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3 誕生了50個億萬富翁、無數百萬富豪的“中國電子第一街”,如今居然賣起了美妝…

深圳的華強北,被稱為中國電子第一街,揚名海內外。在電子產品時代,各種翻新機、高仿機、組裝機充斥著華強北的每一個角落。

三尺櫃檯,走出過百萬富翁、甚至億萬富翁……華強北上演無數從“小微”到“大樹”的創業故事。30多年來,華強北誕生過50個億萬富翁和無數的百萬富豪。騰訊20年前也是在華強北賽格科技園誕生。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提起華強北,就讓人想到電子產品,但如今,這裡很多的商場已開始轉型做起美妝生意。

昔日“中國電子第一街”轉型

據央視財經,華強北曾經以售賣電子產品為主的數碼城裡,不少商鋪都在招募美妝店鋪進駐。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明通數碼城是華強北第一個開始轉美妝產業的商城。商城負責人表示,就在今年7月份,他們完成了從電子數碼城到美妝批發城的轉型。目前,有超過500個店鋪都在這裡做著美妝批發的生意。

一位從賣電子產品轉向賣美妝產品的店家表示,多年前就在華強北賣手機,一個月最多的時候可以賺上一兩萬,隨著華強北電子生意的沒落,他曾經離開深圳。他認為,美妝產品比電子產品更好做,因為是快消品。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除了明通數碼城之外,還有遠望數碼城和紫荊城等多家電子商城已經開始向美妝轉型。

21世紀初,外地人到深圳一定要看三個地方:世界之窗,羅湖口岸的東門服裝市場,以及華強北。那時候的華強北,如日中天,是深圳乃至中國市場經濟最有活力的地方。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新華社報道稱,高峰時期,華強北日均人流量達到50萬人次,日資金流量達10億元人民幣。在過去主要組裝銷售山寨機的明通數碼城,一個1.2米長的櫃檯轉讓費需十幾萬元。

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30多年來,華強北誕生過50個億萬富翁和無數的百萬富豪。

早在2015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在華強北走訪調查時,一位在華強北打拼了超過20年的攤主說:“我見證過華強北的黃金時代。”

在上世紀90年代末至本世紀初頭幾年時,他跟著當時的老闆來到華強北做電腦生意。隨著個人電腦普及,華強北的電子行業日漸火爆。彼時,華強北經常出現人擠人的場面。這位攤主表示,當時如果有客人只看不買,檔口老闆會直接對顧客說,“不買就走,別擋著後面客人”。

過去,一說到華強北,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山寨手機”。但現在,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的升級,以及國產手機的崛起,“山寨手機”的需求已經不大了。再加上電商渠道的推廣,去華強北“淘貨”的人越來越少。

為什麼轉型化妝品

今年10月,證券時報曾報道,週末的華強電子世界即使在客源高峰時段,賣數碼產品的地方卻也是門可羅雀。幾位店主表示,大概從去年開始,手機類電子產品利潤縮水嚴重,很多賣“山寨機”的店主都轉行去賣化妝品了。

這裡的化妝品是什麼來路?據證券時報報道,明通數碼城內的展櫃上全是國際大牌爆款化妝品,但商品售價僅是專櫃的三分之一,這樣的價格不僅比香港的專櫃便宜,也比機場免稅店便宜很多。如此廉價且大量的國際大牌“爆款”,難免讓人懷疑其商品來源。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這些店家表示,目前全國的“代購”都是在華強北這裡拿貨,他們同時也都幫“代購”們直接寄貨到消費者手裡,不用中間環節的“代購”們再發一次快遞。“你想把寄件地址填成哪裡都可以,他們(消費者)不會發現是從華強北寄出的。”

在定價方面,一位“代購”表示,以美國知名彩妝品牌Nars的腮紅為例,國內專櫃的價格是300元,她從華強北拿貨的價格是125元,她賣給客戶是200元,算上郵費10塊左右,利潤率可以達到50%。

華強北美妝城的火熱和暴利是我國化妝品市場的縮影之一。目前,中國化妝品市場是全球化妝品行業發展最快的市場之一。

根據歐睿諮詢統計,2012-2018年國內化妝品行業市場銷售額年複合增長8.7%,其中彩妝市場年均複合增速達到15.4%,同期全球化妝品市場增速為0.9%。

雅詩蘭黛集團2018~2019財年亞太市場按照固定匯率計算的收入增速達到25%,是2006年以來最快增速;2018年歐萊雅在中國市場獲得了過去14年以來最快的增速,一年業績增長了33%。

北京上海的電子市場過得如何

“南有華強北,北有中關村”,被譽為“中國硅谷”中關村電子賣場曾是商業鉅子發跡的起點,也記錄著中國IT發展的歷史。相較於華強北,中關村電子賣場自衰弱至今,已有將近十年的歷史。

中關村的太平洋電子數碼廣場於1999年開業,也正是一年,劉強東盤下了中關村一個四平方米的攤位,靠製作售賣VCD為生。

接下來的十年,是中關村電子賣場的鼎盛時期,市場份額一度佔據全國70%以上。賣場內,一個兩平方米的櫃檯,每月租金上萬依然一鋪難求。

2003年的SARS一度讓中關村賣場的生意一落千丈。劉強東暫時關閉了所有門店,開始嘗試線上銷售,並於2004年底關閉了所有線下店面,轉型為一家專業的電子商務公司,這一決定也讓京東抓住了未來的消費趨勢。彼時,多數商家依然沉浸在賣場的繁榮之中。

2007年,京東獲得第一筆融資,由此進入發展的快車道,而中關村賣場也迎來其最後的榮光。

數據顯示,2007年,中關村的單日客流為15萬左右,2008年,單日客流減少到10萬人左右,此後更是經歷了階梯式下滑。

2009年7月23日,北京市海淀區政府發佈《關於加快推進中關村西區業態調整的通告》。通告宣稱:中關村西區定位於建設成為創新要素聚集功能區,不鼓勵電子賣場、商場、購物中心、餐飲等業態在本區域內發展。

诞生了50个亿万富翁、无数百万富豪的“中国电子第一街”,如今居然卖起了美妆…

2011年7月1日,中關村電子賣場“四巨頭”之一的中關村太平洋電子數碼廣場正式停止對外營業。2015年,中關村e世界宣佈關閉;2016年,海龍電子城停業轉型;2019年,鼎好大廈易主。如今的中關村已經完成了向創新創業大街的轉型。

除了華強北、中關村,近幾年來各地數碼電子集散地幾乎都面臨著類似的選擇,比如2015年年初,上海徐家彙數碼城最核心的部分——太平洋數碼二期歇業。2016年10月,徐家彙另一重要電腦城——美羅城清退所有數碼業態,百腦匯美羅店也和人們說再見了。對上海人來說,“買電腦到徐家彙”徹底成為歷史。

這些曾經輝煌過的電子市場,都成了時代更迭的見證者。

你多久沒有去過你們當地的電子市場了,還記得你的第一臺電腦、第一部手機是在哪裡買的嗎?歡迎留言討論。

每日經濟新聞綜合央視財經、證券時報、新聞晨報、每經App(記者 陳夢妤 林菁晶)等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