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朱元璋的開國六公爵,只有徐達的爵位能延續到明朝滅亡?

用戶71019052931


明朝立國之後,朱元璋封的開國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以及鄭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

韓國公李善長,因為受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胡惟庸案”牽連,“並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餘人誅之”。李善長的長子李琪因為是公主駙馬的緣故,沒有被誅殺。而李琪的兩個兒子李芳、李茂也因為公主的緣故,沒有被牽連,繼續為官,但是“罷世襲”。

曹國公李文忠,在朱元璋執政期間病逝,其子李景隆襲曹國公爵。朱允炆削藩,李景隆就把被誣告為“謀反”的周王朱橚從開封抓到了南京,導致周王被廢為了庶人。

還好,李景隆是有名的常敗將軍、逃跑將軍和投降將軍,等於是幫了朱棣。在朱棣千里直擊南京時,他開城門投降。因此,李景隆被朱棣特旨列於群臣之首。

不過呢,出來混總是要還的。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帶著一幫子人輪番彈劾,從貪汙受賄,一直給撥弄到了圖謀不軌、意圖謀逆。終於惹煩了朱棣,“詔削勳號”,世襲爵位沒了。

宋國公馮勝,死的稍微有點冤。太子朱標突然去世,明初四大案之一的“藍玉案”爆發。馮勝的女婿是就是前面說過的周王朱橚。馮勝因為曾經秘密會見過朱橚,被朱元璋猜忌。畢竟朱允炆地位不穩,手握重兵的將領扶持藩王謀反,帶來的威脅太大。朱元璋開始做預防,馮勝被“賜死,諸子皆不得嗣”,爵位沒了。

衛國公鄧愈,在剿滅吐蕃之後的班師途中病逝,其子鄧鎮襲爵,後改封申國公。但是,鄧鎮娶了李善長的孫女為妻,“坐奸黨誅”,封爵被除。

鄭國公常遇春之子常茂,常遇春在立國封賞的前一年去世,因此朱元璋封了常遇春之子常茂為鄭國公。

常茂跟隨馮勝討伐蒙古納哈出部時,砍傷了前來投降談判的納哈出,被太祖罰“以罪謫居龍州”,後病死。常茂無子,念及常遇春功勞,朱元璋將其弟常昇封為開國公。

常昇的死因,史料無明確記載。有說被藍玉案牽連,有說被“靖難”牽連。總之,常昇死,爵位除。

魏國公徐達,去世後,長子徐輝祖襲爵。徐輝祖因為靖難之役反對朱棣,所以被成祖圈禁在家中。徐輝祖死後,其長子徐欽襲爵。朱棣娶了徐達長女,顧及姻親關係,所以,並沒有刁難徐達家族。

徐達的四子徐增壽,靖難之役時,暗中幫助朱棣,被朱允炆所殺。朱棣自然不會虧待支持自己的人,追封徐增壽為世襲定國公。

徐達一族是歷史上少有的一門兩國公,而且都一直世襲到崇禎時期,明朝滅亡為止。

徐達一族的兩公爵位之所以可以傳到明末,主要原因就是明朝歷代皇帝對徐達一族的加恩。畢竟剝奪爵位的權力就在皇帝手中,不讓世襲了,也就是一句話的事情。

比如徐輝祖的兒子魏國公徐欽,就因為肆意放縱,行為不檢,被言官彈劾。但朱棣未與理睬。後來,徐欽來朝見朱棣,請求辭職。這是給面子都不要呀,自然惹怒了朱棣,被剝奪了爵位,廢為庶人。好在到了仁宗時,念及徐達功勳,又恢復了他的爵位。

而徐增壽的兒子定國公徐景昌,也因罪被朱棣剝奪爵位,後來也被明仁宗復爵。

只要在仁宗時保留爵位的家族,後朝基本上都不會再被剝奪世襲爵位了。即使是因罪暫時被圈禁家中,也沒有剝奪爵位的事情發生。

甚至之前被剝奪了公爵爵位的勳舊世家,到了嘉靖年間,又都被加封了世襲侯爵,一直延續到明末。比如常遇春後人就世襲懷遠侯,鄧俞後人襲封定遠侯。

這些開國功勳家族在為大明服務了數代之後,和明朝皇族之間已經有了千絲萬縷的聯繫,只要不是謀逆大罪,基本上家族都不會絕後,那麼爵位自然可以世襲下去了。


奕天讀歷史


明朝開國六公爵,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的六個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之子,這個時候常遇春已死)。

那我們來說說為什麼其他五個公爵沒有傳到最後(明朝滅亡時)呢?我們一一來說。

李善長,他與胡惟庸有關係,因為他是胡惟庸的推薦人,還是胡惟庸的親戚,李善長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處死,同時也將丞相給取消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被告發他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但沒有告發。

李善長家裡,基本被殺,除了兒子李祺因為娶的是公主,所以僅被流放,後來死去,而李祺之子李芳、李茂也因為公主的原因免罪,但取消了韓國公的繼承。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兒子,朱元璋的二姐對朱元璋很好,經常幫助朱元璋,李文忠自己也是戰功赫赫,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繼承了爵位,李景隆所統率的明軍被朱棣的燕軍所打敗,雖然後來給朱棣開了城門,讓燕軍入城,但還是被取消了爵位。

馮勝,朱元璋冊封馮勝的女兒為周王朱橚王妃,洪武二十六年,藍玉被處死,朱元璋聽說周王與馮勝有來往,他擔心馮勝會支持周王,對朱允文不利,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將馮勝處死,馮勝的兒子都不允許襲爵。

鄧愈,死於洪武十一年,他的長子鄧鎮襲爵,後改封為申國公,但是他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被胡惟庸案所牽連,也被處死了,自然也斷了爵位。

常茂(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判有罪,流放至龍州,常茂的弟弟常升被封為開國公,常升之死有兩種說法,第一,坐連藍玉案被殺,第二,朱棣的靖難之役中被殺。

而徐達,死於洪武十一年,他的女兒是朱棣的妻子,後來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後代,自然他的爵位能一直被繼承下去。


歷史簡單說


明朝開國六公爵分別是魏國公徐達 、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公爵爵位自然是世襲制,但是在這六個公爵當中,就有五個公爵傳不過五代,下面,我們分別來談一談這六個公爵爵位。



魏國公

首任魏國公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勇將,也是朱元璋從小到大的玩伴,一生剛毅武勇,被朱元璋稱為是“萬里長城”。不僅如此,朱元璋還讓四子朱棣娶了徐達的女兒,這就讓魏國公的爵位更加的有了保障,因為朱棣就是後來的明成祖。徐達死後爵位由其長子徐輝祖繼承,雖說徐輝祖比較反對妹夫的,但是最終朱棣還是沒有為難徐輝祖,不僅如此,因為徐達六子徐增壽支持朱棣有功,被封為定國公,而徐家也成了一門雙公爵。



韓國公

韓國公是李善長,李善長是朱元璋倚重的謀臣,在建國後還委以重任為太子的老師,擔任上柱國可謂是倍受器重。不過,李善長還是被捲入了胡惟庸案與藍玉案,最終全家都被處死,爵位也被朱元璋給剝奪了。



曹國公

李文忠是朱元璋手下的勇將,戰功彪炳,因此而被授予曹國公的爵位,而且因為李文忠的人品也好,氣量深沉,為人忠直,頗受朱元璋的器重。但是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非常痛惜,追封他為岐陽王,曹國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繼承,但是李景隆繼承了父親的爵位,卻沒有繼承到父親的軍事智慧,在同朱棣的戰爭中一塌塗地,最終被追究責任,削去了爵位。



宋國公

馮勝因為戰功的積累而被封為宋國公,但是和李善長一樣,也是被捲入了藍玉案而被誅殺。馮勝雖然有著卓越的軍事才能,但是卻缺乏政治智慧,總是惹的朱元璋所不滿。《明史》中稱:“太祖春秋高,多猜忌。勝功最多,數以細故失帝意”。在藍玉案爆發後,馮勝被檢舉揭發私藏兵器,欲圖不軌,最終全家被殺,爵位被剝奪。



衛國公

第一任衛國公是鄧愈,鄧愈在建國之後為明朝開疆拓土,立下汗馬功勞,在班師回朝之後,鄧愈被授予衛國公的爵位。但是天不假年,鄧愈在洪武十一年就因病去世了,時年四十一歲,爵位由鄧鎮繼承。但是鄧鎮最終還是沒能守住這個爵位,被牽涉進了藍玉案,“其妻,韓國公李善長外孫也,善長敗,坐奸黨誅。”爵位也因此被剝奪。



鄭國公

第一任鄭國公並不是常遇春,而是他的兒子常茂,因為常遇春還沒來得及論功行賞就在洪武二年因病去世了,所以只能由其子常茂來任鄭國公。當然,常茂在歷史上的評價不比常遇春差,但是還是被朱元璋所猜忌。最終戰敗獲罪,改封其弟常升為開國公,但是就這一個爵位也同樣因藍玉案被奪,所以還是就這樣丟了爵位。


妙齡老翁談歷史


明朝開國六公爵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

李善長被定為謀逆,全家處死,爵位撤銷。

李文忠死後,長子景隆襲爵。在朱棣搞兵變中,最終打開南京城投降。先被禮遇,再被打倒,撤銷爵位,但一直活到了永樂末期。

馮勝,牽扯藍玉案件,被賜死,爵位撤銷。無子。

鄧愈算是善終,洪武十年去世,追封為寧河王。長子鄧鎮襲爵,改封申國公。但因為他的老婆是李善長的外孫女,受到株連被處死,爵位撤銷。

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因而受封鄭國公。死後無子,弟弟常升襲爵、改封開國公。因牽連藍玉案件而死,爵位撤銷。

到了弘治年間,集中搞了一次平反、落實政策,這李文忠、鄧愈、常遇春的後代被授予南京錦衣衛世指揮使。到了嘉靖年間,又都給封了候。李景隆後代為臨淮侯,鄧愈後代為定遠侯、常遇春後代為懷遠侯。

徐達家族是個特例,他死後長子徐輝祖襲爵,堅決支持建文帝,反對朱棣。但女兒又是朱棣的原配皇后。搞的朱棣對大舅哥也沒辦法,只好除爵幽禁。而另一個兒子徐增壽卻堅決擁護姐夫,並通風報信,被建文帝給處死了。在永樂繼位後,先封候,再晉封定國公。而大舅哥徐輝祖死後,朱棣念及老丈人的功勞太大,還是恢復了魏國公爵位世襲。於是魏國公一系長期在南京鎮守,定國公一系在北京,一門二國公。


幾葦渡


明朝的開國六公爵,為何只有徐達的爵位一直傳到明朝滅亡?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明初六公爵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而上面這個公爵排名,是分前後順序的。排順序的依仗,就是按照個人的功勞大小進行分封的。排在第一名的,不是其他人,是一直處在幕後的李善長。而常勝將軍常遇春,則爵位排在了最後。那麼為什麼除了徐達之外,其他人的爵位都沒有傳太久呢?這與徐達明哲保身的宗旨是離不開的,其餘的開國功臣,前後都捲入了明初的權力鬥爭,成為政治的犧牲品。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老鄉,投奔朱元璋之後,出生入死,功勞頗多。可以說比肩漢代的蕭何。明朝開國後,授封光祿大夫、太師。進爵韓國公,世襲罔替。可謂位極人臣。

胡懷庸案爆發後,在1390年,以“胡黨”被追責,連同全家七十餘口一併被朱元璋處死,享年七十六歲。韓國公公爵之位被削除。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父親李貞是朱元璋的姐夫。小名保兒,在李文忠十二歲時,父親李貞帶著他幾經碾轉,帶著他才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將李文忠收為養子。在建立明朝的戰爭過程中,多次帶領軍隊屢立戰功。獲封曹國公,兼主管國子監。於11384年病逝,其子李景隆繼承曹國公爵位。

在朱元璋駕崩後,朱棣起兵造反,李景隆先後大敗於朱棣的南軍,在朱棣兵臨南京城時,大開金川門投降,朱棣登基後,李景隆被多位皇親國戚以及朝中重臣彈劾,彈劾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禮,大逆不道。且蓄養數百家奴,意欲不軌。於是朱棣將李景隆的爵位削去,並軟禁起來,直到永樂末年,李景隆方才去世。至此,曹國公爵位消失。

宋國公馮勝

馮勝,又名馮國勝,明初八大將之一。曾在征討北元殘存勢力時,大放異彩,立下奇功。並在之後與傅友德、藍玉率軍肅清了北元在遼東的勢力。因累積軍功,在開國後,被朱元璋封為宋國公。

馮勝在開國後,權力很大,被加封太子太師。並當時諸公、侯均要聽其節制。在晚年時,其女婿曾秘密會見馮勝,被朱元璋猜忌。在藍玉案爆發的當月,馮勝被召回京,兩年後,被朱元璋賜死。諸子不得繼承爵位。宋國公爵位消失。

衛國公鄧愈

鄧愈也算是開國六公爵善終的將領之一,鄧愈死後,其子鄧鎮襲封衛國公,後又改封申國公。但因鄧鎮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卷入胡黨獲罪,鄧鎮受到牽連被殺,公爵之位也被奪去。

鄭國公常茂(常遇春之子)

常遇春,人稱“常勝將軍”,以一杆長槍,一己之力,戰元軍於河灘之上,在明初可謂立下了不世之功。後於壯年暴斃而亡,多傳因“殺降”遭受報應。常遇春死後,常茂受蔭父功,繼承鄭國公爵位。後因在勸降元將納哈出的酒宴上,常茂聽聞密報納哈出欲詐逃,便上前抓捕。致使納哈出受傷,手下部隊潰散,於是朱元璋甚為不喜,將常茂削去爵位,安置在龍州,自此鬱鬱而終。

魏國公徐達的爵位傳承

要論做人,明初六公爵中,徐達首屈一指,徐達自幼就是朱元璋的玩伴,在跟隨朱元璋的日子裡,吃盡了苦頭,也立下了汗馬功勞。開國後,授封為魏國公,但是徐達為人低調,從不爭鋒。一次徐達被朱元璋故意灌醉,無意間坐到龍椅之上,徐達酒醒後,大驚失色,連連求饒。這很多事情的態度,加之多年的情誼,讓朱元璋對徐達甚為滿意。並且徐達的女兒,嫁給了當時的燕王朱棣。而在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了爵位,在建文帝時,堅決支持建文帝,但是次子徐增輝是支持朱棣的,併為朱棣通風報信,被建文帝處死。

朱棣登基後,念老丈人徐達功勳以及小舅子徐增輝的功勞,先封徐增輝為定國公,後又在徐輝祖死後,恢復了徐家魏國公的爵位,自此,鎮守南京。一門兩位公爵,也算是功勳世家。

徐家的魏國公,一直傳了11代,自明朝朱元璋封徐達起,直到明末徐文爵為止,每一代的魏國公,都是在朝中身但重任。並且,徐家家訓嚴明,二世祖徐輝祖以及徐增壽的例子,深深的印在徐家人的心中。低調做人,低調做事,才使得徐家的爵位一直能夠延綿不絕,直到明朝滅亡。

十一代的魏國公徐文爵,他的父親是第十代魏國公徐弘基,而徐弘基的侄子,也就是徐文爵的表兄弟,則是大名鼎鼎的抗倭將軍戚繼光。最具有諷刺意味的就是,末代魏國公徐文爵,在明朝滅亡後,南明政權成立,卻在同年,歸降清朝。成為一代叛徒,辱沒了徐家太祖徐達的威名。


史曉生


總的來說,徐達的後代承襲了公爵、鄧愈的後代承襲了侯爵,算是結局最好的兩個。

明朝開國六公爵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那麼我們分別來看一看六人的結局和子孫後代的情況。

1390年,77歲的李善長被牽扯到“胡惟庸案”中,結果全家70多口人都被朱元璋處死。

長子李祺,娶明太祖長女臨安公主,後因李善長被誅而流放。少子李芳、李茂,顯然也是不能繼承爵位的。

最後分別官至中衛指揮、旗手衛鎮撫。

那麼,李善長的韓國公爵位就此斷絕。

1384年,李文忠因病去世,是洪武朝難得的善終功臣,曹國公的爵位傳給長子李景隆。

要說李景隆也真是個人才,在靖難之役中屢次領兵跟朱棣打架,結果朱棣進入南京後,還封他為太子太師。

因為李景隆在南京城破前,主動當了二五仔。

但有句話說得好:“叛徒而已,神氣什麼。”1404年,朱棣主動剝奪李景隆的爵位,全家數十口人被軟禁在家中,家產也被沒收。

就這樣,李景隆還活了20年,於1424年去世。弟弟李增枝後來被提拔為前軍左都督,顯然與承襲爵位無緣。

李文忠的曹國公爵位,也斷絕了事。

在明朝開國後,馮勝算是戰功最多的。

但是在太子朱標去世後,皇太孫朱允文面臨的是威望不足、地位不穩的局面,導致朱元璋對功臣疑心重重。

馮勝跟女婿周王朱橚私下會面,被朱元璋猜忌他們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聯盟。所以在藍玉被殺的時候,馮勝也在兩年後被賜死。

朱元璋特別命令:諸子都不許繼嗣。

宋國公馮勝,絕嗣。

1377年,鄧愈因病去世,朱元璋聞訊大哭,停止上朝三天,親迎靈柩祭奠,並追封鄧愈為寧河王,諡號武順,肖像掛在太廟中享祭。

可見朱元璋對鄧愈的感情還是很深的。

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改封申國公,按說可以好好過日子了吧。別急,還有胡惟庸在等著你呢。

鄧鎮的妻子是李善長的外孫女,但是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被殺,鄧鎮也被牽連,一併殺掉了事。

長子的公爵被廢了,次子鄧銘的後代還不錯。

雖然鄧銘後來戰死沙場,但他的玄孫鄧繼坤在嘉靖11年被封為定遠侯,從此又在朱家食堂吃上了飯。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定遠侯鄧文明被殺。

衛國公的爵位被廢了,但好歹還有定遠侯的爵位,知足吧。

1369年,常遇春在回師途中病逝。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長子常茂繼承鄭國公的爵位,位列六大公爵之位。

1387年,常茂在跟隨馮勝出徵東北。當時納哈出思量著打不過,就投降吧。結果在歡迎酒宴上出事了:因為一些言語爭執,納哈出反悔投降了,要跑。

結果常茂上去就是一刀,把人家砍傷。

這下好了,好端端的“投降大會”成了“反水大會”,一場大勝仗也就沒了。朱元璋大怒,把馮勝的兵權收了,並剝奪常茂的官職爵位,安置到龍州。

但朱元璋還是念著常遇春的功勞,封次子常升為開國公。

朱元璋能給你,也能收回來。在藍玉案中,常升被牽連處死。

常遇春的鄭國公爵位,絕嗣。

徐達的後代能把爵位傳下來,是因為人家不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而是兵分兩路。

在靖難之役時,繼承魏國公爵位的長子徐輝祖實名反對朱棣。結果被朱棣剝奪爵位,並軟禁家中。1407年,在家中落寞去世。

長子徐輝祖押寶朱允文,而幼子徐增壽則買了朱棣的股票。

徐增壽在南京城裡,暗搓搓的給朱棣傳遞情報、發佈消息,在靖難之役中立下大功。結果被朱允文發現,一刀殺了了事。

靖難之役結束後,朱棣搬家到南京住。

大封功臣的時候,當然沒有忘記徐增壽,人家為了幫助自己連命都丟了,不表揚表揚怎麼說得過去。

朱棣封徐增壽的兒子為定國公,從此世襲罔替。

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定國公徐允禎被殺。


溫乎


農民出身的朱元璋經過十幾年的奮鬥,建立了大明王朝,開國時,朱元璋封了六位公爵,這六位都是功勳卓著的大功臣,建立王朝之後的朱元璋以屠殺功臣著稱,那我們來看看這六位公爵最後都是什麼下場?

韓國公李善長

李善長是文臣,在朱元璋在外征戰的時候,為他留守後方,輸送糧草,建國之後卻被朱元璋認為是他的第一功臣,他就是朱元璋的蕭何。洪武初年被封為宣國公,到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將其晉升為韓國公,位極人臣。

李善長向朱元璋推薦了胡惟庸,洪武十三年胡惟庸因謀反被誅殺,李善長險些被牽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還是沒有逃過厄運,最終還是因為胡惟庸藍玉謀反案被殺,全家七十餘人都被處死,只有一個娶了公主的兒子免死,被流放。至此,韓國公的爵位自然也無法流傳了。

魏國公徐達

徐達是朱元璋的第一武將,為明朝開國立下汗馬功勞,他跟隨朱元璋東據張士誠,西滅陳友諒,1367年與常遇春一起統兵北伐,“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攻克元大都,消滅了元朝。隨後又繼續征討北元殘餘勢力。洪武三年(1370年),晉封為魏國公。

1384年,徐達患了背疽,到次年二月病重去世,野史故事中多有傳聞說朱元璋得知徐達患了背疽之後還賜給他發物蒸鵝,導致徐達病重而亡,但是此事並無正史記載。徐達死後,為表示哀痛,朱元璋將其追封為中山王。

而徐達的後代不僅僅將魏國公的爵位傳到了明末,而且他的後代中還新增了一支公爵,定國公。

徐增壽是徐達的第四子,所以他沒有資格繼承父親的魏國公爵位,魏國公爵位由徐達長子、徐增壽的大哥徐輝祖繼承,原本徐增壽是與公爵無緣的了,但是恰恰碰到了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雖然朱棣起兵之初並不順利,但是最終在諸多內線的幫助下朱棣還是順利的取得了靖難之役的勝利,奪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徐增壽就是內線之一,後來被建文帝所殺。

等到朱棣進城登基之後,為了表彰徐增壽對自己的忠誠和貢獻,追封其為定國公,世襲罔替,令其子徐景昌繼嗣;而徐輝祖雖然站錯了隊且死不認錯,但是顧念其父徐達的功績,以及弟弟徐增壽的擁戴之功,仍保留其魏國公爵位。

這樣徐家一門就有了魏國公和定國公兩個爵位,後來定國公一系跟隨朱棣遷都到了北京,而魏國公徐輝祖一系則繼續留在南京,兩支都一直傳承到明末,一門兩國公,分居兩京,也是曠古未見之奇景。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但是他的公爵並不是靠裙帶關係而來的,而是他自己一刀一槍拼來的,他是朱元璋開國的重要將領,十九歲從軍,跟隨朱元璋東征西討,後來跟隨常遇春北伐元朝,在常遇春病逝之後,代替常遇春繼續北伐,俘獲了元順帝的孫子以及后妃,宋、元兩朝的玉璽等寶物。被封為曹國公。

洪武十六年冬天,患重病,朱元璋親自前去探望並囑咐太醫護理用藥,洪武十七年病逝,被追封為岐陽王。

後來,李文忠的兒子李景隆繼承了爵位,在靖難之役中李景隆表現很差,身為建文帝一方的他在多次戰鬥中失常,損兵折將,最終還在防守南京城的時候獻城投降,因而也得以保留爵位。永樂二年因被告發“大逆不道”而被削去爵位。嘉靖十一年,李文忠的六世孫李性封臨淮侯,降了一等。

宋國公馮勝

馮勝原名馮國勝,起初在元末亂世之中他與哥哥馮國用一起結寨自保,後來投靠朱元璋,開始了傳奇的一生。他參與過朱元璋的歷次重大軍事行動,如救援安豐、與陳友諒決戰鄱陽湖、俘虜張士誠等。洪武初年,率軍北伐,連戰連捷。後又參與明朝遼東的軍事行動。馮勝因為戰功而被封為宋國公。

洪武二十七年,因為藍玉案被牽連,以藍黨被賜死。

衛國公鄧愈

鄧愈,明朝開國名將,鄧愈的主要軍事戰績在江南、江西一帶,在著名的“洪都保衛戰”中配合朱文正防守洪都,阻止了陳友諒的進攻,為朱元璋回師救援爭取了時間。之後,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時候,從河南出兵配合大軍北伐。洪武三年,又攻克烏斯藏部,招降了吐蕃,因功被封為衛國公。

洪武十年,因病去世,年僅41歲。朱元璋聽到消息後十分悲傷,追封其為寧河王。

鄧愈長子鄧鎮襲封衛國公,改封申國公。其妻是李善長的外孫女,李善長因為胡惟庸案獲罪,鄧鎮受牽連坐罪被殺。1532年(嘉靖十一年)四月,鄧愈的後代續封定遠侯,世襲爵位,直到明末。

鄭國公常茂

常茂,是常遇春的兒子,因為常遇春在北伐過程中病逝,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勞,將其兒子封為鄭國公,可惜常茂並沒有繼承他父親的軍事才能,卻有著一般官二代的驕傲自大,後來因為和岳父馮勝一起出徵納哈出時,納哈出投降,在宴會上常茂得知納哈出準備逃跑,於是他不聽岳父指揮,擅自行動,結果導致納哈出部潰散,後被解除兵權,安置到龍州。

洪武二十四年,常茂病逝。常茂無子,其弟常升襲爵,後因牽涉藍玉案被殺。

所以,真正傳到明末滅亡時還是公爵的只有魏國公徐達一家,而且還多了一家公爵,可謂是明朝除了朱家以外最成功的家族了。


天涯看點歷史號


明朝開國六公爵,指的是明朝建立時立下汗馬功勞的忠臣,在建國後被朱元璋封為公爵的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 魏國公徐達 、曹國公李文忠、 宋國公馮勝 、衛國公鄧愈 、鄭國公常茂。

李善長,此人年少聰慧,善於調護將才,因才用人,讓所用之人的功效發揮到最大,所以朱元璋讓他做參謀,軍機進退,賞罰章程都有他來決定,但是吧,李善長聰明反被聰明誤,與推薦人關係甚密,導致在胡惟庸案發後,自己也撲街了。

李文忠和鄧愈,為什麼放一起說他倆哪,因為兩個人基本命運差不多,正值中年然後涼涼了,李文忠是從小被朱元璋撫養長大,兩人均為人正直,喜愛讀書,作戰肖勇,治軍嚴明,一生效忠於朱元璋,可謂是戰功赫赫,但是,因為不按時睡覺,不好好吃飯,導致自己抵抗力低下,最終病逝,撲街。

馮盛,個人覺得死的最奇葩的一個,愛好收藏,喜歡將一些瓶瓶罐罐埋於地下,後背舉報私藏兵器,同時此人經常因為一些小事跟朱元璋拌嘴,所以不討朱元璋喜歡,後來因為藍玉謀反牽連,導致自己撲街。

常茂,最怨的一個,常茂是常遇春之子,可謂是足智多謀,大將風範,戰功赫赫,但是功高震主,被朱元璋猜忌,導致投奔燕王,總算善終。

最後我們來說說徐達,徐達農家出身,土裡刨食。他性情剛毅,不甘屈居人下,又恰好是朱元璋從小的好朋友,在朱元璋起義的時候又彰顯了自己才能,同時懂得如何討好朱元璋,在明洪武年間,與朱元璋對弈,徐達獲勝,同時用棋子走出“萬歲”二字,使龍顏大悅,同時懂得審時度勢,在恰逢中秋佳節,已月餅計成功攻下大度,讓朱元璋人氣爆棚,民心所向。

所以一個懂得如何做事,知道什麼時候該送人頭的人,也就是我們現在說情商高於智商的貨,怎能讓人不喜愛哪。


酒騎風


毫無疑問,徐達是朱元璋親口承認的“明朝開國第一功臣”,足見徐達在朱元璋心目當中的分量是最重的,那麼,讓徐達的後世子孫承襲王爵之位,就是一件順其自然的事情,但其實徐達的爵位之所以能夠長久地傳承,徐家在明朝時期一直都是顯貴之族,是與徐家兩代人為兩代皇帝立下了不世功勳有關。


徐達是朱元璋最原始的起義班底,朱元璋親封“開國第一功臣”

元朝末年,由於政治腐敗,權臣干政,導致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最終在全國範圍之內爆發了農民起義。

而在這場農民起義的大潮之中,徐達投身到了朱元璋所領導的起義軍陣營當中,而且也是朱元璋麾下最早的一批重要將領之一,連同湯和、華雲龍等被稱為“淮西二十四將”。

此後,朱元璋率領著這二十四位將領攻下了滁州,而到了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二月,由於滁州地區糧草不繼,朱元璋便和徐達一起前去攻取和州。

而沒想到的是,此時朱元璋陣營內部產生了問題,而問題的焦點就集中在一個名叫“孫德崖”的將領身上。

這裡就要說到朱元璋參加農民起義的源頭了,在元朝末年,爆發最早的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便是“紅巾軍”,所以,朱元璋最早便是投靠到了當時的紅巾軍首領郭子興的麾下,直到後來才自立門戶,跟郭子興分道揚鑣。

而這位“孫德崖”原本也是郭子興的部將,但是,後來由於駐地糧草不濟便投靠了朱元璋,郭子興見到朱元璋的勢力不斷長大,再加上孫德崖的叛逃,於是,便懷恨在心進而要報仇雪恥。

所以,當朱元璋和徐達去攻打和州的時候,郭子興便趁機率軍抓了叛將孫德崖,而後,孫德崖又派人抓了朱元璋。

所說郭子興心中恨意十足,但是,朱元璋並不算是叛逃,因為原本在加入郭子興之後,朱元璋便一直是在自己招兵買馬,所以,當徐達提出要由他來交換朱元璋的方案之後,這件事情才得以圓滿解決,不得不說,是徐達救了朱元璋一命。

此後,在同一年之內,朱元璋在率領大軍攻打“採石磯”和“太平府”,此戰當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不斷地向敵陣衝陷,勇冠三軍,生擒了元軍的將領陳也先,並且還成功地收服蘄人“康茂才”的義軍,使得朱元璋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可謂是大功兩件。

隨著實力的壯大,朱元璋又率軍接連拿下了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江南地區幾座重要的城池,地盤得到了極大的擴張,當然這其中仍然有著徐達的功勞。

到了至正十六年,即公元1356年的三月,朱元璋在攻下集慶和京口二城之後,論功行賞,授徐達為“淮興翼統軍元帥”。

到了同年的七月,朱元璋又授徐達以“吳國公”之尊,並且在江南設置了“行樞密院”之後,又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可以這樣說,此時的徐達已經是僅次於朱元璋的二號人物了。

朱元璋在佔領集慶,並將之更名為“應天府”之後,更是將這裡定為了自己地盤的大本營,而縱觀此時全國之內的局勢,北方還有元軍的殘部,東有張士誠,西有陳友諒、徐壽輝,南有方國珍、陳友定,可以說朱元璋的地盤正處在被其他割據勢力的包圍之中。

而在諸多的割據勢力當中,以陳友諒和張士誠的實力最強,於是,朱元璋便制定了“先取強,後取弱”的策略。

於是,在至正十九年,即公元1359年,徐達會同樞密院院判俞通海的水師一起進攻池州,並且大破其柵江營,最終徐達攻克池州,並且生擒其守將洪鈞等人,繳獲了全部戰船,此役之後,徐達又因功被拜為“奉國上將軍”。

而要說功績的話,徐達最大的功績之一便應該是與陳友諒之間所開展的“鄱陽湖之戰”,這也是最終奠定朱元璋建立大明基業最為重要的一次大勝。

那是在至正二十三年,即公元1363年,徐達跟隨朱元璋帶兵渡江,北上安豐去增援遭到張士誠進攻的韓林兒和劉福通,然而,陳友諒發現這是一個極好的戰機,於是立即派軍對朱元璋發動了大規模進攻,最終朱元璋和陳友諒二人率軍在“鄱陽湖”進行了一場大決戰。

在此戰之中,徐達身先士卒,多次衝鋒陷陣,而且在援軍沒有到達之前始終堅持戰鬥,沒有讓陳友諒的軍隊佔到任何的便宜,而等到朱元璋所派的援軍趕到之後,在徐達的率領之下,整支軍隊勢如破竹,一舉全殲了陳友諒的六十萬大軍,當然,徐達也在此戰當中立下了不世的功勳。

而在此後的第二年裡,徐達又會同其他的將領一起清楚陳友諒的殘餘勢力,直到至正二十四年,即公元1364年正月,徹底地肅清了陳友諒的殘部,清除了朱元璋先前所制定的“戰略”當中的第一個勁敵。

在滅掉陳友諒之後的至正二十五年,即公元1365年的十月,徐達被朱元璋授以“總兵官”之職,會同常遇春一起攻打“張士誠”割據勢力的根據地“淮東地區”,同樣在徐達的指揮和鼓舞之下,整支軍隊勢如破竹一舉又吞併了張士誠的地盤,逼得張士誠自縊而亡。

在消滅掉張士誠之後,可以說,朱元璋已經佔據了整個元朝版圖的三分之二,也已經完成了他先前所制定的戰略目標,而像北方的北元以及其他地區的割據勢力,想要拿下已經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了。

不過,如果想要登基稱帝,統一是勢在必行的,於是在東征張士誠之後,在至正二十七年,即公元1367年的11月,徐達又被朱元璋任命為“徵虜大將軍”,同時以常遇春為副將,率領52萬大軍進行針對北元殘餘勢力的“北伐”。

而且就在徐達北伐期間,徐達率軍已經佔據了北方大部分的地盤之後,朱元璋於公元1368年在應天登基稱帝,正式建立明朝,設年號為“洪武”。

而直到洪武元年,即公元1368年的七月二十七日,徐達才攻克了通州,此後又在八月二日時包圍了元朝的都城“大都”,然而,當時整個“大都”城內竟然已無一兵一卒守衛,元朝至此宣告徹底滅亡。

攻佔大都之後,元朝雖說已經被明朝徹底推翻,但是,北元的殘餘勢力仍然存在而且還不小,只要盤踞於更北方的山西地區。

於是,徐達又在此時的洪武皇帝朱元璋的授命之下,繼續向北征討“北元”,一直到洪武六年,即公元1373年,徐達已經不知道第幾次遠征邊疆並且取得勝利之後才回到了北平,繼續戍守邊防。

此後,又過了三年,才回到了當時的帝都應天,終於可以卸下戎裝好好地享受一下自己為之付出了全部心血的太平盛世。

此後的徐達,曾經遭受過官職的升降,也遇到了一些坎坷,同樣也再次率軍平定了一些叛亂,清除了一些邊患,總的來看,朱元璋對這位從他元末起兵之時就跟隨他左右的“老兄弟”自始至終都十分地倚重。

所以,當洪武十八年,即公元1385年,徐達因病去世的時候,朱元璋親自參加了徐達的葬禮,並且當眾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諡號“武寧”,並且還破例贈“徐家三世皆為王爵”。

所以要說明朝開國六公爵當中,僅有徐達的爵祿得以被後代承襲,這便是一個最為重要的原因,畢竟是朱元璋親封。

徐達四子徐增壽“靖難之役”中暗助朱棣而被殺,朱棣登基授之後裔世襲爵祿

正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朱元璋雖然親授徐家三代世襲爵祿,但是,卻架不住新皇登基之後對朝中格局的調整。

再加上,在明朝初期便因爭奪皇權而爆發了“靖難之役”,眾所周知,燕王朱棣最終將建文帝朱允炆趕下了臺,在入主皇宮之後,登基稱帝成為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明成祖朱棣是否還會繼續重用建文帝時所倚重的臣子們呢?那就是一件很不確定的事情了。

然而,就在這場宮廷政變當中,徐達的四個兒子尤其是長子和四子分別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這似乎也應該會使得他們徐家的命運產生許多變數。

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承襲了徐達的“魏國公”的爵位,而且極力地反對明成祖朱棣,因此而遭削爵並且被禁錮家中。

徐達的四子徐增壽則不然,他曾在“靖難之役”當中暗中幫助過朱棣,這似乎在當時看來是不折不扣的“反叛之舉”,但是,不得不說他做了一個很明智的選擇。

只不過,由於他暗中幫助了“朱棣”,所以,便被建文帝給殺了,但是,朱棣在登基之後並沒有忘記他的功績,追封他為“定國公”,並且授其子孫可以世襲“定國公”之爵祿。

雖說,原本從徐達傳下來的“魏國公”的爵位不在了,但是,在“靖難之役”過後,徐家人卻仍然能夠享受“國公”之尊,不得不說,這也是與徐達曾為大明王朝立下過不世之功勳有著密切關係的。

而且,據史料記載,此後徐家的“定國公”一脈跟隨明成祖一同遷到了明朝的新都城北平,一直到明朝末期,明朝江山呈現出即將崩裂之勢,“定國公”一脈才徹底地失去了富貴和爵祿。


好啦,這個問題就跟列位聊到這裡,歡迎列位關注我的頭條號“冒牌東方朔”。

冒牌東方朔


明朝唯一的一門兩國公就是徐達家族,大兒子徐輝祖繼承了徐達的魏國公爵位,四兒子徐增壽被明成祖朱棣封為定國公,他們的爵位都是世襲罔替。

大明王朝開國後,明太祖朱元璋對有功之臣進行了封賞,其中最高爵位就是公爵,只有六人被封為公爵: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光李文忠、魏國公徐達、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遇春(常遇春已死,長子常茂世襲)。

朱元璋對待這六個公爵幾乎都是先封后殺,只有魏國公徐達逃過一劫,自然死亡,兒子能夠順利繼承爵位。

韓國公李善長

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是唯一的文臣,但也是朱元璋最為忌憚的功勳之臣,李善長不但功勞大,而且還是淮西勳貴集團的首領,朱元璋對他是既依賴又防範,特別是在太子朱標死後,李善長成了朱元璋必除的功臣。

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長受“胡惟庸案”牽連,誅滅全族,唯一因為長子李琪是駙馬,逃過一劫,但是韓國公爵位不再世襲。自此韓國公爵在洪武年間就斷了。

曹國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大明朝少有驍將,而且還是朱元璋的親外甥,與常遇春齊名的著名將領,連後來受封的潁國公傅友德都是他的副手。李文忠在洪武十三年病死了,曹國公的爵位由其子李景隆繼承。

李景隆遠不如自己的父親那麼強悍,在靖難之役,率領大明60萬大軍被朱棣打得丟盔棄甲,朱棣繞過濟南長途奔襲南京,李景隆又當了可恥的內應,據說南京城門就是他給朱棣開的。

朱棣登基後,對待李景隆還是不錯,讓他繼續保持了曹國公的爵位。內奸和草包在哪個陣營都不受待見,李景隆被周王朱橚彈劾,貪汙受賄,除了不說謀反,什麼罪名都有,明成祖朱棣架不住那一番彈劾,就把李景隆給辦了,剝奪了曹國公的爵位。

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鄭國公常茂

這三個公爵基本在洪武年間都受到朱元璋的打壓,馮勝直接被朱元璋給殺了,爵位肯定是剝奪了;鄧愈是在出徵期間病死了,其子鄧鎮雖然繼承了衛國公爵位(後改封為申國公),但是老婆沒有找好,娶了李善長的孫女為妻,受李善長案牽連,被朱元璋殺了,爵位被剝。

鄭國公常茂完全受他老爹的遺蔭,在洪武年間還是當了平穩王爺,他卻和他爹一樣的短命,病死的時候居然連個兒子都沒有,就沒人繼承鄭國公爵位了。

朱元璋實在是太喜愛常遇春了,不但給他畫了身穿龍袍的畫像,就算是無人繼承公爵爵位了,就讓常遇春的弟弟常昇繼承公爵爵位,並改封為開國公。

開國公常昇在朱棣時期死亡,至於怎麼死的,歷史上沒有個定論,有自然死亡一說,也有陰謀被殺一說。自此鄭國公這一脈就此斷絕。

魏國公徐達

重點來了,魏國公徐達是朱元璋的發小,又在起兵反元中立下不世功勳,為人有非常的低調,徐達被封為魏國公後幾乎都在家閒住,不參與政治,最後得以善終,洪武十八年病逝(野史說的朱元璋燒鵝殺徐達之說純粹胡扯),死後追封中山王葬於南京鐘山,陪葬明孝陵。

徐達死後,長子徐輝祖繼承了魏國公爵位,並在建文帝時期為抵抗朱棣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朱棣登基後,礙於徐達天大的功勞,也敬佩徐輝祖的人品,並沒有對他進行清算,讓他繼續繼承魏國公的爵位,只是不再參與朝政。

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有其父之風,但是他的四子徐增壽就不一樣了,他進行了政治投機,朱棣還在北京舉旗的時候,徐增壽就暗地裡和朱棣勾結上了,充當朱棣在南京的內應,沒想到被建文帝朱允炆發現,直接就把徐增壽給殺了。

朱棣登基後,鑑於徐增壽的功勞,就封了他兒子徐景昌為定國公,世襲罔替,於是徐家就有了兩個公爵,並一致延續下去。

其實,在明成祖後期,徐家的兩個公爵都曾經被朱棣剝奪過的,因為徐輝祖和徐景昌的兒子都犯有不法之事,後來明仁宗登基後,鑑於徐達的功勞,就給他們恢復了爵位,而且是世襲爵位。

自此徐達掙下的兩個爵位一致延續到了大明滅亡為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