬光和富弼都是“洛陽耆英會”的主要成員,會中富弼年齡最長,年近八旬,司馬光年齡最小,不到七旬。


司馬光與洛陽

他們平時置酒賦詩相樂,詩詞唱和,互相酬答,“序齒不序官”(按年齡而不是按官職高低來排定座次)。為堂,繪像其中,時人謂之“洛陽耆英會”,好事者莫不慕之。為此,司馬光曾做過的《洛陽耆英會序》,曰:“昔白樂天在洛與高年者八人遊,時人慕之,為九老圖傳於世。宋興,洛中諸公繼而為之者凡再矣。皆圖形普明僧舍。普明,樂天之故第也。元豐中,文潞公留守西都,韓國富公納政在裡第;自餘士大夫以老自逸於洛者,於時為多。潞公謂韓公曰:‘凡所謂慕於樂天者,以其志趣高逸也,奚必數與地之襲焉。’一旦悉集士大夫老而賢者於韓公之第,置酒相樂,賓主凡十有一人,既而圖形妙覺僧舍,謂之‘洛陽耆英會’。”


司馬光與洛陽


四、馬光與宜陽靈山

靈山寺在洛陽市西南40公里,今宜陽縣城西靈山北麓。靈山寺古碑說:周靈王冢“形似鳳凰展尾、撅首、若俯而食”。故靈山又稱鳳凰山,靈山寺又稱鳳凰寺。

史料記載,司馬光曾多次到靈山寺遊玩,寫下《靈山寺》《靈山寺流泉》等詩。《靈山寺流泉》載:“去寺猶一里,隔林聞水聲。安知乘興客,山下遠相迎。”為了紀念他,後人根據“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製作了一口“萬人缸”置於寺中,至今此缸尚存。缸中之水引自鳳凰泉,永不枯竭。

夏縣明代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山西監察御史朱實昌瞻仰司馬光陵墓時修建的碑樓簷柱上有一幅楹聯:“粹德輝煌流涑水,精忠發越秀峨眉”,我想,這便是司馬光精神的真實寫照。

四、與洛陽萬安山

據史料記載:司馬光對萬安山情有獨鍾。住進“獨樂園”後他賦詩一首:“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更無柳絮因風起,唯有葵花向日傾”,“南山”指的就是萬安山。司馬光常常攜朋友登山遊覽。2005年4月,人們在萬安山下白龍潭附近發現司馬光石刻遺蹟,經文物部門勘察鑑定,此遺蹟系司馬光與好友王尚恭、閔交如遊萬安山所留,時間為元豐元年(1078年)。

目前,洛陽市伊濱區諸葛鎮在位於該鎮萬安山南部的山中修建了一個“倒盞”民俗文化村,該村裡有介紹司馬光遊歷的情景。

這裡藍天白雲,綠樹掩映,一排排藍色瓦房豎立在一條山溝裡。民俗村的大門是三通門,正門兩邊的對聯是“山因九老立家增祥瑞,酒得御賜美名香千里”,兩側的偏門上分別書寫“尚禮”“崇德”,正門背面的對聯是“到盞千年仍見炊煙、河洛萬里到此歇腳”,兩側的偏門上分別書寫“禎祥”“敦厚”。沿正門的兩側修建了幾處仿古青磚灰瓦房,個個掛著紅燈籠,古樸的氣息撲面而來。正對大門的是書寫著一個大大的“家”字山牆。


司馬光與洛陽


從指示圖標上看,“倒盞”民俗文化村主要包括三個部分,一是奧斯陸冰雪歡樂園;二是民俗文化村;三是農業生態觀光園。


司馬光與洛陽


通往民俗古村的路命名為“耆英路”,路邊有一塊牌子,介紹司馬光的軼事。介紹中說“他們來到倒盞村,置酒賦詩,相互取樂。司馬光等人眉發雪白,儀表神態端莊,氣質高雅。每次聚集宴會時,洛陽老百姓都前往觀看。”


司馬光與洛陽


這裡還有“司馬澗”。在澗的前面,立了一個“司馬光砸缸”的銅塑。“司馬光砸缸”這件事讓年幼的司馬光名滿九州。故事的梗概是: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裡玩耍。院子裡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裡。由於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裡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裡的小孩得救了。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司馬光砸缸”故事。當時東京和洛陽有人把這件事繪成圖畫,廣為流傳。


司馬光與洛陽


在“澗”的左邊,刻有“吾著文之餘,慕此地美景,長與此閒歇,以解勞頓”,高處有司馬光伏案疾書的雕像。可能是由於書寫家撰寫的水平太高,“文”、“慕”二個字是我猜的。司馬光的這段話我沒有找到出處,也不便評論。

在這裡,我順便摘抄有人編寫的關於“司馬光砸缸”的後續故事。說“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是在《宋史》中記載的:“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在 這部書中,寥寥幾筆,就將司馬光砸缸這件事描繪的栩栩如生。後來,在我們的語文課本中,這些話翻譯成了白話文,中心思想就是說司馬光很聰明,善於從另外一個角度想問題。

但是,語文課本中並沒有告訴我們司馬光救的這個孩子是誰。事實上,這個孩子是有名有姓的。根據資料記載,這個孩子名字叫做上官尚光。該故事的發生地在今天的河南省光山縣,當時司馬光的父親在這裡做知縣。

正史上關於上官尚光的記載很少,只有上官的家譜中記載了這件事。上官尚光獲救後,做了三件事:

一是上官尚光的原名叫做上官尚,為了感謝司馬光的救命之恩,他特意在名字後面加了一個“光”字,表示自己和後人一輩子都不要忘記司馬光。

二是上官尚光特意修建了一座亭子,名叫感恩亭,感激司馬光的救命之恩。


司馬光與洛陽


三是上官尚光將這件事寫在了家譜中,教育子孫後代要積極向善。如今,住在光山縣的上官後裔上官同勝說,司馬光砸缸這件事,在他們家現存的族譜中有記載,上官家族的後人都知道這個故事。上官同勝還說,當年的感恩亭早就不在了,但上官家族的後人一直沒有忘記感恩。他們成立了基金,不僅資助貧困學子上大學,還照顧孤寡老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