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揭祕新冠肺炎病例傳染源“偵破”內幕


揭秘新冠肺炎病例傳染源“偵破”內幕

生活晨報全媒體記者 高萬軍 通訊員 趙澤宇 太原報道 如果說醫護人員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一線的“戰士”,那麼從事現場流行病學調查的人員,則是前沿陣地的“偵察員”。他們要儘快摸清病例的流行病史,及時為防控決策提供情報。這些“偵查員”是如何開展工作的?如何找到傳染源?如何復原完整的傳染鏈?聽聽太原市迎澤區疾控中心流調隊員們的揭秘故事吧。


每一例流調就相當於一次“破案”


流行病學調查跟公安做筆錄、記者做採訪類似,流調隊員的第一步工作是:問詢。流調人員須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面對面與患者/疑似病例交流,詳細瞭解發病時間、發病過程、就醫情況、發病前後的接觸史、曾經去過的場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等,所有細節都不能放過。問詢完一個疑似病例的情況,至少要兩個小時。

如果疑似病例轉為確診,還要補充完善信息,並對每一條信息多方確認。對於每一個可能的密切接觸者,都要經過嚴格的推敲,確認時間、邏輯完全吻合,耗時最多達10個小時。有時,問詢可能要重複五六次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


每一例流調就相當於“破案”,破案的過程中,流調隊員從蛛絲馬跡中去查明這位病人傳染的病因,什麼途徑傳播的,並找到密切接觸者,儘快隔離傳染源。線索繁雜瑣碎,患者隱瞞或回憶不全,監控錄像保存時間太短。數據信息共享不足……他們要面對一系列難題。


遇到“懸案”需要抽絲剝繭


流調隊員在進行非常縝密的流行病學調查後,每天都會在一起分析案例,追查到病例共同的暴露來源。

2月7日、2月8日迎澤區出現的病例1、病例2是個“懸案”:沒有湖北旅行史及可疑人員接觸史,也沒有食用過野生動物,查不出感染來源。雖然她們是兒女親家,但近期從未見面。她們的中間人員(病例1的兒子、兒媳)並無症狀、咽拭子核酸檢測陰性。

流調隊員拿到案例的第一步是畫圖,梳理出病例的活動軌跡。一圖勝千言,首要就是把發病時間確定,有了發病時間,往前14天,調查病例的暴露情況,也就是什麼原因得病;往後至隔離治療前,需要判斷病例的密切接觸者。流調人員先後找出了60多人的身份信息和聯繫方式,逐一核實,“是否有湖北接觸史、旅居史、是否有發熱或呼吸道感染症狀”。結果,全都排除,患者的直接接觸斷了線索。

流調隊員總覺得還有什麼線索是當事人沒有說清楚的。穿上防護服,前往患者居住地“偵查”,電梯、樓道……一個細節都不放過。經過再三的實地走訪、調查問詢、追蹤,發現病例1的兒子在1月24日出現過發熱、乏力等症狀,流調人員建議對其兒子開展相關樣本的新冠肺炎核酸檢測,檢測結果:其兒子糞便標本核酸檢測陽性,被確定為無症狀感染者。當晚,經過流調隊員再次調查核實,一位新的接觸人員出現了。由於家庭原因,病例1及家屬一直未告知流調人員在年前見過一位親戚,該親戚曾與湖北籍人員接觸,流調人員立即決定對該親戚進行鼻咽拭子、咽拭子、肛拭子及血清標本檢測,檢測結果提示存在既往感染。顯然病例1及其兒子與該親戚有過多次接觸被感染,並且病例1的兒子與病例2共同居住生活,又傳染給病例2。自此,傳染源的謎底終於揭曉。


從1月22日開始,每有確診、疑似病例,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流調隊員們都會及時詢問其活動軌跡和密切接觸人,還需要實地考察,以便蒐集患者可能隱瞞或遺漏的信息,使感染範圍降到最小。截止到2月29日,迎澤區疾控中心流調人員共撰寫流調報告103篇,累計追蹤本區密切接觸者148人,上報協查203人,每一組簡單的數字背後,都是艱辛付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