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一直到元代才把西藏納入領土範圍呢?

段寶君



在中國歷史上,西藏這個地方一直處在邊緣區,他和內地交往相對閉塞,往往通過茶馬古道來完成。由於氣候和地理原因,這個地區的人們往往很少出去見大世面,內地人也很少來到此地經商,在這裡容易患有高原症,俗話說的好,蜀道難,難於上青天,所以歷代王朝很難踏足這個地方。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南面有喜馬拉雅山,還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瑪山,保護著中國的南大門。漫長的草原地帶和荒漠,湖泊,山巒構成了獨特的自然條件,在東面崑崙山,眾多山脈,雪山縱橫,一直延伸到四川盆地和雲貴高原,母親河黃河和長江發源地就在哪裡,如此獨特的自然條件,也形成獨有的文化氣息。在這片土地上最早有吐蕃王朝興起,唐朝時才開始和他交往,著名的文成公主就是在那時出嫁的,當地人為了紀念唐蕃友好,在必經之地,建有文成公主廟。唐朝到唐太宗時,國力鼎盛,勢力很快到達西域高昌一帶。那時吐蕃也在興起,唐朝一次派使臣王玄策出使印度,在印度,遭到當地國王的一臉嫌棄,那位國王不但沒有給唐朝禮遇,還想打唐朝主意,於是雙方爆發衝突,多虧王玄策機智到吐蕃哪兒借了兵,才將其給打敗,唐軍乘勝滅了印度幾個國家,凱旋而歸。


唐朝對於吐蕃的恩惠自然不忘,但還是不瞭解吐蕃有多大,只知道他是個部落的國王而已,由於地理封閉,資源很少,唐太宗一直沒在意,因為他那時已佔有了吐谷渾,吐谷渾就是在青海一帶,隋煬帝曾到過哪裡還在哪設置了西海郡,河源郡,唐太宗自然沿用前朝慣例,他控制吐谷渾,等於就將西邊納入版圖,加上和親這樣一弄,吐蕃等於是自己的女婿。直到唐中期情況變了,武則天時期,吐蕃一度佔領了安西四鎮,唐朝邊關接連吃緊,在青海和西域一帶雙方交戰,互有勝負,由於氣候,地理原因,始終未踏足青藏高原一步。因此唐朝疆域往西始終繞過青藏高原成長帶狀,他們一直維持著對西域的統治,在中亞碎葉城有自己的據點,玄宗時,唐將高仙芝還一度從西面進入吐蕃,降服大小勃津,就是今天的克什米爾。歷代王朝比如漢,隋,唐,宋,都和上面所說西面止於這一片高山之巔,它們只會成帶狀從河西走廊向西發展,所以中原王朝只會按自己的喜好入手。



而元朝卻不同,元朝是在滅金滅夏同時,也會忘不了青藏高原這一片空地,因為他們和農耕文明不同也生活在高原深處,自然習慣了那種四處為家的生活。西藏納入領土的時間表是在元朝定宗貴由時期,貴由同父異母的弟弟闊端主持的,闊端在西涼有王府涼州,稱為西涼王,擁有西夏故地,由於蒙古近年對青藏高原的侵襲,已耗民,耗力,無所作為,他看不過眼,武力不行,只有和談才可以化解此事。為了找到當時最具代表性人物,那個人物必須是宗教領袖,有名望和實力派,於是在藏南一帶的薩迦寺找到了大師薩迦班智達來解圍,薩迦班智達和他有同樣心理,不想看到殺戮,勸諫當地勢力派收手,他決定北上親自前往涼州會盟,在路上,他還帶著恰那多吉和八思巴,八思巴就是以後名震天下的元朝國師,為元朝創造了八思巴文。薩迦班智達剛抵達涼州時,正值蒙古選汗大會開始,闊端那時不在,而在和林,貴由甚受恩寵,有權利的母親乃馬真後將多病的貴由捧上了汗位,貴由無可爭議當上了大汗,而闊端卻被冷落,他沒辦法和諸王一樣,老老實實的回到了自己的分地,涼州。



可他這一回去,卻完成了驚世的一舉,西涼會盟,西涼會盟達成標誌著吐蕃首次納入領土。他另一面完成對南宋的包圍之勢,在他常年經營的西南方,一直是進攻南宋的大後方,現在蒙古汗國也跨進了一大步。蒙古只所以能做到如此之舉,除風俗一樣外,宗教也一樣,西涼佛教和藏地佛教同屬一種宗教,蒙古貴族習慣這樣高原環境生活,他們往往會將牧場遷移到這裡,在哪裡劃定給自己分地,他們住所不定,也致使他們做到許多人做不到的事。


龍文說史


首先,西藏位於青藏高原,而其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周圍大山環繞,導致了其的封閉性,與外界的聯絡有所阻斷。

其次,西藏處於比較邊緣的地帶,所以歷代王朝都不會過於關注。

第三,席捲亞歐大陸未遇對手的蒙古的入侵,打破了西藏宗教勢力與其他宗教勢力之間的平衡,元朝王室須籠絡西藏宗教這個龐大勢力。第四,由於元朝皇室對藏傳佛教的崇信,使得宗教勢力在朝廷中獲得一部分話語權。

最後,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政院,對其進行直接管理,隨後又分設立三道宣慰司,對西藏的管理起到積極作用

所以,直到元朝才將西藏列入領土範圍





歷史菜鳥很低調


這個問題設問有問題。

元朝建立的時間是1271年,而西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標誌是1247年的“涼州會盟”,彼時元朝還沒有建立,西藏歸屬的政權,是蒙古汗國。

那麼,為什麼西藏納入中原王朝版圖的時間這麼晚呢?漢唐為何沒有收服西藏呢?很多達人已經回答得非常全面了,“靜夜史”在此補充幾點:

1、元朝是第一個全國性質的少數民族政權

在元朝之前,從來沒有一個少數民族建立起全國性質的政權。

作為少數民族政權,蒙古汗國比漢唐更有統治少數民族區域的優勢。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隨即開始了向周邊的猛烈擴張。先前的少數民族如鮮卑曾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北魏,但是北魏只是佔據了中原北部地區,對於西域乃至整個南方沒有涉及,這使得北魏不得不落入中原王朝統治的窠臼,即:不漢化必死,漢化則死得更快!

而蒙古不一樣,雖然它也在不斷進攻西夏和金國,將勢力向中原地區推進,但是,1219年,成吉思汗發動了對中亞強國花剌子模的遠征,正是這一次遠征將整個漠北草原徹底納入蒙古汗國的版圖。

版圖擴張帶來的是野心的膨脹,消滅了花剌子模後,成吉思汗向印度河流域進攻,但因炎熱的氣候作罷。隨後,蒙古汗國佔領何種故地,將勢力延伸到鹹海周邊地區。隨後,成吉思汗派哲別、速不臺西徵高加索,擊敗欽察羅斯進入歐洲,震驚西方世界。

對於蒙古汗國而言,已經不再滿足於在中原北部建立政權了,成吉思汗的目標,佔據整個中原,甚至整個亞歐大陸。

所以,對於漢唐時期難以征服和涉足的西藏,蒙古汗國表示自己很有興趣。

對於蒙古而言,青藏高原北鄰西域,東北隔河西走廊和蒙古高原相望,向東則俯瞰整個中原地區,因此戰略意義重大,這是蒙古汗國征服西藏的原動力。

特別是,佔據青藏高原之後,可以對南宋和大理形成居高臨下的壓迫態勢,實現對兩者的戰略包圍。

所以,正是因為有了大視野的蒙古汗國的出現,青藏高原的戰略意義才被重視起來,因此,蒙古對此地誌在必得!

2、元朝是第一個真正“政教合一”的中原政權

中國的宗教發展很有特點。

作為世界三大宗教的佛教,在東漢時期正式傳入我國,並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

作為麻痺底層人民的利器,佛教起到了幫助統治者維繫統治的作用,因此佛教發展走向鼎盛。

但是,因為佛教門徒不需要納稅和服徭役,並且寺院還圈佔了大量的土地和田產,因此鼎盛時期的佛教大極大地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因此出現了“三武一宗滅佛”事件。

從佛教在中原王朝的發展來看,佛教始終是統治者的一個工具,用之則用,不用則棄。包括漢唐在內的封建王朝從來沒有被佛教所挾持。

而元朝不一樣,元朝是歷史上第一個“政教合一”的中原王朝。

蒙古汗國時期,國教為薩滿教,但隨著時間的發展,特別是在對外開拓的過程中,各種各樣的宗教開始進入蒙古統治者的視野。

好在蒙古統治者為了維護統治的穩定,實施的是寬鬆政策,兼收幷蓄的政策。

青藏高原的佛教起源於吐蕃王朝時期,7世紀左右,佛教傳入青藏,和本土宗教融合,形成藏傳佛教。

忽必烈執政後,以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為國師、帝師,統領天下佛教,佛教成為元朝的國教。從八思巴開始,一直到元朝滅亡,其歷朝歷代皆以喇嘛為帝師,新一任皇帝在即位之前,必須先就帝師受戒。

這種對佛教的推崇使得元朝和青藏的關係更加密切。元朝在青藏地區推行“政教合一”的制度,確保了元朝在征服青藏地區後在青藏站穩了腳跟。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我想談談大部分答案都沒有提到的一個原因。

我們在私下討論的時候,經常會說到,不同朝代確實有不同的性格。

性格當然是地理條件、風俗習慣、人種差別、生活經歷等各方面因素造成的結果。蒙古(注意是蒙古時期拿下的)拿下西藏,包括拿下雲南,都可以說跟蒙古的性格有關。

這種性格當然涉及到很多方面,我覺得最有趣的一個方面是蒙古人打仗的方式。

蒙古人打仗的方式基本是從狩獵來的。他們怎麼狩獵呢?一種最典型的方式就是包圍。把所有的騎手排成一長排,長到超乎我們的想象,可能長達幾十上百公里,然後開始前進。一般來說是從山上往下俯衝,大汗和隨從就在山上看著。整個全副武裝的隊伍就不急不緩地持續前進,清掃和驅趕道路上所見到的一切獵物。包圍圈形成可能需要很多天,甚至長達幾個月。整個行程快要到達終點的時候,兩翼就會開始加速,整個陣型變成一個巨大的弧形。最後兩翼在前方連在一起,形成一個包圍圈,一路上被驅趕著跑了幾百上千公里的獵物就這樣被包圍起來。從起點到終點的前進過程中禁止殺死任何獵物,當然更不能讓任何獵物從包圍圈裡逃出去。將領就在士兵身後,發佈命令,然後不斷有騎兵傳達命令,或者利用旗子等標誌物傳遞信號,引導整個行動。

因為長期這樣進行狩獵,所以蒙古人打起仗來也是這個模式,首先考慮得就是進行包圍。包圍過程中遇到的獵物就都是自己的狩獵對象。中國傳統戰術會考慮在己方力量優勢的時候才採用包圍戰略,但蒙古人從來不這麼想問題。他們從來不認為需要自己的人數比獵物多才要包圍,大多數情況下,包圍總是狩獵時優先採用的戰術。

因為這個原因,蒙古人出征最少兵分三路,左中右,以便最後形成包圍圈。分封的時候也是如此,大汗在中間,東道諸王和西道諸王在左右兩邊。

這樣一來,攻打金朝的時候,甘肅和青海基本就已經拿下了,要繼續往前包圍南宋,那麼西藏、四川和雲南當然逃不脫。比起疑惑為什麼拿下西藏,其實攻打雲南才是更讓人意外的行動。中國古代其他朝代也不乏對西藏動腦子的皇帝,可是想拿下雲南真是相當少見的。蒙古人本著自己形成包圍圈的思路,使雲南成為中國自古以來的一部分,這才是真正意外的收穫。


pku小動物


說到底,還是實力原因。

古代的西藏,處於眾多部落統治之下。它地處苦寒的青藏高原,嚴寒的氣候和險峻的地理,決定了中原王朝既沒有力量,也缺少更大的佔領它的興趣。所以,漢朝強大時是向西北發展,打通了河西走廊,開闢通往西域的商道,而不是向正西發展,通過青海進而進入西藏。

到了唐朝,雪域高原終於出現了統一王國。從松贊干布時代起,西藏勢力日強,而中原的唐朝卻慢慢進入衰敗。在唐與吐蕃之間的戰爭中,吐蕃勝多敗少,甚至一度攻佔長安。一度,成都以西100來公里的松番一帶就是邊境線了。這時候,要把西藏納入版圖,顯然是痴人說夢。大唐既沒有這個實力也沒有這個慾望。

唐以後進入兩宋,兩宋國力甚弱,而且還先後與強大的契丹、西夏、金等政權對峙,自顧已然不暇,遑論出兵遙遠而地廣人稀的西藏呢?

蒙古同崛起後,征伐不斷,其雄悍的武力遠非先代可比。加之,蒙古人信仰藏傳佛教,因而對西藏也就顯示出空前的重視。成吉思汗在滅西夏途中,寫信給西藏薩迦派寺主薩班,表示他一向尊崇喇嘛教,願意皈依佛法,並希望派喇嘛到蒙古傳教。

當時,成吉思汗的強大軍事力量如日中天,幾乎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這封文質彬彬的來信,引起西藏各地方勢力的強烈震動。為此,西藏各派暫停了紛爭,派出兩名代表去晉見成吉思汗。這兩位代表分別來自山南和拉薩,他們在柴達木見到了一代天驕,向他表達了西藏各派願意臣服中央政府之意。成吉思汗高興地接受了他們的請求,這是西藏地方勢力和中央政權建立臣屬關係的開端。

1229年,成吉思汗的兒子窩闊臺在位,他將甘肅、青海和原來西夏王國的領土,作為封地劃給他的二兒子闊端。

1246年,薩班帶著他的侄子八思巴和恰那多吉到達涼州與闊端見面,二 人經過長時間的磋商,議妥了西藏歸順蒙古的條件,並由薩班給西藏各地方勢力發出一封公開信,勸他們接受條件、歸順蒙古。

1268年,八思巴返西藏,忽必烈派出三位官員與他一同進藏,對西藏的人口進行了調查,這也是中央政府在西藏的第一次人口調查。在這次人口調查的基礎上,元政府在薩迦設立本欽一名,由帝師提名,皇帝批准任命,負責西藏地區的管理。本欽以外,設置宣慰使、安撫使、招討使、萬戶、千戶等官職,負責管理當地軍政事務,萬戶以下的職官,一般的則由當地頭人或是宗教領袖出任,演變為後來的土司。至此,中央政權在西 藏正式行使管理權。


聶作平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不是一句兩句話能夠說清楚的,我簡單說說我的想法。

首先,從精神層面來看,古代中國士大夫頭腦中,“中原為天下”的觀點根深蒂固。這導致,即便是中原地區出現強勢朝代,對領土擴張也要放在次要的地位。

西漢疆域圖

以漢唐來說,解決北方邊境少數民族的南下是首要任務。為此,這兩個朝代都曾為此大動干戈,甚至傾全國之力與之決戰。同時,為了分化瓦解遊牧民族力量,這兩個帝國也分別向西拓展了自己的領土,將西部(新疆)的遊牧國家也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這種向西的拓展,除了軍事層面的意味之外,還有保護商路的現實意義。畢竟漢唐時期,最繁榮的地區依舊是黃河流域,並且海運交通尚不成熟。

所以,當肢解了北方的遊牧民族,保證了商路安全以後,整個朝廷內部的士紳階層基本也就心滿意足了。雖然,西藏地區自古以來就有和中亞、南亞貿易的歷史,我們稱之為“麝香之路”或“寶石之路”。但對於中原王朝來說,依舊是太過邊遠,或者他們根本就不知道有這樣一條商路存在。所以,一直都對西南地區興趣缺缺。

唐朝疆域全圖

從地理角度上說,西南邊陲的地理,也不適合中原王朝拓展。

其實,不光是西藏進入中國版圖很晚,雲、貴、川西、青海地區的諸羌部落也長期處於獨立狀態。這足以說明一個問題,溝壑縱橫的川西山脈和海拔高度,對於以步兵為主的中原軍隊來說,後勤運輸能力無疑是個夢魘。

武則天時期,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從四川進軍西藏。侍御史王求禮曾上書武后:“徵發梁(今陝西漢中)、鳳(今陝西鳳縣)、巴(今四川巴中)州民眾從雅州(今四川雅安)開山通道,出擊西羌,討伐吐蕃。”

唐朝著名詩人陳子昂生於蜀地,深知蜀地邊情,聽到這個消息後,力陳此事斷不可為。

他說道:“雅州諸羌從未叛唐,現在無罪而伐,是逼其反叛,投靠吐蕃。吐蕃屢次攻伐蜀地,均未有突破,皆賴蜀地山高地險,今國家乃開其險,役其人,險開則便寇,人役則傷其財,若吐蕃趁機以諸羌為內應,則蜀地天險自破,蜀地必失。再者得西羌,而不足已富天下,為此戰卻靡費甚多,屆時國將因黷武而亡。”

陳子昂的上奏,可以看出兩個問題。首先,川西地理、民情及不適合唐朝拓展。其次,西南是小利而非根本,不足以耗動天下。

此事無果而終,也多虧武后沒有堅持己見。走過川藏線的人都知道,王求禮所說的從雅州(雅安)入藏的線路,幾乎就是現在的川藏線318國道。這條1954年才修通的國道線全長2000公里,穿越21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橫跨14條江河,一度被中外地理學家稱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公路",以唐朝時的生產力水平,這是個不可能完成的計劃。

唐總章二年(公元669年,高宗、武后二聖時期)地圖

還要注意一點,初唐時期其戰略方向,除北方遊牧民族外,東方的高句麗也是舞臺上的主角之一。

唐朝五次東征,自公元644年到668年。歷經兩朝,經二十餘年,損軍數十萬人,耗費物資勞力無算。而這段時間,恰好是吐蕃國力初啟的階段,以松贊干布、祿東贊、欽陵為首的吐蕃君臣,盡取青海草場,平滅吐谷渾,收服川西諸羌部眾,羽翼已成。

如果當時唐朝沒有傾盡山東諸郡之力,東征高句麗。而是全力以赴的和吐蕃掰掰腕子,結果怎樣還真不好說。當然了,歷史是沒有如果這種東西的。

再從軍事角度上說,初唐時期的府兵制,確實能夠保證唐軍超強的戰鬥力。但邊境地區連綿數十年的戰爭,讓府兵入不敷出。

雖然府兵制改為募兵制是唐玄宗天寶年間(公元742~755)的事情,但早在高宗儀鳳三年(678年),為了征討吐蕃便在河北發了《舉猛士詔》募兵。“唾面自乾”的唐朝宰相婁師德便是由此應招,走上歷史舞臺的。

從案例上看,唐軍在西域大勝的戰例,基本都是少量精銳騎兵長途奔襲,窮追猛打的斬首行動,尤以蘇定方的戰績為最。而唐朝大兵團出動則鮮有勝蹟,即便薛仁貴這種當世名將,也一樣栽了跟頭。

這足以說明,唐朝的步兵兵團在很難在茫茫草原、大漠上和來去飄忽的吐蕃騎兵,進行長期的對抗。另外,作為唐朝助手的西域部落軍隊,是否可堪一用也是一個疑問。

因此,結合地理、軍隊屬性和後勤補給,唐軍難以攻進西藏,也就不難理解了。等到安史之亂(公元755年)爆發,唐朝連關中之地都快弄不明白了,就更不用說琢磨怎麼收服吐蕃了。

唐代宗大曆初年(公元766),唐朝疆域圖

雖然吐蕃截斷了西域和關中的聯繫,孤守邊關的唐朝將士,依舊在回鶻的幫助下,堅持了幾十年。這也可以說明,吐蕃雖強,但也沒到逆天的程度。

唐憲宗元和初年(公元806年)唐朝疆域圖

唐朝滅亡以後(公元907年),五代時期諸國忙著在中原混戰,自然沒有功夫琢磨西藏的事情。西藏的吐蕃王朝呢,先於唐朝,於公元842年崩潰,西藏地區也陷入了貴族領主割據的狀態,互相之間征伐不已,同樣沒有心思琢磨進取中原。

注意這張圖,吐蕃王朝的疆域已經變成了吐蕃諸部,中原大地上,則寫滿了藩鎮割據者的名號。兩邊在各自混亂的前提下,相安無事。

宋徽宗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北宋疆域圖

等到了北宋,雖然也曾努力經營西北,王韶曾拓地千里,史稱“熙河開邊”。但範圍僅在河隴地區,最遠只到青唐城(今青海省西寧市)。不久後,便盡失北地,蝸居江南,根本無暇西顧藏地。

等到蒙元帝國崛起,滅西夏、逐西遼,河隴、安多地區盡在囊中。這時安多藏區的吐蕃後裔和藏僧,很多倒向了新崛起蒙古人。正是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涼州蒙古宗王闊瑞才能派手下將領多達那波率軍突入藏區,兵鋒直逼林周縣(拉薩以北50公里)。

當多達那波殺死噶當派500多名僧人並焚燬傑拉康寺後,西藏地區的各教派首領、領主心中震懾。但在之後的接觸中,他們發現蒙古人也不是見人就殺,對於藏傳佛教和各教派僧人還算保持了一定程度上的尊重。

這才有了薩迦班智達遠赴涼州與闊瑞會盟,要注意的是,薩班並不是以一個宗教首領的身份赴會。在去涼州前,他和當時幾乎所有大教派的首腦都進行了協商。可以認為,他是西藏主流宗教界公推的談判代理人。

涼州會盟後,西藏正式進入了蒙元帝國的版圖。元朝定鼎後,繼承了蒙元帝國在西藏的實際統治地位,並在藏地驛站常年駐軍。

薩班、闊瑞會盟圖

不過蒙古人也算遵守了,對藏族人民的承諾,有元一代,並沒有對藏傳佛教的傳播造成什麼影響。反倒是蒙古人自己接受了藏傳佛教的思想,使藏傳佛教的外延得到了極大拓展。或者這句話可以這麼說:“蒙古人統治了藏族的身體,而藏族佔領了蒙古人的信仰。”

為什麼漢、唐兩朝,都沒能做到的事情,蒙元僅用一將,領數千偏師,就做到了呢?

除了蒙古軍隊天然屬性上的優勢,最重要的因素來源於,當時西藏並不是一個完整的國家,而是被各領主肢解的碎片。

從吐蕃王朝崩潰(公元842年)到涼州會盟時(公元1247年),西藏經歷長達四百年的小割據時代。並且隨著藏傳佛教教派的興起,各個教派首領在面對蒙古人時,心中各有算籌。這就導致,沒有一個領袖能夠站出來,振臂一呼,團結全族的力量共御外敵。所以,出現個各教派紛紛在蒙古宗王間,尋找自己靠山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蒙古騎兵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沒強大到憑藉幾千人就降服全藏的地步。如果蒙元帝國碰上了吐蕃,就算蒙古能贏,也得崩掉幾顆牙。

元朝疆域全圖


白髮布衣的藏地讀行


中原王朝歷史上為什麼一直到元朝才把西藏納入領土範圍?其實這個原因也挺簡單的,因為中原王朝始終是農耕王朝,而青藏高原的農耕價值對中原王朝來說價值不大。另外一個原因是青藏高原的王朝在唐朝時期也曾經一度非常強捍,其武力也非常強,所以中原王朝當時的軍事實力也不足以將其納入領土。


征服對農耕益處不大

首先桃花石雜談要說的一點是,中華文明其實並不是一個特別喜歡征服的文明。因為中華文明從誕生時起就是一個農耕文明,農業生產才是中華文明歷代王朝的根本。而農業生產裡最大的要求是保證穩定,即避免戰爭。所以中國曆代王朝其實對向外開疆拓土一直興趣不大。

秦朝領域基本上就是中國的農耕區


所以在秦始皇時代,儘管始皇雄才大略,而且秦軍實力超強,但在滅亡六國之後,秦朝卻沒有向北開拓疆土,而是修築長城,防禦匈奴。這一方面是因為匈奴騎兵當時確實比較強大,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長城以北沒法農耕,對中原王朝沒用。但秦始皇卻選擇了向南開拓疆土,派大軍去攻打南越,這也是因為南方還可以開展農耕,所以始皇覺得有價值。

當然很多朋友肯定會說,那後來漢武帝時代開始為什麼去經營西域了呢?這是因為在中原建立起大帝國之後,通過秦漢兩代抵禦匈奴入侵,發現如果中原王朝不經營西域僅憑中原王朝很難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抗衡,華北平原很容易被北方遊牧民族突破,使華北平原的農業生產受到侵擾。而只有通過經營西域,把西域也納入中原王朝的管轄,才能建立起更廣闊的防線,在和北方遊牧民族的競爭中佔據上風。所以後來漢唐兩個強盛的朝代都把經營西域作為頭等大事對待。

青藏高原海拔過高,不太適宜開展農耕

而青藏高原在古代則沒有這種價值,同時因為海拔過高,所以雖然也有一些地區可以開展農耕,但區域很小,產量很低,所以對於當時以農業立國的中原王朝來說,意義不大。因此中原王朝一直也沒有把征服青藏高原作為特別重要的工作去看待。

吐蕃崛起的影響

但在公元7世紀前後,吐蕃的崛起改變了這一切。一些現代研究表明,在公元7世紀前後,東亞大陸氣候變暖,降雨量出現增加。這次氣候變化影響範圍很廣,比如一些史料表明,在唐玄宗時期,其宮中竟然種植了許多梅樹和柑橘等現代南方才能種植的樹木。而青藏高原當時也因為此次氣候變化受益很大,氣候變暖和降雨增加使青藏高原的青稞產量大幅增加,其人口也迅速增長。

吐蕃帝國也曾盛極一時

而在古代,一個地區的人口多就意味著其能組建的軍隊也多,軍隊多就意味著這個地區能形成強大的王朝。而正是在這個時期,青藏高原出現了強國吐蕃,而據史料記載,吐蕃高峰時其軍隊數量高達40萬人,因此其實也是非常強的。而吐蕃興起之後,就對唐朝造成了極大的威脅,雙方多次爆發戰爭,其中在安史之亂後不久爆發的一次戰爭中,吐蕃軍隊甚至攻陷了唐朝首都長安,在長安大掠數日,甚至還立了個偽皇帝。當然後來雙方達成和解,並實現了長期的和平。

因此從那個時代開始,曾經蒙受過慘重損失的中原王朝開始意識到了青藏高原對中原安全的重要性。但後來青藏高原和中原王朝都發生分裂,後繼的王朝要麼小,要麼弱,所以也根本無力對對方進行生計,這樣就一直到了蒙古征服時代。而因為蒙古是出身草原,所以在蒙古眼裡,青藏高原是好草場。而在蒙古和西夏的接觸過程中,接觸到了西夏流行的藏傳佛教,這種宗教很對蒙古人的胃口,很快有很多蒙古王公開始信仰,因此也對藏傳佛教的發源地青藏高原產生了興趣,開始征服這一地區。

元朝時將青藏高原完全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而在唐朝之後,東亞氣候再次變冷,青藏高原人口再次顯著下降,後來也無力再維持吐蕃帝國,青藏高原早早陷入了分裂,所以也根本無力抵抗蒙古騎兵。因此受到蒙古支持的薩迦派首領薩班很快統一藏區。而元朝建立後,薩班的侄子八思八還被信仰佛教的忽必烈奉為國師。所以宗教原因和蒙古人與中原人不同的視角才是西藏在元朝前後被納入中原王朝領土的主要原因。

八思八曾經成為元朝國師


而在現代,青藏高原擁有了和古代完全不同的重要戰略意義,西藏在元朝進入中國版圖之後也沒有真正和內地分裂過,藏族也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重要成員,所以現代西藏當然也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桃花石雜談


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分析。並不是元朝多麼厲害,就像滿清時代也是這麼回事。都是心理問題。

舉個例子,雲南就一個大城市昆明。尤其過去像樣點的城市就是昆明,現在還好點,有了麗江、大理這樣的知名旅遊城市。雲南民族團結,但地域之間有間隙。就是地州人對昆明人普遍有一種無名火,昆明人過去普遍又看不上地州人。地州人給昆明人取名昆蟲,昆明人叫地州人老表。就是都有鄙視的意味在裡面。我有朋友去到思茅,然後去吃小吃。於是他說老闆來碗卷粉,思茅老闆一聽就很不客氣地說,要吃卷粉回你昆明吃去,這裡只有米幹。其實卷粉、米幹就是涼皮,是一種東西。地州人對昆明人有意見,這裡面有看不慣昆明人做派的一方面,但有很大程度就是因為昆明是唯一大城市。否則不會各地都只針對昆明。雲南的這個情況就像極了中國。各地州團結容易,但與昆明團結就不容易。

中國歷史原本是不存在這個問題的,就算商代中原與羌方、鬼方的對峙是地域之間的對峙。但周人入主後能夠連同敵對各方一起分封。心理上並沒有說,周邊的是一夥的,中原的是一夥的。周代、秦代並沒有與周邊民系爆發很大的衝突,周秦兩代與遊牧支系保持著聯繫,因為自己就是從西部返回的。秦人更是與西戎支系存在緊密聯繫。秦朝一滅冒頓就統一了草原,可見漢朝建立其實是斷了與遊牧支系的聯繫。漢藏同源的聯繫大概就是從那時起中斷了。漢匈戰爭直接導致遊牧與農耕徹底對立了。互相鄙視的心態也隨之加深,尤其中原隨著發展日子過得越來越好。所以遊牧之間,或者是中原周圍的民系認同感會更多。這種認同感就是心理問題導致的政治結局。

漢藏同源聽說過,其實蒙藏也是同源的。就是西戎北三苗都存在這三者當中。蒙藏還有宗教一致,所以這種認同感更多。原本滿清是東胡,與蒙古關係不大,可架不住蒙古被驅趕出去後的心理變化以及雙方後來的民族聯繫。就是說認同感成就了滿清治理蒙古更容易。

今天最關鍵的就是重塑認同感,南方民族多數容易認同。儘管南方民族更多還是苗蠻系的南支,還不像北方民族是北三苗,直接就都是北支。但心裡不認同,其實也沒用。所以我的使命就是揭示本質。比如在漢族裡發現了藏式裝束遺留。你看網上那段《采薇》的歌舞,連舞蹈都能發現存在藏式影子。其實就是一個民族,就是返回的與沒有返回的之間的差別。就算後來西部民族裡融入了別的民系,但核心群體和文化都是北三苗的。漢族的牛拉鼓與苗族的拉鼓節都能發現一致性。苗族的牯藏和藏族的鍋莊就是一個,都篤信十三、三、九這幾個數理。甚至秦代以十月為歲首,苗歷新年就是十月。蒙古室韋就是十維的意思,與沿海支的九維不同。戎就是十戈。蒙古一詞就是芒勾,就是曼谷,就是勾芒。蒙古掛左弓與漢族尚左是一樣的。左就是內陸支的方位。

我不同意歷史書學者的那些說法,因為看看眼前你都能明白是怎麼回事了。


國病


在隋唐以前,青藏高原對中原人來說是無法逾越的地理障礙,雖然有羌族等一些零星的遊牧部落,但是,很少有外部勢力進入,只有漢朝時期的羌族先靈部落在黃河源頭和青海湖周圍遊牧,到了唐朝時期,一個新的民族在青藏高原崛起 ,並建立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是奴隸制的遊牧民族,和蒙古高原的遊牧部落一樣,吐蕃人十分彪悍,驍勇善戰,吐蕃王朝幾乎和唐朝同時崛起,在唐王朝向西擴張的同時,吐蕃王朝也與唐朝爭奪西域和雲南的大詔國,最後唐朝退卻,吐蕃王朝控制了西域。到了宋朝時期,雖然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分裂為無數個小部落,但是,宋朝時期自身難保,甚至連河西走廊都丟了,不可能去征服青海湖周圍。而到了元朝,對近在咫尺的青藏高原,蒙古帝國的征服眼光自然沒有放過,由於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氣候環境,蒙古大汗派闊端去招撫,此時的青藏高原是部落林立,各個部落互相攻伐,唯獨一個是共同的,那就是佛教聖地,自從文成公主把佛像帶到拉薩後,佛教在青藏高原紮下了根,並形成了一個新的佛教派別,藏傳佛教,與東亞的大乘佛教和南亞的小乘佛教俗稱三大佛教派。闊端同樣採取先禮後兵,派使者進入青藏高原,考察一番,認為藏族人雖然沒有統一的政權,但是有一個共同的信仰,遂與後藏的喇嘛談判,在武威與闊端達成和平協議,歸順元朝,條件是在蒙古高原傳播佛教,這樣,青藏高原就和平的納入到元帝國的版圖中。


太興真人



西藏,為什麼元朝時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只能說,歷史條件使然,也就是說,歷史條件達到了,水到渠成!


西藏,古稱吐蕃,元朝時,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成為中華大家庭的一員。

西藏古政權吐蕃,在唐朝時國力強盛,唐朝採用和親政策聯繫吐蕃,先後有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吐蕃。

唐朝以後,吐蕃多次發生政權變動,但一般仍以吐蕃稱呼之。

元朝初期,成吉思汗的孫子西涼王孛兒只斤.闊端,封地甘肅、內蒙南部等地,駐節涼州(今甘肅武威),代表元朝中央政府負責西藏問題,闊端軍事行動的同時,致信西藏政府,商洽西藏歸屬問題。

當是時,西藏的藏傳佛教宗教領袖薩加.班智達主持西藏政教事務。
薩迦.班智達親往涼州,闊端與薩迦.班智達舉行會談,達成和平統一西藏,西藏接受元朝中央政權領導,納入中國版圖,史稱“涼州會盟”。


元朝中央政府設宣政院管理西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